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古特提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玄武岩,地球化学,火成岩,火山岩,大陆,裂谷,云南。
东古特提斯论文文献综述
钱鑫,王岳军,冯庆来[1](2017)在《泰国西北部叁迭纪火山岩记录及对东古特提斯洋闭合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泰国北部地区保存有大量与古特提斯演化有关的岩浆记录,同时也是研究东古特提斯洋闭合消亡的重要场所。而在泰国西北部的清孔-南邦-塔克岩浆岩带保存有大量的叁迭纪时期的火山岩,主要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组合,大致沿素可泰地体分布。以往对于这些火山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岩相学和传统地化特征上面,缺少系统的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因此对这些火山岩的构(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姚旭[2](2016)在《东古特提斯洋大陆边缘二迭纪硅质岩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硅质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富硅化学沉积岩,广泛分布于前寒武纪地层到现代大洋沉积物之中。硅质岩成因信息可以探讨盆地沉积充填的动力学演化,解读地球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的硅循环。地质历史时期,二迭纪全球性地层富集生物硅,为二迭纪硅质沉积事件。古特提斯洋东部边缘海盆地(华北、华南)二迭纪硅质沉积同时受控于硅质生物繁盛和硅质热水沉积,与全球性生物硅形成有显着差异。因此,本博士论文将重点探讨古特提斯洋东部边缘海盆地内硅质岩成因及其所记录的古地理、古构造、古海洋和古气候信息,明确古特提斯多岛洋体系内硅质富集与泛大洋硅质岩沉积响应机制的异同。本论文的第一个研究内容针对华北、华南地区二迭纪硅质岩的分布与成因展开。探讨多个二迭纪典型硅质岩剖面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明确硅质岩的时空展布、沉积环境、成因类型及硅质来源。华北地区二迭纪硅质沉积富集于早二迭世太原组和晚二迭世上石盒子组的海陆交互相地层,陆相地层不含硅质岩。早二迭世,华北南部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发育结核状硅质岩,河南焦作、禹州2个剖面硅质岩主要由微石英、玉髓以及方解石组成,不含硅质生物化石;元素及硅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典型的热水成因,硅质来源于同时期的构造-岩浆-海底热水活动。上石盒子组薄层海绵硅质岩夹于灰绿色泥岩之中,矿物成分以微石英为主,富含海绵骨针等硅质生物;生物硅繁盛受控于古海洋海侵和陆地火山物质输入的双重约束。华南二迭纪硅质岩分布广泛,中晚二迭世海相地层富含结核状硅质岩和层状硅质岩。中二迭世栖霞期,华南碳酸盐岩台地发育结核状硅质岩,下扬子巢湖、宿松,上扬子松滋、来宾等4个剖面硅质岩的岩矿、地化特征显示,栖霞组结核状硅质岩有着统一的生物成因特征。中二迭世茅口期,华南地区碳酸盐岩台地-台盆相间沉积环境发育了时空交错的结核状硅质岩和层状硅质岩,下扬子巢湖、宿松,上扬子松滋、恩施、石柱、广元、来宾等6个剖面对比分析,厘定以鄂渝交界为界限,以东为生物成因硅质岩,以西为热水成因硅质岩。晚二迭世吴家坪期和长兴期,继承性的台-盆相间古地理格局控制了结核状硅质岩、层状硅质岩的分布,下扬子巢湖、宿松,上扬子松滋、恩施、广元、来宾、扶绥等7个剖面对比分析,限定了热水成因硅质岩仅分布于上扬子北的川渝一带,滇黔桂地区硅质沉积受热水作用影响,其他地区以生物成因硅质岩为主。本论文的第二个研究内容针对生物成因层状硅质岩-泥岩的旋回地层学展开。对下扬子巢湖地区中二迭统孤峰组放射虫硅质岩-泥岩韵律层进行天文调谐,以期发现千年尺度的米兰科维奇信号,揭示硅质岩中的古气候记录。依据硅质丰度在岩性序列上的变化,放射虫硅质岩-泥岩的厚度变化数据可以转变为1-0箱状序列,能够识别地层余域中的13 cm-20 cm波长旋回代表中二迭世斜率周期32-kyr旋回。通过斜率调谐、长岁差调谐和二次斜率调谐,在频率域中出现了偏心率、斜率和岁差信号的有序分布,同时出现岁差的调制周期400-kyr。运用斜率调谐的时间序列,能够建立起长达4.7 Ma的中二迭世硅质岩天文年代标尺。华南巢湖地区古热带气候下沉积的硅质岩-泥岩韵律层赋存斜率和岁差两种天文旋回信号,古气候驱动机制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季风气候控制的上升流促使硅质生物周期性繁盛,另一方面是南半球冈瓦纳大陆冰川消融导致的海平面升降则控制陆源泥质的周期性输入。本论文的第叁个研究内容针对硅质岩对地质事件的沉积响机制应展开。综合东古特提斯洋大陆边缘盆地二迭纪硅质岩成因分布特征,探讨硅质沉积对同时期古地理、古构造、古海洋演化的沉积响应机制。总体而言,古地理演化控制了东古特提斯大陆边缘硅质岩分布,硅质沉积仅限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台地边缘以及深水盆地。华北地区早二迭硅质沉积揭示了同时期的构造-岩浆-热水活动受控于南北古大洋消亡、俯冲导致的板块活化;海侵时期区域构造导致岩浆上涌,向碳酸盐岩台地输入硅质热水。晚二迭世硅质沉积记录了局限海侵产生深水盆地适宜硅质海绵生长;陆源输入富含火山物质,促进海绵生物生产力繁盛。华南地区,中二迭统栖霞组结核状硅质岩与同时期古海洋富硅及上升流、洋流导致的大范围硅质生物繁盛相关。而后的中晚二迭世硅质沉积整体上呈现出下扬子和上扬子地区的成因差异:下扬子地区中晚二迭世硅质岩是典型的生物成因硅质岩,放射虫硅质岩-泥岩韵律层表现出明显的古气候驱动模式,有助于在其他硅质岩-泥岩(灰岩)韵律层段中揭示古海洋、古气候信息。上扬子地区(现今湖北以西、以南)中晚二迭世的硅质岩表现出强烈的热水沉积作用,且热水沉积活动的中心区域在川渝一带。中晚二迭世之交上扬子西北缘的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及地幔柱活动引起的深大断裂活动,促发了硅质热水沉积事件,热水硅质岩或可示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及同期地幔柱在盆地的沉积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6-01)
赖绍聪,秦江锋,臧文娟,李学军[3](2009)在《滇西二迭系玄武岩及其与东古特提斯演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云南祥云地区二迭系玄武岩和东古特提斯洋在叁江地区演化历史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地球化学及Sr-Nd-Pb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祥云地区二迭系玄武岩属钙碱性系列,TiO2=1.41%~2.05%(平均1.69%),K2O=0.13%~3.04%(平均1.19%),轻稀土中度富集。岩石形成于大陆溢流环境,属于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中的低钛玄武岩类。该组玄武岩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显示出显着的过渡属性,总体表现为板内玄武岩特征,但又具有大洋拉斑玄武岩的部分特征,并在一些特征元素组合方面指示了俯冲物质(或陆壳)的混染。岩石具有富集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87Sr/86Sr)i=0.706 350~0.706 635,143Nd/144Nd=0.512 355~0.512 381,εNd(t)=-3.99~-3.3,TDM=1.14~1.18 Ga。结论本区玄武岩可能形成于东古特提斯主洋盆地紧邻的大陆边缘环境,其地幔源区具有大陆富集地幔+大洋亏损地幔的混源特征,并在其源区内或岩浆形成演化过程中受到过俯冲物质(或陆壳)的混染。(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郭安林,张国伟,孙延贵,程顺有,姚安平[4](2007)在《共和盆地周缘晚古生代镁铁质火山岩地球化学及空间分布——玛积雪山叁联点以及东古特提斯多岛洋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共和盆地周缘晚古生代镁铁质火山岩分布于南侧阿尼玛卿蛇绿岩带,北侧宗务隆构造带和两者间的苦海-赛什塘带.阿尼玛卿带的镁铁质火山岩构成了以玛积雪山OIB为中心向东西两侧过渡为MORB的古洋脊热点构造,苦海-赛什塘带的镁铁质火山岩由E-MORB和大陆裂谷玄武岩构成,而宗务隆构造带的岩石则为略显富集的N-MORB.普遍低的Nb/U和Ce/Pb比值反映了区域性的镁铁质岩浆源区OIB物质的的影响.从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分布和构造关系分析,阿尼玛卿带与苦海-赛什塘带构成一古叁联点构造.而苦海-赛什塘坳拉谷的形成为宗务隆带镁铁质火山岩源区遭受玛积雪山OIB物质可能的交代混染提供了构造通道.古叁联点构造的出现和宗务隆带的开裂分割了本区诸造山带和地块.热点构造是本区晚古生代拉张体制主要的深部动力学原因,而它引发的叁联点构造是形成多块体洋陆格局的主要构造形式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7年S1期)
东古特提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硅质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富硅化学沉积岩,广泛分布于前寒武纪地层到现代大洋沉积物之中。硅质岩成因信息可以探讨盆地沉积充填的动力学演化,解读地球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的硅循环。地质历史时期,二迭纪全球性地层富集生物硅,为二迭纪硅质沉积事件。古特提斯洋东部边缘海盆地(华北、华南)二迭纪硅质沉积同时受控于硅质生物繁盛和硅质热水沉积,与全球性生物硅形成有显着差异。因此,本博士论文将重点探讨古特提斯洋东部边缘海盆地内硅质岩成因及其所记录的古地理、古构造、古海洋和古气候信息,明确古特提斯多岛洋体系内硅质富集与泛大洋硅质岩沉积响应机制的异同。本论文的第一个研究内容针对华北、华南地区二迭纪硅质岩的分布与成因展开。探讨多个二迭纪典型硅质岩剖面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明确硅质岩的时空展布、沉积环境、成因类型及硅质来源。华北地区二迭纪硅质沉积富集于早二迭世太原组和晚二迭世上石盒子组的海陆交互相地层,陆相地层不含硅质岩。早二迭世,华北南部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发育结核状硅质岩,河南焦作、禹州2个剖面硅质岩主要由微石英、玉髓以及方解石组成,不含硅质生物化石;元素及硅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典型的热水成因,硅质来源于同时期的构造-岩浆-海底热水活动。上石盒子组薄层海绵硅质岩夹于灰绿色泥岩之中,矿物成分以微石英为主,富含海绵骨针等硅质生物;生物硅繁盛受控于古海洋海侵和陆地火山物质输入的双重约束。华南二迭纪硅质岩分布广泛,中晚二迭世海相地层富含结核状硅质岩和层状硅质岩。中二迭世栖霞期,华南碳酸盐岩台地发育结核状硅质岩,下扬子巢湖、宿松,上扬子松滋、来宾等4个剖面硅质岩的岩矿、地化特征显示,栖霞组结核状硅质岩有着统一的生物成因特征。中二迭世茅口期,华南地区碳酸盐岩台地-台盆相间沉积环境发育了时空交错的结核状硅质岩和层状硅质岩,下扬子巢湖、宿松,上扬子松滋、恩施、石柱、广元、来宾等6个剖面对比分析,厘定以鄂渝交界为界限,以东为生物成因硅质岩,以西为热水成因硅质岩。晚二迭世吴家坪期和长兴期,继承性的台-盆相间古地理格局控制了结核状硅质岩、层状硅质岩的分布,下扬子巢湖、宿松,上扬子松滋、恩施、广元、来宾、扶绥等7个剖面对比分析,限定了热水成因硅质岩仅分布于上扬子北的川渝一带,滇黔桂地区硅质沉积受热水作用影响,其他地区以生物成因硅质岩为主。本论文的第二个研究内容针对生物成因层状硅质岩-泥岩的旋回地层学展开。对下扬子巢湖地区中二迭统孤峰组放射虫硅质岩-泥岩韵律层进行天文调谐,以期发现千年尺度的米兰科维奇信号,揭示硅质岩中的古气候记录。依据硅质丰度在岩性序列上的变化,放射虫硅质岩-泥岩的厚度变化数据可以转变为1-0箱状序列,能够识别地层余域中的13 cm-20 cm波长旋回代表中二迭世斜率周期32-kyr旋回。通过斜率调谐、长岁差调谐和二次斜率调谐,在频率域中出现了偏心率、斜率和岁差信号的有序分布,同时出现岁差的调制周期400-kyr。运用斜率调谐的时间序列,能够建立起长达4.7 Ma的中二迭世硅质岩天文年代标尺。华南巢湖地区古热带气候下沉积的硅质岩-泥岩韵律层赋存斜率和岁差两种天文旋回信号,古气候驱动机制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季风气候控制的上升流促使硅质生物周期性繁盛,另一方面是南半球冈瓦纳大陆冰川消融导致的海平面升降则控制陆源泥质的周期性输入。本论文的第叁个研究内容针对硅质岩对地质事件的沉积响机制应展开。综合东古特提斯洋大陆边缘盆地二迭纪硅质岩成因分布特征,探讨硅质沉积对同时期古地理、古构造、古海洋演化的沉积响应机制。总体而言,古地理演化控制了东古特提斯大陆边缘硅质岩分布,硅质沉积仅限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台地边缘以及深水盆地。华北地区早二迭硅质沉积揭示了同时期的构造-岩浆-热水活动受控于南北古大洋消亡、俯冲导致的板块活化;海侵时期区域构造导致岩浆上涌,向碳酸盐岩台地输入硅质热水。晚二迭世硅质沉积记录了局限海侵产生深水盆地适宜硅质海绵生长;陆源输入富含火山物质,促进海绵生物生产力繁盛。华南地区,中二迭统栖霞组结核状硅质岩与同时期古海洋富硅及上升流、洋流导致的大范围硅质生物繁盛相关。而后的中晚二迭世硅质沉积整体上呈现出下扬子和上扬子地区的成因差异:下扬子地区中晚二迭世硅质岩是典型的生物成因硅质岩,放射虫硅质岩-泥岩韵律层表现出明显的古气候驱动模式,有助于在其他硅质岩-泥岩(灰岩)韵律层段中揭示古海洋、古气候信息。上扬子地区(现今湖北以西、以南)中晚二迭世的硅质岩表现出强烈的热水沉积作用,且热水沉积活动的中心区域在川渝一带。中晚二迭世之交上扬子西北缘的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及地幔柱活动引起的深大断裂活动,促发了硅质热水沉积事件,热水硅质岩或可示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及同期地幔柱在盆地的沉积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古特提斯论文参考文献
[1].钱鑫,王岳军,冯庆来.泰国西北部叁迭纪火山岩记录及对东古特提斯洋闭合的指示[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2].姚旭.东古特提斯洋大陆边缘二迭纪硅质岩成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3].赖绍聪,秦江锋,臧文娟,李学军.滇西二迭系玄武岩及其与东古特提斯演化的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郭安林,张国伟,孙延贵,程顺有,姚安平.共和盆地周缘晚古生代镁铁质火山岩地球化学及空间分布——玛积雪山叁联点以及东古特提斯多岛洋启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