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玲:回儒孝论思想研究论文

马玲:回儒孝论思想研究论文

摘 要:与传统的儒学家不同,回儒关于“孝道”的思想极有特色。他们认为子女之爱与父母之爱是不对等的,孝就是要子女领会到这种不对等,并努力去敬养父母。孝与学更是关系密切,孝就是要认主、孝亲、体圣,其中事亲尤为重要。在此,回儒的孝道思想给予当代社会以重要启示。

关键词:回儒;孝;学

近年来,学术界对明清回儒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德新等人越来越重视,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既有侧重于个人的研究,也有侧重于思想的研究,还有将明清回儒思想与儒家思想比较的研究。王岱舆是系统研究伊斯兰哲理并出版伊斯兰著作的汉文译著家,开启了以儒诠经的汉译活动,从而构造了一个较完整的中国伊斯兰教义学、宗教哲学思想体系。随后,马注、刘智、马德新在不同层面上继承和发展了王岱舆的思想,他们四人并称为明清回族中最负盛名的四大宗教译著家。本文将集中于回儒孝论的研究。

一、孝之内涵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的不断丰富,大多数人认为孝顺父母就是要给父母更多的物质享受,所以,很多有钱有地位的人把父母安顿在豪华的房屋里,买很多保健品,找保姆伺候等,他们以为为父母提供这些就是最大的孝顺了。然而,实质上他们并没有理解什么是孝,在笔者看来,回儒王岱舆对什么是孝的解释深刻且令人深思。

Quantitative data were reported as median (range)and categorical data as numbers.

首先,对于孝的必要性,回儒指出了自己的看法。王岱舆在其著作《至孝》中通过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子女对父母的爱的差别来说明子女对父母尽孝的必要性。他指出:“亲恩子孝,远如天壤,大略有三:亲之抚育,本于心念;子之孝养,多守礼节,一也。侍亲疾苦,虽无怨念,久之则望其死;抚子病患,纵极劳苦,久之犹忆其生,二也。亲之思子,无有时度;子之慕亲,犹有限量,三也。以此较之,子之奉事,百不及一。”[1](P91)王岱舆认为,子女对父母的爱远远不及父母对子女的爱,面对这种先天的爱的不对等,子女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努力对父母尽孝来消弭这种爱的不对等。由此,王岱舆证明了孝的必要性。

王岱舆通过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子女对父母的爱在心态、程度、时限方面的对比,指出了子女之爱与父母之爱的不对等,王岱舆所说符合“人之常情”。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为人父母者多为子女的成长、教育、人生等问题烦扰,而子女除了提供父母生活所需外,较少关注父母的其他问题。王岱舆的对比叙说直戳人心,令人深思,谚语“老人之心在儿女,儿女心在石头”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岱舆通过具体且透彻的分析,揭示了子女对父母之爱永远不可能达到父母爱子女那般深切的道理,或许这在王岱舆看来不足为怪,这是一种宇宙的自然之理,这种宇宙自然之理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应通过道德之力弥补自然的不足,而道德之力就是子女应该敬养父母的。当我们理解了这种宇宙之理后,再通过道德之力来孝敬父母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孝,而这亦是回儒“尽心知性”的重要内涵[2]。

其次,对于何为“孝”,王岱舆亦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今人孝顺父母,多为报父母养育之恩,认为父母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理当使父母过上舒适的生活,并且也如此做了。很难说此类人不是孝子,因为不赡养父母者比比皆是。读王岱舆所论,笔者认为以这样的思考方式孝顺父母还不是真正的“孝”,因为这样的思考方式还处于一种“报恩”的状态,即父母对我有恩,我应当还之的思维方式,甚至现代人认为自己为父母提供了优质的生活,自己给予父母的远比父母给自己的多,这似乎充斥着“交易”的味道。笔者认为,这样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主体还未领会“孝”的真正含义,或者说孝顺父母还不是一种真正所谓的“心甘情愿”,子女的内心还没有意识到如何真正的行孝。可以说,虽行孝但心未孝,还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或者“孝”的最高境界就是子女应当领会到自己对父母永远不可能像父母对自己那样好,当有了这样的领会后,不再以“报恩”的思维形式行孝,且努力对父母好,才可以说我们真正的是对父母孝,才能说我们理解了“孝”的含义。

二、孝与学

不同的文化圈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共通的东西。这些共通的东西深入人心,便可以跨越语言、跨越国界。譬如,当我们说到“孝”时,不同的文化虽有不同的定义,但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如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说道:“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4](P60)

评估与审计相互协作不仅在效率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不存在重复劳动,并且结果不会产生矛盾,两者的相互帮助下,把审计工作交给了资产评估完成,但是有关的处理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却不符合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这并不会影响最后要达到目的的结果。只要评估与审计相互默契,方法合理,其最终结果仍然会是公平公正的。但是最终所涉及的相关一系列问题,应去有关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咨询,毕竟相关内容涉及广泛,有必要更准确地去了解。

刘智也非常重视孝学一致,在论述孝学观时,他更为详细地论述学与事亲的关系。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三、结语

孟子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王岱舆将“绝后”理解为“失学”。在他看来,“失学”就是不孝。他从“绝后”非人为因素决定与“绝后”非子嗣断绝之含义两方面来论证“失学”就是不孝的观点。第一,“绝后”非人为因素决定。王岱舆说:“富有天下,嫔妃千百,欲生一子,必不能也;贫无住宅,儿女成行,欲谋绝孕,必不能也。”[1](P92)这就不能将绝后之因归责于人。第二,“绝后”不是子嗣的断绝,而是子女的“失学”。王岱舆明确指出:“所谓绝后者,非绝子嗣之谓,乃失学也”[1](P92),“正教之道,不孝有五,绝后为大:其一乃不认主、其二乃不体圣、其三乃不亲贤、其四乃不生理、其五乃不习学”。[1](P92)王岱舆认为,子嗣的断绝还不是最大的不孝,最大的不孝就是不学,如果子女不学,那么很可能会不认主、不孝亲、不体圣、不知法,违法犯罪,因而连累宗族。在王岱舆看来,只有不“失学”,才能认主、孝亲、体圣。王岱舆也正是通过“失学”可能带来的危害,给出了不学就是不孝的论证。

《论语》中也有关于如何行孝的句子。孔子论孝具体亲切,针对不同的学生,他经常用各种具体的例子启发学生来理解孝。

埃塞是中国国际产能合作先行试点国家,也是“一带一路”重点战略合作投资国家。根据埃塞工业园政策以及以出口为主和大量解决就业项目,最多可以享受15年免税,埃塞政府还可以给予一定的配套融资。这对外国投资者特别是中国企业投资埃塞是一个政策利好方面。

刘智认为:“修身奉亲,光显祖考,启迪后人。父母有过,婉言愉色以谏之,悔,孝之至也。是要在乎学。”[3](P126)按照刘智的解释,他认为万务以学为要,而事亲尤为重要。在刘智看来,修身是事亲之本,如果不学则不知所以修身,不知修身,则不知事亲。通过学使身得其正,身得其正则能事其亲,事其亲,则父母愉悦。父母愉悦,那么德性修养才会成功,名声才会显现,才会光宗耀祖。后辈之人也因遵守德性之训而向善。假设父母有过,应该恭敬其心,善言劝诫父母,父母将会乐意接受改正。如此事亲,乃孝之至也。可见,刘智通过为学使其身正,身正则父母愉悦、先祖光耀、后辈之人受益的方式来论述为学的重要性。他又说:“圣人曰:‘孝有三重焉:敬身,爱人,喜近贤学。’”[3](P126)敬亲之诚,始自敬身。爱人,则众者以爱我之情移于双亲。有所贤学,则交之有道,交之有道,则防其邪僻,立于正处。故敬身、爱人、好学为孝之三重,三者缺一不可。

对本地传统产业,不要只看到市场价格低赚不到钱没有过开发价值的一面,更要看到当前的生产方式落后、工效低、消耗大、技术水平低、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分工合作、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赢利潜力很大,且创业和就业前景很好的一面.其实,只要传统产业内部各环节建立起分工合作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农业的产业化改造就有了起步,产品在市场上就有了竞争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的机会就会不断增加.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华堂村各项传统产业的许多环节都可实行分工合作的生产方式来提高工效,降低消耗,提升技术水平,如: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5](P18)

可见,虽然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但就孝文化来说,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儒家文化认为对待父母不仅要赡养而且还要尊敬,这一点与伊斯兰文化是相通的。因此,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具有一些普世价值,孝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王岱舆.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M].余振贵,点校.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2]马晓琴.明清回儒心性论探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9-24.

[3]刘智.天方典礼[M].张嘉宾,都永浩,点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4]穆罕默德.古兰经[M].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论语注疏[M].何晏,注.邢昺,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B9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6-0003-02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6.002

收稿日期:2019-06-05

作者简介:马玲(1993—),女,回族,宁夏中卫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外国哲学(佛教哲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哲学(佛教哲学)。

(责任编辑:陆水东)

标签:;  ;  ;  ;  ;  ;  ;  ;  ;  ;  ;  

马玲:回儒孝论思想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