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形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线索形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线索形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形状,线索,抑制,靶子,拓扑,相似性,客体。

线索形状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佳镁[1](2019)在《知觉自主运动方向时整合运动和形状线索的脑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觉自我运动方向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光流(optic flow)是这一知觉的重要视觉线索。已有研究发现光流中包含运动和形状两种线索,一般情况下这两种线索不可分离且都指向同一个扩张焦点(focus of expansion,FOE),该FOE即为自我运动的方向。当运动和形状FOE不一致时,通过整合会知觉到自我运动方向在这两个FOE之间。虽然已有研究发现存加工光流的脑区(MST,VIP,CSv),但对于整合的脑机制还知之甚少。在本实验中将利用运动FOE和形状FOE可以相互分离的刺激来研究大脑整合运动和形状的脑区。在实验一中固定了运动FOE位置,只改变形状FOE的位置。从而找出能够表征形状FOE变化的脑区;在实验二中运动FOE和形状FOE在一致的情况下同时位于屏幕的左侧或右侧,在不一致的情况下一个位于左侧,另一个位于右侧。在两种情况下运动或形状FOE分别有在左侧或右侧的条件,但是一致条件知觉到的自我运动方向改变了,而不一致条件则没变。对于整合了两种线索的脑区而言,对一致刺激的分类应该高于对不一致刺激的分类。利用多体素模式分析法(multiple voxel pattern analysis,MVPA)发现V1、V2、V3、V3a和V3b/KO既可以表征形状FOE也可以表征运动FOE的变化。此外V3b/KO对一致条件的分类高于不一致的,这表示该区域在加工光流的过程中起到整合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3)

曹鹏,保宏,杜敬利,彭福军[2](2018)在《空间薄膜天线索膜结构建模与形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空间平面薄膜天线,提出一种索膜边界建模及形状优化方法.首先,基于索膜结构在受张力作用时边界处悬索与薄膜存在滑动的特点,提出一种非线性有限元建模方法;其次,将索膜边界视为B样条曲线,并以曲线控制点位移作为设计变量,通过优化结构实际应力与工程参考应力间的偏差,实现了对薄膜在任意初始边界下的形状优化;最后,通过数值算例与实验验证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蒋怀滨,钟财秀,关凯轩,李嘉莹,鲜小竹[3](2016)在《形状变化方式、上下视野与内源性线索对客体连续性表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改进的客体回溯范式,以客体预览利化效应量(Object-Spectic Preview Benefits,OSPBs)作为指标,探究表面形状变化方式、上下视野与内源性线索在客体连续性表征中的作用机制。实验1和实验2均采用3(变化方式:不变、渐变和随机变)×2(垂直视野:上视野和下视野)的混合实验设计,分别考察在无内源性线索和有内源性线索时,形状变化方式和上下视野对OSPB效应的影响。实验1发现,无内源性线索时,在不变条件下,出现上视野优势;在渐变条件下,上下视野差异不显着在随机变条件下,出现下视野优势。实验2发现,有内源性线索时,在不变条件下,上下视野的OSPB效应无显着差异;在渐变和随机变条件下,出现下视野优势。以上结果表明,上下视野的不对称性存在于客体连续性表征中,其不对称性随形状变化方式不同而有差异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内源性线索的调节。(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邓小凤,李富洪,李红[4](2012)在《儿童相似性判断的几何线索:拓扑偏好是否早于形状偏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2-5岁儿童在相似性判断时所依据的几何线索。前人的研究表明,儿童在相似性判断、名词扩展及分类任务中均表现出形状偏好,即在这些任务中均依据形状这一几何线索。皮亚杰的拓扑首位理论认为儿童最先发展拓扑几何的空间概念,再发展欧式的空间概念,而陈霖的拓扑知觉理论的研究也表明,拓扑知觉是人类视知觉的基本单位,其他几何知觉是建立在拓扑知觉基础之上的。形状是属于欧式性质的,基于前人的研究及其理论,我们提出:①在相似性判断中,儿童是否先出现拓扑偏好,再出现形状偏好?②如果是,儿童是否对多种拓扑性质都具有偏好?③从拓扑偏好发展到形状偏好的关键年龄是几岁?实验呈现一个标准刺激A和两个比较刺激B、C,B与A形状完全相同但拓扑性质不同,C与A拓扑性质相同但形状不同,让儿童选出一个与标准刺激相似的比较刺激。实验1考察了"开放与封闭"vs.形状、"洞"的个数vs.形状、"内外关系"vs.形状叁种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儿童总体发展趋势为:2-3岁儿童表现出对"开放与封闭"、"洞"的个数、"内外关系"叁种拓扑性质的偏好,3-4岁儿童无显着偏好,是儿童从拓扑偏好发展到形状偏好的关键年龄,4-5岁儿童与成人表现出形状偏好。实验2进一步研究开放性vs.形状、封闭性vs.形状以及当标准图形中"洞"的面积及形状发生改变时,儿童进行相似性判断的偏好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在封闭性vs.形状条件下及图形中"洞"的面积发生改变时,2-3岁儿童表现出对封闭性、"洞"的偏好,3-4岁是过渡期,4-5岁儿童表现出形状偏好,与实验1的结果相似;当"洞"的形状发生改变时,4-5岁儿童出现形状偏好,其他两组儿童无偏好;在开放性vs.形状条件下,2-3岁儿童表现出对开放性的偏好,其他两组儿童均无偏好。(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焦江丽,王勇慧,闻素霞,刘毅,季明理[5](2010)在《二次线索化对基于形状返回抑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3×2被试内设计考察辨别任务中二次线索化对基于形状返回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无二次线索化,IOR出现在长SOA(1000ms)时;有二次线索化,IOR出现在短SOA(500ms)时;两种情况下当SOA足够长(1400ms),返回抑制现象消失。Tipper的抑制机制模型可以恰当的解释这一现象。(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高建坡,王煜坚,杨浩,吴镇扬[6](2007)在《以颜色和形状直方图为线索的粒子滤波人脸跟踪》一文中研究指出跟踪器的设计和跟踪线索的选择与表达是人脸跟踪中的两大关键因素,针对一般人脸跟踪算法中常用简单椭圆来描述人脸形状线索时易受背景干扰的缺点,以及视频目标跟踪中动态模型和观测模型的非线性非高斯特点,提出了一种以颜色和形状直方图为线索的粒子滤波人脸跟踪算法,该算法在粒子滤波基本框架之下,引入了一种新的用直方图来描述人脸形状的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改进,用来作为人脸跟踪的形状线索。同时,为了减轻背景干扰,提出了一种经验有效边缘的检测方法。实验表明,该跟踪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处理人脸旋转、背景中的肤色干扰和部分遮掩问题,并且能够在由于大面积遮掩等原因而丢失目标的情况下,及时有效地重新捕获已丢失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安哲锋,翟洪昌[7](2005)在《线索形状/一致性、靶子形状对返回抑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线索与靶子之间的时间间隔(SOA)大于300ms时,靶子出现在原来线索化位置比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长,这种反应滞后现象称为“返回抑制”。自发现这种现象以来,研究者们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一直很重视返回抑制机制的研究。目前,存在叁种假说:注意抑制说、反应抑制说和转换抑制说。本研究旨在利用线索形状/一致性(外周线索和中央线索形状的一致性)和靶子形状来考察线索化阶段的注意和靶子的知觉加工对返回抑制的影响,从某一侧面支持转换抑制说。本文共包括叁个实验:实验一考察了线索形状、靶子形状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二和实验叁考察了线索一致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刘辉[8](2004)在《多视觉线索融合的表面形状恢复和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从遮挡边缘和其它视觉信息恢复表面形状的方法 ,利用不同视点下的遮挡边缘序列 ,获取了它们所对应的表面点的叁维几何坐标 .并结合视差分析 ,对物体表面的非暴露区域进行深度 (高度 )计算 .最终通过插值 ,获得表面叁维模型 ,并用图形学的方法对表面进行了叁维表达 .实现真实目标建模和绘制 .实验结果显示了这一研究思路的巨大潜力(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04年06期)

安哲锋[9](2002)在《线索形状/一致性、靶子形状对返回抑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线索与靶子之间的时间间隔(SOA)大于300ms时,靶子出现在原来线索化位置比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长,这种反应滞后现象称为“返回抑制”。自发现这种现象以来,研究者们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一直很重视返回抑制机制的研究。目前,存在叁种假说:注意抑制说、反应抑制说和转换抑制说。转换抑制说是新提出的一种假说,证据还不足。本文想通过实验从某一侧面支持转换抑制说。 本文共包括叁个实验:实验一考察了线索形状、靶子形状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二和实验叁考察了线索一致性、靶子形状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线索形状和靶子形状对返回抑制的影响有一定的交互作用;线索一致性和靶子形状对返回抑制的影响也有一定的交互作用。线索形状/一致性影响线索化阶段的注意、靶子形状影响靶子的知觉加工,所以线索化阶段的注意和靶子的知觉加工对返回抑制的影响不独立,线索化阶段的注意可能通过靶子的知觉加工对返回抑制产生影响。从而支持转换抑制说。(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线索形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空间平面薄膜天线,提出一种索膜边界建模及形状优化方法.首先,基于索膜结构在受张力作用时边界处悬索与薄膜存在滑动的特点,提出一种非线性有限元建模方法;其次,将索膜边界视为B样条曲线,并以曲线控制点位移作为设计变量,通过优化结构实际应力与工程参考应力间的偏差,实现了对薄膜在任意初始边界下的形状优化;最后,通过数值算例与实验验证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线索形状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镁.知觉自主运动方向时整合运动和形状线索的脑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曹鹏,保宏,杜敬利,彭福军.空间薄膜天线索膜结构建模与形状优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8

[3].蒋怀滨,钟财秀,关凯轩,李嘉莹,鲜小竹.形状变化方式、上下视野与内源性线索对客体连续性表征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邓小凤,李富洪,李红.儿童相似性判断的几何线索:拓扑偏好是否早于形状偏好[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5].焦江丽,王勇慧,闻素霞,刘毅,季明理.二次线索化对基于形状返回抑制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

[6].高建坡,王煜坚,杨浩,吴镇扬.以颜色和形状直方图为线索的粒子滤波人脸跟踪[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7

[7].安哲锋,翟洪昌.线索形状/一致性、靶子形状对返回抑制的影响[C].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

[8].刘辉.多视觉线索融合的表面形状恢复和重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

[9].安哲锋.线索形状/一致性、靶子形状对返回抑制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2

标签:;  ;  ;  ;  ;  ;  ;  

线索形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