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苦难叙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凸凹,《生门》,饥饿,生存苦难
苦难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孙谦[1](2019)在《论凸凹《生门》的苦难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苦难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文学中的苦难叙事之所以重要,一方面由于它展现了人类社会在现代历史进程中所遭遇的磨难,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在与苦难抗争中所显示的精神力量。凸凹的长篇小说《生门》对苦难进行了多维探寻。小说对饥饿造成的生存苦难的书写表达了作家对饥饿与人的权利关系的思考;对人性苦难的书写,体现了作家对苦难本质与人性之恶的反思。谢亭云、翁七妹等女性形象则体现了女性对苦难的独特承受方式以及女性对苦难的救赎。(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王爱侠[2](2019)在《从沉重到轻逸——论莫言作品中苦难叙事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节点,莫言前期与后期的创作在苦难叙事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前期创作中,苦难是莫言小说的叙事动力,莫言常常深入小说人物内心深处,以富有现代性的表现方法进行细致的描绘与渲染,以突显苦难的强度以及人物形象内在的生命张力,从而使其作品拥有了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获诺奖之后的新作中,莫言有意淡化了苦难意识,在叙事中多采用传统文学的方式,作品的整体格调也由此变得轻逸平和。(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陈雨欣[3](2019)在《浅析甘耀明《邦查女孩》中的苦难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耀明是台湾后乡土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邦查女孩》中描绘了发生在花莲深处的小城摩里沙卡的一系列故事。历史遗留问题让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窘迫,带来一系列生存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主要包括政治灾难、生存的艰难、情感的困境叁个方面,字里行间都饱含作者的情感积淀和悲悯情怀。(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1期)
李海英[4](2019)在《《苦难的年代》之历史叙事初探:中国朝鲜族形成史的还原、误读与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苦难的年代》是朝鲜族作家李根全于1980年代发表的移民叙事小说。小说完全"忘却"了东北朝鲜人民族主义者的革命斗争,而详细地"记忆"着朝鲜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日的历史,根据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史的发展脉络,对朝鲜族历史进行了全面还原与重建。这种历史记忆的形成源于抗战胜利到"文革"期间朝鲜族所面临的国家观问题以及李根全的历史责任感。因此,如果说该作品存在对历史的误读,也应视为为了重建朝鲜族形成史而进行的有意误读。(本文来源于《东疆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李文巧[5](2019)在《底层文学在现实主义精神关照下的苦难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意义的现实主义精神重塑与作家的主体性精神回归中,作家通过对底层的关注,充分表达着自己参与现实改革的精神愿望。底层文学在触碰苦难主题的时候,呈现着苦难狂欢化、苦难身体化、苦难浪漫化(诗意化)等特征。但是,随着消费主义的影响、底层群体的自身崛起,苦难叙事表现出消费化、模糊化等更多的暧昧因素,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也迎来更多的思考和挑战。(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彦伟[6](2019)在《论葛亮小说的苦难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葛亮是中国当代文坛较为年轻的新生代作家。丰厚的家族底蕴与专业的文学训练使葛亮获得了较高的文学眼界,他将创作视角聚焦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继承并发展了文学关注人类苦难元素的创作传统。同时,南京和香港的生活经验为他开辟了多元的文化视域,在不同的作品中彰显了同一深刻主题——苦难。他的作品展示了苦难背后现实生活的困苦,对苦难之下人的精神褒贬兼具,批判中带有赞许与同情。本文以苦难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葛亮小说中苦难叙事的内容、剖析苦难叙事的深刻内涵和把握作家的精神向度,以此探析作家苦难叙事的创作艺术,揭示苦难背后的深刻意蕴。本文从苦难叙事的具体呈现、苦难叙事的深刻意蕴和苦难叙事的艺术特征叁部分论述葛亮小说中的苦难叙事。第一部分苦难叙事的具体呈现。本部分结合葛亮小说中的苦难主题总结出苦难的呈现基本分为生存困境、精神困惑和命运无常叁方面。通过书写现实生活的艰辛和人物精神的困惑以及命运的无常表现苦难的真谛。第二部分苦难叙事的深刻意蕴。本部分意在通过分析苦难现实而把握作家的精神向度。通过作家对困苦生活中人性迷失的认知,对在苦难现实下人所表现出的温情给予赞许,对具有超越苦难坚韧精神的人予以讴歌。第叁部分苦难叙事的艺术特征。本部分以人物塑造、情节构设和结局处理以及陌生化语言风格探析葛亮苦难叙事的艺术特征。作家通过“功能型”“心理型”两类不同的人物塑造手法却一致地演绎出苦难现实和抒发出苦难情感。以情节的突转和结局的留白处理达到吸引读者,深化苦难主题的目的。将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读者营造出新奇的阅读体验氛围。(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李瞳[7](2019)在《苦难叙事的路径与分野:莫言与阎连科小说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苦难的书写几乎伴随着文学的每一步流变。在古老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丰足苦难叙事资源的国家,苦难叙事文学作品以政治的、经济的和人生的不同视角呈现于文学史中。中国当代文学苦难叙事大都从政治——经济视角进行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书写中,作为旧时代的社会悲剧成为歌颂新时代、新生活的反面衬托,具有“忆苦思甜”的历史逻辑表达。新时期伊始,“伤痕”、“反思”等文学以批判和控诉表达写作主体的苦难遭遇,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四人帮”和特殊历史时期。此时的文学描写依旧是以政治视角表达对历史的反思,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新的探索过程。这种苦难叙事仍然表现为历史——政治的视角,注重社会政治逻辑思考和历史逻辑思考。1980年代以降,从“寻根文学”和“新写实文学”及“新历史小说”开始,当代文学的苦难叙事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视角变化,在历史——政治视角之中,逐渐增加了对于人性自身存在的苦难叙事,在历史的逻辑、政治的逻辑之中,增添了对于人性逻辑的思考。作家或对现实人生强力介入,或“向内转”洞察人的精神世界。总结来说,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文学苦难叙事集体呈现了多元化和极端化的趋势,使得苦难被最大程度的展现,一方面表明作家对于人生和人性思考的深入,另一方面也透射出作家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和焦灼情绪。本文选取莫言和阎连科两位作家的苦难叙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学界对苦难叙事的宏观现象审视和作家个体的微观研究都已进展到一定程度,而对不同作家关于苦难书写的横向、纵向比较研究相对缺乏,忽略了横向比较间作家的共通性、独特性,以及纵向比较突显出的继承性和超越性。莫言和阎连科是这一阶段苦难书写热潮的集大成者和领军人物。本文选取这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加以横向比较,希图在对苦难叙事热潮有宏观认识的基础之上,尝试对不同作家个体间的差异和共通方面予以认识。比较的研究方式既可进一步突显作家个体的独特之处,又可透视宏观文学现象中的丰富性、复杂性,从而深化对苦难叙事热潮的理解。另一方面,除相似的主体经历之外,莫言和阎连科在文学气质上也有着一定相通之处。与读鲁迅的直观感受相似,读莫言、读阎连科都给人以悚然、战栗,又神奇、迷幻之感,其作品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和对人存在境遇的思考都赋予了他们写作以独特的深度和魅力,也正是这种共通性构成了两位作家的可比性。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对莫、阎二人的比较,对两位所写的以碎片形式散落在不同作品中的苦难叙事加以梳理,从而对其共通性和差异性达到一定程度的把握。这种把握并非将二者作切割工整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比较,而是以意识到两位作家的创作共同寓于“苦难叙事”这一宏观有机体中作为前提,思考其在“苦难叙事”同一矛盾中所展现的不同方面,在突出其独特性的同时不以忽视二者精神世界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为代价;同时,尝试在比较中从苦难书写的美学价值、社会价值等向度加以反思和评价,由对创作得失的思考而达到一定的阅读评判和理解纠偏目的。在对文章的结构过程中,本文将在对莫言、阎连科苦难叙事梳理与分野、对艺术技巧加以归纳的基础上,对两位作家的苦难书写加以集中评述,一方面对作家与现实紧张关系背后的理想烛照——即救赎路径,加以定位和评判,另一方面将尝试以平民立场、悲剧美学作为评判标准,而对两位的苦难书写进行社会价值、美学价值两方面的评价和反思。(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朱思敏[8](2019)在《萧红与迟子建小说中苦难叙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隔半个世纪,同出生于黑龙江的萧红、迟子建,都站在时代潮流的边缘,将目光聚集在社会底层,执着地书写平凡小人物的苦难。本文从萧红与迟子建的比较性研究切入,以苦难叙事为研究核心,围绕两人的小说文本,挖掘两者苦难叙事的同与异,以期丰富与拓展苦难叙事研究,探索二人苦难叙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美学意义。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苦难叙事进行界定,梳理苦难叙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流变及萧红与迟子建创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期对苦难叙事及两者的创作做全面的了解。第二部分主要探讨萧红和迟子建小说中苦难叙事的相同之处。在叙事主题上,二人小说文本中都描写了疾病和暴力所致的肉体之苦,精神之苦多源于无“家”可归与“爱”而不得的落寞;在叙事方式上,二人都偏爱在苦难叙事时采用“过去”、“现在”与“未来”相交替的叙事时间和板块式情绪化的叙事结构。第叁部分探讨萧红、迟子建小说中苦难叙事的不同之处。二人小说中苦难叙事的不同点比较明显地表现在叙事视角与苦难救赎道路的不同。萧红偏爱以全知视角去叙述苦难,迟子建倾向用限知视角进行苦难叙述。萧红主张直面苦难,而迟子建喜爱以更温和的方式去消解苦难。第四部分主要从个人经历与地域文化二个不同维度来分析萧红与迟子健苦难叙事中呈现异同的原因。“失去挚爱”的相同经历,令两位作家在审美上更倾向于“审苦”。她们从自己的苦难经验出发,去挖掘人们肉体与精神上的苦难;成长道路上,萧红一生寻求温暖却爱而不得,迟子建半世浸泡在亲情与爱情的甜蜜中,对冷暖不同的感受决定了萧红与迟子建小说中呈现出不同的苦难救赎方式;萨满仪式中,“跳大神”所带来的迷狂与情绪饱满的精神气质让两位作家选择了相同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时间;萧红与迟子建从东北乡风民俗中汲取的不同养分又让二人选择了不同的苦难救赎方式。(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赵慧妍[9](2019)在《路遥小说苦难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路遥把苦难作为自己小说创作的主题,他的苦难叙事是一种近乎虔诚的对于生命本身苦难的关注与关怀。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转型,面对残酷惨烈的人生际遇,路遥以自己的独特和深刻,将时代中个人的命运诉诸于笔端,将个人的生命经验渗透到其小说创作中。路遥将苦难视为生命的历练,将奋斗视为实现幸福的必经途径,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总能鼓舞一代代人,给人们以抚慰心灵的力量。路遥小说创作有他苦难叙事的特质,他创作的苦难是一种对命运困厄的冲破和突围,有催人奋进的力量。首先,从动因来看,路遥骨子里独具英雄气节,乐观和进取是他的精神底色,他坚持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这一态度;受困于农籍出身、政治失意和情路坎坷,路遥始终倔强执拗地坚守理想主义,这是他的精神追求;文学思潮风起云涌之时,路遥坚持选择做一位重视人生价值、关心人民生活疾苦的人道主义者,展现对和他一样的小人物的爱与同情,这是他对文学的认知,即他的文学观。其次从意蕴来看,他的苦难叙事的主题是展现社会转型期人的心灵苦难:其一路遥呈现城乡对立的社会结构作用下边缘人的身份苦难。城乡对立初现时,他笔下农村青年们抗争的是阶层的差距;对城乡对立反思后,城乡的差距转化为人内心的精神困境,他笔下人物开始追寻自我价值,城乡对立终于成长为城乡共进。其二他试图书写乡向城进发,背离乡村时,人情和传统牵绊撕扯下的道德苦难,进城者的脚步被家本位的传统观念、土地所赋予的人与人之间善而有礼的关系束缚着。其叁他不忘描绘城乡融合和对立下造成的感情苦难,他笔下的爱情和婚姻走向有宿命论般的悲剧色彩,同时又弥漫着童话般的浪漫主义气息。最后,路遥的苦难叙事用独特的叙事技巧,实现其独特的审美追求。他作品的苦难大多呈现宏大而深沉的风格;他有意识使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观察苦难的姿态是一种积极介入、引导和救赎的方式,实现和读者苦难的共情并对自己和读者进行抚慰;面对苦难,他追求隐忍包容和抗争挑战苦难的态度,这正是路遥为我们复苏的最难得的民族精神财富。(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2)
江紫娟[10](2019)在《论梁晓声亲情小说中的苦难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晓声的亲情小说《父亲》《母亲》《黑纽扣》《白发卡》《表弟》《老师》等,既有对主人公物质生存状态的苦难书写,也有对主人公精神生存状态的苦难描摹,还有对苦难中优美人性的礼赞,它们共同构成了梁晓声亲情小说中的苦难叙事,体现了梁晓声贴近生活、贴近平民、贴近苦难的写作立场和姿态。(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苦难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节点,莫言前期与后期的创作在苦难叙事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前期创作中,苦难是莫言小说的叙事动力,莫言常常深入小说人物内心深处,以富有现代性的表现方法进行细致的描绘与渲染,以突显苦难的强度以及人物形象内在的生命张力,从而使其作品拥有了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获诺奖之后的新作中,莫言有意淡化了苦难意识,在叙事中多采用传统文学的方式,作品的整体格调也由此变得轻逸平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苦难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1].孙谦.论凸凹《生门》的苦难叙事[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
[2].王爱侠.从沉重到轻逸——论莫言作品中苦难叙事的变化[J].齐鲁学刊.2019
[3].陈雨欣.浅析甘耀明《邦查女孩》中的苦难叙事[J].北方文学.2019
[4].李海英.《苦难的年代》之历史叙事初探:中国朝鲜族形成史的还原、误读与重建[J].东疆学刊.2019
[5].李文巧.底层文学在现实主义精神关照下的苦难叙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刘彦伟.论葛亮小说的苦难叙事[D].辽宁师范大学.2019
[7].李瞳.苦难叙事的路径与分野:莫言与阎连科小说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9
[8].朱思敏.萧红与迟子建小说中苦难叙事比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9].赵慧妍.路遥小说苦难叙事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10].江紫娟.论梁晓声亲情小说中的苦难叙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