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素双标记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荧光,标记,丘脑,中脑,灰质,中缝,神经。
荧光素双标记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忠红,晋光荣,花菊兰,夏建春[1](2001)在《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大白鼠海马至下丘脑和外侧隔核的分枝投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大白鼠海马至下丘脑和外侧隔核的分枝投射。方法 :采用荧光素双标记 ,将樱草黄 (Pr)、双苯甲亚胺 (Bb)分别注射到大白鼠右侧下丘脑和左侧外侧隔核 ,观察海马中的逆行标记细胞。结果 :双侧海马内均见到Pr单标记细胞、Bb单标记细胞以及Pr/Bb双标记细胞。结论 :大白鼠海马至下丘脑和外侧隔核有纤维联系和分枝投射。(本文来源于《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凌树才,李云庆,施际武[2](1995)在《大鼠丘脑束旁核和外侧缰核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大核的分枝投射──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FastBlue(FB)和DiamidinoYellow(DY)分别定向注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大核,在丘脑束旁核和外侧缰核内侧部见到FB单标、DY单标及FB/DY双标神经元.在丘脑束旁核,双标神经元占该核叁种标记神经元总数的13.1%;在外侧缰核内侧部,双标神经元占叁种标记神经元总数的18.6%.双标记神经元呈梭形、叁角形和椭圆形,胞体的直径约为15~30μm.(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1995年03期)
李潇,李云庆,饶志仁,施际武[3](1992)在《大鼠中脑中央灰质和中缝背核向伏核和叁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分支投射——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碘化丙啶(PI)和双苯甲胺(Bb)分别注入同侧的伏核和叁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在中脑中央灰质和中缝背核内见到双标和2种单标神经元。双标神经元占3种标记神经元总数的9%,PI单标神经元占58%,Bb单标神经元占33%。双标神经元多位于中脑中央灰质中、尾段的腹外侧区、内侧区腹侧部和中缝背核内;PI单标神经元的分布同双标神经元;Bb单标神经元除位于上述区域外,还可见于背外侧区和背侧区。位于注射区同侧的标记神经元多于对侧,标记神经元以中型梭形和叁角形为主。(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1992年03期)
朱进霞,周祥庭[4](1990)在《大白鼠前脑和脑干向海马的纤维投射——辣根过氧化物酶法及荧光素双标记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用HRP(辣根过氧化物酶)法及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了大白鼠海马的传入纤维来源。结果表明:海马接受内侧隔区(medial septal area,MS),Broca氏斜角带垂直支(verticallimbs of the diagnal band of Broca,DBE),乳头上核(suparamammillary nuclei,SUM),乳头丘脑束下核(submammillothalamic nuclei,SMT),内嗅区(entorhinalarea,EN).对侧海马(controllateral hippocampus,HPC),丘脑腹侧核(ventral nucl-eus of the thalamus.VE),中央上核(superior central nuclei,CR) 及蓝斑(locus ce-ruleus,LC)的纤维投射。背海马接受MS、DBB、SUM,SMT、CR and LC.的分支纤维投射。(本文来源于《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0年02期)
秦秉志,王亚奇,李继硕[5](1989)在《大鼠腰后段背根节神经元周围突的分支分布——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应用2组荧光素配伍(FB-NY,PI-Bb)的双标记技术,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1.将各配伍组的2种荧光素分别注入大鼠一侧胫神经干和腓神经干;2.分别注入一侧的腓肠皮神经和小腿叁头肌神经:3.分别注入胫神经和同侧膀胱壁内。前两组在注入侧 L_(4~8)背根节内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的标记细胞中约12%为双标记细胞;而第3组仅在注入侧 L_6背根节中见到少量双标记细胞。双标记细胞的大多数为小型(33.1%)和中小型(40.9%)细胞。本文结果表明:背根节细胞周围突有相当一部分是分叉的,它们的2个分支或分布于2条躯体神经,或分别分布于皮肤和肌肉,甚至可分别分布于躯体和内脏的不同感受野。这一结果为阐明牵涉痛和针刺对内脏活动调控的神经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学基础。(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1989年02期)
肖明振,史俊南,杨连甲,孙庆妹[6](1988)在《用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牙齿越中神经支配及上下颌交叉神经支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77年Kuypers等创建神经元逆行荧光标记技术以来,用于中枢投射的研究已经取得惊人成就。关于牙齿神经支配,国内外仍有两个争论的课题:一是牙齿的越中神经支配问题,二是牙齿的上下颌交叉神经支配问题。研究手段多应用解剖、电刺激、溃变法追(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1988年02期)
朱家祥,朱长庚,刘汉涛,陈阿青,马维娅[7](1988)在《迷走神经背核至中枢及周围部的分支投射-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了迷走神经背核至中枢及周围部的分支投射。将荧光素Fast Blue(FB)和Nuclear Yellow(NY)分别注入左侧颈段迷走神经干和同侧颈、胸、腰或骶尾段脊髓。结果在同侧迷走神经背核可见到大量的FB标记细胞,极少NY标记细胞和少量FB-NY双标记细胞。提示:迷走神经背核有双重投射,即至中枢及周围部的投射。这种双重投射可分别来自述走神经背核的不同神经元的分支投射或来自同一神经元的侧支投射。(本文来源于《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88年03期)
叶建平,施际武[8](1987)在《延髓感觉核向丘脑和下丘的投射——荧光素双标记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了后索核、孤束核、叁叉神经脊束核向下丘和丘脑投射神经元的分布及其分支投射。作者将Propidium Iodide注入大白鼠右侧丘脑,Bisbenzimide注入右侧下丘,结果如下:楔束核内被标记的神经元中有88.2%向丘脑投射,它们位于核的主部;11.2%向下丘投射,它们在尾侧主要位于核的边缘部,向吻侧(至闩平面)主要位于核的背外侧端。薄束核内被标记的神经元中向下丘投射者(10.9%)与向丘脑投射者(86.7%)混杂在一起。在此两核内仅有极少量分支投射的双标神经元。孤束核和叁叉神经脊束核内被标记的神经元中约有2/3投向丘脑,1/3投向下丘,未见分支投射的双标神经元。(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1987年02期)
胡耀民,刘大庸,谭艳[9](1987)在《大鼠后索核、叁叉神经感觉核神经元向小脑和丘脑的分支投射——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把EB和DAPI注入到大鼠的小脑和丘脑,于叁叉神经感觉主核、叁叉神经脊束核、薄束核、楔内核和楔外核中,见到有较多的EB和DAPI单标神经细胞以及少量的双标细胞。(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1987年01期)
戴晓章,叶蒙福,陈玉敏,姜文跃[10](1986)在《用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下丘脑至迷走神经背核簇和脊髓的投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大白鼠下丘脑向迷走神经背核簇和脊髓的投射。将荧光素Bb和PI分别注入一侧迷走神经背核簇和脊髓的不同平面。结果:在各组动物的下丘脑室旁核、外侧区和背侧核以及未定带内见到许多Bb和PI标记细胞以及少量双标记细胞,主要分布在注射侧。结果说明室旁核、背侧核、外侧区和未定带有直接投射至迷走神经背核簇和脊髓的细胞,少数细胞以分支投射两处,它在脊髓内的投射范围至少到达上骶髓,都以同侧投射为主。(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1986年02期)
荧光素双标记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FastBlue(FB)和DiamidinoYellow(DY)分别定向注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大核,在丘脑束旁核和外侧缰核内侧部见到FB单标、DY单标及FB/DY双标神经元.在丘脑束旁核,双标神经元占该核叁种标记神经元总数的13.1%;在外侧缰核内侧部,双标神经元占叁种标记神经元总数的18.6%.双标记神经元呈梭形、叁角形和椭圆形,胞体的直径约为15~30μ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素双标记法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忠红,晋光荣,花菊兰,夏建春.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大白鼠海马至下丘脑和外侧隔核的分枝投射[J].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2001
[2].凌树才,李云庆,施际武.大鼠丘脑束旁核和外侧缰核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大核的分枝投射──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J].神经解剖学杂志.1995
[3].李潇,李云庆,饶志仁,施际武.大鼠中脑中央灰质和中缝背核向伏核和叁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分支投射——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J].解剖学报.1992
[4].朱进霞,周祥庭.大白鼠前脑和脑干向海马的纤维投射——辣根过氧化物酶法及荧光素双标记法[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0
[5].秦秉志,王亚奇,李继硕.大鼠腰后段背根节神经元周围突的分支分布——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J].解剖学报.1989
[6].肖明振,史俊南,杨连甲,孙庆妹.用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牙齿越中神经支配及上下颌交叉神经支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88
[7].朱家祥,朱长庚,刘汉涛,陈阿青,马维娅.迷走神经背核至中枢及周围部的分支投射-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88
[8].叶建平,施际武.延髓感觉核向丘脑和下丘的投射——荧光素双标记法[J].神经解剖学杂志.1987
[9].胡耀民,刘大庸,谭艳.大鼠后索核、叁叉神经感觉核神经元向小脑和丘脑的分支投射——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J].神经解剖学杂志.1987
[10].戴晓章,叶蒙福,陈玉敏,姜文跃.用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下丘脑至迷走神经背核簇和脊髓的投射[J].解剖学杂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