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息征税后巧理财(论文文献综述)
郭婷婷[1](2020)在《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效应分析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测算》文中认为在2018年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背景下,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研究,梳理了效率与公平双视角下的个人所得税理论,以是否发生个人所得税改革为基础建立反事实假设,通过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库进一步分析改革带来的政策效应。研究显示:在效率方面,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大幅降低了平均税率,具有良好的减税效应,有助于减少经济效率损失,特别是以半综合课税模式和拓宽税率级距为主的政策效应显着,而标准费用扣除的变化和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对平均税率影响较小。在公平方面,个人所得税整体累进性加强,尤其是综合计税大幅增强累进性抵消了标准费用扣除带来的负向作用,整体改善了横向公平,其改善程度高于纵向公平的恶化,最终改革增强了个人所得税收入再分配功能。总体而言,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具有明显的效率倾向,将会较大程度地减轻纳税人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税负,未来应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以充分发挥其收入分配功能,尤其是在纵向公平方面,应体现量能负担原则,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税负应有明显差别。
冯倩[2](2020)在《H物流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物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物流行业的竞争激烈,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出现。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全方面考虑,其中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所得税是以生产、经营和其他所得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具有计算复杂,内容广泛等特点。如果企业对企业所得税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可以使企业获得充分的现金流,缓解资金压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和生存能力。本文选取了坐落在北京并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物流企业--H物流公司为研究对象。围绕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这一主题展开,根据国内外文献中纳税筹划的相关理论,得出适合指导H物流公司进行纳税筹划的方法。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地分析了H物流公司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三个方面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现状及问题分析,根据企业的具体问题设计相应的纳税筹划方案,再用定量分析的方式计算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经营活动的具体节税金额,对比分析纳税筹划前后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对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的效果做出评价,并提出企业应该增强纳税筹划意识、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和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以保障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顺利实施。
熊惠君[3](2020)在《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新时代要以收入分配改革为主基调。要以税负公平为基点,通过税制改革,更科学地设置税种、税率,进而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而公平原则是公认的税收首要原则,这一方面是由于公平对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在于税收矫正收入分配的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是不可或缺。此外,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又会对社会福利产生影响,社会福利衡量的是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程度。在税收环境下,如何设计税收制度,使得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即效率损失最小化,同时尽可能兼顾社会公平,是现代税收制度构建需要考虑的一大重要问题。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覆盖面广,其以价格为载体,通过消费流转,直接影响居民实际购买力,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福利。因此,对我国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进行研究对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增进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为研究对象,基于Chip2013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微观数据,以居民家庭为研究单位,利用增值税实际税率,研究分析我国增值税本身和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搜集国内外有关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文献,并基于搜集到的已有文献从增值税自身和增值税改革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梳理并进行总结。其中,国外文献从年收入视角、终生收入或消费支出视角、社会福利视角对增值税自身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进行归纳梳理。从扩大增值税范围、税率调整、税收优惠、综合改革对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进行归纳梳理。国内文献从增值税本身、增值税转型、增值税扩围以及增值税税率简并进行归纳梳理。其次,从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两方面概述增值税相关理论。其中,关于增值税与收入分配,先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收入分配理论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税负公平是收入分配公平的核心理念和最低标准、累进税制是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工具等结论。再围绕增值税的内部因素,理论分析增值税对税负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关于增值税与社会福利,先对新旧福利经济学不同学派的福利理念和福利标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效用是衡量社会福利大小的基本工具、社会福利较多关注交换的效率和生产的效率、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之间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例如:重视穷人的效用)的结论。再基于帕累托福利经济学,进一步分析效率损失的产生和测算,增值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因素。再次,基于Chip2013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微观数据,采用增值税实际税率,测算增值税本身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其中,关于增值税本身的收入分配效应,分别从年收入和终生收入视角,利用Gini系数、Suits指数、Theil指数进行测算。具体实证结果归纳如下:第一,年收入视角下,增值税具有明显累退性,终生收入视角下,累退性减弱。第二,年收入视角下,医疗保健、食品烟酒的累退性最强,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终生收入视角下,食品烟酒累退性最强。第三,城乡居民家庭组内收入差距要大于组间收入差距,且农村居民家庭组内收入差距更大。关于增值税本身的福利效应,利用等价变换(补偿变换)占支出的比率、平均超额负担进行测算。具体实证结果归纳如下:第一,增值税对我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福利水平具有较大负向影响,对我国高收入居民家庭的福利水平负向影响较小,高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福利差距约为2倍。第二,食品烟酒对社会福利影响最大,其次是衣着。居住和交通通信对社会福利影响也逐渐增加。第三,低收入家庭的效率损失最大,但近年来,上述情况逐渐有所转变,呈现出高收入家庭的税收效率损失要略微超过低收入家庭的税收效率损失。然后,基于Chip2013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微观数据,构建增值税CGE模型,测算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其中,关于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利用Gini系数、Suits指数、Theil指数进行测算。具体实证结果归纳如下:第一,增值税转型具有明显的正向收入分配效应,有利于缩小各居民家庭的收入差距。第二,交通运输、邮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改征增值税和增值税结构四档并三档加剧了增值税的累退性。第三,增值税税率下调有助于降低增值税的累退性。第四,医疗保健、食品烟酒的累退性最强,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关于增值税改革的福利效应,利用等价变换(补偿变换)和超额负担进行测算。具体实证结果归纳如下:第一,增值税转型降低了社会福利损失,提升了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尤以农村家庭改善效果最好。第二,增值税税率减并改革对高收入户的福利影响最大,低收入户的福利影响最小。最后,分析影响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税制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其中,关于影响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税制因素,先从征收范围、税率结构、税收优惠、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身份设置等方面探讨了其对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理论影响,再结合国际经验,与我国增值税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结论如下:第一,征税范围越广,增值税的调节范围越大。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统一征收范围的征税制度。我国从1984年正式开征增值税以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一直在不断扩大,至2016年5月1日,“营改增”在全国推开后,我国增值税征收范围已覆盖至所有行业所有环节。第二,税率结构是通过税率档次和税率水平两方面对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产生影响。其中,税率档次对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的影响具有非一致性,而税率水平对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基本一致。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多数国家采取1~3档的税率模式。当前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为“13%+9%+6%”三档,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增值税税率结构相比,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符合国际发展大趋势。但从标准税率和低税率重要程度和适用范围来看,我国生活必需品适用税率偏高,一些现代服务业因为“营改增”的原因适用6%低税率,低税率适用范围不合理。第三,对生活必需品实施税收优惠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但会破坏抵扣链条,引发效率损失,不利于增进社会福利。从国际经验来看,农产品、食品和医药制品均是各国减免税的首选项目。与国际上减免税适用范围相比,我国减免税范围较小,生活必需品免税适用范围比较有限,对部分食品和医药制品的税收优惠力度极小,远远低于其他各国。我国若对药品、乳制品实施免税可以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和增加居民福利。第四,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设置均不利于收入分配公平和增进社会福利。从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设置的国际经验来看,绝大数国家设置了起征点,我国既设置增值税起征点,又设置了小规模纳税人,与国际相比,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设置标准明显偏高。关于改进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建议,基于以上税制设置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具体如下:第一,减并税率档次,将增值税税率档次三档并两档。第二,对生活必需品适用低税率。第三,将非生活必需品且不具有公益性质的产品或服务适用税率调高至标准税率。第四,将标准税率下调至10%,低税率下调至4%。第五,在财政资金预算许可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对医药制品实施免税,其次考虑对乳制品免税。第六,适当降低增值税起征点。第七,适当降低小规模纳税人设置标准。先将小规模纳税人占比控制在50%左右,后面持续降低至30%。第八,对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设置标准进行实时调整,以保持标准的合理性和可预见性。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内容上。增值税是一种中性税收,筹集财政资金是增值税的第一大职能,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均属于增值税的辅助职能。而关于增值税的现有研究大多围绕增值税的资源配置效应展开,较少涉及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社会福利效应。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研究内容更加新颖。第二,研究视角上。年收入波动性要高于终生收入,相比年收入,终生收入更能衡量居民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而国内关于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的前期研究大多基于年收入视角展开,从终生收入视角展开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同时基于年收入视角和终生收入视角,研究我国增值税本身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视角更加丰富。第三,研究方法上。增值税属于流转税,具有税负转嫁的本质特征,通过商品流转可以改变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要素市场相对价格变动。而国内对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研究方法大多为投入产出法。实际上,投入产出法难以将商品和要素之间的勾稽关系完整考虑在内,因此,在模拟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模拟上述增值税引发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变动,反映商品和要素之间的勾稽关系,需要借助CGE模型。本文构建增值税CGE模型,利用弹性系数模拟商品和要素间的勾稽关系,结合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微观数据,测算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研究方法更加科学。
李洋洋[4](2020)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经历了从崭露头脚到蓬勃发展、再到风险频发的过程,随着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正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复杂性、易发性和影响的深远性,我国政府各部门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越来越重视,而税收征管则是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互联网金融的税收征管既关乎我国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关乎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加强其税收征管已刻不容缓。互联网金融因其具有不同于传统实体金融机构的特殊属性,在税收征管方面和我国当前的税制体系体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暴露出来各种税收征管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其运营过程中本身就存在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当前税收征管体系的不健全。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税收征管既是降低其风险和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互联网金融长久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通过对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三种主要模式的税收征管问题和征管难点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分析P2P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以及网络众筹在征管过程中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体系,从而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税收征管。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税收征管体系。
步凇[5](2020)在《“营改增”对Q城商行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从1994年开始执行营业税和增值税并行的征税模式。增值税主要对增值部分征税,营业税主要对流转环节的收入总额征税。这两种流转税并行,造成了重复征税、征税成本高、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完整等问题。2012年1月1日起,我国率先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随后,我国出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和《跨境应税行为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规定》等文件,标志着自2016年5月1日,商业银行停缴营业税,开始缴纳增值税,即“营改增”。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度过了改革的过渡时期。研究分析“营改增”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对完善国家税收制度、改善银行业经营管理模式有重要的意义。Q城商行作为山东省规模靠前的城商行,在此次“营改增”过程中,尽管提前做了较多的准备,但是税制改革仍然给其带来一定冲击,并直接体现在了Q城商行财税管理和财务数据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Q城商行的经营结果。Q城商行要想通过“营改增”提升自身经营状况,享受“营改增”带来的利好政策,仍需进一步加强业务改革创新和理论研究。本文以“营改增”对城商行财税管理的影响为研究主线,以Q城商行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角度阐述了营业税和增值税有关的理论,以及我国“营改增”相关政策要点;其次,比较分析了国际银行业普遍采用的3种征税模式;再次,通过掌握的“营改增”改革以来Q城商行的第一手数据,测算和分析“营改增”对该行收入、成本、利润、税负等方面的影响;最后,在发现问题、分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建立与增值税相配套的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体系,加强税收筹划、合理分散税收成本,调整经营模式、争取最大空间的节税效果,积极争取国家财税政策等。同时,通过分析“营改增”对Q城商行的影响,也有助于政府及税务部门了解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针对改革效果,适时完善改革方案。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使Q城商行短期内税负下降,但Q城商行未来进项税额抵扣严重不足,面临税负上升的风险。二是利用好“营改增”政策,可以有效帮助银行业提升利润水平。三是“营改增”提高了银行业会计核算和财税管理工作的难度,对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四是结合对Q城商行的具体分析,认为Q城商行可以通过加强跨部门协作、建立增值税内部控制体系、合理进行税收筹划、合理调整经营模式等,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王春艳[6](2020)在《“营改增”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迅速发展,它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板块,存在的意义也逐步加重,在当下“营改增”的税制改革下,资产管理行业也因此备受关注。资产管理行业的金融业务复杂、创新速度较其他行业更快,在增值税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系列连锁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大程度上会面临严重的税务风险。因而,在面对新的税制时,资产管理行业如何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有效防范和管理税务风险成为当务之急。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政策环境,本文从资产管理行业的特殊存在为起点,经过比照和风险的剖析,探究资产管理行业在“营改增”后可能面临的风险,找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并对此提出应对之策和建议。通过对营业税改增值税前后的政策对比和分析,研究了资产管理行业税制的衡量因素,并明确了征税范围和征收方式,为促进税收公平和提高税收的经济效益提供一个政策分析框架。其次,我们将从该行业的经济实质以及法律特征出发,结合资产管理行业的运营模式和行业现状、企业内控核算要求、行业监管的规制等因素,运用法学、金融学和税收学等多学科视角对资产管理行业增值税问题进行审视和思考,试图跳出税收谈税收,从理论上理清资产管理行业增值税问题的脉络,力求探寻既能符合资产管理行业本质特征,又能与行业监管的方向和增值税制的内在机理相协调的增值税制度选择。本文研究了资产管理行业从事债权类投资、金融商品转让、权益类投资的“营改增”影响,研究发现:在征税范围的限定原则上“营改增”的制度安排与营业税制度具有一致性。不确定性的税率以及差异化的计税方法严重影响着资产管理行业的税负。该行业在营业税向增值税改变的大环境下将简易算法适用于行业计税,有效降低了行业的税负压力;除此之外,基于可抵扣进项税的差异,一般纳税人税负的变化空间也存在一定区别。与此同时,营改增政策将相关产品纳税人的新身份赋予管理者,使营业税口径下契约型产品因相关部分模糊致使纳税人缺位的难题得到了妥善处理,不单有利于完善税制、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的能力;同时也将为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成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本文最后提出了资产管理行业关于完善税制安排建议。
卢洪友,彭小准[7](2019)在《税收对财产性收入不平等的再分配效应》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微观数据,对2019年度提高个税起征点以及住房贷款利息专项扣减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以及执行2019年税收优惠政策以后的相关财产税进行测算,比较了税前税后的基尼系数、K指数、MT指数等。结果表明:财产税的再分配效应主要来自个人所得税,贡献度高达91.78%;新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减税效应明显,但再分配效应由原政策下的11.63%下降至新政策后的6.5%,纵向公平效应由0.04下降至0.02;财产税的再分配效应仅有微弱的0.3%,而叠加执行2019年税收优惠政策后,财产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由原来的0.35%下降至0.02%。因此,仍需进一步扩大税基,提高税负集中率,从而达到在实际减税的同时不减弱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孙玄[8](2018)在《“营改增”税收政策对银行业影响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承担着组织改革、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市场发育的任务。公共政策是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手段之一。财税政策通常是各国政府调控国家经济常用的手段和工具。在我国,增值税税收政策是政府进行经济和行业形势调整的重要工具。增值税是我国的一项税收政策,是对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间接税。2016年5月1日起,中国全面推进“营改增”政策试点改革,将原本征收营业税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而言,“营改增”政策出台的目标是改善营业税税制的缺陷,避免重复征税,促进社会分工,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从税收中性的角度而言,增值税对增值额进行征税的本质相比营业税更符合税收中性原理,“营改增”政策有助于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全面“营改增”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对相关行业的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在涉及税改的四大行业中,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都属于现代服务业,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看,金融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银行又是金融业主要组成部分,银行机构持有的存款贷款余额相当巨大,因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按银行业务特点可以将其贷款业务、直接收费服务、保险服务和金融商品转让四种业务划分为两类:借贷业务和增值业务;从计税方式看,借贷业务属于收入全额征税项目,增值业务属于差额征税项目。银行业务的计税方式涵盖了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计税方式,因此本文以银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代表行业,研究“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以公共政策效果分析理论和税收中性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通过样本银行的实证数据研究“营改增”政策在银行业的实施效果。运用大量实证数据分析政策对银行业务税收负担的影响和银行不同收入结构下税收负担的变化影响,提出影响银行税负的“税负相关系数”,并运用回归分析法证明该系数与银行总体税负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它可以反映当前银行收入结构下的税收负担的高低,也能反映当前的税收政策下,银行为了降低税负而发生的收入规模变化。结合税收中性理论指出现行“营改增”政策对银行利息收入全额征税的规定存在效率损失的问题,银行因此承担了超额负担而导致税负水平上升,从而提出解决政策问题的对策有:对银行借贷业务实行进项税额固定比例抵扣法;对银行不同业务实行差异化税率以及降低银行法定税率三种方法,并根据实证结果估算出有效的减税幅度区间。本文通过研究“营改增”政策在银行业的实施效果,不仅可以为更多学者提供改进银行业税收制度作参考,也有助于“营改增”政策在银行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实施效果逐步完善作为参考和借鉴。
王雪平[9](2017)在《P2P网络借贷的税收征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2P网络借贷模式自2005年Zopa开创以来,其模式不断被复制。我国于2006年出现了第一个网贷平台——拍拍贷,至今它还是一个纯信用模式的平台,该平台只进行信息服务,不参与担保。紧接着人人贷、陆金所、宜信等相继崛起,P2P行业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经过了将近十年的发展,随着P2P这个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借贷双方的信用、风险和监管等问题也使得这样的平台运营更加复杂,其中暴漏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面对不断扩围的P2P平台借贷规模,如何对其规范使它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中央也有所行动,2014年互联网金融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九部委联合发布的银发[2015]221号《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中强调要加强网络金融监管,并明确规定网络借贷由银监会监管。2016年8月,银监会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对网络借贷平台的身份进行了明确规定,即要求网络借贷在整个交易中只能是扮演信息中介的角色,不能是信用中介,并规定这些平台应向注册地的金融监管部门备案。如此,对网络借贷的税收征管便有了方向。P2P网贷的一个理论支点就是普惠金融。2005年联合国提出这样的一个理念,希望能够推动建立起为社会所有成员提供公平、便捷、安全、低成本的金融体系。在这里,小微企业可以获得合心的贷款,低收入群体可以享受理财的快感。它可以说是金融的“二次脱媒”。2006年,我国第一家纯线上的P2P网络贷款——拍拍贷正式在上海成立。之后,各种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的不可收拾,直到2017年6月,累计有将近6000家网贷平台,但同时,该行业也面临重新整改洗牌的处境。P2P网络借贷依托于互联网,具有交易隐蔽,虚拟化,多样性等特征,但互联网金融业绝非是税收的“特区”,应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遵从税收基本原理,对其进行合理的税收征管,发挥好税收所具有的调控与监管经济的作用,借助它对网络借贷P2P加以引导。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整合梳理了我国互联网金融概述,着重介绍了新生事物—P2P网络贷款,分析了我国现行状况下对P2P网络贷款的税收征管现状及课税现状,然后对比国外的P2P网络贷款税收征管,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最终给出互联网下对网络借贷进行税收征管的些许建议。本文分五章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的是在何种背景下展开对P2P网络贷款的研究以及选择该主题进行研究的意义,另外还简要概括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二章着重介绍了一下研究的理论基础,即我国的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状况及对其进行征管的理论依据,第三章描述了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讲述了 P2P网络借贷在国外的发展状况,并选取了 P2P网贷的始祖-英国的Zopa和美国的Lending Club为例,借鉴国外的P2P税收征管。第五章在立足国内外的研究和征管上,对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税收征管进行了优化。
姜广佛[10](2017)在《营改增对JN银行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营改增”是继分税制改革之后,我国又一项重要的的财税体制改革。长期以来,营业税和增值税并行的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如重复征税、税负不公、增值税链条抵扣不完整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金融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今年5月1日以后,金融业彻底告别了“营业税”时代,步入了“增值税”时代。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银行业“营改增”改革备受各方关注。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营改增”之前,多为对“营改增”的预测和预估,实践检验不充分。因此,“营改增”之后对银行业的影响效果等问题,是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本文立足JN银行的改革实际,获取了“营改增”改革的第一手素材,通过定量与定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税负和经营两个角度,探讨了“营改增”对JN银行的影响情况,并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经过分析研究得出:JN银行“营改增”后税负上升,并增加了纳税管理的操作风险;从经营方面来看,JN银行受“营改增”影响盈利能力下降,会计处理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具有提升产品定价的意愿,将会更加注重扩展中间业务的比重。在此基础上,提出5大应对措施:合理进行税收筹划,加强财税人员培训,调整优化经营结构,完善财税管理体系,积极争取财税扶持。本文主要分为7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阐述了“营改增”理论基础和相关政策背景;第三部分阐述了JN银行的基本情况,包括经营和税负概况;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营改增”对JN银行税负方面的影响;第五部分重点分析了“营改增”对JN银行经营方面的影响;第六部分是是对策建议;第七部分是结论和展望。
二、利息征税后巧理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息征税后巧理财(论文提纲范文)
(1)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效应分析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测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2 理论基础 |
2.1 税收效率理论 |
2.2 税收公平理论 |
3 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与发展现状 |
3.1 个人所得税改革概述 |
3.2 个人所得税发展现状 |
4 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效率效应分析 |
4.1 数据描述 |
4.2 个人所得税改革效率效应分析 |
5 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公平效应分析 |
5.1 公平效应指标的选择 |
5.2 个人所得税改革公平效应分析 |
6 政策建议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未来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H物流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纳税筹划的基本理论及相关概念 |
2.1 纳税筹划理论依据 |
2.1.1 税收效应理论 |
2.1.2 博弈理论 |
2.1.3 契约理论 |
2.2 纳税筹划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
2.2.1 纳税筹划的概念界定 |
2.2.2 纳税筹划的特点 |
2.3 纳税筹划的原则和步骤 |
2.3.1 纳税筹划的原则 |
2.3.2 纳税筹划的步骤 |
第三章 H物流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现状 |
3.1 H物流公司涉税情况 |
3.1.1 H物流公司基本情况 |
3.1.2 H物流公司涉及的税种及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 |
3.2 筹资活动筹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3 投资活动筹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4 经营活动筹划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4.1 收入筹划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4.2 固定资产折旧筹划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4.3 研发费用筹划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4.4 业务招待费用筹划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4.5 捐赠支出筹划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4.6 安置残疾人就业筹划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4.7 工资性支出筹划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5 H物流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缺乏专业的纳税筹划人员 |
3.5.2 各部门缺乏沟通和协作意识 |
3.5.3 组织机构设置有待完善 |
3.5.4 缺乏完整的税务管理系统 |
第四章 H物流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方案设计 |
4.1 H物流公司实施企业纳税筹划的目标分析 |
4.1.1 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 |
4.1.2 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最大化 |
4.1.3 降低涉税风险 |
4.1.4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
4.2 H物流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 |
4.3 筹资活动的纳税筹划 |
4.4 投资活动的纳税筹划 |
4.5 经营活动的纳税筹划 |
4.5.1 收入的纳税筹划 |
4.5.2 固定资产的纳税筹划 |
4.5.3 研发费用的纳税筹划 |
4.5.4 业务招待费用的纳税筹划 |
4.5.5 捐赠支出的纳税筹划 |
4.5.6 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纳税筹划 |
4.5.7 工资性支出的纳税筹划 |
第五章 H物流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预期效果及保障措施 |
5.1 H物流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节税效果及预期影响 |
5.1.1 H物流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节税效果 |
5.1.2 H物流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预期影响 |
5.2 H物流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保障措施 |
5.2.1 筹资活动的纳税筹划的保障措施 |
5.2.2 投资活动的纳税筹划的保障措施 |
5.2.3 经营活动的纳税筹划的保障措施 |
5.2.4 其他的纳税筹划的保障措施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增值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增值税与收入分配 |
2.1.1 收入分配理论 |
2.1.2 增值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
2.2 增值税与社会福利 |
2.2.1 社会福利理论 |
2.2.2 增值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3章 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分析 |
3.1 研究假设、研究单位及样本指标 |
3.1.1 研究假设和研究单位 |
3.1.2 样本数据及测算指标 |
3.2 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
3.2.1 年收入视角下的收入分配效应 |
3.2.2 终生收入视角下的收入分配效应 |
3.3 增值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
3.3.1 模型构建及政策指标 |
3.3.2 福利效应的测算流程 |
3.3.3 实证结果分析 |
3.4 研究小结 |
第4章 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 |
4.1 我国增值税改革概述 |
4.2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
4.2.1 研究假设 |
4.2.2 CGE模型构建及测算指标 |
4.2.3 CGE模型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4 样本数据选取及测算流程 |
4.3 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
4.3.1 增值税转型的收入分配效应 |
4.3.2 增值税税率减并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 |
4.4 增值税改革的福利效应分析 |
4.4.1 增值税转型的福利效应分析 |
4.4.2 增值税税率减并改革的福利效应分析 |
4.5 研究小结 |
第5章 影响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的税制因素 |
5.1 征税范围 |
5.1.1 理论影响 |
5.1.2 国际经验 |
5.2 税率结构 |
5.2.1 理论影响 |
5.2.2 国际经验 |
5.3 税收优惠 |
5.3.1 理论影响 |
5.3.2 国际经验 |
5.3.3 食品和医药制品免税的实证分析 |
5.4 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 |
5.4.1 理论影响 |
5.4.2 国际经验 |
5.5 研究小结 |
第6章 改进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的对策建议 |
6.1 优化税率结构 |
6.2 优化减免税政策 |
6.3 严控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设置标准 |
主要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我国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及其税收征管相关理论 |
2.1 互联网金融相关概念 |
2.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
2.1.2 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 |
2.2 互联网金融与税收征管 |
2.2.1 互联网金融的涉税分析 |
2.2.2 互联网金融给税收征管带来的挑战 |
2.3 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的理论依据 |
2.3.1 税收公平原则 |
2.3.2 博弈论 |
2.3.3 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现状 |
3.1 我国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现状 |
3.1.1 第三方支付税收征管现状 |
3.1.2 P2P网络借贷税收征管现状 |
3.1.3 网络众筹税收征管现状 |
3.2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的难点 |
3.2.1 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带来的征管难点 |
3.2.2 当前税法对互联网金融的适用性问题带来的征管难点 |
第4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
4.1.1 第三方支付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
4.1.2 P2P网络借贷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
4.1.3 网络众筹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
4.2 原因分析 |
4.2.1 法规缺失和税务部门技术水平不高 |
4.2.2 互联网金融本身存在不足 |
第5章 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的建议 |
5.1 多方面降低税收征管风险 |
5.1.1 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以降低征管风险 |
5.1.2 互联网金融部门设立专门账户管理客户资金 |
5.1.3 税务部门等相关部门之间应促进信息共享 |
5.2 完善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相关措施 |
5.2.1 提高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力度 |
5.2.2 规范电子发票的使用和管理 |
5.2.3 完善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法律法规 |
5.3 进一步优化征管服务 |
5.3.1 税务部门应积极完善征信体系 |
5.3.2 建立有效的税务稽查制度和奖惩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5)“营改增”对Q城商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定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政策解读 |
2.1 “营改增”相关理论概述 |
2.1.1 税收中性原则 |
2.1.2 税收公平原则 |
2.1.3 税负转嫁原则 |
2.1.4 降低税收的超额负担 |
2.2 银行业“营改增”政策解读 |
2.2.1 “营改增”具体政策文件 |
2.2.2 商业银行增值税征税范围 |
2.2.3 商业银行增值税计税依据 |
2.2.4 其他特殊规定 |
2.2.5 商业银行“营改增”后税率变化 |
2.3 银行业增值税征收模式的国际借鉴 |
2.3.1 增值税免税模式 |
2.3.2 增值税固定比例抵扣模式 |
2.3.3 增值税零税率模式 |
2.3.4 国际银行业增值税征收模式优劣比较 |
3 基于“营改增”视角的Q城商行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Q城商行基本现状 |
3.1.1 Q城商行简介 |
3.1.2 Q城商行经营概况 |
3.1.3 Q城商行纳税情况 |
3.2 “营改增”后Q城商行存在的问题 |
3.2.1 进项税额抵扣不足 |
3.2.2 税务风险加大 |
3.2.3 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衔接难度较大 |
3.2.4 财务内控制度需及时更新完善 |
3.2.5 全员税收筹划意识淡薄 |
4 “营改增”对Q城商行的影响分析 |
4.1 对Q城商行营业收入的影响 |
4.1.1 对财务报表口径下营业收入的影响 |
4.1.2 对纳税申报表口径下营业收入的影响 |
4.2 对Q城商行营业成本的影响 |
4.2.1 税金及附加方面 |
4.2.2 业务及管理费方面 |
4.2.3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方面 |
4.3 对Q城商行税负的影响 |
4.3.1 流转税税负的变化 |
4.3.2 总体税负的变化 |
4.3.3 税负变化的原因分析 |
4.4 对Q城商行会计核算的影响 |
4.4.1 对会计处理方式的影响 |
4.4.2 对财务报表披露的影响 |
4.4.3 对纳税申报的影响 |
5 Q城商行“营改增”后的应对措施 |
5.1 加强跨部门协作 |
5.1.1 积极与业务部门沟通,拓宽银行业务范围 |
5.1.2 积极配合技术部门,推动信息技术系统改造 |
5.2 建立增值税内部控制体系 |
5.2.1 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管控,规范进项抵扣制度 |
5.2.2 优化业务管理流程,防范增值税潜在风险点 |
5.2.3 完善发票管理制度,积极推行电子发票 |
5.3 合理进行增值税税收筹划 |
5.3.1 实施业务外包,以税收筹划合理分散税收成本 |
5.3.2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充分利用税收优惠 |
5.3.3 着力建设专业税务团队,培养全员税收筹划意识 |
5.4 调整经营模式 |
5.4.1 发展中间业务,优化收益结构 |
5.4.2 完善定价策略,做好合同管理 |
5.4.3 加强费用成本管理,大力降低人工成本 |
5.5 积极争取国家财税政策对银行业的支持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营改增”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营改增”政策概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资产管理行业界定 |
二、资产管理业务的特性 |
第二节 资产管理行业“营改增”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明确征税范围 |
二、明确征税方式 |
第三节 资产管理行业增值税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一、税收公平原则 |
二、税收效率原则 |
三、协同治理原则 |
四、与金融业税收整体税制相协调原则 |
第三章 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及涉税分析 |
第一节 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 资产管理行业的“营改增”涉税分析 |
一、投资人投资资产管理行业环节的“营改增”分析 |
二、资产管理人投资交易环节的“营改增”分析 |
三、资产管理人管理环节的“营改增”分析 |
第三节 对某一行政区域资产管理行业为例的实例分析 |
第四节 资产管理行业“营改增”后存在的问题 |
一、重复征税依然无法避免 |
二、计税差异存在套利空间 |
三、纳税人规定有违税收中性 |
第四章 资产管理行业实行增值税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一节 金融业增值税政策模式 |
一、欧盟模式 |
二、新西兰模式 |
三、澳大利亚—新加坡模式 |
第二节 几种模式的评价与有益借鉴 |
一、欧盟模式评价 |
二、新西兰模式评价 |
三、澳大利亚—新加坡模式评价 |
四、借鉴国外金融税制的有益经验 |
第五章 资产管理行业增值税税制设计建议 |
第一节 增值税税制的总体设计建议 |
一、提高资产管理产品税制的立法层级 |
二、建立国际国内相协调的立法机制 |
第二节 增值税税制分环节设计建议 |
一、投资人投资环节 |
二、资产管理人投资交易环节 |
三、资产管理人管理环节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8)“营改增”税收政策对银行业影响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营改增”政策的研究 |
二、关于银行业间接税政策的研究 |
三、关于“营改增”政策对银行业的影响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主要概念 |
一、“营改增”政策 |
二、银行业务分类 |
第二节 基础理论和依据 |
一、税收中性理论 |
二、公共政策效果分析理论与方法 |
第三章 “营改增”政策对银行业务税负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营改增”政策的出台背景和作用 |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 |
二、政策内容的变化 |
三、政策目标和作用 |
第二节 政策对银行影响的基本介绍 |
一、征税主体的变更 |
二、计税方式变更 |
三、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 |
第三节 政策对借贷业务税负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征税范围的界定及税负计算方法 |
二、实证分析 |
第四节 政策对增值业务税负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征税范围的界定及税负计算方法 |
二、实证分析 |
第四章 “营改增”政策对银行不同收入结构税负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收入组合的构建及税负变化分析 |
一、组合一:同时适用一般税率均以收入全额计税 |
二、组合二:同时适用一般税率增值业务差额计税 |
三、组合三:同时适用优惠税率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实证数据准备 |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
三、税负相关系数 |
第五章 研究总结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营改增”政策对银行业的影响总结 |
一、对免税业务没有影响 |
二、对借贷业务偏离“税收中性” |
三、对增值业务保持“税收中性” |
第二节 “营改增”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借贷业务增值税抵扣链条断裂 |
二、实际负担税率较高 |
第三节 完善银行业增值税政策的对策建议 |
一、进项税额固定比例抵扣法 |
二、实行差异化税率 |
三、降低法定税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P2P网络借贷的税收征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综述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3.3 规范分析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P2P网络借贷税收征管的相关理论 |
2.1 P2P网络借贷的内涵及发展 |
2.1.1 P2P网络借贷的定义 |
2.1.2 P2P网络借贷的主要运营模式 |
2.1.3 P2P网络借贷的合法性 |
2.2 P2P网络借贷税收征管的理论基础 |
2.2.1 税收原则 |
2.2.2 征管中的博弈与激励 |
2.2.3 税收信息化管理理论 |
第3章 P2P网络借贷行业税收征管现状 |
3.1 我国P2P网络借贷相关税制现状 |
3.1.1 P2P网络借贷平台适用的税收政策 |
3.1.2 资金出借方适用的税收政策 |
3.1.3 借款方适用的税收政策 |
3.2 P2P网络借贷税收征管的现状 |
3.2.1 征税主体管辖权模糊 |
3.2.2 税收征管不完全 |
3.2.3 税款代扣代缴方式不确定 |
3.2.4 税收征管存在乱象 |
3.2.5 税收征管法律缺位 |
3.2.6 税收征管手段落后 |
3.3 P2P网络借贷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
3.3.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3.3.2 平台运营特点使税收监测难度加大 |
3.3.3 现行税收征管能力不足 |
3.3.4 纳税人纳税意识薄弱且缺乏必要的监控 |
第4章 国外P2P网络借贷税收征管借鉴 |
4.1 英刚Zopa网络借贷平台税收征管 |
4.1.1 Zopa运营模式 |
4.1.2 Zopa盈利来源 |
4.1.3 Zopa税收政策 |
4.2 美国Lending Club(LC)网络借贷平台税收征管 |
4.2.1 Lending-Club(LC)运营模式 |
4.2.2 LC盈利来源 |
4.2.3 LC税收政策 |
第5章 完善P2P网络借贷行业税收征管的建议 |
5.1 我国P2P网络借贷税收征管应遵循的原则 |
5.1.1 兼顾税收优惠与税收公平的原则 |
5.1.2 效率与成本最小化原则 |
5.2 构建P2P网络借贷税收监管体系 |
5.2.1 调整并完善相关法制建设 |
5.2.2 建立互联网金融税务登记和实名制 |
5.2.3 创新税收征管方式 |
5.3 优化P2P网络借贷行业税收征管 |
5.3.1 增强纳税人纳税意识 |
5.3.2 实施税收支持政策 |
5.3.3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 |
5.3.4 推进税务信息化,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营改增对JN银行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营改增理论基础与政策概述 |
2.1 税收理论 |
2.1.1 税收公平效率理论 |
2.1.2 税收效应理论 |
2.1.3 税收负担理论 |
2.1.4 税收转稼理论 |
2.2“营改增”政策概述 |
2.2.1 营业税与增值税概述 |
2.2.2“营改增”的必要性 |
2.2.3 银行业实施“营改增”的国际惯例 |
2.2.4 我国银行业实施营改增的具体内容 |
第三章 JN银行基本情况 |
3.1 JN银行发展概况 |
3.2 JN银行经营概况 |
3.2.1 经营结构 |
3.2.2 经营趋势 |
3.3 JN银行税收征缴情况 |
3.3.1 税负结构 |
3.3.2 税负水平 |
第四章 营改增对JN银行税负影响分析 |
4.1 税负的影响 |
4.1.1 税负变化 |
4.1.2 税负变化的原因分析 |
4.2 纳税管理的影响 |
第五章“营改增”对JN银行经营影响分析 |
5.1 对JN银行会计核算的影响 |
5.1.1 会计处理方式 |
5.1.2 会计原则 |
5.1.3 财务报表 |
5.2 对JN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
5.2.1 营业利润的影响 |
5.2.2 净利润的影响 |
5.2.3 资产回报率的影响 |
5.3 对JN银行经营策略的影响 |
5.3.1 产品定价 |
5.3.2 业务发展模式 |
5.3.3 投资 |
第六章 JN银行应对“营改增”改革的对策 |
6.1 合理进行税收筹划 |
6.1.1 提高增值税抵扣意识、规范采购流程 |
6.1.2 合理规划固定资产的采购时间 |
6.2 加强财税人员培训 |
6.3 调整优化经营结构 |
6.3.1 强化信贷风险控制,严守质量管控 |
6.3.2 发展中间业务,优化收益结构 |
6.3.3 加强成本管控,提高经营效率 |
6.4 完善财税管理体系 |
6.4.1 健全税务管理体系 |
6.4.2 建立“营改增”税务管理方案 |
6.4.3 加强涉税业务的管理 |
6.5 积极争取财税扶持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基本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利息征税后巧理财(论文参考文献)
- [1]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效应分析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测算[D]. 郭婷婷. 暨南大学, 2020(04)
- [2]H物流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D]. 冯倩.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3]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研究[D]. 熊惠君.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4]我国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问题研究[D]. 李洋洋.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5]“营改增”对Q城商行的影响研究[D]. 步凇. 西南大学, 2020(01)
- [6]“营改增”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影响研究[D]. 王春艳.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7]税收对财产性收入不平等的再分配效应[J]. 卢洪友,彭小准. 统计与决策, 2019(23)
- [8]“营改增”税收政策对银行业影响实证分析[D]. 孙玄.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9]P2P网络借贷的税收征管研究[D]. 王雪平. 天津财经大学, 2017(05)
- [10]营改增对JN银行影响及对策研究[D]. 姜广佛. 山东理工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