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链燃烧论文-梁志永,覃吴,石司默,马晓迅

化学链燃烧论文-梁志永,覃吴,石司默,马晓迅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链燃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学链燃烧,密度泛函理论,钴掺杂,铁基载氧体

化学链燃烧论文文献综述

梁志永,覃吴,石司默,马晓迅[1](2019)在《化学链燃烧中Co掺杂改性Fe_2O_3(104)载氧体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建立金属Co掺杂的铁基载氧体的微观模型,探究掺杂Co后模型表面的电子结构及反应特性的变化。首先,采用Material Studio软件中CASTEP模块构建并优化Fe_2O_3(104)的平板模型;其次,以Co原子分别替换模型表面不同配位数的Fe原子(Fe5f,Fe6f和Fe7f),构建Co在表面不同Fe原子位的掺杂模型(Co–Fe_2O_3(104));最后,计算纯净模型和掺杂模型的表面能、掺杂结合能、态密度以及掺杂位点原子的键长、键角和原子间距离等参数,考察CO在Fe_2O_3(104)和Co掺杂的Fe_2O_3(104)表面的等温吸附特性,并以CO分子为探针测试Co掺杂模型和纯净模型表面的氧化反应特性,获取反应路径、过渡态和反应活化能等信息。几何优化结果得到Co掺杂模型的稳定性顺序是:Co5f–Fe_2O_3(104)> Co6f–Fe_2O_3(104)> Co7f–Fe_2O_3(104),对应的结合能分别为–0.399 eV、–0.215 eV和0.487 eV,Co在Fe5f和Fe6f位的掺杂是放热过程,并且在Fe5f原子位的掺杂时放热较多,而在Fe7f原子的掺杂属于是吸热反应;Co掺杂改变了掺杂位点相邻O原子的平均键长LO-M(M代表Fe或Co),其中Co替换Fe7f后相邻O原子的LO-M增加了0.004 4 nm;掺杂Co后模型的总态密度(DOS)均向费米能级(0 eV)方向移动,在–8 eV~0 eV能量范围内离域性增强,而且Co5f–Fe_2O_3(104)模型体系靠近费米能级左边的填充态能量高于其他模型。等温吸附表明Co掺杂可以提高CO在模型表面的吸附量,并且存在吸附两种方式:–2.0 eV附近的峰为CO模型表面碱性位点的吸附峰,–0.75 eV附近的峰为CO在非碱性位点的吸附峰。CO在Co5f–Fe_2O_3(104)表面的吸附能(–0.851 eV)最大,而在Co7f–Fe_2O_3(104)表面的吸附需要外加能量(0.386 eV),CO在Co6f和Co7f掺杂位吸附的键长(LCO)比纯净模型表面的分别增加了0.000 4 nm和0.001 1 nm,表明Co掺杂表面对CO分子的活化作用较大;过渡态分析表明CO在Co掺杂表面氧化生成CO2的反应活化能均明显下降,其中CO在Co5f–Fe_2O_3(104)表面生成CO2的活化能最低,比在Fe_2O_3(104)表面的减少了0.518 eV,且相应的反应能增加了0.445 eV。研究表明,Co与Fe在其氧化物中成键结构不同,导致掺杂后模型表面的悬键增多,表面能增大,态密度向费米能级方向移动,提高了Fe_2O_3(104)表面活性,并且Co在低配位数Fe原子位的掺杂更有利于降低氧化CO的反应活化能。因此,通过掺杂金属Co提高铁基载氧体反应活性是可行的,其改性效果与掺杂活性成分的特性和掺杂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王金星,孙宇航[2](2019)在《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链燃烧技术是一种具有能量梯级利用,内分离CO_2同时降低NOx生成的新型燃烧技术。首先,从气化产物化学链燃烧、固体燃料化学链燃烧以及化学链氧解耦燃烧等叁种方式总结了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其次,分别从热重分析仪(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zer,TGA)、固定床反应器、批次流化床反应器以及接近工程示范流化床反应器等4个方面阐述了化学链燃烧技术研究中反应器的特点。此外,从氧载体的评价指标以及氧载体的改性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化学链燃烧技术中氧载体的研究进展。最后,分别从NO_x、SO_x以及氯化有机物控制方面详细地报告了化学链燃烧技术在污染物方面的进展。期望对化学链燃烧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金朝阳,金保升[3](2019)在《基于Aspen Plus的化学链燃烧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Gibbs自由能最小化原理,建立了以贫铁矿为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模型,研究了反应物摩尔比、温度及操作压力对反应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器温度及反应器压力对化学链燃烧特性有较大影响;适当增加氧碳摩尔比有利于提升反应器出口二氧化碳浓度。(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9年08期)

易旸,罗明,王超,王助良,杜敏[4](2019)在《不同含硫煤化学链燃烧过程中硫的迁移转化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HSC chemistry软件,研究了铁矿石为载氧体时煤直接化学链燃烧中煤中硫的迁移转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中高硫煤以及高硫煤而言,当温度低于950℃时,煤中的硫会与CaO发生反应生成CaSO_4。当温度高于950℃时,CaSO_4进行高温分解生成SO_2;而当硫含量较高时(如北宿煤),煤中的硫还会与载氧体中的Fe_2O_3发生反应生成FeSO_4。通过对燃料过量系数的影响规律发现,燃料过量系数较小时反应生成的硫酸盐会对载氧体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燃料过量系数较大时生成的SO_2也会影响CO_2的捕集。因此,在中高硫或高硫煤为燃料的直接化学链燃烧过程中,考虑到煤中的硫会对载氧体性能及CO_2的捕集纯度造成的影响,需要添加脱硫剂进行控制。(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张帅,肖睿[5](2019)在《煤的结构对化学链燃烧系统反应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典型煤种为原料,从"结构与反应性"的角度研究了不同热解条件下制得的煤焦的化学链燃烧反应特性,考察了煤阶、热解温度和热解速率对煤焦反应性能、孔隙结构和微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煤阶越低,煤焦孔隙结构越发达,使得煤焦的反应性能更佳;热解温度对3种煤的影响行为不同,褐煤煤焦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孔隙结构变差,微晶结构有序化程度升高,煤焦反应性能下降,而烟煤和无烟煤煤焦在热解温度为900℃时获得最佳的反应性能,其中煤焦孔隙结构是影响其反应性能的主要因素;3种快速热解煤焦具有更发达的孔隙结构,微晶结构有序化程度较低,反应性能明显优于慢速热解煤焦。(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吴鹏斌,诸林,吕利平,郝强,张凡[6](2019)在《化学链燃烧耦合甲烷重整制液体燃料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能量的高效利用,提出了化学链燃烧耦合甲烷重整制液体燃料工艺,并利用Aspen Plus软件进行工艺模拟。研究了重整单元进料甲烷/二氧化碳/水蒸气的摩尔比(M/C/S)、反应温度(T)以及费托合成气相循环比(R)对CO2转化率、合成气氢碳比、能量效率、费托合成火用损等系统性能指标的影响,并以能量效率最高为目标,对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当M/C/S=3/1/2、T=800℃、R=0. 9时,生成的合成气氢碳比为2. 1,系统的总能量效率和液体燃料生产效率最高,分别为57. 0%和50. 0%,系统能源节约率为9. 0%。(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高杰琦[7](2019)在《集成化学链燃烧的MSSAQ法制浆过程概念设计及其水热集成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制浆行业能耗较高,而其主要的用能来源于煤与黑液的直接燃烧。燃烧锅炉具有燃烧效率低、污染排放大的缺点,因此制浆过程同时也是高排放的产业。利用更低成本、更清洁环保的方式优化制浆过程中的煤炭以及黑液中的能量利用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气化技术是未来清洁用煤的核心技术,而配合气化技术的低硫化物碱性亚硫酸钠-蒽醌法制浆(Mini-Sulfide Sulfite Anthraquinone,MSSAQ)具有硬度低、颜色浅、易漂白等特点,其制浆强度与硫酸盐法制浆相当,但得率要高8%~10%。而现如今由于添加了气化流程后投入成本过高,阻碍了MSSAQ制浆技术的真正实现。本文基于已有的MSSAQ制浆流程,设计出一套集成化学链燃烧的制浆过程。该过程利用以铜作为携氧物质的化学链燃烧单元具有内在分离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的特性,对煤炭以及黑液气化后的合成气直接进行燃烧利用,而燃烧的二氧化硫废气可用于蒸煮化学药品的制作,二氧化碳可直接进行碳捕集。这套设计方案实现了制浆过程黑液与煤炭的高能效、低排放、低成本的利用。文章将使用Aspen Plus对煤气化、黑液气化以及化学链燃烧单元进行模拟。通过模拟的结果分析方案的能效、碳排放以及投入成本。并使用基于增强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对方案的进行水热集成优化,给出算法优化后的结果和各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根据模拟的结果,化学链燃烧单元中的还原反应器与氧化反应器分别运行在900℃与850℃,压力为2.5MPa,生产每吨风干浆的携氧物质摩尔流量为50kmol。集成化学链燃烧单元的MSSAQ(CLC-BLG-MSSAQ)制浆过程,能效比kraft制浆要提高25%,比只进行黑液气化利用的MSSAQ制浆(BLG-MSSAQ)过程要提高11.3%;碳排放量为2.43吨,相比于kraft制浆过程和BLG-MSSAQ制浆过程分别减小了0.62吨和0.17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且花费在废气处理的成本要比kraft制浆过程和BLG-MSSAQ制浆过程要分别少88%和86%;在US$0/tCO_2e与US$20/tCO_2e的碳税政策下,CLC-BLG-MSSAQ制浆过程相比与kraft制浆过程没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但在US$40/tCO_2e,每年投入成本为8.6亿元,相比于kraft和BLG-MSSAQ制浆过程要少22%和38%;在US60/tCO_2e政策下,每年投入成本为8.8亿元,相比于kraft和BLG-MSSAQ制浆过程要少37%和42%。根据水热集成优化后的结果,生产每吨浆料约需56.1元的新鲜水与221.8元的公用工程费用,另外还需32.47元用于购买换热器,一共能回收约7.5GJ的热量。与原方案相比,优化后的方案运行成本降低了约46.6%。(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7)

范峻铭[8](2019)在《化石燃料化学链燃烧能量系统评价方法与全生命周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链燃烧被认定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第二代”碳捕集技术,其已从最初的系统概念发展成3 MWth示范项目。化学链燃烧反应器、氧载体及系统集成的研究已成为重要国际前沿方向。我国是碳排放大国,同时也是《巴黎协定》缔约方的主要成员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将担任减排主角的作用。因此,探究高效的新型碳捕集技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从化学链燃烧反应机理、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热经济性评价方法、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作用机制和煤基化学链燃烧分布式冷热电综合能源系统,开展了化石燃料驱动的化学链燃烧能量系统集成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当前,化学链燃烧反应机理研究一方面探索化学链燃烧的化学能梯级利用规律,另一方面从微观氧载体材料角度探究分子的吸附机理。随着化学链燃烧与太阳能热化学领域的结合,特别是中温太阳能热化学制燃料的发展,中温热驱动的化学链燃烧的研究获得国际学者的重视。本研究从微观反应途径,研究CHx分子在NiO晶体表面的吸附能、键能和键长变化规律,寻求CHx分子在NiO晶体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置。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CHx分子在NiO晶体表面发生脱氢机理及反应过渡态能垒,研究结果表明:CH3=CH2+H基元反应所需的过渡态能垒最大(2.06 eV),通过改变该基元反应途径,降低能垒是实现中温化学链燃烧的一个重要方法。虽然化石燃料化学链燃烧发展近30年,然而,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集成理论研究方面,系统集成原则与评价方法仍亟待需要深入探究。本研究在燃料化学能与物理能梯级利用原理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载氧体物性特征、化学链燃烧反应热品位、化石燃料品位,分析了化学链燃烧过程不可逆损失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并给出了化学链燃烧过程不可逆损失与系统发电成本的关系式。并以当前天然气基、煤基的国际主流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为实例,研究了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集成的评价方法。应用上述关系式,研究分析了燃料品位(Af)、还原反应吸热系数(βre)、热力循环初温(ATIT)对经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指出:燃料品位、化学链燃烧反应过程品位变化、热力循环的热能品位变化之间的作用是决定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经济性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揭示化石燃料化学链燃烧系统集成机制,探究其系统的低碳、清洁与高效规律,通过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基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天然气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化学链燃烧过程的氧载体寿命与氧载体装载量是影响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发电效率的影响较弱。当氧载体寿命达到4000小时后,提高系统热力性能可进一步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但作用幅度较小。当氧载体寿命在1000小时-4000小时内,氧载体寿命是决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理论分析,针对煤基化学链燃烧过程,探索研究了基于煤基气化的化学链燃烧冷热电综合能源系统。主要分析了气化过程水碳比、氧碳比、化学链燃烧操作压力等参数对能源效率、冷电输出比(C/P)、热电输出比(H/P)和能源节约率的提升作用及影响机制,给出了节能率最优的煤基气化合成气产率,以及对应最优产率的水碳比和氧碳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刘瑞林[9](2019)在《高铁含量氧载体在甲烷化学链燃烧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链燃烧(CLC)技术是一种新型的CO_2捕集技术,氧载体作为CLC系统的核心是目前研究工作的重点。Fe基氧载体因其成本低和无污染的特性而受到特别关注。可是高铁含量氧载体反应中易烧结失活,通常将其负载到惰性载体上,但Fe_2O_3与惰性载体在高温循环反应中容易发生相分离,导致活性组分不能有效负载(≦50%),另外,Fe_2O_3也会与载体反应生成惰性金属氧化物,造成稳定性降低。六铝酸盐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和缺陷机制,可以通过电荷补偿、离子半径调控晶格氧的扩散速率。本文利用六铝酸盐的高温稳定性和晶格可镶嵌性制备高铁含量氧载体,使Fe~(3+)高度分散在六铝酸盐中,克服因含铁量过高导致氧载体烧结和稳定性下降的问题,同时结合H_2-TPR、CH_4-TPR、XRD、XPS等对氧载体进行表征,构建性能与微观结构之间的有效联系,为高铁含量氧载体在CLC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方向。首先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含铁量60%的BaFe_(12)O_(19)氧载体,同时制备了Ba/Fe=1/2和1/48的不同Fe含量的两个氧载体,考察Fe含量对氧载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另外利用物理混合法按照Ba/Fe=1/12的比例制备氧载体,以考察合成方法对氧载体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共沉淀法制备的Ba/Fe=1/12氧载体主要形成了磁铅石(MP)型BaFe_(12)O_(19)晶相,Ba/Fe=1/2形成了BaFe_2O_4尖晶石纯相,Ba/Fe=1/48是MP型与Fe_2O_3晶相,而物理混合法制备Ba/Fe=1/12氧载体则是BaCO_3和Fe_2O_3晶相。固定床测试结果表明,增加Fe含量有助于提高氧载体的反应活性和循环稳定性,MP型六铁酸盐BaFe_(12)O_(19)结构的形成显着提高了CH_4转化率,CO_2选择性和出氧量,说明含铁量和合成方法对氧载体结构和性能有很大影响。XPS结果显示:BaFe_(12)O_(19)氧载体中Fe~(2+)/Fe~(3+)的比值随循环次数的增加略有增大,说明氧空位增加并使晶格氧的扩散速率提高,因此在循环实验中BaFe_(12)O_(19)氧载体有最高的反应性能。其次,为对BaFe_(12)O_(19)氧载体的反应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的BaFe_(12)O_(19)(t=500、700、800、900、1000、1100℃)系列氧载体,考察煅烧温度对氧载体的晶相组成和反应性能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反应温度对氧载体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Fe~(3+)完全取代Al~(3+)降低了六铝酸盐的成相温度,在700℃时就开始形成了典型的MP型六铝酸盐结构,BaFe_(12)O_(19)煅烧温度为900℃,还原温度为900℃,氧化温度为800℃时表现出最高的循环稳定性。10次循环后依然保持CH_4转化率83%,CO_2选择性96%,出氧量2.21 mmol/g的高反应性。最后,为进一步提高BaFe_(12)O_(19)氧载体的CLC性能,引入不同含量的La~(3+),研究了La_xBa_(1-x)Fe_(12)O_(19)(x=0、0.2、0.4、0.6)系列氧载体在CLC中的应用,考察La取代量对氧载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a~(3+)离子部分取代Ba~(2+)离子,抑制了BaFe_2O_4晶相的形成,增大了六铁酸盐氧载体的比表面积,提高了甲烷转化率和出氧量,且随着La掺杂量的增加稳定性增加。其中,当x=0.6时,氧载体在10次循环过程中表现出最佳的反应性能。La~(3+)离子的掺杂,减少了MP型结构的晶格缺陷,增强了大阳离子对六铁酸盐骨架的支撑作用,促进了MP型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郭志娟[10](2019)在《基于CO_2低氧稀释的铁基载氧体焦炭化学链燃烧中PAHs和碳黑生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链燃烧(CLC)能够实现CO_2高效捕集,控制CO_2排放,但是CLC过程中载氧体上表面产生的积碳(尤其是碳黑)会影响其反应性能,为了控制焦炭CLC烟气中多环芳烃(PAHs)和碳黑的生成,提高载氧体的反应活性,采用机械混合法制备了Fe_2O_3/Al_2O_3、Fe_2O_3/SiO_2载氧体,在CO_2低氧稀释条件下与四种焦炭(焦炭1、2、3、4)进行化学链燃烧,研究不同因素水平对烟气中PAHs和载氧体表面碳黑的生成影响,用气相色谱仪对多环芳烃进行定量分析,用元素分析仪对碳黑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新鲜载氧体颗粒孔隙结构丰富,活性组分和惰性载体没有发生固相反应,Fe_2O_3/Al_2O_3通CO_2的情况下载氧体更不容易发生烧结团聚,Fe_2O_3/SiO_2载氧体反应后孔隙结构减少,两种情况下,产物都为Fe,通CO_2能减缓载氧体与焦炭的反应速率。(2)在不通CO_2的情况下,含碳量为82.92%、n(H)/n(C)为0.032时产生的烟气中PAHs最少,含碳量为85.23%、n(H)/n(C)为0.09时产生的PAHs最多;在通CO_2的情况下,含碳量为84.12%、n(H)/n(C)为0.049时产生的PAHs最多,含碳量为85.23%、n(H)/n(C)为0.09时产生的PAHs最少。(3)焦炭1(含碳量为77.09%、n(H)/n(C)为0.05)与Fe_2O_3/Al_2O_3载氧体进行燃烧,PAHs在750°C产生最多,不通CO_2时850°C产生量最少,通CO_2时1050°C产生量最少;不同比例燃烧时,两种情况下比例为3.6时PAHs的生成量都较少;Fe_2O_3/Al_2O_3载氧体配比不同时,载氧体配比为7:3时,产生PAHs的量最少;Fe_2O_3/Al_2O_3、Fe_2O_3/SiO_2分别与焦炭1(含碳量为77.09%、n(H)/n(C)为0.05)燃烧,在不通CO_2时,Fe_2O_3/SiO_2比Fe_2O_3/Al_2O_3产生的PAHs少,通CO_2时,Fe_2O_3/SiO_2载氧体反应产生的PAHs比不通CO_2时多。(4)在不通CO_2的情况下,含碳量为77.07%、n(H)/n(C)为0.05时产生的碳黑最多,含碳量为84.12%、,n(H)/n(C)为0.049时产生的碳黑最少,在通CO_2情况下,含碳量为77.07%、n(H)/n(C)为0.05时产生碳黑最多,含碳量为82.92%、n(H)/n(C)为0.032时产生的碳黑最少。(5)不同温度下,950°C时产生的碳黑最多,850°C时产生最少;随着Fe_2O_3/Al_2O_3载氧体和焦炭1(含碳量为77.09%、n(H)/n(C)为0.05)比例的增加,不通CO_2时碳黑的生成量先增加后减少,通CO_2时先明显减少后稍微增加,比例为3.6是其较为合适的选择;Fe_2O_3/Al_2O_3最适合的比例为7:3;在不通CO_2的情况下,Fe_2O_3/Al_2O_3产生的碳黑量多于Fe_2O_3/SiO_2的产生量,通CO_2的情况下,两者产生的碳黑相差不大。综上所述,在CO_2低氧稀释条件下,能够减缓反应速率,在特定条件下能减少PAHs生成,有效抑制碳黑的产生。(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30)

化学链燃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化学链燃烧技术是一种具有能量梯级利用,内分离CO_2同时降低NOx生成的新型燃烧技术。首先,从气化产物化学链燃烧、固体燃料化学链燃烧以及化学链氧解耦燃烧等叁种方式总结了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其次,分别从热重分析仪(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zer,TGA)、固定床反应器、批次流化床反应器以及接近工程示范流化床反应器等4个方面阐述了化学链燃烧技术研究中反应器的特点。此外,从氧载体的评价指标以及氧载体的改性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化学链燃烧技术中氧载体的研究进展。最后,分别从NO_x、SO_x以及氯化有机物控制方面详细地报告了化学链燃烧技术在污染物方面的进展。期望对化学链燃烧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链燃烧论文参考文献

[1].梁志永,覃吴,石司默,马晓迅.化学链燃烧中Co掺杂改性Fe_2O_3(104)载氧体反应特性[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2].王金星,孙宇航.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金朝阳,金保升.基于AspenPlus的化学链燃烧数值模拟[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

[4].易旸,罗明,王超,王助良,杜敏.不同含硫煤化学链燃烧过程中硫的迁移转化模拟研究[J].煤炭技术.2019

[5].张帅,肖睿.煤的结构对化学链燃烧系统反应性能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6].吴鹏斌,诸林,吕利平,郝强,张凡.化学链燃烧耦合甲烷重整制液体燃料工艺[J].应用化工.2019

[7].高杰琦.集成化学链燃烧的MSSAQ法制浆过程概念设计及其水热集成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范峻铭.化石燃料化学链燃烧能量系统评价方法与全生命周期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9

[9].刘瑞林.高铁含量氧载体在甲烷化学链燃烧系统中的应用[D].西北大学.2019

[10].郭志娟.基于CO_2低氧稀释的铁基载氧体焦炭化学链燃烧中PAHs和碳黑生成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标签:;  ;  ;  ;  

化学链燃烧论文-梁志永,覃吴,石司默,马晓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