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复合材料论文_杨期鑫,俞璐军,董余兵,傅雅琴,朱曜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炭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材料,生物,材料,针刺,纳米,密度,树脂。

炭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杨期鑫,俞璐军,董余兵,傅雅琴,朱曜峰[1](2019)在《磁功能化多孔生物质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炭化和水热法制备了兼具介电损耗和磁损耗特性的磁功能化生物质炭(Fe_3O_4/多孔生物质炭)吸波材料。在200℃水热条件下,随着FeCl_3浓度的增加,PLSC表面生成的聚集态Fe_3O_4纳米晶粒有所增加,颗粒大小规整,平均粒径约为200 nm。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探讨了磁材料含量、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对吸波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多重损耗吸波机理。结果表明,在2~18 GHz范围内,当FeCl_3浓度为4 mmol时制备的磁功能化生物质炭复合吸波材料具有最佳的吸波性能,在厚度为2 mm时,其在11.42 GHz处的最大反射损耗值可达-42.2 dB,有效频宽达3.14 GHz (反射损耗小于-10 dB)。(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19年05期)

童磊,沈龙,潘福森,吴志红[2](2019)在《喷雾干燥法制备石墨烯/纳米硅/炭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石墨烯/硅/炭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表征不同石墨烯添加量对材料形貌、结构,并其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石墨烯添加量为5%时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优异,首次充放电效率高达83.2%,在130 mA/g电流密度条件下循环25次后容量仍能保持在676.5 mA·h/g。(本文来源于《炭素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陈海峰,吴娟娟,吴明月,贾惠[3](2019)在《纳米铜@炭复合材料的绿色制备及抗菌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铜具有高效、安全等特点成为无机抗菌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廉价易得的葡萄糖和氯化铜为原料,通过加热炭化、高温煅烧二步还原,成功制备纳米铜@炭基复合材料(Cu-NPs@C)。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光电子能谱仪以及比表面积对复合材料中铜的价态、粒径和分散情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u-NPs@C中的纳米铜具有面心立方的晶体结构,颗粒为球型且均匀分散在炭片上,粒径范围在4~46 nm,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最大为418 m~2/g。抑菌圈法和肉汤稀释法测试表明,复合材Cu-NPs@C-5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及绿脓杆菌(P.aeruginosa)均具有优异的抑菌杀菌作用。Cu-NPs@C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体现在碳基载体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而起杀菌作用的主要是纳米铜。此外,碳基载体可以有效抵抗纳米铜颗粒表面的氧化,Cu-NPs@C-5在60天干燥存放后仍有较强的抗菌效果。(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19年04期)

蒲生彦,贺玲玲,刘世宾[4](2019)在《生物炭复合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系统地综述了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梳理和总结了生物炭-纳米复合材料、生物炭-磁性复合材料和生物炭-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特点,以及炭复合材料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有机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09期)

王敏[5](2019)在《生物质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氨氮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可利用水资源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其中氮超标尤为突出,本论文进行了生物质炭复合材料去除氨氮的实验研究,选择了多种生物质为基底,采用水热法、浸渍法来制备多种生物质炭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图谱(XRD),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比表面分析(BET),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DRS)等表征手段来分析生物质炭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特性,并将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应用于模拟废水中氨氮的去除(包括吸附和催化),通过吸附量或去除率来衡量所制备材料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揭示生物质炭复合材料对氨氮的去除机理。得出以下结果和结论:1.浒苔为前驱体可控制备分级结构铜铝/生物质炭复合材料及其去除氨氮的研究以浒苔(绿藻)为生物质炭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种低成本的分级结构Cu-Al_2O_3/生物质炭复合材料,作为有效吸附剂用于去除水中氨氮;氨氮的去除效率随着温度和投加量增大而升高。考虑到成本因素,最佳用量为1.6g/L。氨氮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71.99mg/g,吸附平衡数据适合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来描述,吸附动力学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2.多途径制备分级结构生物质炭纤维/铜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及其降解氨氮的研究通过提取剑麻纤维,以煅烧后的剑麻纤维为生物质纤维为基底,制备了一系列基于LDH的生物质炭复合材料作为氨氮去除的催化剂和吸附剂。这些材料对氨氮的去除率随温度、过氧化氢投加量和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当pH值为8时,氨氮的去除率最高;2-CuAl-LDH和2-CuAl/CF-LDH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4%和98.86%;2-CuAl-LDH和2-CuAl/CF-LDH复合材料在循环使用10次后对氨氮的去除率均保持在80%以上。3.TiO_2-CuO/中空结构生物质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氨氮性能的研究以汉麻杆为生物质炭前驱体并作为基底,通过水热法在汉麻杆表面原位生长花状TiO_2得到中空结构TiO_2/生物质炭复合材料,再利用浸渍法得到TiO_2-CuO/中空结构生物质炭复合材料,在紫外光下氨氮的去除率为99.6%;当pH值为8时氨氮去除率最高且最佳投加量为30mg;TiO_2-CuO/HSC催化剂在10次循环使用后氨氮去除率仍然超过90%。4.自组装氮化碳-分级结构TiO_2/汉麻杆复合材料作为催化剂降解水中氨氮的研究制备了C_3N_4、分级结构TiO_2/HSBC和C_3N_4-TiO_2/HSBC等复合材料,对应的氨氮去除率分别为10.6%、60.7%和83.8%;在pH=8时,去除率最高可达92.7%;随着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氨氮去除率先上升后下降,在紫外光照射下C_3N_4-TiO_2/HSBC的氨氮去除率最高为90.3%,而在太阳光照射下最高为50.7%;循环5次后的去除率保持在85%以上。(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期刊2019-06-30)

王金铎,啜艳明,郭宾,王梦怡,胡士伟[6](2019)在《CVD制备炭/炭复合材料过程中天然气利用率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样品密度、装炉方式、工艺参数、热场等因素对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炭/炭复合材料过程中天然气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工艺参数一定的前提下,天然气利用率随样品密度增大而降低;且在化学气相沉积炉内,密度为(0.45±0.05)g/cm~3的样品采用样品与气流方向平行的装炉方式,在温度1 065℃,CH_4和N_2通气量分别为20 m~3/h和8 m~3/h、炉压2.9 kPa条件下,天然气利用率最高可达48.15%。(本文来源于《炭素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樊凯,卢雪峰,张典堂,钱坤[7](2019)在《针刺密度对叁维碳毡增强树脂炭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具有不同针刺密度的网胎层/无纬布迭层碳纤维针刺毡为预制体,以酚醛树脂为先驱体,通过液相浸渍炭化工艺(LPI)制备针刺碳毡增强树脂炭复合材料。通过叁点弯曲和压缩试验研究了碳毡针刺密度对树脂炭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针刺碳毡增强树脂炭复合材料的损伤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当采用密度为0. 4 g/cm~3的针刺碳毡时,针刺密度会对碳毡的孔径分布产生影响,影响其浸渍炭化过程,并对树脂炭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当针刺深度为13 mm、针刺密度控制在20~50针/cm~2时,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先增强后下降,并在针刺密度为40针/cm~2时达到最高。随着针刺密度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横向压缩性能基本不变,纵向压缩性能逐渐增强。针刺碳毡增强树脂炭复合材料弯曲和压缩破坏特征分别为脆性断裂和塑性断裂,弯曲主要破坏模式为底部倒"V"型开裂破坏;横向压缩主要有叁种破坏方式:分层破坏、层间剪切破坏及树脂炭压溃破坏。随着针刺密度的增加,纵向压缩破坏失效模式由层间分层及剪切破坏向端头多层纤维折断模式破坏转变。(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14期)

李珊珊,高炜斌,马立波,熊煦,周小伟[8](2019)在《HDPE基微波改性竹炭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微波改性竹炭工艺,通过熔融共混制备高密度聚乙烯(HDPE)基微波改性竹炭复合材料,以氢氧化钾(KOH)含量、竹炭浸渍时间、活化时间为影响因素,分析了微波改性竹炭的最优工艺;研究了微波改性竹炭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KOH质量分数为30%,浸渍时间为6 min,活化时间为4 min时,微波改性竹炭工艺条件最优;与未改性的HDPE基竹炭复合材料相比,经过优化工艺处理的微波改性竹炭微粉能较好地嵌在聚合物基体中,使得HDPE基竹炭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均有大幅度提高;复合材料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现代塑料加工应用》期刊2019年03期)

施洁梅,王耀,朱丽云,徐晓军,覃荣高[9](2019)在《锰铁氧体/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Cd~(2+)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核桃壳生物炭为原料,利用一步水热法合成锰铁氧体/生物炭复合材料(BMFC),采用SEM、XRD和FTIR对BMFC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pH、吸附时间、起始浓度等对BMFC吸附Cd~(2+)性能的影响,通过XPS对BMFC吸附Cd~(2+)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下,BMFC对Cd~(2+)的最佳吸附pH为7.0,吸附平衡时间为80min,最大饱和吸附量为32.74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对Cd~(2+)的吸附过程属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根据XPS分析表明,Cd~(2+)的去除是因其与BMFC表面的官能团发生作用。解吸-吸附实验发现,BMFC进行5次循环吸附后,仍对Cd~(2+)表现出较好的再生吸附性能。(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樊凯[10](2019)在《叁维针刺碳毡增强树脂炭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维针刺碳毡增强树脂炭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针刺碳毡为增强体,以树脂炭为基体的复合材料。它的制备包括预制体成型和树脂炭增密两个过程,即先设计预制体结构并制备成型,再经过多次浸渍-炭化循环后将树脂炭填入预制体内部孔隙,从而赋予复合材料良好的整体性能。针刺密度作为叁维针刺预制体最重要的成型工艺参数之一,影响了针刺预制体内厚度方向的纤维含量和纤维间的孔隙分布。一方面,预制体厚度方向的纤维含量会影响树脂炭复合材料的层间结合能力及力学性能;另一方面,纤维间的孔隙结构则会影响树脂的浸渍通道和树脂炭的填充状态,从而影响了树脂炭复合材料内部孔隙和力学性能。因此,本文从预制体针刺密度出发,研究预制体孔隙结构的变化,探究树脂炭复合材料浸渍炭化过程中孔隙的演变规律,并以分形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孔隙演变模型。通过归纳不同针刺密度树脂炭复合材料的破坏模式,分析了孔隙结构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综合预制体的结构、复合材料增密过程及力学性能的研究,为构筑复合材料“预制体结构-制备-性能”的一体化体系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四种不同针刺密度的网胎/无纬布复合铺层预制体,以酚醛树脂为浸渍剂,通过液相浸渍炭化工艺制备了叁维针刺碳毡增强酚醛树脂炭复合材料。研究了20、30、40、50 P/cm~2四种不同针刺密度对预制体孔隙结构、致密化效率及树脂炭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预制体内部大孔隙主要为针刺孔及无纬布层中纤维束之间的孔隙,其内部微孔主要存在于网胎层纤维搭接处和无纬布层纤维束内部。针刺过程会在预制体内及表面形成直径为1mm左右的针刺孔。随着针刺密度的增加,宏观尺度上针刺孔的数量逐渐增加,相互重迭的几率增加,预制体内针刺部位纤维的损伤加重;微观尺度上,预制体内孔径逐渐减小且孔径分布越集中,内部纤维排列更加紧密,微孔的分布也更加均匀。(2)随着致密化周期和复合材料密度的增加,树脂炭复合材料内部孔隙总体积逐渐减少,且孔隙总体积减小的速率逐渐降低。树脂炭复合材料中的孔隙主要为60-350μm的大孔和10-60μm的中孔,两种孔隙在不同密度复合材料内部所占的孔隙体积均大于80%。随着致密化周期的增加,材料中的60-350μm的大孔所占的体积逐渐下降,10-60μm的中孔和小于1μm的微孔体积分数逐渐增加,1-10μm的小孔的体积分数基本维持稳定。树脂炭复合材料在浸渍炭化过程中,优先填充大孔,并使得材料中的大孔逐渐降为中孔,中孔再部分转化为小孔或微孔。(3)树脂炭复合材料内部孔隙填充的过程中,不断有开孔孔隙演变成闭孔孔隙,并且孔隙的填充以自相似的规律演变,树脂炭复合材料在浸渍炭化过程中孔隙演变符合分形特征。采用海绵分形模型模拟其内部孔隙结构特征,并通过分形维数的变化评价树脂炭复合材料浸渍炭化过程中孔隙结构复杂程度。随着浸渍炭化次数的增加,材料的孔隙率逐渐减小,孔隙的分形维数越来越大,材料内部孔隙存在形式及结构变得更加复杂。(4)当预制体针刺密度为40 P/cm~2时,树脂炭复合材料弯曲及横、纵向压缩性能均较好。针刺密度在20~50 P/cm~2范围内,复合材料弯曲性能随着针刺密度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并在针刺密度为40 P/cm~2时达到最高值116.96 MPa。针刺碳毡增强树脂炭复合材料弯曲破坏特征为脆性断裂,弯曲主要破坏模式为底部倒“V”型开裂破坏。针刺碳毡增强树脂炭复合材料压缩破坏特征为塑性断裂。随着针刺密度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横向压缩性能强度不变,纵向压缩强度逐渐提高。纵向压缩破坏失效模式由层间分层及剪切破坏向端头压溃破坏转变。随着致密化周期的增加,树脂炭复合材料增密效率逐渐降低,复合材料横向压缩强度在增加,平均横向强度增量比在逐渐降低;随着材料密度的增加,预制体针刺密度对材料纵向压缩强度的影响程度会越来越大。树脂炭复合材料内部越来越复杂的孔隙结构,会对材料的压缩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炭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石墨烯/硅/炭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表征不同石墨烯添加量对材料形貌、结构,并其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石墨烯添加量为5%时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优异,首次充放电效率高达83.2%,在130 mA/g电流密度条件下循环25次后容量仍能保持在676.5 mA·h/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炭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杨期鑫,俞璐军,董余兵,傅雅琴,朱曜峰.磁功能化多孔生物质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J].新型炭材料.2019

[2].童磊,沈龙,潘福森,吴志红.喷雾干燥法制备石墨烯/纳米硅/炭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J].炭素技术.2019

[3].陈海峰,吴娟娟,吴明月,贾惠.纳米铜@炭复合材料的绿色制备及抗菌性能(英文)[J].新型炭材料.2019

[4].蒲生彦,贺玲玲,刘世宾.生物炭复合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19

[5].王敏.生物质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氨氮的实验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9

[6].王金铎,啜艳明,郭宾,王梦怡,胡士伟.CVD制备炭/炭复合材料过程中天然气利用率影响因素研究[J].炭素技术.2019

[7].樊凯,卢雪峰,张典堂,钱坤.针刺密度对叁维碳毡增强树脂炭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9

[8].李珊珊,高炜斌,马立波,熊煦,周小伟.HDPE基微波改性竹炭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9

[9].施洁梅,王耀,朱丽云,徐晓军,覃荣高.锰铁氧体/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Cd~(2+)性能[J].精细化工.2019

[10].樊凯.叁维针刺碳毡增强树脂炭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一SC/C复合材料材料在不同烧性条件下的...一17典型光滑层热解炭CC/复合材料垂直烧...(a)圆形炭纤维和(b)带状炭纤维一...一6C/C一TaC复合材料试样的偏光显微结构一6PP法制备的aTC含量1.47%的C/C一aTC复...一巧PIP法制备的TaC含量为.04%!热解炭含...

标签:;  ;  ;  ;  ;  ;  ;  

炭复合材料论文_杨期鑫,俞璐军,董余兵,傅雅琴,朱曜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