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戊二烯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开环,生物,衍生物,双环,噻唑,磷酸酯。
环戊二烯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陈英,李普,陈梅,苏时军,贺军[1](2019)在《含硫醚叁唑的1,4-戊二烯-3-酮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含硫醇的叁唑引入到1,4-戊二烯-3-酮结构中,合成一系列含硫醚叁唑的1,4-戊二烯-3-酮类衍生物,其结构通过~1H NMR、~(13)C NMR、HRMS进行表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柑橘溃疡病菌(X. citri)、水稻白叶枯病菌(X. oryzae)、烟草青枯病菌(R. solanacearum)都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F_4、F_6、F_(16)对柑橘溃疡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16.3、9.9、15.9μg/mL,优于对照药叶枯唑(54.9μg/mL);化合物F_1、F_7、F_(15)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9.6、19.2、21.3μg/mL,优于对照药叶枯唑(69.3μg/mL);化合物F3、F6对烟草青枯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14.2、14.5μg/mL,优于对照药叶枯唑(82.6μg/m L).通过扫描电镜成像探讨了目标化合物F6对柑橘溃疡病菌(X.Citri)的可能抑菌机制.(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一会[2](2019)在《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类似于姜黄素,具有结构新颖,药理活性多样,对人类和环境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且结构较后者更加稳定;抑菌、抗病毒、杀虫、除草等优良的生物属性使得其广泛存在于农药研究领域。苯并噻唑有着广谱的农用生物活性,其杀菌、抗病毒、杀虫和除草等药理特性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利用活性拼接原理,引入苯并噻唑基团对1,4-戊二烯-3-酮骨架进行修饰,设计合成了35个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所得化合物均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了表征。采用浊度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oo)、柑橘溃疡病菌(Xac)和烟草青枯病菌(Rs)的抑制效果。初步测试结果表明:在100μg/mL浓度下,部分化合物对Xoo的抑制活性优于商品药噻菌铜和叶枯唑,部分化合物对Xac的抑制活性优于商品药噻菌铜和叶枯唑。EC_(50)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A_2、A_(12)、A_(19)、B_8和B_9抑制Xoo的EC_(50)值分别为20.0、11.9、22.8、65.3和38.9μg/mL,优于商品药叶枯唑(73.5μg/mL);化合物A_2、A_4、A_5、A_6、A_(16)、A_(18)、A_(23)、B_7、B_8、B_9和B_(12)抑制Xac的EC_(50)值分别为42.1、47.9、50.8、33.6、35.7、55.2、28.5、49.9、42.6、31.5和29.8μg/mL,优于商品药叶枯唑(55.4μg/mL)。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辣椒枯萎病菌、高粱立枯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烟草赤星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玉米弯孢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药剂浓度50μg/mL条件下,目标化合物对供试菌种均有一定抑制活性。采用半叶枯斑法,对部分目标化合物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进行了测定。测试结果表明:在药剂浓度500μg/mL条件下,化合物B_(10)和B_(11)对TMV的治疗抑制率分别为66.2和69.9%,优于商品药剂宁南霉素(58.6%)。(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陈丽娟[3](2019)在《含亚磷酸酯的1,4-戊二烯-3-酮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姜黄素衍生物,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抑菌、杀虫、抗肿瘤、抗炎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相比于姜黄素,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的稳定性更好,毒副作用更小,所以在药剂创制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且,近年来的研究报道我们还发现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抗植物病毒和抑植物细菌活性。同时,在以前的研究报道中,我们还发现磷酸酯类化合物也具有杀虫、抗病毒、杀菌等广谱生物活性,在创制农药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此外,我们发现在结构中引入磷酸酯结构之后,化合物的水溶性得到很大的提高。综上所述种种优点,本文将亚磷酸酯引入到1,4-戊二烯-3-酮结构中,合成了39含亚磷酸酯结构的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均用~1H NMR、~(13)C NMR、~(31)P NMR和HRMS来验证。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质量浓度为500μg/mL的情况下,我们测试了所有化合物抗TMV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A3、A6、B1、B3、B14和B21在治疗活性方面,对TMV的抑制活性分别为62.5、62.8、61.2、62.2、69.3和63.4%,优于宁南霉素(56.1%);在保护活性方面,化合物A5、A18、B10、B12和B18对TMV的抑制活性分别为58.6、58.9、66.7、63.8和58.8%,优于宁南霉素(56.2%)。为了进一步研究化合物的抗TMV活性,我们测试了部分初筛活性较好化合物的EC_(50)。其中,化合物A18、B10和B12抗TMV保护活性的EC_(50)值分别为291.2、104.2和290.0μg/mL,优于商品药宁南霉素的EC_(50)值(297.1μg/mL)。化合物A6、B1、B14和B21抗TMV治疗活性的EC_(50)值分别为234.0、270.0、238.8和250.0μg/mL,优于对照药宁南霉素的EC_(50)值(386.2μg/mL)。在质量浓度为100和50μg/mL的情况下,选择杀菌剂噻菌铜和叶枯唑为对照药剂,测试所合成目标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柑橘溃疡病菌的体外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以上两种菌株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A3、A12、A13、A15、B1、B9、B10和B12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4.9、88.1、85.3、90.8、85.0、100.0、86.5和85.5%,优于对照药剂噻菌铜(50.2%)和叶枯唑(64.9%)。化合物A3、A5、A7和A15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0.3、90.2、90.2和99.5%,优于对照药剂噻菌铜(57.2%)和叶枯唑(70.3%)。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合物A3、A4、A11、A12、A13、A15、B1、B9、B10和B12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22.9、6.7、16.5、11.4、26.5、36.1、35.8、8.6、19.1和17.7μg/mL,优于对照药剂噻菌铜(78.7μg/mL)和叶枯唑(58.8μg/mL)。化合物A3、A5、A7、A15和B7对柑橘溃疡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10.6、22.1、18.4、10.8和22.9μg/mL,优于对照药剂噻菌铜(88.0μg/mL)和叶枯唑(44.5μg/mL)。(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一会,李普,张橙,陈丽娟,陈英[4](2018)在《含喹唑啉的1,4-戊二烯-3-酮肟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合成一系列含喹唑啉的戊二烯酮肟醚类衍生物并进行及生物活性研究。[方法]以单羟基取代苯甲醛、丙酮、含杂环取代甲醛等为原料,经七步反应合成含喹唑啉的1,4-戊二烯-3-酮肟醚类化合物。[结果]所有目标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结构表征。[结论]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抑菌和抗TMV活性。化合物M_1和M_5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均优于对照药叶枯唑和噻菌铜;化合物M_5、M_6、M_7、M_(10)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制活性均优于叶枯唑和噻菌铜;化合物M_2、M_4和M_5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制活性均优于叶枯唑和噻菌铜。其中,化合物Ms对叁个植物病菌的都有较好的抑制活性,且均优于商品药叶枯唑和噻菌铜。在供试浓度为500μg/mL时,M_4和M_8对TMV具有最好的治疗抑制率,分别为62.5和57.9%,均优于商品药宁南霉素(52.9%);M_1对TMV具有最好的保护抑制率为70.6%,优于商品药宁南霉素(64.8%)。(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15)
夏榕娇,李琴,肖维,陈英,汤旭[5](2018)在《含戊二烯酮结构的杨梅素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寻找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活性分子。[方法]以杨梅素为先导化合物,杨梅苷为原料,在杨梅素3-位引入具有生物活性的戊二烯酮小分子,经醚化、取代、缩合等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含戊二烯酮类杨梅素衍生物。[结果]利用~1HNMR、~(13)C NMR和MS(或HRMS)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0μg/mL浓度下,化合物51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治疗活性为52.45%,接近对照药剂宁南霉素(56.14%);在200μg/mL浓度下,化合物5a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制活性为75.15%,超过对照药剂叶枯唑(72.85%)。[结论]含戊二烯酮结构的杨梅素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在其结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修饰,有望得到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有机活性分子。(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15)
张菊平,李普,王一会,张橙,陈丽娟[6](2018)在《含苯并叁嗪酮的1,4-戊二烯-3-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生物活性较好的姜黄素衍生物,通过1-苯基-5-取代基-1,4-戊二烯-3-酮和3-氯甲基苯并叁嗪酮反应,合成了14个含苯并叁嗪酮的1,4-戊二烯-3-酮衍生物;采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显示出较好的抑菌活性,在100μg/mL剂量下,化合物6b,6j和6l对柑橘溃疡病菌(Xac)的抑制率分别为68.8%,71.0%和100%;化合物6a,6d,6h和6i对烟草青枯病菌(R.solanacearum)的抑制率分别为51.8%,53.0%,50.7%和76.9%.此外,化合物6l和6i对柑橘溃疡病菌和烟草青枯病菌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值分别为27.44和48.77μg/mL,优于对照药剂噻菌铜(51.35和87.26μg/mL),有望成为柑橘溃疡病菌和烟草青枯病菌的抑制剂.(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张菊平[7](2018)在《含苯并叁嗪酮的1,4-戊二烯-3-酮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姜黄素类似物1,5-二取代-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同姜黄素一样,具有抑菌、抗病毒、杀虫、消炎、抗氧化、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且pH大于6.5时稳定性比姜黄素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此类化合物表现有明显的抗植物病毒活性。同时,苯并叁嗪酮类化合物也具有高效、广谱和作用方式较为独特的特点,在农药的创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我们将苯并叁嗪酮引入1,4-戊二烯-3-酮结构中,设计合成了系列分子中含有苯并叁嗪酮的1,4-戊二烯-3-酮(肟醚)类化合物,所合成化合物均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验证。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1.设计合成34个含苯并叁嗪酮的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并采用半叶枯斑法,以病毒唑和宁南霉素为对照药剂,测试了该系列化合物在质量浓度为500μg/mL下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抑制活性。从初步的生物活性数据来看,只有部分目标化合物对TMV表现有较好的活性。在治疗活性方面,化合物A4、A20、A22和A28对TMV的抑制活性相对较好,分别为49.0、48.6、44.2和52.8%,优于对照药剂病毒唑(35.0%)。在保护活性方面,化合物A4、A5、A8、A20、A22、A23、A24和A28对TMV的抑制活性相对较好,分别为52.9、59.2、57.7、60.3、57.3、56.0、57.4和61.6%,优于病毒唑(50.8%)。其中化合物A28在治疗和保护作用方面的活性与宁南霉素(54.4和62.4%)相当。采用浊度法,以噻菌铜和叶枯唑为对照药剂,测试了该系列化合物在质量浓度为100μg/mL和50μg/mL时对柑橘溃疡病菌(Xac)、烟草青枯病菌(R.solanacearum)和水稻百叶枯病菌(Xoo)的抑制活性。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的1,4-戊二烯-3-酮衍生物对叁种植物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大部分化合物对叁种细菌的抑制率大于对照药剂噻菌铜。在100μg/mL浓度下,化合物A31对Xac的抑制率达到100%;化合物A12对R.solanacearum的抑制率为88.14%;化合物A4、A11、A21、A26和A29对Xoo的抑制率达到100%,化合物A2、A5、A24、A27、A28、A30和A31对Xoo的抑制率达到80%。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化合物A4和A12对Xac和R.solanacearum的EC_(50)值分别为22.45和34.77μg/mL,优于对照药剂噻菌铜(51.35和87.26μg/mL)。2.设计合成了6个分子中含吡啶和苯并叁嗪酮的1,4-戊二烯-3-酮肟醚类化合物,并采用半叶枯斑法,以病毒唑和宁南霉素为对照药剂,测试了该系列化合物在质量浓度为500μg/mL时对TMV的抑制活性。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虽具有一定的抗TMV活性,但活性相对较差。采用浊度法,以噻菌铜和叶枯唑为对照药剂,测试了该系列化合物在质量浓度为100μg/mL和50μg/mL下对Xac、R.solanacearum和Xoo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叁种植物细菌均表现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但抑制活性都相对较差。(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姜付本[8](2018)在《降冰片烯二酸酐及其衍生物对聚双环戊二烯的催化共聚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双环戊二烯(PDCPD)是一种具有良好机械强度、优异热稳定性以及适用于反应注射成型工艺(RIM)制备方法的新型复合材料,广泛地应用于车辆、管道、卫浴等领域。人们往往采用能够进行开环易位聚合的环烯烃(大多为降冰片烯类衍生物)和可以进行自由基聚合的链烯烃为原料对其进行催化共聚改性,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增强PDCPD复合材料的性能和扩大其实际应用领域。本研究选择了叁种降冰片烯类共聚单体对PDCPD复合材料进行催化共聚改性,同时还对PDCPD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索。本研究在钌类开环易位聚合催化剂M1催化作用下,首次选择及合成了降冰片烯二酸酐(NA)、外型,内型-5-降冰片烯-2,3-二羧酸二甲酯(exo-DCNM)、内型,内型-5-降冰片烯-2,3-二羧酸二甲酯(endo-DCNM)叁种单体对PDCPD进行催化共聚改性,并借助核磁共振、凝胶渗透色谱仪、扫描电镜、热失重等表征手段对单体的聚合情况以及改性后PDCPD制品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通过不断优化制备PDCPD复合材料的工艺参数,最终我们采用RIM工艺制得了经NA、exo-DCNM、endo-DCNM叁种单体催化共聚改性的PDCPD复合材料,并考察了改性后PDCPD制品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1)PDCPD/PNA制品的拉伸、弯曲性能随着NA组分增多而增强,当NA组分含量为10 wt%时,改性后PDCPD制品的拉伸、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40.79%、18.67%。2)PDCPD/exo-PDCNM制品的拉伸、弯曲性能随着exo-DCNM组分增多表现出先提高后下滑的规律,改性后PDCPD制品的冲击性能和热变形温度则不断提高,当exo-DCNM组分含量为20 wt%时,制品的冲击性能和热变形温度分别为17.18 J/m、98.7℃。3)随着endo-DCNM组分含量逐渐增多,改性后PDCPD制品的拉伸、弯曲、冲击性能和热变形温度都表现出先提高后下降的规律,当endo-DCNM组分为15 wt%时,改性后PDCPD制品的拉伸性能和热变形温度分别提高了32.89%、17.86%。研究发现,之所以经NA、exo-DCNM、endo-DCNM叁种单体催化共聚改性后,PDCPD制品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是由于NA、exo-DCNM、endo-DCNM叁种单体中的极性基团和其聚合物的柔性分子链,以及经催化共聚改性后PDCPD聚合物的交联度发生了一定变化共同作用产生的。最后我们通过热失重、扫描电镜对改性后PDCPD制品的热分解情况和其淬断面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都表明经NA、exo-DCNM、endo-DCNM叁种单体催化共聚改性后获得的PDCPD制品是一个均相的聚合物体系。(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姜启亮[9](2018)在《降冰片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与双环戊二烯的共聚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环戊二烯(DCPD)可以在卡宾催化剂催化下,发生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生成聚双环戊二烯(PDCPD)。PDCPD具有优良的加工和机械性能,是一种有吸引力,氧化稳定的热固性材料。关于PDCPD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随着通用塑料和树脂工业的发展,对材料的热学性能及力学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PDCPD虽有许多优点,但仍然存在材料耐热性不足、制品呈现一定脆性、拉伸强度和弯曲韧性较低等缺点,从而限制其应用范围。因此,对PDCPD材料进行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改性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通过功能单体与DCPD共聚将功能基团引入体系,从而改性PDCPD成为热门的研究。本研究成功合成了叁种降冰片烯酰亚胺单体:PNI、CHNI和NHNI,通过~1HNMR、~(13)CNMR、红外表征和元素分析等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然后,采用卡宾催化剂M1分别引发这些酰亚胺单体进行开环易位聚合反应,制备了它们的均聚物。TGA研究显示,叁种均聚物的T_(d5%)均大于400℃,耐热性能十分优异;DTG曲线显示只有一个吸热峰,说明体系交联紧密,不存在小分子物质,热分解过程是同步完成的。本研究接着将酰亚胺单体PNI、CHNI、NHNI分别与DCPD进行共聚改性,得到一系列P(PNI/DCPD)、P(CHNI/DCPD)、P(NHNI/DCPD)共聚物材料并分别考察了材料的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与PDCPD相比,共聚物材料的热稳定性有明显提高:T_(d10%)均大于400℃,远远大于PDCPD的146.9℃;P(PNI/DCPD)的热变形温度最大值114.7℃,提高46.3%;P(CHNI/DCPD)的热变形温度最大值109.5℃,提高39.7%;P(NHNI/DCPD)的热变形温度最大值102.4℃,提高30.6%。力学性能方面,随着PNI含量的增加,P(PNI/DCPD)共聚物的弯曲强度先增加后趋于平稳,当PNI含量为3%时达到最大值86.25MPa;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不断增加,当PNI含量为5%时达到最大值,与PDCPD相比分别提高了39%和36.5%。P(CHNI/DCPD)共聚物随着CHNI含量的增加,弯曲强度先增加后下降,当CHNI含量为3%时达到最大值85.87MPa;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不断增加,当CHNI含量为5%时达到最大值,与PDCPD相比分别提高了70%和32.5%。P(NHNI/DCPD)共聚物随着NHNI含量的增加,弯曲、冲击和拉伸强度均先增加后下降。当NHNI含量为4%时,弯曲强度达到最大值83.11MPa;当NHNI含量为3%时,冲击和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与PDCPD相比分别提高了44%和30.1%。(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母伟花,马瑶,方德彩,王蓉,张海娜[10](2018)在《1-碘-2-锂-邻碳硼烷与环戊二烯衍生物的类Diels-Alder反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对1-碘-2-锂-邻碳硼烷与亚甲基环戊二烯衍生物的类Diels-Alder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显示:1-碘-2-锂-邻碳硼烷与亚甲基环戊二烯衍生物的类Diels-Alder反应为分步过程,需要依次经过脱Li I形成碳硼炔、碳硼炔与亚甲基环戊二烯成键、碳硼烷基1,2-σ迁移和成环四个过程才能形成与Diels-Alder反应形式相同的产物.其中碳硼烷基的1,2-σ迁移过程为整个反应的决速步,在353 K的实验条件下需要越过28.3 kcal·mol-1的自由能垒才能形成相应的碳硼烷基降冰片烯衍生物,理论预测的反应速率与实验结果较好吻合.自然键轨道理论(NBO)分析结果显示:该反应与正常电子需求的Diels-Alder反应(NEDDA)具有相似的电子结构特征.文中还对反应底物的取代基效应进行了讨论,并得到了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环戊二烯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类似于姜黄素,具有结构新颖,药理活性多样,对人类和环境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且结构较后者更加稳定;抑菌、抗病毒、杀虫、除草等优良的生物属性使得其广泛存在于农药研究领域。苯并噻唑有着广谱的农用生物活性,其杀菌、抗病毒、杀虫和除草等药理特性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利用活性拼接原理,引入苯并噻唑基团对1,4-戊二烯-3-酮骨架进行修饰,设计合成了35个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所得化合物均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了表征。采用浊度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oo)、柑橘溃疡病菌(Xac)和烟草青枯病菌(Rs)的抑制效果。初步测试结果表明:在100μg/mL浓度下,部分化合物对Xoo的抑制活性优于商品药噻菌铜和叶枯唑,部分化合物对Xac的抑制活性优于商品药噻菌铜和叶枯唑。EC_(50)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A_2、A_(12)、A_(19)、B_8和B_9抑制Xoo的EC_(50)值分别为20.0、11.9、22.8、65.3和38.9μg/mL,优于商品药叶枯唑(73.5μg/mL);化合物A_2、A_4、A_5、A_6、A_(16)、A_(18)、A_(23)、B_7、B_8、B_9和B_(12)抑制Xac的EC_(50)值分别为42.1、47.9、50.8、33.6、35.7、55.2、28.5、49.9、42.6、31.5和29.8μg/mL,优于商品药叶枯唑(55.4μg/mL)。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辣椒枯萎病菌、高粱立枯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烟草赤星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玉米弯孢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药剂浓度50μg/mL条件下,目标化合物对供试菌种均有一定抑制活性。采用半叶枯斑法,对部分目标化合物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进行了测定。测试结果表明:在药剂浓度500μg/mL条件下,化合物B_(10)和B_(11)对TMV的治疗抑制率分别为66.2和69.9%,优于商品药剂宁南霉素(58.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戊二烯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陈英,李普,陈梅,苏时军,贺军.含硫醚叁唑的1,4-戊二烯-3-酮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9
[2].王一会.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9
[3].陈丽娟.含亚磷酸酯的1,4-戊二烯-3-酮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9
[4].王一会,李普,张橙,陈丽娟,陈英.含喹唑啉的1,4-戊二烯-3-酮肟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C].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2018
[5].夏榕娇,李琴,肖维,陈英,汤旭.含戊二烯酮结构的杨梅素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C].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2018
[6].张菊平,李普,王一会,张橙,陈丽娟.含苯并叁嗪酮的1,4-戊二烯-3-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8
[7].张菊平.含苯并叁嗪酮的1,4-戊二烯-3-酮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8
[8].姜付本.降冰片烯二酸酐及其衍生物对聚双环戊二烯的催化共聚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9].姜启亮.降冰片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与双环戊二烯的共聚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10].母伟花,马瑶,方德彩,王蓉,张海娜.1-碘-2-锂-邻碳硼烷与环戊二烯衍生物的类Diels-Alder反应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