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脂镜片绿色增透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德凯[1](2020)在《基于HVS的防蓝光镜片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LED照明产品越来越多。在有害光源中穿透能力强的蓝光是主要伤害光源,高能蓝光穿透晶状体后的照射在视网膜上,在视觉造成伤害。同时在电子设备发出的辐射中,高能蓝光辐射成分含量高,因此防蓝光镜片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对文献分析及产品调研发现,并没有的一套完整的系统是对防蓝光镜片的阻隔蓝光的特点进行研究的。本文主要针对防蓝光镜片的阻隔蓝光的特点,以彩色CMOS相机采集亮度和色度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透过防蓝光镜片亮度及色度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HVS的防蓝光镜片检测系统。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利用场理论介绍了防蓝光镜片吸收蓝光机理和光学薄膜反射蓝光机理,推导出了透过防蓝光镜片的测量原理,通过对比透过防蓝光镜片的透过蓝光光通量与入射蓝光光通量的比值,可以得出防蓝光镜片对阻碍有害蓝光的作用。其次,在传统的光学镜片检测的结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出来一种基于HVS的防蓝光镜片检测系统,使用光学设计软件ZEMAX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和优化,证明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并且在此基础上改进了防蓝光镜片检测系统的光路布局与设计、以及整体光学系统的搭建与调试。最后,基于传统评估方法、基于SSIM的防蓝光镜片评估模型,研究了防蓝光镜片的评估模型。利用人眼的亮度特征和位置特征的结合,提出基于HVS的防蓝光镜片评估模型。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就是根据防蓝光镜片的阻隔蓝光的特点找到一种科学的装置与评估方法来检测防蓝光镜片,测试装置可以移植到类似的生产线上。
龙金宝[2](2019)在《基于原子干涉的可搬运重力仪的研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讲述我们的可搬运小型化原子重力仪的研制过程。原子重力仪包含探头系统和控制机柜系统两部分。本论文详细描述了大平台测试版重力仪探头系统和三代小型化重力仪探头系统的搭建过程。通过不断的改进重力仪探头系统中的真空腔系统,磁场线圈系统,磁屏蔽系统,激光扩束系统和荧光探测系统等子系统的结构设计,最终搭建出一款性能良好,尺寸小巧,易于搬运的重力仪探头。激光光路系统方面,通过不断优化光路结构和激光的频率设计以及激光锁频方案,最终将大平台激光系统由最初的五激光器方案优化到三激光器方案。通过开发出磁场改进型调制转移光谱技术,设计独特的激光移频方案和优化拉曼锁相环的结构,重力仪的激光系统最终被简化为两激光器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发出了两代正式可用的小型化激光光路系统。本文介绍了前后两代可搬运重力仪控制机柜系统的搭建过程。通过搭建第一代可搬运重力仪控制机柜系统,重力仪控制机柜的系统构成和进一步小型化的方向得以明确。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力仪控制机柜系统分成若干个子系统,通过优化子系统的结构设计,我们搭建了第二代可搬运重力仪控制机柜系统。第二代控制机柜的尺寸为:680mm*560mm*720mm,基本达到了商用可搬运原子重力仪控制机柜的尺寸要求。本论文还介绍了原子重力仪探头系统和控制机柜系统组合调试测g值的详细过程。并介绍了我们在北京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前后两次的重力仪比对测试结果。第一次为2017年的国际重力仪(ICAG2017)比对,参加比对的是第二代小型化重力仪探头系统和第一代小型化重力仪控制机柜系统,通过这次比对验证了装置具有很好的测量灵敏度,最好可以优于30μGal/(?)。第二次比对为2019年1月在计量院重力精测实验室进行的比对实验。参加比对的是两套第二代小型化重力仪控制机柜系统,搭配的探头是第二和第三代小型化重力仪探头各一套。在这次实验中,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系统误差分析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测量结果。在两次比对实验中,小型化重力仪都是通过普通汽车从科大上海研究院运输到北京计量院昌平区重力比对点进行比对实验的。运到比对点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简单恢复即可进行g值测量工作,由此验证了我们的重力仪具有很好的可搬运性和稳定性。
曹莉[3](2018)在《特殊浸润性功能表面的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殊浸润性表面在流体力学、光学、能量学等方面均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中超亲水表面可应用于自清洁、减反增透、防雾抗霜、油水分离等方面,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目前用于制备超亲水表面的材料主要是各类氧化物纳米颗粒如SiO2、SiO2等,其它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研究较少。纳米沸石颗粒具有分子尺度的三维网络结构孔道,其中Y型沸石颗粒亲水性很好,可用于构建超亲水表面,但目前其在润湿性方面的制备和应用方面鲜有报道。此外,亲水性聚丙烯酸酯理论上也适用于亲水、防雾表面的构建,相关研究也较为少见。本研究首先以四甲基溴化铵、四甲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稳定的Y型纳米沸石,产品平均粒径约为28nm,产率为11.6%。采用脱水-再水合法合成工艺,经5循环流程产率提升为42%,得到产品平均粒径约为95nm,对水热法分离出来的上清液再进行脱水-再水合工艺处理,产品平均粒径约为76nm,收率达到26%。说明采用脱水-再水合法能有效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增加纳米沸石的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其次,利用合成的Y型纳米沸石溶胶采用浸渍提拉法在玻璃基材上制备了透明、超亲水、减反增透涂层,经表征,其在400~700nm波长范围内的透光率最高值为98.33%。涂层具有优异的高温和低温防雾性能,并可在自然温度条件下保持至少六个月。涂层表面的纳米沸石颗粒和微观缺陷小到足以降低光的散射,在适合的涂层厚度条件下共同造就了涂层的减反增透性能;而涂层表面及内部的孔道、空隙引起的毛细管作用力、Y型纳米沸石颗粒本身的具有内部微孔的三维结构给予的吸湿性能及氢键的作用,共同造就了涂层良好的亲水性和防雾性。第三,利用有机聚电解质的辅助,通过层层组装法在玻璃基材上分别构建了Y型纳米沸石涂层,经煅烧得到了透明、表面均一的纳米级薄膜,最大透光率可达99%。与相同条件下构建的纳米二氧化硅涂层进行比较,纳米沸石涂层具有超亲水性,且在冷热两种考察条件下均展示出优异的防雾性能,机械性能和耐候性良好。第四,采用浸渍提拉法在不锈钢丝网上构建了超双亲性纳米沸石膜,采用二次生长法进一步形成微米级沸石膜,湿性能的考察表明其具有空气中的超双亲性和水下超疏油性。采用不同油类对双层叠加结构式微米级沸石膜滤网的油水分离性能进行考察,发现其油水分离率均在99.97%以上,重复使用次数可达15次,水中油分残留率均小于20ppm。说明双层叠加结构式微米级沸石膜滤网在油水分离方面极具优势,在工业实践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最后,以正丁醇为溶剂、丙烯酸为单体、乙醇为稀释剂合成了醇溶性聚丙烯酸树脂,并用甲醚化氨基树脂进行交联固化制备了湿度响应有机亲水性防雾涂层。对涂层的耐水性、硬度、附着力、接触角、透光率、防雾等性能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适当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有机涂层耐水性能优,附着力0级,硬度B级,涂层厚度约2μm,在400~700nm的波段内透光率稳定,涂层亲水性能随环境湿度增加而增加,初步润湿后在4min时的接触角可降至8.7°和4.5°,并具有良好的防雾性能。
原梦[4](2017)在《用美丽鸟儿作品牌的国产照相机》文中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厂家给产品起商品名时少不了会采用美丽的花儿、鸟儿、山川、河流及其它的动物和地名、地标物等;在我国生产的照相机产品里也有不少用美丽的鸟儿名字作品牌的,如:孔雀、海鸥、天鹅、凤凰、飞燕、百灵、海燕……
乔庆军[5](2016)在《浅析树脂镜片镀膜的光学效果》文中指出文章从树脂镜片的优缺点出发,分析了树脂镜片的各种镀膜的原理、镀膜顺序、光学效果和检测方法等。以供相关人员参考与借鉴。
苍耳木易[6](2015)在《浅谈镜头的光学镀膜技术》文中认为光学镀膜简介光学镀膜是指在光学元件上(例如镜头、眼镜、望远镜、显微镜以及镜子等物体)上覆盖一层或多层的特殊材料,用以改变光学元件的反射或传导的特性。光学镀膜按照用途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抗反射镀膜,也是本文主要介绍的类型,这种镀膜可以用来降低光学元件表面的一些不必要反射,从而增加光学元件的透光率,摄影镜头的镀膜就属于这个范畴;第二种类型是高反
洛基[7](2013)在《被你无视的树脂镜片》文中认为刚上初中时,我戴的是一副玻璃镜片的眼镜,就是经常被嘲笑为"啤酒瓶底"的那种。不久之后,我见到有同学戴了一种神奇的眼镜——她的眼镜泛着迷人的红色反光,造型优雅别致,从外观上就透着"小心,我很贵"的气质。最重要的也是最令我神往的是——这眼镜的镜片是不怕摔的!关于这一点,我们是亲手做了实验的……后来,我知道了它的名字——树脂镜片。现在,已经基本见不到玻璃材质的镜片了,这种曾经占据眼镜市场中绝对垄断地位的材料如今已是"古董"。这不奇怪,也无须伤感,脆弱的玻璃是挡不住发展的车轮的。和树脂材料比起来,玻璃的缺点简直是让人无法忍受。
张慧[8](2013)在《太阳能高温真空集热管表面增透膜的制备工艺控制及性能》文中提出太阳能的利用能够避免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环境危机,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太阳能光热、光电利用技术可以解决工业与民生领域中的热能和电能的供给。高温真空集热管是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整个系统的集热效率。为了使太阳光最大化地透过玻璃进入集热管的核心部分,提升太阳光的利用效率,需要在玻璃管表面制备一层具有增透作用的光学薄膜。同时,由于集热管的使用环境在户外,尘土及污染物的附着会影响到玻璃管的透光性能,这就给增透膜的自清洁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氧化硅(SiO2)薄膜由于具备低反射率及低的表面散射性能,可以增强光的透射率,因此,纳米Si02被认为是制备增透膜的首选材料。本论文针对目前太阳能集热管对透光性及自清洁性能的需求开展了SiO2增透膜的制备工艺研究,解决了膜系设计、制备等技术问题。论文研究内容如下:1、用电子束蒸发技术制备了单层SiO2增透膜,并考察膜厚度对膜层光学性能的影响,选择了最优化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该膜层可使玻璃对可见光的透射率从92%提升至95%以上。2、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单层、双层及复合SiO2增透膜膜系。截止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献报道了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i02薄膜的方法,但均是采用价格昂贵的正硅酸乙酯(TEOS)作为Si02溶胶的前驱体,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薄膜的大面积工业化使用。针对该问题,本论文通过采用廉价的硅溶胶代替TEOS作为原料,工业乙醇为溶剂,以酸或碱为催化剂制备SiO2增透膜,并在理论上探讨了不同催化剂作用下的过程机理。检测结果表明,该膜系对玻璃的透光率均有大幅度的提升,透射率达96%-99%,且部分已应用于太阳能集热产业中。3、为了制备集增透和自清洁于一体的多功能光学薄膜,论文采用真空镀膜法制备了SiO2/TiO2双层膜,其中的Ti02薄膜是用磁控溅射法制备,通过控制膜的厚度及后处理的工艺,该双层膜将玻璃对可见光的透射率提升至94-95%,且膜层具有超亲水性和光催化性能。4、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一系歹JSiO2/TiO2双层膜及SiO2-TiO2复合膜,通过对薄膜光学性能、表面形貌、成份分析、自清洁性能的检测,选择最佳工艺条件,得到了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薄膜。
黄伟文[9](2013)在《A公司聚碳酸脂眼用镜片生产项目的技术与经济评估》文中提出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主要来自于所拥有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要使新建投资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遵循投资活动的经济规律,即首先在投资前时期对项目进行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同时结合聚碳酸酯镜片生产项目,对于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理论进行了探讨。本文着重对于企业可行性分析的主要内容和可行性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讨论。然后介绍了生产250万付/年聚碳酸酯镜片项目的概况,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而着重对项目进行了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得出该项目确实可行的结论,这对于其它企业在上该类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对于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和指导意义。最后提出了对于该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朱日慧[10](2012)在《太阳能吸热板抗污减反射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光学薄膜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给薄膜理论分析带来巨大方便。光学薄膜这门学科已成为现代光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光学薄膜,许多现代光学装置便无法发挥效能或失去作用。无论在提高或降低反射率、吸收率与透射率方面,在使光束分开、合并方面、分色方面、光束偏振或检偏方面以及在使某光谱带通过或阻滞方面等等,光学薄膜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薄膜在许多场合都扮演关键角色,其中薄膜器件的轻巧灵便和稳定性等给它带来了更广阔的应用。第一章,总结了目前减反射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人们已经能够制备出高效的减反射膜,设计出许多新颖的结构,并在防污、光电材料、光学器件和光电转换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现代生产生活对新型功能材料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制备出既具有高的减反射效果,同时兼具自清洁功能以及抗划、耐磨经久耐用等性能的材料仍值得人们去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基于这样的选题思路,我们开展了本论文的研究工作。第二章,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配比的含氟的有机-无机杂化前驱液,并进一步利用浸涂法在太阳能吸热板基材上得到了一系列的杂化薄膜。对杂化薄膜的亲水性能和减反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表征。通过改变前驱液的浓度发现,在具有较好的疏水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前提下,0.1%固含量的前驱液得到的杂化膜具有较好的减反射效果,光线透过率达到92%以上。接触角在100°以上,得到的杂化薄膜具有较好的疏水性能。第三章,利用溶胶凝胶法和多层浸涂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层数的含氟的有机无机杂化减反射涂层,利用自由基聚合得到了亲水性的高分子溶液,并进一步在太阳能吸热板基材上得到了一系列的多层杂化薄膜。对于杂化薄膜的亲水性能和减反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结果表明,杂化薄膜具有较好的疏水性能的。多层涂膜后,杂化薄膜的减反射性能有所提高,力学性能提高,对它们的减反射性能测试后发现,在具有较好的疏水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前提下,三层杂化膜具有较好的减反射效果,光线透过率达到94%以上。
二、树脂镜片绿色增透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树脂镜片绿色增透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VS的防蓝光镜片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防蓝光镜片理论基础 |
2.1 防蓝光镜片吸收蓝光机理 |
2.2 防蓝光镜片反射蓝光机理 |
2.3 防蓝光镜片测量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HVS的防蓝光镜片检测系统设计 |
3.1 防蓝光镜片检测系统结构 |
3.2 防蓝光镜片检测系统光路设计 |
3.2.1 LED光源系统 |
3.2.2 准直扩束系统 |
3.2.3 准直扩束系统的优化 |
3.2.4 系统总体设计 |
3.3 系统的搭建与调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HVS的防蓝光镜片评估模型 |
4.1 防蓝光镜片的传统评估模型 |
4.1.1 主观观测法 |
4.1.2 基于直方图评估模型 |
4.1.3 基于SSIM的防蓝光镜片评估模型 |
4.2 基于HVS的防蓝光镜片评估模型 |
4.2.1 基于HVS的亮度函数的建立 |
4.2.2 基于HVS的位置函数的建立 |
4.2.3 基于HVS的颜色匹配函数的建立 |
4.2.4 基于HVS的防蓝光镜片评估模型 |
4.3 实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基于原子干涉的可搬运重力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精度重力测量的意义 |
1.2 重力仪概述 |
1.2.1 经典重力仪 |
1.2.2 冷原子干涉重力仪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原子重力仪研制的物理基础 |
2.1 原子冷却相关技术 |
2.1.1 磁光阱 |
2.1.2 光学黏胶 |
2.2 受激拉曼跃迁 |
2.2.1 两能级结构 |
2.2.2 三能级结构 |
2.2.3 ~(87)Rb拉曼跃迁光频移 |
2.2.4 三脉冲拉曼干涉与重力测量 |
2.3 灵敏度函数与噪声评估 |
2.3.1 灵敏度函数定义 |
2.3.2 噪声评估 |
第3章 小型化重力仪探头系统的研制 |
3.1 研制方向的选择——自由下落式原子重力仪 |
3.2 大平台重力仪探头系统 |
3.2.1 真空腔体的设计与搭建 |
3.2.2 磁场线圈系统 |
3.2.3 冷却光扩束系统 |
3.2.4 探测系统 |
3.2.5 磁屏蔽装置 |
3.2.6 大平台重力仪探头使用小结 |
3.3 第一代小型化重力仪探头系统 |
3.3.1 真空腔体的设计与搭建 |
3.3.2 磁场线圈系统 |
3.3.3 磁屏蔽装置 |
3.3.4 真空主腔的激光扩束系统 |
3.3.5 探测系统 |
3.3.6 第一代小型化重力仪探头使用效果评估 |
3.4 第二代小型化重力仪探头系统 |
3.4.1 真空腔体的设计与搭建 |
3.4.2 磁场线圈系统 |
3.4.3 磁屏蔽装置 |
3.4.4 真空主腔激光扩束系统 |
3.4.5 探测系统 |
3.4.6 第二代小型化重力仪探头使用评估 |
3.5 第三代小型化重力仪探头系统 |
3.6 小结 |
第4章 小型化激光光路系统的研制 |
4.1 大平台激光光路系统的演化 |
4.1.1 最初的五激光器系统 |
4.1.2 四激光器系统 |
4.1.3 三激光器系统 |
4.2 两激光器方案技术积累 |
4.2.1 两激光器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4.2.2 参考激光源锁频技术:磁场增强型调制转移光谱技术 |
4.2.3 两激光器方案激光频率设计 |
4.2.4 两激光器方案拉曼锁相技术 |
4.3 小型化激光光路设计与搭建 |
4.3.1 Newport光学小平台测试激光光路 |
4.3.2 测试版小型化激光光路的设计与搭建 |
4.3.3 第一版正式可用小型化激光光路 |
4.3.4 第二版正式可用小型化激光光路 |
第5章 磁场增强型调制转移光谱 |
5.1 光谱实验装置的搭建和偏置磁场方向的选取 |
5.2 实验参量的优化 |
5.2.1 光偏振的优化 |
5.2.2 调制频率优化 |
5.2.3 调制深度优化 |
5.3 锁频后线宽和稳定性分析 |
第6章 小型化重力仪控制机柜集成 |
6.1 第一代小型化控制机柜系统构成 |
6.1.1 激光光路与激光源控制器系统 |
6.1.2 参考激光锁频系统 |
6.1.3 拉曼激光锁相系统 |
6.1.4 声光驱动系统 |
6.1.5 电压源系统 |
6.1.6 探测光稳光强系统 |
6.1.7 时序控制系统 |
6.1.8 磁场电流源系统 |
6.1.9 荧光信号采集系统 |
6.1.10 第一代小型化控制机柜评估 |
6.2 第二代小型化控制机柜系统构成 |
6.2.1 激光光路与激光源控制器系统 |
6.2.2 参考激光锁频系统 |
6.2.3 拉曼激光锁相系统 |
6.2.4 声光驱动系统 |
6.2.5 电压源系统 |
6.2.6 探测光稳光强系统和时序控制系统 |
6.2.7 磁场电源系统 |
6.2.8 荧光信号采集系统 |
6.3 控制机柜组装集成 |
6.3.1 正反面激光光路的搭建和静态光功率收集 |
6.3.2 时序控制系统安装与动态激光脉冲收集 |
6.3.3 激光器锁定 |
6.3.4 探测光稳光强系统搭建 |
6.3.5 第二代小型化控制机柜评估 |
第7章 重力仪控制机柜和探头组合调试进行g值测量 |
7.1 重力仪探头光学扩束系统组装调试 |
7.2 重力仪控制机柜和探头组合分阶段调试测g值 |
7.2.1 磁屏蔽筒外测试 |
7.2.2 屏蔽筒内测试阶段 |
7.3 两次重力比对测量实验 |
7.3.1 ICAG-2017 |
7.3.2 2019年1月原子干涉重力仪比对实验 |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刀口铜圈真空密封工艺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3)特殊浸润性功能表面的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特殊浸润性功能表面 |
1.2 特殊浸润性功能表面的应用 |
1.2.1 自清洁防污涂层 |
1.2.2 减反增透涂层 |
1.2.3 防雾抗霜材料 |
1.2.4 油水分离材料 |
1.2.5 其它应用 |
1.3 超亲水表面的构建 |
1.3.1 电化学沉积法 |
1.3.2 气相沉积法 |
1.3.3 溶胶-凝胶法 |
1.3.4 层层组装法 |
1.4 构建超亲水表面的材料 |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Y型纳米沸石的合成 |
2.1 前言 |
2.2 实验原料 |
2.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2.4 Y型纳米沸石的合成 |
2.4.1 Y型纳米沸石的水热法合成 |
2.4.2 纳米沸石的脱水-再水合法合成 |
2.4.3 纳米沸石的合成过程的上清液循环再利用 |
2.4.4 DRHT工艺循环优化纳米沸石的合成 |
2.5 合成纳米沸石的表征 |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6.1 水热法产物的表征 |
2.6.2 DRHT法产物的表征 |
2.6.3 上清液DRHT法产物的表征 |
2.6.4 DRHT法循环优化产物的表征 |
2.6.5 合成过程比较及讨论 |
2.7 小结 |
第三章 Y型纳米沸石超亲水表面的制备与其减反增透及防雾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原料 |
3.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3.4 Y型纳米沸石的合成 |
3.5 涂层的制备 |
3.6 纳米沸石及涂层的表征方法 |
3.6.1 纳米沸石的性能表征方法 |
3.6.2 涂层的性能表征方法 |
3.7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7.1 纳米沸石和纳米SiO_2的性能表征 |
3.7.2 涂层的湿性能 |
3.7.3 涂层的表面形貌 |
3.7.4 涂层的减反增透性能 |
3.7.5 涂层的防雾性能 |
3.7.6 涂层的机械性能 |
3.7.7 纳米沸石涂层与纳米SiO_2涂层的比较 |
3.8 小结 |
第四章 层层组装法制备纳米沸石超亲水型减反增透涂层 |
4.1 前言 |
4.2 实验原料 |
4.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4.4 基于Y型纳米沸石的超亲水涂层的层层自组装 |
4.4.1 基材的预处理 |
4.4.2 Y型纳米沸石复合涂层的制备 |
4.5 基于纳米二氧化硅的超亲水涂层的层层自组装 |
4.5.1 基材的预处理 |
4.5.2 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涂层的制备 |
4.6 涂层的表征方法 |
4.7 结果与讨论 |
4.7.1 多层复合涂层的湿性能 |
4.7.2 多层复合涂层的增透性能 |
4.7.3 多层复合涂层的表面形貌 |
4.7.4 多层复合涂层的防雾性能 |
4.7.5 多层复合涂层的其它性能 |
4.7.6 讨论 |
4.8 小结 |
第五章 双层叠加结构式微米级沸石膜滤网的制备及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原料 |
5.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5.4 沸石膜用种子溶胶的合成 |
5.5 不锈钢丝网上沸石膜的制备 |
5.5.1 不锈钢丝网的预处理 |
5.5.2 载玻片上纳米沸石膜的负载 |
5.5.3 不锈钢丝网上沸石膜的负载 |
5.6 纳米沸石膜的表征 |
5.7 纳米沸石膜的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
5.7.1 负载纳米沸石膜的不锈钢丝网油水分离性能的表征 |
5.7.2 负载纳米沸石膜的不锈钢丝网的使用重复性和稳定性表征 |
5.7.3 二次生长负载微米级沸石膜的不锈钢丝网性能表征 |
5.8 结果与讨论 |
5.8.1 不同洗涤程序对丝网亲水性能的影响 |
5.8.2 负载纳米沸石膜的载玻片的湿性能 |
5.8.3 负载纳米沸石膜的不锈钢丝网的湿性能 |
5.8.4 二次生长沸石膜的不锈钢丝网的湿性能 |
5.8.5 两种沸石膜丝网的表面形貌 |
5.8.6 负载纳米沸石膜的丝网油水分离性能 |
5.8.7 二次生长法微米级沸石膜丝网的油水分离性能 |
5.8.8 二次生长沸石膜丝网的长期稳定性 |
5.9 小结 |
第六章 湿度响应聚丙烯酸树脂亲水涂层的制备及防雾性能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原料 |
6.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6.4 亲水性聚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及改性 |
6.4.1 醇溶性聚丙烯酸酯树脂溶剂的选择 |
6.4.2 聚丙烯酸酯实验装置图 |
6.4.3 醇溶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工艺 |
6.5 亲水防雾涂层的制备 |
6.5.1 载玻片的预处理 |
6.5.2 涂层的制备 |
6.6 合成丙烯酸树脂的性能表征方法 |
6.6.1 聚丙烯酸酯的表观状态 |
6.6.2 聚丙烯酸酯的储存稳定性 |
6.6.3 聚合树脂的玻璃化温度 |
6.6.4 聚丙烯酸酯的固含量 |
6.6.5 醇溶性聚丙烯酸树脂的红外表征 |
6.7 涂层性能测试和表征方法 |
6.7.1 耐水性 |
6.7.2 硬度、附着力、透光率、亲水性 |
6.7.3 防雾性能测试 |
6.8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8.1 聚丙烯酸酯树脂中不同丙烯酸用量对树脂亲水性能的影响 |
6.8.2 醇溶性聚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反应机理及红外图谱 |
6.8.3 氨基树脂固化丙烯酸的反应机理 |
6.8.4 氨基树脂交联固化聚丙烯酸树脂涂层的耐水性能 |
6.8.5 涂层的硬度和附着力 |
6.8.6 不同固化剂使用比例对产品涂层亲水性能的影响 |
6.8.7 涂层吸湿对涂层亲水性的影响 |
6.8.8 涂层的透光性能 |
6.8.9 涂层的防雾性能 |
6.8.10 涂层的微观形貌及涂层厚度 |
6.9 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5)浅析树脂镜片镀膜的光学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加硬膜 |
2 减反射膜 |
2.1 原理 |
2.2 多层减反射膜 |
2.3 膜层的颜色 |
2.3.1 绿膜 |
2.3.2 蓝膜 |
2.3.3 紫红膜 |
2.3.4 黄金膜 |
3 防水膜 |
4 膜层的顺序 |
5 镀膜镜片的保养 |
(6)浅谈镜头的光学镀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光学镀膜简介 |
镀膜技术使镜头结构实现多元化和复杂化 |
镀膜技术使镜头的成本降低 |
镀膜技术可以减少眩光和鬼影并保护镜片 |
镀膜使镜片彩色化 |
镜头镀膜技术的问世和发展 |
化学镀膜法和物理镀膜法 |
尼康的纳米结晶涂层镀膜 |
佳能SWC亚波长结构镀膜 |
宾得的SMC镀膜 |
(8)太阳能高温真空集热管表面增透膜的制备工艺控制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工程技术需求背景 |
1.2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主要创新点 |
2 增透膜原理及应用 |
2.1 增透膜原理 |
2.1.1 单层增透膜原理 |
2.1.2 双层增透膜原理 |
2.1.3 三层增透膜原理 |
2.1.4 多层增透膜原理 |
2.2 增透膜的应用 |
2.3 增透膜的发展 |
2.4 增透膜的制备方法 |
3 增透膜的表征技术 |
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3.2 JSM-6701F冷场发射型扫描电镜(SEM) |
3.3 X射线衍射仪(XRD) |
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3.5 纳米压痕实验的测试 |
3.6 抗划伤性能的检测 |
3.7 摩擦试验机 |
4 电子束蒸镀法制备单层SiO_2增透膜的工艺控制及性能 |
4.1 电子束蒸镀原理 |
4.2 镀膜设备 |
4.3 电子束蒸镀法制备单层SiO_2增透膜的镀膜工艺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薄膜厚度对透光性能的影响 |
4.4.2 SiO_2膜的形貌 |
4.4.3 SiO_2膜对水的接触角 |
4.4.4 SiO_2膜硬度测试结果 |
4.4.5 SiO_2膜抗划伤性能检测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溶胶-凝胶法制备单层SiO_2增透膜的工艺控制及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试剂(材料) |
5.3 实验内容 |
5.3.1 SiO_2溶胶的配制 |
5.3.2 单层双面SiO_2增透膜的工艺控制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反应机理 |
5.4.2 陈化时间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
5.4.3 SA膜层数对光透射率的影响 |
5.4.4 单面S_A膜与双面S_A膜对光透射率的影响 |
5.4.5 SiO_2单层膜的形貌 |
5.4.6 SiO_2单层膜对水的接触角 |
5.4.7 S_A膜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
5.4.8 S_A膜硬度测试结果 |
5.4.9 S_A膜摩擦学性能 |
5.5 S_A膜在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中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6 溶胶-凝胶法制备双层或复合SiO_2增透膜的工艺控制及性能 |
6.1 引言 |
6.2 实验试剂(材料) |
6.3 实验内容 |
6.3.1 复合SiO_2溶胶的配制 |
6.3.2 双层及复合SiO_2增透膜的工艺控制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不同的膜系对光透射率的影响 |
6.4.2 双层及复合SiO_2薄膜的形貌 |
6.5 本章小结 |
7 真空镀膜法制备SiO_2/TiO_2双层膜的工艺控制及性能 |
7.1 TiO_2自清洁性能 |
7.1.1 TiO_2光催化性 |
7.1.2 TiO_2光致亲水性 |
7.2 磁控溅射原理 |
7.3 镀膜设备 |
7.4 实验内容 |
7.4.1 磁控溅射法制备TiO_2薄膜的镀膜工艺 |
7.4.2 真空镀膜法制备的SiO_2/TiO_2双层膜的光催化实验 |
7.5 结果与讨论 |
7.5.1 镀膜时间对双层膜透射率的影响 |
7.5.2 SiO_2/TiO_2双层膜的形貌 |
7.5.3 SiO_2/TiO_2双层膜的水接触角照片 |
7.5.4 SiO_2/TiO_2双层膜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
7.5.5 SiO_2/TiO_2双层膜的紫外光催化性能 |
7.6 本章小结 |
8 溶胶-凝胶法制备SiO_2/TiO_2双层膜的工艺控制及性能 |
8.1 实验试剂(材料) |
8.2 实验内容 |
8.2.1 TiO_2溶胶的配制 |
8.2.2 SiO_2/TiO_2双层膜的工艺控制 |
8.2.3 SiO_2/TiO_2双层膜的光催化实验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不同膜系的可见光透射率 |
8.3.2 SiO_2/TiO_2双层膜对水的接触角 |
8.3.3 SiO_2/TiO_2双层膜的形貌 |
8.3.4 SiO_2/TiO_2双层膜紫外光催化性能 |
8.3.5 SA/TB双层膜抗划伤性能 |
8.4 本章小结 |
9 溶胶-凝胶法制备SiO_2-TiO_2复合膜的工艺控制及性能 |
9.1 引言 |
9.2 实验试剂(材料) |
9.3 实验内容 |
9.3.1 SiO_2-TiO_2复合溶胶的配制 |
9.3.2 SiO_2-TiO_2复合薄膜的工艺控制 |
9.3.3 SiO_2-TiO_2复合膜粉体光降解实验 |
9.4 结果与讨论 |
9.4.1 SiO_2-TiO_2复合膜对可见光的透射率 |
9.4.2 SiO_2-TiO_2复合膜的IR光谱图 |
9.4.3 SiO_2-TiO_2复合膜对水的接触角 |
9.4.4 SiO_2-TiO_2复合膜的形貌 |
9.4.5 SiO_2-TiO_2复合膜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
9.4.6 SATH膜硬度测试结果 |
9.4.7 SATH膜紫外光催化性能 |
9.4.8 SATH膜的抗划伤性能 |
9.4.9 SATH膜的摩擦学性能 |
9.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A公司聚碳酸脂眼用镜片生产项目的技术与经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3 论文框架结构 |
第2章 项目评估理论综述 |
2.1 项目评估概述 |
2.2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
2.2.1 项目的市场预测和规模选择 |
2.2.2 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研究 |
2.2.3 项目评估常用经济指标与方法 |
2.2.4 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 |
2.3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程序 |
2.3.1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
2.3.2 可行性研究的程序 |
2.4 目前国外国内研究状况 |
2.4.1 国外的研究状况 |
2.4.2 国内的研究状况 |
第3章 A公司聚碳酸脂眼用镜片生产项目简介 |
3.1 A公司简介 |
3.1.1 眼镜行业的特点 |
3.1.2 A公司概况 |
3.2 聚碳酸脂眼用镜片生产项目 |
3.2.1 项目产品现状 |
3.2.2 项目产品特点和优势 |
3.2.3 眼镜镜片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要素 |
3.3 项目的产品市场分析 |
3.3.1 项目产品的主要竞争者 |
3.3.2 项目产品技术性能比较优势 |
3.3.3 项目产品市场预测 |
3.3.4 项目生产规模分析确定 |
第4章 聚碳酸脂眼用镜片生产项目技术评估 |
4.1 项目技术简介 |
4.1.1 项目所依据的技术原理 |
4.2 项目技术选择 |
4.3 PC镜片生产项目的技术难点及对策 |
4.3.1 注射压塑降低残余应力 |
4.3.2 注塑压缩成型特性 |
4.3.3 压缩射出成型模板的控制 |
4.3.4 模仁设计 |
4.4 镜片镀膜 |
4.4.1 耐磨损膜(加硬膜) |
4.4.2 多层镀膜 |
4.5 项目设备选择 |
4.6 原材料选择 |
第5章 聚碳酸脂眼用镜片生产项目经济评估 |
5.1 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
5.1.1 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
5.1.2 投资估算 |
5.1.3 投资估算分析 |
5.1.4 资金筹措 |
5.2 财务评价 |
5.2.1 基础数据 |
5.2.2 生产成本和费用估算 |
5.2.3 销售收入 |
5.2.4 财务评价 |
5.3 盈亏平衡分析 |
5.4 敏感性分析 |
5.5 财务评价结论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10)太阳能吸热板抗污减反射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减反射层 |
1.1.1 增透膜的分类 |
1.1.2 减反射层机理及影响因素 |
1.2 自清洁材料 |
1.2.1 超亲水材料 |
1.2.2 超疏水材料 |
1.2.3 溶胶凝胶法制备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意义 |
第二章 有机-无机杂化单层减反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有机-无机杂化溶胶的制备 |
2.2.1 仪器与药品 |
2.2.2 实验过程 |
2.2.3 结果与讨论 |
2.3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减反射性能的研究 |
2.3.1 实验仪器 |
2.3.2 结果讨论 |
2.4 不同浓度减反射涂层性能的研究 |
2.4.1 实验部分 |
2.4.2 药品与仪器 |
2.4.3 实验过程 |
2.4.4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机-无机杂化多层减反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有机-无机杂化溶胶的制备 |
3.2.1 仪器与药品 |
3.2.2 实验过程 |
3.3 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减反射性能的研究 |
3.3.1 实验仪器 |
3.3.2 结果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树脂镜片绿色增透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VS的防蓝光镜片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德凯.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原子干涉的可搬运重力仪的研制[D]. 龙金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1)
- [3]特殊浸润性功能表面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 曹莉. 西北大学, 2018(04)
- [4]用美丽鸟儿作品牌的国产照相机[J]. 原梦. 照相机, 2017(02)
- [5]浅析树脂镜片镀膜的光学效果[J]. 乔庆军.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25)
- [6]浅谈镜头的光学镀膜技术[J]. 苍耳木易. 人像摄影, 2015(03)
- [7]被你无视的树脂镜片[J]. 洛基. 初中生学习(低), 2013(12)
- [8]太阳能高温真空集热管表面增透膜的制备工艺控制及性能[D]. 张慧. 兰州交通大学, 2013(04)
- [9]A公司聚碳酸脂眼用镜片生产项目的技术与经济评估[D]. 黄伟文. 华东理工大学, 2013(S1)
- [10]太阳能吸热板抗污减反射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朱日慧. 吉林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