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塔尔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塔尔链霉菌,纳他霉素,PI因子,群感效应
纳塔尔链霉菌论文文献综述
寇美辰[1](2018)在《PI因子促进纳塔尔链霉菌合成纳他霉素及其发酵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纳他霉素(Natamycin)是由纳塔尔链霉菌(S.natalensis)、恰塔努加链霉菌(S.chattanovgrnsis)、褐黄孢链霉菌(S.gilvosporeus)和利迪链霉菌(Streptomyces lydicus)等经发酵产生的一种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于其广谱、高效、安全无毒,且对食品风味无不良影响,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方面。纳塔尔链霉菌中存在着群感效应机制,通过外源添加PI因子自诱导物与菌体受体蛋白结合,从而正向调控纳他霉素合成。本文以纳塔尔链霉菌为试验材料,初步探究了PI因子促进纳他霉素的合成机理,优化了诱导发酵体系中影响较显着的因素,最后在5L自动发酵罐上进行放大培养,为工业生产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对纳塔尔链霉菌在诱导过程中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以及相关自由基防御体系中的相关酶的活性测定,初步探究了PI因子促进纳塔尔链霉菌发酵产纳他霉素的机理。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添加PI因子后的诱导体系中纳塔尔链霉菌的菌体干重明显提高,诱导组是空白组的1.49倍;诱导组中还原糖的消耗量始终高于空白组,直到发酵结束时,诱导组中的还原糖含量是空白组的48.7%;加入PI因子会改变发酵液中菌体的细胞通透性,导致电导率增加;添加PI因子后可以提高POD、CAT、PPO和SOD的酶活,增强菌体对自身细胞保护。分别考察了影响PI因子对纳他霉素发酵条件的单因素最佳值,在纳塔尔链霉菌接种量为5%、发酵液初始pH为7、摇瓶中装液量为50mL、摇床转速为200r/min、发酵温度为29℃、PI因子浓度为200nmol/L、PI因子添加时间为48h的条件下,纳他霉素发酵产量达到最大值。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通过Plackett-Burman法筛选出对发酵合成纳他霉素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且3因素之间的效应关系依次为:PI因子浓度>发酵液初始pH>装液量;然后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获得各影响因素的最佳水平,确定PI因子浓度为210nmol/L,初始pH为7,装液量为50mL。在此条件下纳他霉素发酵产量可达5.456g/L,是空白组的2.22倍。通过在实验室中的摇瓶发酵培养,确定自动发酵罐内溶氧量在30%-35%之间最适合纳塔尔链霉菌发酵产纳他霉素。通过调节自动发酵罐内搅拌速度和空气流速两项指标来改善溶氧量: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菌体所需发酵罐内搅拌速度为500r/min,空气流量为6L/min,处于纳他霉素大量合成期的菌体所需发酵罐内搅拌速度为300r/min,空气流量约3L/min。在自动罐放大培养发酵阶段,当发酵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低于2%时开始进行间歇补料,每6h补加葡萄糖,使其浓度稳定维持在2%左右,发酵78h后停止补糖。发酵周期为120h。纳他霉素产量达到3.214g/L。通过流加NaOH的方式来控制5L自动发酵罐内pH值,应用补料扩大发酵。在纳他霉素大量对数生长期,控制pH值在5.8附近,可使纳他霉素产量达到最高,最高值为3.456g/L。(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5)
卢诗瑶,孙立洁,袁丽霞,朱薇薇,姚建铭[2](2016)在《纳他霉素在纳塔尔链霉菌中的合成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纳他霉素作为一种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纳塔尔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它不仅能够有效地抑制真菌的生长,还能够抑制黄曲霉毒素的形成,因而广泛应用于食品防腐剂和真菌角膜炎的治疗等领域。纳他霉素首先由乙酸激活聚酮合酶(PKS)催化合成纳他霉素的骨架环,再由系列相关合成酶对其进行加工修饰,此过程涉及系列基因簇的表达调控机制,如转录调节子的调节、途径特异性调节、总体调控、交叉调节及胞内ROS调节等。完整的纳他霉素分子形成后由胞内转运子运出胞外。结合纳他霉素的研究进展,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6年05期)
葛菁萍,黄守锋,乔春明,刘坤,平文祥[3](2015)在《纳塔尔链霉菌产纳他霉素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纳他霉素(Natamycin)广泛应用在医药、食品和保健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高效的广谱抗真菌剂,它能有效的抑制真菌及真菌孢子的生长。为了提高纳他霉素的发酵水平,通过摇瓶分批发酵试验的方法应用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natalensis)生产纳他霉素,重点研究了种子质量、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的优化等单因素条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单因素变量确定了最佳发酵培养基:葡萄糖40 g/L,大豆蛋白胨20 g/L,酵母粉5 g/L,初始p H 7.0;最佳发酵条件:培养至48 h的种子液以6%的接种量接种于装液量为25 m L发酵培养基的250 m L叁角瓶中;28℃,220 r/min进行发酵。纳他霉素的产量在此最优工艺下可达1.472 g/L,比优化前提高了150%,为相关的试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23期)
魏宝东,王利艳,于思雯,潘娅慧[4](2014)在《植物激素对纳塔尔链霉菌发酵产纳他霉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natalensis)为发酵菌种,在摇瓶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激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初筛,获得能够有效提高纳他霉素的产量的植物激素;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优化确定最优组合。结果表明:吲哚乙酸、赤霉素和6-苄氨基嘌呤均能够有效提高纳他霉素的产量,在5.5 mg/L吲哚乙酸、14.8 mg/L赤霉素和20.5 mg/L 6-苄氨基嘌呤的条件下发酵120 h时,发酵液中纳他霉素的发酵产量可达到1.805 g/L,为对照组的1.63倍。(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阎永贞,那可,魏晓东,金媛媛,赵波[5](2013)在《纳塔尔链霉菌产纳他霉素发酵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最陡爬坡试验与响应面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natalensis)SIPI-120620产纳他霉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的玉米淀粉、葡萄糖和NaCl是影响纳他霉素产量的关键因子。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玉米淀粉70g/L、葡萄糖10.7g/L、黄豆饼粉15g/L、酵母粉20g/L、NaCl1.3g/L、碳酸钙2g/L及初始pH6.5。此试验条件下,纳他霉素产量达到4.09g/L,比原培养条件提高了1.86g/L倍。(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乔春明[6](2008)在《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natalensis)产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纳他霉素(Natamycin)为二十六元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抗真菌生物食品防腐剂,主要由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natalensis)、恰塔努加链霉菌(Streptomyces chatanoogensis)和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等产生菌经发酵过程产生。为了提高纳他霉素的产量,本论文对纳他霉素产生菌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natalensis)HDMNTE-01的培养方式、发酵液中纳他霉素的检测方法及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对管碟法测定发酵液中纳他霉素的各项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检测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W23培养至107CFU/mL,以10%的量加入到上层培养基中制备双层检测平板,在牛津杯中加入70μL经甲醇提取的检测液,培养24h后观察结果所得数据符合要求。比较6种不同的斜面培养基和4种不同的种子培养基,选择出培养和保藏HDMNTE-01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孢子斜面培养基(g/L):葡萄糖10、淀粉10、黄豆饼粉10、麦芽抽提物3、酵母抽提物3、MgSO4·7H2O 1、K2HPO4 0.5、NaCl 2、CaCO3 3、琼脂20;种子培养基配方(g/L):淀粉10、黄豆饼粉10、蛋白胨6、玉米浆6、葡萄糖10、MgSO4·7H2O 1、K2HPO4 0.5、NaCl 2、CaCO3 5。研究了HDMNTE-01摇瓶发酵的种龄、接种量、装液量、发酵培养基初始pH、温度、转数等对发酵的影响,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6%、装液量为25mL/50mL,发酵液初始pH值为7.0,发酵96h为代谢产物最佳收获时间;摇床温度为28℃;转数为220r/min。根据纳他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节机理,对纳他霉素产生菌纳塔尔链霉菌HDMNTE-01进行诱变,选育高产菌株。以琼脂块法筛选到的103号菌为出发菌株,先后分别经紫外线、DES、吖啶橙、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后,共筛选乙酸钠、丙酸钠、硫酸链霉素抗性突变株共441株,采用琼脂块法分离纯化后,经发酵液纳他霉素含量测定,最终获得高产突变株F-99,其摇瓶发酵效价达1.78g/L,比出发菌株提高302%。(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08-05-10)
孟宪军,郑凤娥,张琦[7](2008)在《纳塔尔链霉菌的脉冲强光诱变育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脉冲强光对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natalensis)进行诱变处理,以添加了硫酸链霉素的平板进行筛选,选育出一株正突变株SN114,在同等发酵条件下,纳他霉素产量达到1.098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6倍,连续5次传代,其产量性状无大突变,表明该菌株遗传性状稳定。(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08年03期)
纳塔尔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他霉素作为一种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纳塔尔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它不仅能够有效地抑制真菌的生长,还能够抑制黄曲霉毒素的形成,因而广泛应用于食品防腐剂和真菌角膜炎的治疗等领域。纳他霉素首先由乙酸激活聚酮合酶(PKS)催化合成纳他霉素的骨架环,再由系列相关合成酶对其进行加工修饰,此过程涉及系列基因簇的表达调控机制,如转录调节子的调节、途径特异性调节、总体调控、交叉调节及胞内ROS调节等。完整的纳他霉素分子形成后由胞内转运子运出胞外。结合纳他霉素的研究进展,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塔尔链霉菌论文参考文献
[1].寇美辰.PI因子促进纳塔尔链霉菌合成纳他霉素及其发酵工艺优化[D].沈阳农业大学.2018
[2].卢诗瑶,孙立洁,袁丽霞,朱薇薇,姚建铭.纳他霉素在纳塔尔链霉菌中的合成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6
[3].葛菁萍,黄守锋,乔春明,刘坤,平文祥.纳塔尔链霉菌产纳他霉素发酵条件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5
[4].魏宝东,王利艳,于思雯,潘娅慧.植物激素对纳塔尔链霉菌发酵产纳他霉素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4
[5].阎永贞,那可,魏晓东,金媛媛,赵波.纳塔尔链霉菌产纳他霉素发酵条件的优化[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3
[6].乔春明.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natalensis)产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D].黑龙江大学.2008
[7].孟宪军,郑凤娥,张琦.纳塔尔链霉菌的脉冲强光诱变育种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