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婷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310000)
【摘要】目的:研究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提高正畸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以来接受至少12个月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124例,通过回顾分析他们的临床病例资料,来研究牙根吸收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常见不良影响因素。结果: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体特征在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上无显著差别,拔牙与否对牙根的吸收也无明显影响。结论:正畸治疗这个长期过程中,牙根吸收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不包括本研究的性别、年龄、拔牙等因素,因此牙根吸收的不良临床病症无法准确预测。
【关键词】正畸治疗;牙根吸收;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8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083-02
牙根吸收的不良反应症状在正畸临床治疗过程中十分常见,相关数据表明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0%~90%,严重影响正畸治疗患者的牙根吸收恢复。正畸治疗过程中的解剖、治疗等因素都可能引发牙骨质的吸收过度,造成牙齿错合畸形,从而影响到牙根的正常吸收功能。因为牙根吸收这种正畸并发症在各医院十分普遍,却又无明确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结论,故对口腔正畸的临床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我院选取2013年3月以来接受至少12个月固定正畸治疗的12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病历资料以期得到相关结论,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入选标准:(1)患者的病历资料完整;(2)影像学检查结果清晰,前后可对比;(3)牙列在治疗前保持完整。
1.1.2排除标准:(1)唇腭裂患者;(2)颅面异常者;(3)牙周病及阻生牙病例。
入选病例均来自我院口腔科,正畸治疗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正固定时间至少为12个月。其中男性71例,女性53例;小于16岁的牙根发育不完全患者85例,平均年龄12.4±2.2岁;大于16岁的牙根发育完全者39例,平均年龄22.7±7.9岁;拔牙与未拔牙患者分别为47例和77例。
1.2方法
根长测定采用曲面断层片法,每位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均需测定牙根长度与牙冠长度。牙根长度是指根尖到釉牙骨质界中点的距离,牙冠长度则是釉牙骨质界中点到牙尖的距离。牙冠长度的改变可以确定两次影像照片的放大倍数,继而算出牙根的具体吸收长度。影像学检查采用锥形束CT(CBCT)技术,CBCT因具备投照放大率稳定及图像获取角度广的突出优势,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正畸性牙根吸收的诊断,并因其突破2D图像无法消除相邻组织干扰的技术特点而作为牙根吸收的黄金诊断标准。
1.3牙根吸收评定标准
参照Lewander及Malmgren标准,具体分级如下。0级:顶尖无明显侵蚀,表示牙根完全未吸收;1级:牙根不规则,还存有多个顶尖,属轻度牙根吸收;2级:牙根吸收长度低于根长的1/5,属轻度牙根吸收;3级:牙根吸收较为明显,吸收长度为根长的1/5~1/3,属重度牙根吸收;4级:牙根吸收长度超过根长的1/3,属重度牙根吸收。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性别、年龄、拔牙等统计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t参数检验统计结果,显著性差异水平设定为P<0.05。
2.结果
正畸治疗后牙根的吸收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发现性别差异及拔牙与否在牙根正畸治疗过程中牙根的吸收量上没有出现显著差别;牙根是否发育完全(即患者年龄是否大于16岁)也没有表现出对牙根吸收量的明显差异,但是发现正畸治疗对未成年人的牙根后续发育有明显影响,牙根经矫正治疗后不能长到正常长度。
3.讨论
随着人们对形体完善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口腔正畸这种小型矫正治疗手术越来越为爱美人群接受,但随之而来的正畸治疗过程中的牙根吸收不良反应无法避免,这引发了五官科主攻正畸矫治方向医学人员的广泛关注。牙根吸收的作用机理及病理机制尚无定论,部分研究者认为根吸收与破骨细胞的活动作用密切相关,是一种复杂的生物活性控制活动,由吸收和牙骨质修复协同完成。正畸治疗对于牙根吸收的诊断方法并不多见,各医院主要采用数字化根尖片和CBCT(锥形束CT)两种方法。前者具备辐射量低和易存取的优点,但精确度与普通根尖片无异;后者具备投照放大率稳定及图像获取角度广的突出优势,能排除相邻组织的干扰而清晰分辨图像,是当前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黄金诊断标准。而早期的正畸性牙根吸收情况都是通过对龈沟液成份的检测来获得,通常包括下述三项指标监测,即牙本质DSP(涎蛋白)和DPP(磷蛋白)、MMPs(金属基质蛋白酶)和ALP(碱性磷酸酶)。牙根吸收在正畸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通常需要进行组织修复,使牙骨质及牙周膜在正常牙周组织附近重新生成以修复之前破坏的组织。目前牙根吸收修复的技术还处于动物临床试验阶段,如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药物治疗及He-Ne激光等,人体临床试验的开展还处在调研阶段。
不少研究认为成人的牙周膜血管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变少,组织再生存在明显障碍,从而牙根吸收敏感性太高导致自身牙根修复能力减弱。但本研究的统计结果表明,牙根发育情况并不是影响正畸治疗过程中牙根吸收的显性因素。至于性别差异和拔牙与否,本研究结果尚未发现牙根吸收在这两个影响因素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因此,本次研究的性别、年龄、拔牙与否等因素并不是牙根吸收的显性影响因素,目前还无法找到正畸治疗中的牙根吸收的准确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尹鹏,唐茜(综述),杨四维(审校)等.正畸性牙根吸收的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15,(1):50-52.
[2]季清皎,陈峥,王晓艳等.正畸源性牙根吸收的临床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13,10(4):13-15.
[3]任海琴,龚飞飞,陈琳等.136例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临床体会[J].罕少疾病杂志,2010,17(3):12-14.
[4]徐静,郭丽.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161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