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眼视机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集合过度,屈光不正,配镜,双眼视
双眼视机能论文文献综述
顾海东,张伟[1](2011)在《导致配镜不适的双眼视机能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眼视机能障碍包括屈光不正、斜视、弱视、抑制、不等像、旁中心注视、异常视网膜对应、调节功能障碍、集合功能障碍、眼球震颤等。可见,屈光不正仅仅是双眼视机能障碍中的一项。然而,长期以来,(本文来源于《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期刊2011年07期)
张洪波[2](2006)在《LASIK术后双眼视机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LASIK手术后,近视屈光不正患者双眼视机能的改变状况。 研究方法: 选取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施行LASIK屈光手术的患者90人。按术前屈光度分为叁组,每组30人(-6.00D以下;-6.25D~-10.00D;-10.25D以上)。设正常对照组30人,屈光度在+0.50D~-0.50D之间。 使用综合验光仪、近点计,检查手术患者术前、术后一周、一个月和叁个月四个不同时期的屈光度、隐斜、相对调节、辐辏、调节近点、辐辏近点等视机能,并绘制双眼视分析图表,分析改变情况。 结果: 1、叁组患者球镜屈光度术后各时期,屈光度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随时间推移逐渐向近视状态回退。术后叁个月散光度数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散光轴与术前相比有变化,但这种变化并无规律可循。 2、术后随着屈光度的改变,隐斜逐渐趋于消失,眼位趋于正位。 3、术后实性相对调节能力逐渐提高;虚性相对调节术后与术前相比并无改变。 4、术后随着调节超前的消失,实性辐辏量减低,虚性辐辏量增加。 5、术后调节近点和辐辏近点逐渐远离眼前,但与正常人水平接近。 结论: LASIK手术改善了近视屈光不正患者的双眼视机能:(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06-05-10)
高雅萍,王海英,唐秀荣,张缨,霍晓彤[3](2003)在《75名大学生双眼视机能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人眼屈光状态及双眼视机能的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75名在校大学生 (男 :34名 ,女 :41名 ) ,平均年龄21岁 ,进行问诊、屈光检查和双眼视机能检查 ,运用Morgan表、sheard准则、percival准则和1 :1法则分别对远近分离性隐斜、远近辐辏、正融像性集合、负融像性集合、辐辏近点、调节幅度等参数进行评价。结果 :低度近视24例 ,占32 % ;中度近视26例 ,占34.67 % ;高度近视8例 ,占10.67 % ;屈光参差4例 ,占5.33 % ;AC/A值 ,正常49例 ,占65 % ;高24例 ,占32% ;低2例 ,占3 % ;基本外斜1例 ,占1.33% ;集合不足5例 ,占6.67 % ;集合过度5例 ,占6.67 % ;散开不足2例 ,占2.67% ;散开过度1例占1.33 % ,拥有正常双眼视机能占81.33 %。结论 :屈光不正患者中存在双眼视机能异常的占一定的比例。广泛地开展全面的、科学的视机能检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梁纳,何志远,马胜生,叶晓彬[4](1995)在《人工晶体术后双眼视的机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2例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人工晶体手术后2周至12个月进行双眼视觉的机能检查。结果全部患者于本后3个月内均能获得双眼同时视和27例(84.37%)的患者可建立不稳固的融象功能,15例(46.97%)患者于术后早期即可建立远距离的中心立体视觉,只有5例具有远和近距离的立体感知。本组检查结果表明:人工晶体术后随着术眼机功能的不断完善,早期即有低级的双眼单机功能.而术后双眼的中心现锐度的水平直接影响术后双眼立体视的重建。(本文来源于《临床眼科杂志》期刊1995年03期)
韩玉岷[5](1991)在《成人斜视24例矫正术后双眼视机能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自1988年12月~1989年11月期间记录完整的24例斜视矫正成人患者做了双眼视机能手术前后检查的比较与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24例中,女7例,男17例;年龄16~24岁,平均20岁,为水平斜视或水平斜视伴有轻度垂直偏斜;内斜14例,外斜10例;斜视度最小10°、最大45°。术后随访时间:最(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1991年03期)
张丽军,申长礼[6](1988)在《斜视矫正术后双眼视机能重建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斜视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在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则是一种积极的措施,因为只有双眼视线平行才能使知觉反射沿正常生理途径发展以建立双眼视觉。但经手术矫正眼位后,双眼视机能能否重建,赫雨时对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手术后视机能恢复情况进行了随访、观察,而成年患者,国内未见报导。我院收治的儿童患者较少、多为成年斜视患者,我们就手术后双眼视机能的改变进行总结分析。(本文来源于《实用眼科杂志》期刊1988年09期)
管濂治,卞春及[7](1981)在《斜视眼的双眼视机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治疗斜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双眼视。作者检阅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双眼视机能的发育 Chavasse认为,生后6个月左右双眼视机能开始发育,到6岁左右完成。 Hubel和Weise双眼视机能发育的动物实验结果是:将生后2-3个月以内猴或猫一眼作成斜视眼,或遮盖一眼,则可见外膝状体细胞的40%消失,视中枢皮质细胞仅20%具有反应。然,在生后3个月之后遮盖,则不会引起细胞消失。而在生后2-3个月前的期间中,生后4-6周对遮盖特别敏感。仅遮盖6天,大部分细胞(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期刊1981年02期)
双眼视机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研究LASIK手术后,近视屈光不正患者双眼视机能的改变状况。 研究方法: 选取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施行LASIK屈光手术的患者90人。按术前屈光度分为叁组,每组30人(-6.00D以下;-6.25D~-10.00D;-10.25D以上)。设正常对照组30人,屈光度在+0.50D~-0.50D之间。 使用综合验光仪、近点计,检查手术患者术前、术后一周、一个月和叁个月四个不同时期的屈光度、隐斜、相对调节、辐辏、调节近点、辐辏近点等视机能,并绘制双眼视分析图表,分析改变情况。 结果: 1、叁组患者球镜屈光度术后各时期,屈光度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随时间推移逐渐向近视状态回退。术后叁个月散光度数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散光轴与术前相比有变化,但这种变化并无规律可循。 2、术后随着屈光度的改变,隐斜逐渐趋于消失,眼位趋于正位。 3、术后实性相对调节能力逐渐提高;虚性相对调节术后与术前相比并无改变。 4、术后随着调节超前的消失,实性辐辏量减低,虚性辐辏量增加。 5、术后调节近点和辐辏近点逐渐远离眼前,但与正常人水平接近。 结论: LASIK手术改善了近视屈光不正患者的双眼视机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眼视机能论文参考文献
[1].顾海东,张伟.导致配镜不适的双眼视机能障碍[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1
[2].张洪波.LASIK术后双眼视机能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
[3].高雅萍,王海英,唐秀荣,张缨,霍晓彤.75名大学生双眼视机能的调查与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3
[4].梁纳,何志远,马胜生,叶晓彬.人工晶体术后双眼视的机能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1995
[5].韩玉岷.成人斜视24例矫正术后双眼视机能转变[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91
[6].张丽军,申长礼.斜视矫正术后双眼视机能重建的临床观察[J].实用眼科杂志.1988
[7].管濂治,卞春及.斜视眼的双眼视机能[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