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法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产权,普法教育,人工智能。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贺译葶[1](2019)在《“人工智能+法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给高校法律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但同时也使高校法律人才培养面临着如何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创新法学教学方式,推进法学教育跨学科多元化学习以及法学理论学习与实践深度融合的问题。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法律人才的培养应科学确定培养目标,着力于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丰富法学课程的内容设计。(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48期)
林东[2](2019)在《知识产权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状背景2008年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来,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一项伟大战略部署,国家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伴随着科技创新以及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在2012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推出《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提出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司法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复合型、应用(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9年30期)
杨喜璐,祖彤[3](2019)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已有六年之久,2019年更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发展年,它已成为我国当前的时代主题。"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加强了沿线国家的常态化交往,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法治保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素养卓越的法律人才,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优化法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养、高实务能力的法律人才才能顺应"一带一路"的国际化、高端化的人才需求。(本文来源于《广西质量监督导报》期刊2019年09期)
杜启顺[4](2019)在《我国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优化研究——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及衔接法考改革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法律硕士培养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需要,培养模式缺乏应用性与实践性,且授课方式与学术型硕士趋同,未能将培养高端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要求落到实处。通过分析法律硕士培养困境的现实原因,结合法学教育经验及其他学科专业型硕士教改经验,得出法律硕士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应当是在立足于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以衔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改革为侧重点,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以及建立实习司法助理制度,以期建立符合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硕士培养模式。(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袁合川,李瞳[5](2019)在《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也不断地进步,为我国法治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但是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就业率低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文章将尝试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我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第二、我国目前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第叁、解决当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20期)
龚来良,冯泽华[6](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法律人才培养工作成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筑大湾区跨境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法律智慧、深化大湾区合作以及增进港澳同胞国家认同感。囿于"一国两制"下大湾区存在法系种类多、语言环境复杂、法律服务业准入门槛不一致等瓶颈,大湾区合作培养法律人才任重道远。鉴于此,粤港澳可以大湾区高校作为主导力量,在专业性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下,共同构筑以跨境法律职业对接机制为根基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来源于《岭南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洪媛,许鹏[7](2019)在《高职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职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不断优化;另一个方面与职业环境差距甚大。想要有效的改变现状,首先必须深入分析司法行业现状,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考察高职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不足,才能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9年23期)
陈光斌,江澍[8](2019)在《少数民族双语特色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西部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法律人才的匮乏决定了特殊培养路径设立的必要,中南民族大学西部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由此而建。针对少数民族双语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西部实验班以多元培养为模式,以"契合特点"、"打牢基础"、"注重实际"、"多元教学"为方针,在叁个年级开展实践性教育培养活动。当前,该培养模式已初显成效,但仍需完善。展望未来,更需从作风、专业、平台出发,打造少数民族双语法律人才的质量。(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27期)
古勇,周凌,王培顺[9](2019)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启示——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进智能教育,需要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建设智能教室、培训智能教师、探索智能课堂,突出课堂深度互动与大数据支撑,实现以卓越法律人才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在通过信息技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要警惕智能教学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炫技"误区,一味去追随"高大上"的信息技术。智能教学在实质上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的基本形态。作为智能教学的设计者,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的关注点,解决其痛点。(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宋佳羚[10](2019)在《高校“五位一体”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七五"普法宣传进入了攻坚之年。此时此刻,普法宣传教育既涌现出一系列可喜可贺的不凡成效,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困难。而高校是普法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高等教育法律人才培养成效不仅是普法宣传成效的体现之一,更是未来我国普法宣传能否再上台阶、再获佳绩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进一步完善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极具意义和价值的探讨话题。(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17期)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状背景2008年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来,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一项伟大战略部署,国家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伴随着科技创新以及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在2012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推出《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提出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司法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复合型、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贺译葶.“人工智能+法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
[2].林东.知识产权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2019
[3].杨喜璐,祖彤.“一带一路”视域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
[4].杜启顺.我国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优化研究——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及衔接法考改革为视角[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袁合川,李瞳.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究[J].法制博览.2019
[6].龚来良,冯泽华.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岭南学刊.2019
[7].洪媛,许鹏.高职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
[8].陈光斌,江澍.少数民族双语特色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西部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
[9].古勇,周凌,王培顺.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启示——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评论.2019
[10].宋佳羚.高校“五位一体”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才智.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