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对《论语》《左传》中的君子小人的分析,通过对比两书中君子小人的异同,进而对形成两者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孔子为恢复周王朝的礼乐文明社会所提出的“克己复礼”的君子人格,是在位、德、才的基础上将君子小人进行区分的;而《左传》作为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则是史家站在统治者的地位,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为实现国家宗法等级制的稳定而提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当然,《论语》《左传》中的君子小人也存在着相互联系。
[关键词]论语;左传;君子;小人;礼
关于《论语》和《左传》的成书年代,历来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论题,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但《论语》成书早于《左传》这一观点是学术界一致认可的。“君子”一词在《论语》和《左传》中较高频率的出现,据此,葛志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了论述:“无论是《左传》‘君子曰’,还是《公》《榖》二传的君子解经语,都彰显出它们的儒学色彩。这样,它们应同属儒家君子之学的构成内容。”[1]葛志毅认为,《左传》中的君子体现的是一种儒家属性,可以说,体现的是一种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人格。
一、孔子对道德人格的提倡
春秋中期以前,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主要指社会地位、阶级的不同。《酒诰》载:“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尔大克羞耇惟君,尔乃饮食醉饱。”[2]其中,“庶士”“有正”“庶伯”“君子”,是对国家治理中各级官员的统称。春秋中后期,“君子”一词的含义逐渐从社会政治概念向社会伦理道德过渡,成为往后几千年来道德人格的代名词,以孔子《论语》为代表。因此,在先秦诸子时代,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既可以是道德价值意义上的人格区别,也可以是社会等级意义上的地位区别,两者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
《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04次,因前人对《论语》中“君子”一词的含义已做详细分析,笔者在此不做重复论证。笔者将从《论语》中同时出现君子小人的语录共18处着手,对每一处语录中君子小人含义的不同进行具体阐释,从而对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人格含义进行总结。孔子学说中的君子小人,其社会地位的区别和道德含义的区别并不是完全分开的,两者之间到底是“位”居主导还是“德”居主导要视具体的语境而定。据此,本文将《论语》中出现“君子”“小人”的语录分为三部分进行分析(表1)。
表1 《论语》中出现“君子”“小人”的语录
伦理道德方面社会地位方面社会地位和伦理道德两方面的联系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其一,孔子提出“君子”“小人”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区别,包括“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泰而不骄”等,主张“君子”具有心胸宽广、成人之美、温和容易相处且知识渊博、临危不乱的品德,“小人”则反是。相比春秋中期以前“君子”“小人”之间主要由地位不同而导致的差别,孔子更加重视“君子”“小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区分;其二,地位的不同是导致“君子”“小人”不同的主要原因,但孔子也重视“君子”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如“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义以为上”等,孔子强调居上层的统治阶级应该怀有道德、仁义和爱护百姓等品格;其三,社会地位和伦理道德二者在孔子学说体系中并没有被截然分开,孔子提倡在位者必须以德治人、以德服人。周国正在研究“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界定”时提出:孔子所提倡的“君子”是位、德、才三者的统一,即要求君子不仅有其位还得有其德有其才;而“小人”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道德丑陋的含义,孔子所认为的小人是指那些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关心实际利益的小人物。[3]周国正所提出的君子小人界定,更符合孔子学说及其学说在当时所应具有的实际目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为“达王事”而提出的“克己复礼”思想,正试图通过仁、义、礼、智、信等君子人格来恢复社会等级秩序、恢复周王朝的礼乐文明。因此,孔子提倡的“君子”更侧重于道德人格方面的内容。
二、史家对政治色彩的重视
《左传》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64次,其中,君子小人同时出现的句子共11处。《左传》中的“君子”大都以论赞的形式出现,但这11处君子小人却恰恰相反,其或是以《左传》作者的口吻叙述,或是以对话的口吻叙述,或是以具体历史人物的口吻叙述,没有任何一条君子小人是以论赞的形式出现。有学者论证说,《左传》中“君子”论赞所蕴含的褒贬之意,其目的在于宣扬儒家的价值观念。因为《左传》无论从史的角度还是传《春秋》的经学角度,都与儒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君子曰”中引《诗》《书》及圣贤之语来为之论证的表达方式,都可以突出其儒家属性。
笔者在整理和研究《左传》中这11处君子小人的含义时,着重发现其与《论语》中君子小人含义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与以往学者认为《左传》目的在于宣扬儒家伦理的不同看法,即《左传》作者并不是完全为宣扬儒家的价值观念,《左传》作者在记录史实的同时,也有将自己面对社会现实情况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态度传达出来。具体分析见表2。
再者,“上下有礼”是从位与德两方面对君子小人进行的区分。君子让其下,小人事其上,上下谦让有礼,这样才能称之为大的美德。此处的“礼”主要突出的是一种“让”的美德,《左传·襄公十三年》记载:“君子曰:‘让,礼之主也。’”国家上下、君臣之间都遵行“让”的懿德,则等级有序、刑善存焉、“兆民赖之”。因此,此处“上下有礼”之“礼”是先从道德品格的要求出发自然渗透到君臣上下等级秩序中去,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道德规范。但归根结底也是为国家统治阶级服务,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
表2 《左传》中出现“君子”“小人”的语录
伦理道德方面社会地位方面含有“礼”的内涵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子服惠伯曰:“君子有远虑,小人徒迩。”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誓曰:“有犯命者,君子废,小人降。”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详,古之制也。
君子从原始的阶级意义转化为后来的道德、文化意义,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因《左传》的成书特点、历史现状等原因,决定了《左传》中君子小人所含的独特的政治色彩,尤以“礼”的出现为代表。在《左传》的11处君子小人对比中,“礼”字出现了4次,占36%的比重。“礼”在《论语》君子小人的对比中从未出现,却在《左传》君子小人的对比中较高频率的出现,在分析此种现象形成原因的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是一个切入点来具体分析《左传》与儒家所提倡的君子小人的不同之处。
三、礼制下的官方态度
最后,“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需根据具体语境来做出合理的阐释。《左传·昭公三年》,齐景公想更换晏子的住处而遭到晏子的拒绝,且因晏子提出“踊贵履贱”而减轻了国家刑法。后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更换其宅,晏子回来后,毁其新居而恢复其所被拆毁的旧宅,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则“小人不犯不祥”之“小人”既可以指“二三子”,也可以指晏子本人。但根据原文的论赞,君子曰:“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其是之谓乎!”则“君子不犯非礼”之“君子”指代晏子本人,那么,“小人”则指代原文中的“二三子”。此处的“礼”是一种宗法血缘制基础上的尊宗敬祖、长幼有序之礼。
以0.8米为一种植带,整地、施肥起垄覆膜后备用。垄背中间种西瓜,两侧种地瓜,地瓜秧苗与西瓜秧苗及地瓜秧苗与地瓜秧苗之间不能对齐,一定要错开,老百姓俗称“拐子苗”。株距70厘米,西瓜留苗1100/667平方米株左右,地瓜留苗2200株/667平方米左右。
在表2中,君子小人有因服章、贵贱等级、劳心劳力等因素而导致的社会地位的不同;也有因“忠、恕、知、仁”等道德学说而导致的不同,如“君子恕”表示自谦之语的“吾小人”等。经由孔子对“君子”一词道德含义的提倡和发展之后,春秋中后期“君子”一词的内涵已经包括位、才、德三方面的统一。如“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恕”是孔子提倡的“君子”道德人格标准之一,而此处的君子小人的区别根据《左传》文本内容可知,主要在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因此,对《左传》中“君子”一词的定义,不能单方面地从身份地位或是道德品格出发进行归类,需要从位、才、德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这是“君子”一词经由时代演变和孔子提倡后的必然趋势,也是《左传》文本的君子小人与孔子所提倡的君子小人在含义上的相同之处。
通过对《左传》君子小人含“礼”的四处对比分析中可知,《左传》中对君子小人的区分更加注重“礼”的要求,这种“礼”可以概括为一种封建等级之礼、宗法血缘之礼。同时,《左传》中君子小人所包含的四处“礼”,都是作者自己的原话语,体现的是一种文本叙述。而其他七处的君子小人都借人物之口说出,体现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及儒家思想的盛行。如襄公二十九年,“子皮曰:‘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子皮所认为的君子小人与《论语·宪问篇》中“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之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君子勤礼,小人尽力”也是君子小人的一种区分标准,是统治阶级制定和执行的一种制度标准。《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左传》明确指出,“君子勤礼”为“国家大事”,即祀与戎。而掌管此种“国家大事”的往往是上层统治阶级,因此,此处的君子小人关键在于位上的区分。但同时,其与《论语》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相呼应,“德”与“礼”都是孔子对在位统治者的要求,即用道德和礼制进行国家治理。因此,此处的君子小人也应包括道德方面的要求。
《左传》11处君子小人中,4处提到了“礼”。首先,“礼不逆矣”之“礼”,讲究的是君子小人在服饰衣物、贵贱尊卑、等级秩序上的制度之“礼”。春秋后期,天子权力和威严遭到了各诸侯国的破坏,但其所制定的宗法血缘等级制、礼乐制度等依然并持续产生着影响。甚至有学者提出,越是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的时期,其所被重视的程度也就越大。以孔子对“礼”的重视为例。“礼”在《论语》中共出现75次仅次于“仁”,“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由此可见,“礼”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性。孔子所提到的“礼”,包括君臣之礼、丧葬之礼、君子之礼、生活之礼等。
有人问过作家梁晓声,什么是文化,他用四句话概括:根植于内心的教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是的,文化的首要元素,就是内心的教养。一个民族的强大与文明,其最显著的福祉,就是民众教养的普遍与良善。
然而,因史官身份的特殊性,《左传》作者对历史的记载秉持实录精神的同时重在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权力。因此,《左传》和《论语》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所不同。孔子提倡通过“克己复礼”的君子人格来恢复周王朝的礼乐文明社会,《左传》作者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左传》作者提倡君子小人在位与德方面区别的同时,更注重从“史官”的角度对当下的国家政治和社会现状提出看法和意见,更符合官方的话语和态度。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鲁国三家分权、公室衰微、社会上动荡混乱的局面,使得《左传》作者更加注重礼乐等级制度,希望通过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来恢复社会的稳定有序。
(1)辊壳式流浆箱的均衡室进口压力和溢流室压力不仅受到喷浆速度和沟槽辊转速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溢流室进口角度的影响。
总的说来,《左传》中的“君子”“小人”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发展内容是符合《左传》文本形式和文本内容的。《论语》中的“君子”“小人”,是孔子作为一名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要求,即在其位谋其政且有其德,要求“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左传》作为一种国家话语形式,其“君子”“小人”更突出统治者的意志且为其服务。《左传》在吸收孔子道德内容的基础上,希望通过这种内在道德的自然渗透和外在制度的礼乐约束,以达到“世之治也”的目的。
硬件方面,一是积极构建跨境电商服务一体化平台,为第三方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市场产品信息查询、企业信用和市场咨询等公共服务,为市场交易提供准确、合法的企业和产品信息。整合信用网内涵盖的公安、税务、法院、海关等政府部门的企业相关信息资源,提高跨境物流以站式服务,提高物流效率;二是加强海外仓和边境仓建设,提高物流效率,缩短配送周期;三是加强基础物流设施建设。跨境电商的目标市场,正在从欧美发达国家扩大到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这就需要加强对当地物流、支付体系,包括互联网和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葛志毅.《左传》“君子曰”与儒家君子之学[J].河北学刊,2010,(6).
[2]徐奇堂,译注.尚书[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3]周国正.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界定——从《论语》“未有小人而仁者也”的解读说起[J].北京大学学报,2011,(2).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8-081HLJU)。
[作者简介]刘敏(1994-),女,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6-0004-03
[收稿日期]2019-03-28
[责任编辑:白彩霞]
标签:君子论文; 小人论文; 左传论文; 孔子论文; 论语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儒家论文;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论文;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YJSCX2018 -081HLJU)论文;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