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平:缔造解释确定性的概念解释规范论文

崔平:缔造解释确定性的概念解释规范论文

内容提要由于没有细致审查解释活动的主观能力,又越过对解释对象存在特征及其可解释性的分析和把握,没有完成对解释学的奠基便匆忙进入解释学主题论域,所以当代哲学诠释学陷入了文本意义的历史相对主义泥沼。通过对概念存在的本体论分析,可以清晰描述概念意义的存在模型,辨识其可解释空间,划定概念解释的合法追求界限,树立没有概念意义的存在确定性就没有解释的存在权利原则,区分概念解释的不同类型并制定相应的解释规范,从而在概念解释领域恢复解释确定性,让概念解释范畴下的文本原义死而复活。由此,解释学园地中依稀可见一条能够继续延伸的辩护解释确定性的小径。

关键词概念解释学 概念意义模型 概念解释类型 解释确定性 概念分析规则

当代哲学解释学摧毁了文本解释中的古典信念,彻底否定解释的确定性。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文本中凝结着某种确定的观念,正是对它的确信激起理解和解释的冲动,这也是阅读理性即人们进行文本阅读而诉求思想交往的根据所在。面对有悖直观但却被理论化的阅读时髦,理性的明智态度支持采取批判立场而重返源头,提出一个警惕性疑问:是否人们没有准确地把握解释的任务和正确方法,解释的错误和失败在习惯的包围中被施加了“客观性”幻觉,因此推动人们试图在错误中发现“真理”,并用合理化和正常化这种理论包装来遮掩解释中的挫折?这种叛逆性的批判觉悟,必然提出关于解释的一般逻辑反思要求。而思想观念的基本单位是概念,所以本文首先提出概念解释的批判性反思任务。

意义世界构造形式的解释学效应:概念有效解释的约束条件

存在是言说的本体,存在的结构是言说路径的指南。因此,对概念的有效解释必须以概念规定的存在属性和结构分析为基础。

概念是名词,但并非所有名词都是概念。概念除了指称性名词词性外,还具有意义上的逻辑普遍性和认识上的本质透视性。概念是抽象的,但它必然指向存在对象,直接或间接地关联着特殊存在内容。按照意识的综合统一原则,概念必然处于两种关联中,即与存在内容的关联和与其他概念间的关联,概念的意义就存在于这种关联结构中,而概念自身的构成就是对承担这些关联的内容的构造。概念作为名词来看待所需要的解释即概念的意义包括概念的构成和概念的关联,而作为逻辑存在物则已然站在概念构成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对它的关联作出解释。

概念的两种存在关联具有不同的形式。概念间的关联呈现互相规定和制约的逻辑形式,理想上收敛于一个统一的概念,它具有确定性和普遍性。而概念与具体存在内容的关联,不论什么类型,哪怕是直接关联,也带有偶然性和漂动性,虽然也显示概念的意义,但对于确定概念的定义没有有效的作为。因为,概念与所属的特殊内容之间的联系在逻辑上是概念的运用,作为普遍的具有类本质特性的概念可以有诸多特殊内容间的组合归属其下,其间没有内容上的必然可预见性,究竟一个怎样的特殊内容组合来实现概念的规定性并无定法可循。同时,一定形式下特殊性内容之间的关联空间是开放的,不可能超越给定存在而作穷尽式确定。也就是说,在特殊关联内容之间既没有可逆的存在推出关系,也没有所关联特殊内容的可列举封闭域。所以概念的特殊内容关联这一概念意义之维,只能后验偶然确定。因此关于概念的运用之维的意义只能做一个抽象模糊的“有之”判断,而不能具体地规定其内容。

解释是对文本存在的言说,是关于原初对存在言说的言说。解释的这种对象结构允许形成解释的嵌套,即对解释的解释。根据概念的存在结构,文本中关于概念的表达可以分为两种成分,即对普遍性内容的表达和对偶然内容的表达。概念的两种构成内容具有完全不同的认识意义,普遍内容因其必然性和逻辑确定性而可以重新建构,偶然内容却因缺乏与概念的必然存在关联而不可重新建构,只具有个人主观心理意义。它也仅仅以体验的形态存在于原作者思想中,是一个心理事实事件,解释者不能以文本为线索重获相同的体验,即使碰巧同一也不能得到同一确认。因此,对于解释来说,文本中的概念,可解释的是其普遍内容,而偶然内容不可解释。在应用性偶然内容中,只抽象地例示说明概念具有存在意义。

男尊女卑思想的藩篱,让受辱的美狄亚道出世界上“唯有女人受害最深”这一发自内心的委屈。至今,希腊神话和喜剧中的天神仍被世人口口相传,被好莱坞用高科技演绎成3D大片。

更为重要的是,概念相对于它所应用或统摄的特殊存在内容在存在上占据规定地位,是它规定特殊存在内容的存在构建,而不是后者规定前者。特殊存在内容在与概念的联系中仅仅偶然地显示概念和触发概念,而非必然地决定概念内容。因此,概念按照其存在结构就独立于特殊存在内容之外而获得自己的完整规定。

在逻辑上,处于待解释概念下位的一切关联内容,包括概念和经验内容,都不能制约概念内涵,只有待解释概念上位的概念才具有直接规定概念内涵的功能。因此,对于概念解释有意义的存在关联是与待解释概念相关且高于待解释概念的概念。

在观念世界中存在两种联系,即逻辑联系和经验联系。所谓逻辑联系就是观念间具有制约性,一个观念规定另一个观念而显现为存在条件关联。而所谓经验联系就是一个观念和另一个观念之间没有逻辑联系,二者之间的某种关系被经验所强加,而不是以二者之间内容的可分析、可理解的方式加以把握和描述。从认识论上说,虽然经验联系可以作为逻辑联系的材料,但这两种观念联系具有不同性质,不可互相归约和沟通。这正是何以在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永恒竞争的原因。不论何种联系,都是观念世界的一种整理和秩序建构。当然,观念世界也存在联系的断裂即缺失,不过它并不直接显现为观念孤岛,而是以某种“同属”方式被认识活动虚拟为具有联系的并努力创造实际联系。

文本中概念的出场在作者那里可能牵连特殊存在内容,或者作者借助这些内容意指性地表达他思想中的概念,希望借以诱导人们达到对自己心中概念的跨越式领悟,但这些都是只属于作者个人的主观心理事件,不具有解释对象意义。作者的这种希望是一种十足的表达冒险,完全不具有成功的可靠保证。概念解释的可靠道路不是顺着观念形成的自然经验秩序来由特殊存在内容溯求概念规定,而是要面对给定观念世界,在普遍观念的联系中寻找概念的逻辑规定性。必须严格区分概念生成的心理事件与概念分析的逻辑事件。前者可以包含解释的跳跃,后者必须明晰和连续。

解释与创造性认识有别。创造性认识是面对给定存在对象进行新异断言,从而产生新的概念、原理的思维;而解释,不论是文本作者自己所作的文本中的解释,还是文本读者所作的文本外的解释,都是针对一个已经经过认识设立起来的概念或原理所作的帮助把握和切入它的思想路径的描述。从这个意义上说,解释与创造性认识构成一种思想结构,诞生于认识成果自身呈现方式的非完美性,或相对于心智的非通透性,以及理解路径的多元性与可能理解路径之间的理解力量的不对称性。没有人会对一个直白而可直接进入人心的观念表达再追加解释;假如各种理解路径对每个心智都是认识等价的,那么人们也不会画蛇添足地再粘贴一种解释说辞。可以说,解释在其始源处是认识成果所包含的敞开自身要求的产物,是一种思想通向澄明的观念结构,而并没有操作主体的身份限制,可以是自言自语的,也可以是对话的;可以是文本的作者,也可以是文本的读者。其实,论证就是以严肃态度追求真理的人而作的对自己的真理直觉负责任的一种解释。就真理常常首先闪现于直觉中而言,解释首先是自我解释。流俗中关于解释的“解释他者思想”的定位,已经是遗忘了认识之源后的枝末之见。解释总是跟随认识论断,因此逻辑上具有历史性。思想成果的描述是解释的天命,在思想事实之外为文本作真理辩护并不是解释的义务,更不是它的权利。解释的认识伦理就在于忠实。

告别伽达默尔:可控的解释与文本扮演者

在伽达默尔那里,历史传统对解释的影响是通过“视域”概念发挥作用的,而视域被意识活动的时间性结构所规定,有超出历史传统之外的构成内容。被现象学意向活动—意向对象认知模式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具体描述方式所决定,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或解释是视域的必然相关物。这可以通过伽达默尔分析解释发生原理的整个过程所唯一关注的内容即视域来证明。由此也可以间接证明伽达默尔是一个关于思想存在的客观主义和逻辑主义者,即坚持理解的构建是被内容(视域)本身所注定的,视域直接决定观念生成。沿着这个出发点和方向,伽达默尔建立起关于解释的概念链条:传统,效果历史意识,视域融合,效果历史,游戏,并把解释中意义的开显引向历史相对主义。由此,不仅读者不能奢求文本中作者的原意,而且作者本人也不能再次回到文本之中,文本意义成了不断流逝的瞬间存在。

这是一个讽刺,文本意义的某种客观主义或逻辑主义却导向了理解的个体主观主义宿命。其根源在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对文本理解活动分析的不周全性。造就理解的因素有伽达默尔所谓的视域,但视域对理解的参与性显现是可以被理解者调节的,理解者并不是被他可能拥有的一切视域内容所绑架,必须携带它们一起参与理解活动。而且,理解者也可以区别和选择理解对象,把可以进行主体间对话和接受的普遍意义设定为理解任务。如果理解者错误地把本不可确定地加以把握的内容也放进理解活动,就会干扰整个理解活动而使之归于失败,既取消文本的确定意义,也消解理解者进入文本的可能,以致曲解理解的本然使命——理解“那个”文本。正是在这一点上,伽达默尔缺乏明辨,没有分析文本表达所涉及的不同内容及其可主体间理解性,而是笼统地把文本的一切意义相关性内容都看成了同一个理解的构成要素,以“现在”时的“应用”情境形态让特殊个别内容合法地进入理解活动并形成一个维度。意识构建活动的时间性中的“现在”是一个内容存在的相对的时相特性,属于逻辑范畴,不能直接转化为物理范畴而据之对理解活动作出强制地拉到理解活动的当前处境这种处置。恰恰是这个“应用”之维把理解误导到不具有主体间普遍性的偶然的特殊意义领域。“可以理解的存在是语言”,这一论断也没有能够提醒他对理解的合法意义对象作出甄别,因为他并没有深究“语言”表达式所能存储的意义,没有分析表达内容及其可理解性问题。

3.3.3 中、微量元素肥 根据苹果树需肥特点及土壤养分状况,中、微量元素肥料应以钙、硼、锌、铁等为主,可采用基施和叶面喷肥两种方法。

在没有考虑理解的认识论复杂性——包括文本意义的存在形态和属性、合理的文本意义理解对象、理解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理解活动的内在认识机制和原理、视域与意义构建之间的具体联系——的情况下,伽达默尔仅仅根据视域与理解的一般的粗疏相关性,就以视域的历史变动为由排除了“原作者”和“理解文本原义”的可能性,可以说是作出了一个过度的解释学论断。相对主义的哲学解释学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实,即语言表达在人类历史上持续存在着,如果语言对观念没有集体记忆能力,它何以被创造并永久存在,人们又何以操持如故。

其实,不必否认视域对理解的影响,也不必否认视域的变动性,而只要承认理解者对视域的可调制能力,并区分意义的不同形态(普遍的与特殊的),而把理解使命限定在可理解的普遍意义上,就有希望建构一种给人积极指导的解释学。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忽略了一些重要基础问题,比如意义的存在类型、解释的禁区(辨识不可解释的文本内容)、理解的发生原理、理解活动的主观机制等。就其理解建构作用的视域而言,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主体可以能动地控制视域的开放方向和开放限度,有选择地让理解文本的视域开显。因此,通过对视域的主观控制,可以有效地达到与文本作者相同的视域。而如果限定理解的目标为文本中普遍的思想,那么就可以在普遍观念世界找到统一的意义解释。如果进一步考虑理解发生与特定视域的复杂认识论的和逻辑的关系,也至少可以确认读者重新进入文本的机会或可能性。人的意识是有限存在,它只能在当下显现中出示一个意识主体所可能拥有的全部意识内容中的部分内容。这给视域的自主选择奠定了基础,即不是全部可能的意识内容一齐涌现在当前作理解活动的意识面前,而是只能有部分内容成为当前视域的有效构成,其中包含有意识地主观调控当前涌入理解活动的意识内容的可能性,而不是不可拒绝地把一切可能的意识内容作为当前起作用的“视域”。相反,如果意识是无限的,所有可能的意识内容都必然连带进入理解活动,那么伽达默尔的消极解释学话语或可为真。

奇怪的是,“视域融合”概念已经设定理解是视域之果和解释者视域的主观能动调节,伽达默尔又为什么要拒绝作者或文本原意的重现呢?显然,他承认文本中有一些客观意义或普遍意义可以重返,否则就消解了理解活动,又感到有些意义不可重拾。在此情景中蕴含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本体论追问,即理解过程中,在缺失原有意义整体的一部分内容条件下,所谓对一部分原有意义的把握如何可能,意义世界的存在规律是什么,它允许有这种“原义”存在吗?另一个是认识论追问,即理解者如何为文本意义的可理解性划界并确定标志。只要没有对这样问题的真理性回答,伽达默尔的相对主义哲学解释学就是摇摆的,甚至必然陷入矛盾,即针对同一文本理解所指,既说文本是可以理解的,又说文本是不可理解的。这种追问进一步涉及一个更细致的分辨,即文本作者的认识构建与文本读者的解释重演之间,是否具有相同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质言之,创造性认识和学习性认识的思维原理是否同一?一般认识经验给出的是否定性的答案。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对计数资料比较以(%)表示,采用χ2检验,对计量资料比较以表示,采用t检验,对多组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之所以被视域概念引向解释的历史相对主义,也是因为伽达默尔混淆了两种解释即存在解释和文本解释,没有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认识权利差别,把存在解释带入了文本解释之中,从而让可能不属于作者的视域也合法地进入解释过程,造成文本意义在解释中的绝对变动性。所谓存在解释就是面对存在作存在原理的认识构建,其认识方向为从特殊到普遍,它允许解释者有无限想象和发挥,可以使用解释者所能拥有的全部认识材料,把它们一并确认为存在所当领有的,以正确性为标准接受一切解释构造方案。而文本解释是面对文本表达去追求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设定有那么一个思想存在,它追求的是作者的思想而非存在的原理,按照思想存在的秩序,在逻辑上其合理的认识方向为从相对的普遍观念到特殊观念,因而不能用读者对相关存在的当下理解来强加给文本,存在的真理性不是它的合法追求。如果用存在解释态度去对待文本而展开所谓文本解释,就势必会把读者的视域合法地强加给文本,造成文本意义的解释假象。不能借文本阅读来成就存在解释之功。文本解释不能借真理认识的名义来作修正式阅读而或明或暗地为文本进行真理修饰或真理辩护,文本解释必须拒绝存在解释态度。所谓的借古人之口以托今人之意的作法,不是文本解释,而是文本歪曲,是存在解释的虚假修辞。

在对伽达默尔解释学作出严格审视和批判之后,敞开了解释学的一个奠基性任务,即在分析解释对象的存在形式的基础上,针对待解释对象的存在特征制定具体解释的解释学规划。

概念解释的类型及其规范

概念按其逻辑普遍性要求解释的确定性。明确概念的内涵是概念解释的自明任务,而在逻辑上,概念一经设立,其内涵就应当凝固。因此一个概念的有效解释应该就是永恒解释,概念解释的历史性只能表现为语言或语境变迁所要求的翻译性语文解释。

概念解释就是在概念存在的语境中发现具有通达概念内涵的特定线索,并以此展开具有必然性的概念规定活动。因此,概念的解释之道自明地应该依循概念的存在论特征,制订概念解释的一般规则必须以概念存在分析为基础。

概念的“我知”不等于“可言说”,其间可能存在巨大差别,甚至构成两种异质认识水平。一个概念由于构成内容已经存在于观念世界,所以拥有它的主体必然感受到它的存在和作用。但是,如果这种概念没有被专注而获得专题性单纯把握,并混迹融合于相关的特殊意识内容中,那么就不能清晰地显现自身,在特殊内容的干扰下无法找到普遍性的语言表达。只有剥离特殊内容而摆脱它们的纠缠,才能澄清概念内涵的构成要素以及其间的逻辑关联,从而达到概念的有效可表达状态。而这一剥离和澄清过程必然会受到概念与特殊内容之间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天然关联的抵制,所以必须实施特殊设计的反思手段,在其中保证戒除特殊内容的渗透和侵蚀。在逻辑上,这就要求以概念解释为目标的认识起点不能带有相对解释概念的特殊性,同时保持认识过程的纯粹性和抽象性。显然,在观念世界的各种关联方式中,有效的概念解释只能采取纯粹概念间的综合运思方向,而不能掺杂从特殊经验存在到普遍概念的所谓探索性认识方向,以及从普遍概念到特殊经验的概念运用方向。

在此,必须区别概念的逻辑解释和存在领悟或感受。前者只涉及概念规定本身,后者却涉及概念的观念构造效用,胡塞尔恰恰因为没有区分这一点而在意义分析中迷恋“意义充实”这一现象,并最终导向那个经验的深渊——“生活世界”,从而偏离了关于概念认识的本质直观目标。他错误地认为概念规定可以在感性内容的给予中加以必然把握,被认识的经验心理学过程所引诱而忽视了其间的主观跳跃性和非逻辑性。就概念的普遍关联具有逻辑必然性,而概念所偶然关联的特殊存在内容与概念的生成没有必然生成关系,相反只是一种偶然的心理学事实而言,胡塞尔一半正确地反对在观念解释中存在的心理主义,一半错误地把特殊存在内容纳入他所谓的意义的逻辑论域。被人们极力推崇的“生活世界”概念其实是一个符合日常经验的对真理的幻觉。

联系对于概念具有存在论意义。概念作为观念主体的自主设立产物,必然在意识自觉条件下被特定的认识目标综合统一所支配,因而也必然携带联系而存在。并且,概念的存在联系不可能是经验的,只能是逻辑的,因为概念作为思维的创造物,不是经验的而是理性的。在概念的逻辑联系中,诸概念形成相对的高低序位。存在于观念世界中的概念,从问题—认识的方向上看,可以起于经验意识内容,也可以起于较低层面的概念,表现为从特殊到普遍(反思的判断力);而从概念—应用的方向上看,可以统摄诸所属概念或经验意识内容而作逻辑的判断使用,也可以支配可能的诸所属概念或经验意识内容而作创造的约束原理使用,表现为从普遍到特殊(规定的判断力或实践智慧)。概念在观念世界中的可能存在关联无非这些类型,它们表征了概念的判断力空间。概念的文本出现也不外乎这几种形式。

那么,概念的这些存在关联具有怎样的概念解释能力?概念的存在关联是概念解释的唯一可资利用的认识线索,概念解释只能在概念的存在联系边际中寻找切入点。从存在描述的角度看,逻辑联系和经验联系都构成概念的存在环境。但是,从认识的角度看,它们却具有不同的概念解释价值。概念可以关联经验内容,但是却不可以采取经验的方式与任何观念——包括理性的和经验的——建立实质内容间的衍生和决定关系,而必须以思维的方式建立与其他观念间的过渡性联结。因为概念本身作为抽象思维规定,不可能在经验认知方式中现身,从而使经验认知发生结构性存在缺失,不能满足经验认知所要求的两对象的给定这一条件。概念与经验内容之间的联系只能是抽象的“存在某种联系”这一判定,而不能具体规定联系的实际内容,不论是从特殊到普遍这一概念生成方向,还是从普遍到特殊存在的建构这一存在生成方向,均不可能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作内在具体规定,即摆明其间必然的内容联系。或者可以这样表述,建立观念存在的认识过程是偶然的,而非逻辑必然的。因为,对于认识来说,凡是带有创造性的活动均缺少蕴含性的可必然发现和推出关系。在从特殊到普遍概念的生成中,特殊内容不能限定可能的概念;而在从普遍概念到特殊内容的存在显现过程中,概念并不必然地给定一种存在构建方案。可以断定,这类概念存在关联不具有概念解释意义。

综上所述,概念的解释活动的合法区域为概念的普遍关联内容,概念所关联的偶然特殊存在内容对于概念的解释来说是意义冗余项。

与最高概念的解释原则相反,下位概念的解释必须按照其上位概念群的逻辑秩序,由上而下地演绎确定。在这种解释语境下,概念的阐释和确定在认识上是在特殊的概念适用对象的牵制下的以上位概念为根据的推理过程。其中,概念解释总是在已知概念的存在和适用对象及其被制约概念群的条件下而提出的。本来,上位概念的作用方向或可能的演绎方向是多元的,但正是在这种特定的问题结构中,其抽象的演绎作用被具体化为某种必然的推理选择。

根据概念在观念世界中的可能存在关联方式,一个待解释概念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概念逻辑关联中的最高概念和被其他概念制约的下位概念。按照概念解释的有效意义供给来自上位概念这一原理,最高概念的解释显现出内涵的文本溢出形态,即其意义决定线索不在文本内部,相反必须到文本之外的文化语境中去寻找,通过存在经验来决定。在这种条件下,概念的解释也就是寻找概念创立的有效文化环境对概念所指对象的根本存在属性的信念,不论这些信念来自于经验还是幻象、猜测还是推理。从还原主观历史事件的角度,这种解释不应对概念内涵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负责,而仅仅以真实的文化演进水平为根据。

从解释者对概念的认识状态和解释目的加以考察,概念的解释有两种类型,即已知概念内涵条件下的讲授性解释和不知概念内涵条件下的探索性解释。讲授性解释由于具有在先拥有概念内涵的便利而可以给予独断性强制解释,即直接道出概念内涵并继以语境有效性验证。也可以利用一切概念的存在关联线索进行明示或诱导的论证,包括较验性论证和逻辑论证。所谓较验性论证就是在概念的个例显现(上升的或下降的)中诱导人们自主领会概念内涵;所谓逻辑论证就是通过对被解释概念作综合式推演或分析式确认来达到对概念的说明。综合式以待解释概念的上位概念群为根据,其中的最高概念是解释的起点;分析式以显现概念的存在个例为起点,逐级论究并倒溯存在的根据,终止于解释概念。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概念内涵处于已知状态而展露出诸多可能的存在关联,因此讲授性解释具有相对探索性解释更多的认识路径。分析式论证和较验性论证在概念解释的确定性上具有共同的缺陷,即无法达到直接把握和显示概念内涵的目的,只能停留在意会形态上而把理解概念的任务委托给习受者,因而不能阻止概念内涵认识上的主观任意性和歧异性。由于在这种解释中,解释过程在逻辑上始终不能蕴含概念内涵或者说不具有给出概念内涵的清楚描述的可能性,所以是一种貌似解释而实际上根本不能完成解释任务的虚假解释,而只有演绎性解释甚至独断性解释才是本真解释。不管其恰切性如何,就解释任务的履行而言,主观独断性解释至少在形式上是对“解释”定义的某种充实。

一个概念以何种存在关联方式加入文本,决定其解释前途和命运。概念的解释需要可以分为两种,即理解需要和逻辑需要。所谓理解需要,就是概念的表达是充分完满的,只是针对个别阅读主体的认知能力不足而进行的为接近和进入概念所作的辅助性说明。而所谓逻辑需要,就是概念的表达并不充分甚至没有直接确定的表达,因而在逻辑上需要补写概念内容,在不明言概念而仅仅以例示之——包括探索的和应用的——这种语境中现身的概念性名词,就需要逻辑解释。由于这种概念表达缺陷并非偶然的疏忽所致,而是在逻辑上这种文本语境就根本不包含可确定的概念定义,所以逻辑解释的答案绝不蕴含在文本语境中,相反必须通过解释者合乎认识逻辑的创造性认识路径来完成。

这个观光景点被喻为“世界第八大奇景”,整个建筑悬在美国科罗拉多河上空1219 米的地方。它向大峡谷悬崖以外延伸了21.34 米。中间的走廊宽3 米,用独特的玻璃制成,可承载相当于71 架满员波音747 飞机的重量,游客站在上面可以720度欣赏大峡谷奇观。

那就意味着即使我们经受住所有考验,也会有六个不幸的人无法成为正式成员。我用眼角的余光看到克里斯蒂娜正在看我,但我没法儿正眼看她,我正盯着艾瑞克,目光一时无法移开。

因此,着手概念解释前,要首先判定概念的文本存在及其进入语境的方式。如果一个名词被托以逻辑普遍性身份(宾辞或主辞)出现,那么即为一个概念。而一个概念有三种可能的现身语境,即作为从特殊到普遍的运思结果、作为纯粹概念关联的派生结果和作为概念运用结果的经验存在。不论以何种身份,现身文本的概念或者是内涵明示的即概念内涵被给予明确的论断,或者是内涵隐匿的即没有给出关于概念内涵的描述,只是提及了概念之名,因而被设定为默会的即心领神会的。而作者对明示或默会的写作选择,或者是认识水平所决定,或者是一种叙事的主观表现,即可以明示却驻笔留白。明示可以是有合理论断根据的,也可以是主观独断的;默会可以是欲言而无言,也可以是可言而未言。其中,独断的明示和无言的默会都造成概念在文本中的认识空白即文本溢出,其解释路径必须在文本外独立创造。

概念的解释包含三个环节,即概念内涵通达方法的说明、概念内涵本身的描述和概念有效条件限定。就解释的目的是理解而言,独断地设定概念内涵并无意义。相反,必须通过摆明通向概念内涵的必然思想环节和秩序来引导心灵走进概念。对于探索性概念解释,需要解释者独立地寻找思想资源建立文本外的关于概念内涵的演绎推理。而对于历史(讲授)性概念解释,只需要解释者给出文本内相关概念的观念链条。在这两种解释中,解释工具不同。探索性解释逻辑,表现为思想解释,即以特定思想结构构造一种切合文本的概念内涵,把原作者心中的那个概念幽灵逼上显现原形的道路。历史(讲授)性概念解释的手段是语文解释,因为原作者已经在文本内充分表达了待解释概念,需要补充的工作是帮助读者进入其语言之中。在这里,语文解释是一个广泛概念,包括一切可能帮助人们理解作者语言的行为,比如字典解释、语法解释、运用个例等。

滑坡区及其附近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根据对在滑坡场地钻孔内所取的雨水汇集水样进行了室内分析,地下水pH值7.29~7.32。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中钢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概念就是对经验同一性认知的制约,这种作用根源于决定概念的诸多普遍观念,因而可以在对其无清晰意识的条件下而在诸多普遍观念的间接而自然的作用下加以使用。概念具有与经验意识内容相结合的天然逻辑要求,因而一旦概念混迹于经验意识而产生,那么其要素就可以自发地发挥作用而无须概念内涵的整体逻辑显现。但是,概念内涵的描述必须具有纯粹普遍性,不能使用经验语言,概念定义的谓词在逻辑上必须排除相对待解释概念的经验内容,不可循环定义性地借用概念的个别显现物。只有不具有特殊质料性的概念内涵才可能包容一切可能的经验材料而保持其普遍性本色。

再次,财务公司在构建外汇资金池时存在职能认知不足的问题。当前我国外汇管理局、银监会、企业集团等已经认识到资金池建立的重要性,但是证券监管部门没有对关联交易进行严格限制,在结算工作、资金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偏差,上市公司和未上市公司的业务发展水平相距甚远。成员企业将资金存放在财务公司,并不能视为关联交易。

综上所述,概念的解释随概念出现的逻辑身份不同而不同。因此,概念解释分为两个基本环节,即概念解释前要针对一个待解释概念进行语境分析,从概念在语境中的联系发现概念的特定存在情形,明确概念解释的类型,然后再着手正题地解释概念。概念在语境中的逻辑身份和存在状态的分析,是一种复杂任务,但可以分为两种抽象形式,即描述分析和逻辑分析。所谓描述分析就是搜索文本中对待解释概念的逻辑身份或存在状态所作的直接陈述或间接陈述,由此作出判定。所谓逻辑分析,就是搜索并分析待解释概念在所出现语句中的逻辑形式、或在同一语境的不同语句出现间的关联关系,来判定待解释概念的逻辑身份或存在状态。一切可能与概念的逻辑身份和存在状态有关的语境现象都是这种分析的线索。但须注意,任何一个这种分析的尝试,都必须不以对待解释概念的某种内涵预设为前提,不涉及待解释概念的哪怕少许内容,而是构造关于待解释概念的纯粹外部分析。

结 语

概念是文本意义构建的基础,概念解释能否摆脱伽达默尔相对主义的管辖对于解释学至关重要。如果概念解释有章可循并可以得到解释确定性,那么不仅可以质疑当代哲学解释学,而且可以沿着不同路径重建积极推动实现解释确定性的解释学。

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对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 … ………………………… 曹振汤,潘华,冯涛 241

在混凝土浇筑前,进行碾压混凝土现场工艺试验以及剪切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制定出如下混凝土层间结合处理措施:①将混凝土拌合完成作为起点,以碾压结束作为终点,整个过程不可超过2h。②混凝土各层之间的间隔时间应控制在8h以内,当此段时间介于6~8h范围内时,首先应进行水泥粉煤灰净浆喷洒作业,而后方可展开下层铺筑作业。通过此方法,可提升层间的分子结合力,确保结构的完整性。③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混凝土层间间隔时间大于8h时,应按照施工缝进行处理。

作者简介:崔平,1963年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 涛〕

标签:;  ;  ;  ;  ;  ;  ;  ;  ;  ;  ;  ;  

崔平:缔造解释确定性的概念解释规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