淹水稻田土壤论文-贺前锋,桂娟,刘代欢,李学钊,李鹏祥

淹水稻田土壤论文-贺前锋,桂娟,刘代欢,李学钊,李鹏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淹水稻田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淹水,稻田,土壤性质,镉活性

淹水稻田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贺前锋,桂娟,刘代欢,李学钊,李鹏祥[1](2016)在《淹水稻田中土壤性质的变化及其对土壤镉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面对稻田土壤镉(Cd)污染日益严重和"镉米"事件频发的现状,许多专家对稻田土壤镉的活性变化及其污染治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多数研究表明淹水能降低稻田土壤Cd的活性和稻米Cd的含量。但是,由于稻田土壤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综合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淹水条件下,稻田土壤性质[土壤胶体和团聚体、pH和Eh(pe+pH)、阴离子和阳离子、铁锰氧化物和含硫化合物、有机质和可溶性有机物、碳酸盐和磷酸盐、根系分泌物和微生物等]发生了复杂变化,使得Cd活性变化更加复杂,Cd污染的防控和修复更加困难。通过综述淹水条件下稻田土壤性质的变化,阐述了这些变化对土壤中Cd活性的影响,同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实现Cd污染稻田的农业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并为Cd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顾春朝,傅民杰[2](2016)在《不同施肥类型对淹水稻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模拟淹水连续培养法测定了延边地区单施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3种施肥类型下的稻田土壤氮素氨化和矿化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淹水稻田土壤氮矿化作用存在明显的时空特征。淹水培养的前7 d,所有施肥类型的土壤均表现出强烈的氨化和硝化作用,随着培养时期延长,氨化过程仍然持续发生,但土壤硝化作用则表现较弱。淹水培养的3种施肥稻田土壤矿化过程均以氨化过程为主,各培养阶段NH_4~+-N在总无机氮中的比例均大于59%。施肥类型对不同层次的土壤无机氮的释放影响不同,单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的稻田0~10 cm土壤NH_4~+-N含量显着高于10~20 cm土壤,但两种施肥类型土壤NO_3~--N含量未见空间分异性;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稻田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的空间分异性则与上述两种施肥类型相反。单施化肥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均促进了0~20 cm耕层土壤NH_4~+-N的累积与释放。短期淹水可促进稻田土壤有机氮矿化,而长期的淹水则抑制了稻田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3期)

顾春朝,傅民杰,刘春海,吴凤日,姜泽宇[3](2016)在《施肥类型和种植年限对淹水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淹水连续培养法研究了延边地区2种种植年限(80年和120年)3种施肥方式(单施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单施有机肥)的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长期淹水培养条件下稻田土壤DOC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性;单施化肥或化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长期淹水稻田表层土壤DOC的释放;单施有机肥促进了深层土壤DOC的积累,使耕层形成明显的土壤DOC垂直空间异质性,而化肥施用则削弱了土壤DOC垂直分布的异质性;连作80年稻田淹水培养期土壤DOC含量高于连作120年土壤,且连作80年稻田培养期DOC含量波动时间(28 d)短于120年土壤(49 d)。(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6年02期)

肖梦华,胡秀君,褚琳琳[4](2015)在《南方稻作区淹水稻田拔节期土壤微环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控制排水技术基础上,从土壤养分、土壤通气性以及土壤温度叁个方面研究淹水稻田拔节孕穗期不同土层土壤微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各土层土壤速效氮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除了0~10cm土层,速效磷呈现升高趋势。与淹水第1天相比,淹水10天速效氮含量降低了14.53%~34.38%,0~10cm土层速效磷含量降低了2.52%~2.48%,其余土层速效磷含量升高了1.33%~7.77%;淹水会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恶化土壤通气状况,渗漏强度越大,土壤通气状况越好;此外,淹水使土壤积温升高,渗漏量越小,水层的保温作用越强,表层土壤温度呈现中午降低,早晚升高的趋势,而深层土壤温度则一直是升高趋势。(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5年10期)

顾春朝,傅民杰,刘春海,吴凤日,姜泽宇[5](2015)在《施肥类型和种植年限对淹水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淹水连续培养法研究了延边地区2种种植年限(80年和120年)3种施肥方式(单施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单施有机肥)的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长期淹水培养条件下稻田土壤DOC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性;单施化肥或化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长期淹水稻田表层土壤DOC的释放;单施有机肥促进了深层土壤DOC的积累,使耕层形成明显的土壤DOC垂直空间异质性,而化肥施用则削弱了土壤DOC垂直分布的异质性;连作80年稻田淹水培养期土壤DOC含量高于连作120年土壤,且连作80年稻田培养期DOC含量波动时间(28 d)短于120年土壤(49 d)。(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伍孟雄[6](2015)在《秸秆生物质炭在淹水稻田土壤中的矿化特性及其潜在的固碳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应对逐渐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碳捕捉与储存技术的研发迫在眉睫。生物质炭由于具有高度的化学及生物稳定性,可以在环境中存在几百年至上千年。因此,生物质炭化还田技术有望成为土壤生态系统碳捕捉与储存的有效途径。而这项技术的核心是生物质炭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稳定性。生物质炭稳定性是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固碳效应的重要预测与评估指标。它不仅受生物质炭理化特性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环境条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水稻秸秆制备的生物质炭为试材,通过应用稳定态碳同位素标记与分析技术,对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秸秆生物质炭在不同类型淹水稻田土壤中的矿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双指数模型对矿化过程进行拟合,分析预测了秸秆生物质炭在不同类型淹水稻田土壤中的稳定性。研究结果为科学评估秸秆生物质炭化还田技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固碳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水稻秸秆制备的生物质炭为实验材料,选取不同纬度上的五种不同类型稻田土壤,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对秸秆生物质炭在淹水稻田土壤中的矿化特性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390天的培养时间内,不同类型稻田土壤中秸秆生物质炭的累积矿化率处于0.17%-0.28%之间(相对较低),证明500℃条件下草本植物秸秆制备的生物质炭与木本植物一样,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秸秆生物质炭在不同类型稻田土壤中的累积矿化率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生物质炭稳定组分在本底有机碳含量不同的土壤中降解速率不同。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培养150天后生物质炭累积矿化率与不同土壤的本底有机碳含量成显着正相关关系。随着土壤内源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微生物共代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了培养后期生物质炭累积矿化率的增加。(2)利用双指数模型对秸秆生物质炭在390天培养过程中的矿化作用进行拟合,分析预测和评估了秸秆生物质炭在不同类型稻田土壤中的平均停留时间(MRT)及其固碳效应。研究发现,秸秆生物质炭不稳定碳组分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MRT为18-37天,而稳定碳组分的MRT为617-2829年,且稳定碳组分的MRT与土壤本底有机碳含量成显着负相关关系。从长期的固碳效应考虑,秸秆生物质炭可能更适用于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浅潮粘田土壤。(3)FTIR和XPS分析表明秸秆生物质炭在五种不同类型的稻田土壤中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氧化,这种氧化主要是由于含碳官能团(脂肪族C-H、芳香化C=C和烯烃类C-H)转化成了含氧官能团(C-O、C=O和COO)。此外,秸秆炭的C-C、C-H和C=C官能团在黄砖土(GD)降低得最为明显(降低了39.3%),表明秸秆炭在有机质含量最高的黄砖土(GD)中的氧化最剧烈,而这种氧化可能是由于秸秆炭对于土壤有机质的C-O-C官能团吸附作用较强导致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6-01)

蔡元锋,吴宇澄,王书伟,颜晓元,朱永官[7](2014)在《典型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基因转录活性及其主要生理代谢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环境转录组技术,研究复杂稻田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主要生理代谢过程的基因表达水平及其对长期施氮磷钾肥(Mineral nitrogen,phosphorus,and potassium,NPK)的响应规律。【方法】针对中国科学院常熟农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试验的NPK施肥处理和不施肥对照处理(Control check,CK)稻田土壤,淹水培养2周后提取土壤微生物总RNA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利用MG-RAST网络分析平台(Metagenomics Analysis Server)进行活性微生物组成分析、基因功能注释及基因功能分类。【结果】细菌是CK和NPK处理稻田土壤微生物的优势类群,占比高达95%以上,细菌中的活性基因主要源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细菌的50%以上)。同时也检测到古菌、真核生物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的活性基因,而古菌中的活性基因主要源于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约占古菌的70%)。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在NPK处理土壤中的转录活性显着高于CK处理土壤,而其他的细菌及古菌类群的转录活性在CK和NPK处理土壤间无显着性差异。CK和NPK处理土壤中表达量最高的基因是ABC transporter编码基因,与物质跨膜运输紧密相关。基于COG(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enes)、Subsystem、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3种基因功能分类数据库,发现CK和NPK处理土壤中微生物的主要代谢活动均为能量产生与转化、碳水化合物代谢、蛋白代谢和氨基酸代谢,而最活跃的代谢路径为氧化磷酸化及氨酰-tRNA合成。【结论】淹水状态下CK和NPK处理稻田土壤中的活性微生物组成较为一致,仅Acidobacteria的转录活性在两者间差异较大;在微生物的主要代谢活动方面,CK和NPK处理土壤之间基本一致,均以能量获取与蛋白代谢为主,长期施用无机化肥对复杂土壤微生物群落水平的主要代谢活动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霍莲杰[8](2013)在《淹水稻田土壤甲烷排放对添加外源有机碳的响应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论文采用室内培养方法,以外源有机碳直接淹水为参照,研究模拟稻田土壤淹水条件下添加外源有机碳(猪粪、鸡粪和稻草)的CH4排放差异,并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法进行易氧化有机碳分组,研究其CH4排放与易氧化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动态相关性,旨在明确添加外源有机碳对稻田土壤CH4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有机碳加土淹水培养显着增加CH4排放量。其中,土+稻草处理CH4排放总量比土+鸡粪和土+猪粪处理分别增加了60.70%(P<0.01)和86.97%(P<0.01),各处理CH4排放主要集中在培养的前31天。(2)单纯3种外源有机碳以CH4形式排放的碳量占其总有机碳量的比例(CH4排放系数)为1.23%-3.75%,土壤单独淹水的CH4排放系数更小,仅为0.09%。(3)添加外源有机碳后,土壤Eh与CH4排放呈负相关,土壤温度与CH4排放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土壤pH值的变化对CH4排放的影响不显着。(4)稻田土壤氧化态有机碳中,仅AOC3.33和AOC16.7-3.33在大部分监测时间点表现为显着或极显着相关,且分别于CH4排放通量关联性密切。对CH4排放通量和其影响因素之间进行逐步回归表明,土壤温度和易氧化有机碳AOC3.33是影响CH4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其中AOC3.33对CH4排放的直接正向作用最强。(5)总体结论:外源有机碳显着促进稻田土壤CH4排放,易氧化有机碳中的AOC3.33有机碳在淹水还原条件下的分解转化是影响CH4排放的关键,外源有机碳中AOC3.33含量可作为指示CH4排放的特征指标。图11幅,表14个,参考文献123篇(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3-05-01)

林晓燕,王袆,赵宇华,丁海涛,冯志红[9](2008)在《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呼吸和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除草剂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以淹水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模拟田间试验条件下,通过呼吸作用和酶活测定,定期取样研究苄嘧磺隆施用浓度(0.000、0.067、0.3551、.780、3.553μg?g-1干土)对淹水稻田土壤呼吸强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苄嘧磺隆施用初期能刺激土壤呼吸强度,随后产生轻微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取样后期逐渐减轻并趋于对照水平.苄嘧磺隆能轻微刺激过氧化氢酶活性,而蔗糖酶活性基本不受苄嘧磺隆施用量的影响,脲酶活性则是先刺激后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受苄嘧磺隆影响不大.说明施用一定量的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生态环境是安全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郑圣先,肖剑,易国英[10](2005)在《淹水稻田土壤条件下包膜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的动力学与数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对包膜控释肥料在不同温度淹水土壤条件下的养分释放动态变化开展试验,建立了养分释放数学模型。应用该数学模型对包膜控释肥料N释放率的动态变化进行模拟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证明数学模型具有实用性。(本文来源于《磷肥与复肥》期刊2005年04期)

淹水稻田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模拟淹水连续培养法测定了延边地区单施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3种施肥类型下的稻田土壤氮素氨化和矿化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淹水稻田土壤氮矿化作用存在明显的时空特征。淹水培养的前7 d,所有施肥类型的土壤均表现出强烈的氨化和硝化作用,随着培养时期延长,氨化过程仍然持续发生,但土壤硝化作用则表现较弱。淹水培养的3种施肥稻田土壤矿化过程均以氨化过程为主,各培养阶段NH_4~+-N在总无机氮中的比例均大于59%。施肥类型对不同层次的土壤无机氮的释放影响不同,单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的稻田0~10 cm土壤NH_4~+-N含量显着高于10~20 cm土壤,但两种施肥类型土壤NO_3~--N含量未见空间分异性;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稻田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的空间分异性则与上述两种施肥类型相反。单施化肥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均促进了0~20 cm耕层土壤NH_4~+-N的累积与释放。短期淹水可促进稻田土壤有机氮矿化,而长期的淹水则抑制了稻田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淹水稻田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贺前锋,桂娟,刘代欢,李学钊,李鹏祥.淹水稻田中土壤性质的变化及其对土壤镉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

[2].顾春朝,傅民杰.不同施肥类型对淹水稻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6

[3].顾春朝,傅民杰,刘春海,吴凤日,姜泽宇.施肥类型和种植年限对淹水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6

[4].肖梦华,胡秀君,褚琳琳.南方稻作区淹水稻田拔节期土壤微环境变化[J].节水灌溉.2015

[5].顾春朝,傅民杰,刘春海,吴凤日,姜泽宇.施肥类型和种植年限对淹水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5

[6].伍孟雄.秸秆生物质炭在淹水稻田土壤中的矿化特性及其潜在的固碳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5

[7].蔡元锋,吴宇澄,王书伟,颜晓元,朱永官.典型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基因转录活性及其主要生理代谢过程[J].微生物学报.2014

[8].霍莲杰.淹水稻田土壤甲烷排放对添加外源有机碳的响应及机制[D].中南大学.2013

[9].林晓燕,王袆,赵宇华,丁海涛,冯志红.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呼吸和酶活性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8

[10].郑圣先,肖剑,易国英.淹水稻田土壤条件下包膜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的动力学与数学模拟[J].磷肥与复肥.2005

标签:;  ;  ;  ;  

淹水稻田土壤论文-贺前锋,桂娟,刘代欢,李学钊,李鹏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