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情绪调节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绘本教学,情绪调节,小班幼儿
情绪调节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曹李艳[1](2019)在《浅析绘本教学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绘本作为一种儿童读物,绘本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是通过把故事的内容转换成画面展现在儿童眼前,还有一点对幼儿比较重要的是通过绘本教学,能够良好的提高幼儿的自我调节情绪技能,本文主要通过几个绘本教学的例子,简单的分析了绘本教学对小班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45期)
郑沁怡,丁雪辰[2](2019)在《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感的关系: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与情绪调节能力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交自我知觉是儿童自尊的一个方面,指个体对于自身社交状况和社交能力的总体评价,低社交自我知觉的个体会缺乏在社交情境中的自信心及交往技巧。以往研究较少探讨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感之间关联的具体过程。拒绝敏感性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中介因素,指个体会在社交情境中出现的一种对于拒绝信息的焦虑预期、易于知觉和过度反应的倾向。本研究旨在从拒绝敏感性的角度探索儿童社交自我知觉对抑郁感的影响,并探索情绪调节能力是否能在这一中介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运用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以及自我调节量表调查了643名4年级至7年级儿童(男生336名,女生307名),研究结果显示:(1)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可以负向预测抑郁感,即对自身社交能力评价较低的儿童会具有更高的抑郁感水平;(2)拒绝敏感性在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低水平的社交自我知觉会通过提高个体的拒绝敏感性,从而进一步使得抑郁感水平的上升;(3)情绪调节能力调节了社交自我知觉通过拒绝敏感性影响抑郁感过程的后半路径,构成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对于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的儿童,拒绝敏感性可以显着正向预测抑郁感,而对于情绪调节能力较好的儿童而言,拒绝敏感性对于抑郁感水平的效应变得不再显着,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在拒绝敏感性影响抑郁感水平上升的过程中能够起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儿童社交自我知觉影响抑郁感背后的形成过程提供新的解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贺梦瑶,张慧会,邹颖敏,刘兴华[3](2019)在《单次超觉冥想改善外显情绪调节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超觉冥想(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TM)是指通过默念音节或颂词(mantra)的方式对当下保持觉知。系统的超觉冥想练习对身心健康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但尚未有研究探究单次超觉冥想的影响,以及将常用的中性颂词(如"一")更改为积极颂词(如"海豚")对冥想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2(阶段:前测、后测)×3(冥想组别:心智游移、中性颂词TM、积极颂词TM)的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内隐情绪调节能力、外显情绪调节能力和注意控制能力。共86名无冥想经验者参与了本次研究,随机分配至叁种冥想组别中。测量情绪调节能力时,首先采用悲伤情绪诱导程序,然后用内隐积极与消极情绪测试和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分别测量内隐与外显情绪;注意控制能力则采用情绪stroop范式测量。结果:对叁种因变量分别进行2×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使用中性颂词的传统TM和使用积极颂词的TM对外显消极和积极情绪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两者无显着差异;叁组的外显消极情绪均显着降低;叁组的内隐情绪调节能力和注意控制能力均无显着变化。讨论:单次TM即能显着改善外显情绪调节能力,内隐情绪调节能力和注意控制能力的改变则可能需要更长期的冥想练习。将颂词从中性更改为积极,并未显着提高TM的改善作用,这可能意味着颂词的效价对冥想练习影响并不大。(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刘子静,王力俊[4](2019)在《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对心理状态、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河北承德第一中学南校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抽取了325名初中学生作为样本,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与S-AI和T-AI存在显着相关;(2)情绪调节能力与学业成就存在显着相关;(3)学业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情绪调节能力较差。(本文来源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郑沁怡,丁雪辰,刘影,万旋傲,桑标[5](2019)在《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感的关系: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与情绪调节能力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社交自我知觉对抑郁感的影响过程中拒绝敏感性和情绪调节能力扮演的角色。方法: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调查了643名4年级至7年级儿童,运用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以及自我调节量表进行施测。结果:①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可以负向预测拒绝敏感性;②拒绝敏感性在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情绪调节能力调节了社交自我知觉通过拒绝敏感性影响抑郁感过程的后半路径,即在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的儿童中,拒绝敏感性能够显着正向预测抑郁感,而在情绪调节能力较好的儿童中,这一预测作用不再显着。结论:社交自我知觉通过拒绝敏感性影响抑郁感,并且这一过程的后半路径受到情绪调节能力的调节,研究结果可为儿童社交自我知觉影响抑郁感背后的形成过程提供新的解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胡哲,李昀,谢威士[6](2019)在《高中生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调节策略和流体智力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高中生情绪调节能力与情绪调节策略、流体智力的关系,采用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问卷、情绪调节策略问卷(ERQ)及瑞文标准推理测验(SPM)对356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男性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力等维度较女性更有优势,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在相关及回归分析中,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调节能力各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有效应用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知觉等能力维度能有效预测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情绪调节效能感维度能显着预测表达抑制,流体智力能显着预测情绪评价维度。这表明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具有不同的心理机制及功能,并受不同情绪调节能力及流体智力水平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陆畅[7](2019)在《蒙古族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对每个个体都有重要的意义。情绪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机制。民族预科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为了解这部分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93名民族预科生进行调查,结论如下:1.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总水平状况良好;2.男性预科生的情绪控制水平好于女性预科生。3.离异家庭的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总水平、情绪调节反思能力以及有效应用情绪调节策略能力低于非离异家庭预科生。4.四个年级的预科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没有差别。(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边玉芳[8](2019)在《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及情绪调节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很多挑战和失败。每个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发展,或拖慢发展速度,或将正性发展变为"负发展"。而抗挫折能力就像孩子自身配备的保护罩,可以帮助孩子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小学阶段,培养抗挫折能力是孩子的必修课之一。孩子有应对问题的能力,抗挫力是可以培养的进入小学阶段,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有能力去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如自理(本文来源于《中华家教》期刊2019年08期)
李佳洋,刘文利[9](2019)在《全面性教育中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采用生理、行为和认知等方面的策略对引发的情绪进行维持和修正的过程。[1-2]情绪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情绪的这种功能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能力,即情绪调节能力。[3]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际关系及社会能力(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9年48期)
张晗旭[10](2019)在《基于主题心理课的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他们正处在由儿童期至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初中生情绪起伏变大,更多地受到情绪问题的困扰,进而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面对这一现状,提高初中生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成为了现代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焦点。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对初中生平稳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以至于对其一生地成长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国内有关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很少,对其干预研究则更少。此外,心理健康课已成为初中阶段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利用心理健康课开展针对性的主题心理课干预,能直接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鉴于此,本研究以初中学生为被试,在探讨其情绪调节能力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研发提高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的主题心理课干预方案,并通过实验班对照班前后测实验比较检验了该方案的效果。具体来说,本论文包括叁个子研究:研究1以济南市某中学463名初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初一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现状。在研究1的基础上,研究2的主要内容是研发提高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的主题心理课干预方案。研究3则是对干预方案的实施和效果的评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初中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处在中等偏下水平;不同性别和独生与否的学生在情绪调节能力上没有显着差异。2、研发了基于主题心理课的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干预方案,以情绪知觉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有效应用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能力以及情绪调节反思能力为主题进行干预课程设计;3、研发的基于主题心理课的干预方案能显着提高实验班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并且学生对于干预的效果给予了积极评价。本研究研发的干预方案可直接应用于学校教育中针对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指导与干预,对促进初中生有效进行情绪调节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5)
情绪调节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交自我知觉是儿童自尊的一个方面,指个体对于自身社交状况和社交能力的总体评价,低社交自我知觉的个体会缺乏在社交情境中的自信心及交往技巧。以往研究较少探讨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感之间关联的具体过程。拒绝敏感性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中介因素,指个体会在社交情境中出现的一种对于拒绝信息的焦虑预期、易于知觉和过度反应的倾向。本研究旨在从拒绝敏感性的角度探索儿童社交自我知觉对抑郁感的影响,并探索情绪调节能力是否能在这一中介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运用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以及自我调节量表调查了643名4年级至7年级儿童(男生336名,女生307名),研究结果显示:(1)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可以负向预测抑郁感,即对自身社交能力评价较低的儿童会具有更高的抑郁感水平;(2)拒绝敏感性在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低水平的社交自我知觉会通过提高个体的拒绝敏感性,从而进一步使得抑郁感水平的上升;(3)情绪调节能力调节了社交自我知觉通过拒绝敏感性影响抑郁感过程的后半路径,构成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对于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的儿童,拒绝敏感性可以显着正向预测抑郁感,而对于情绪调节能力较好的儿童而言,拒绝敏感性对于抑郁感水平的效应变得不再显着,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在拒绝敏感性影响抑郁感水平上升的过程中能够起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儿童社交自我知觉影响抑郁感背后的形成过程提供新的解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情绪调节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曹李艳.浅析绘本教学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9
[2].郑沁怡,丁雪辰.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感的关系: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与情绪调节能力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贺梦瑶,张慧会,邹颖敏,刘兴华.单次超觉冥想改善外显情绪调节能力[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4].刘子静,王力俊.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对心理状态、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5].郑沁怡,丁雪辰,刘影,万旋傲,桑标.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感的关系: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与情绪调节能力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6].胡哲,李昀,谢威士.高中生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调节策略和流体智力的关系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
[7].陆畅.蒙古族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边玉芳.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及情绪调节能力[J].中华家教.2019
[9].李佳洋,刘文利.全面性教育中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J].江苏教育.2019
[10].张晗旭.基于主题心理课的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干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