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亚基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G蛋白α亚基,稻田甲烷排放,根系形态生理特征
亚基突变体论文文献综述
周研[1](2018)在《G蛋白α亚基突变体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田是大气中甲烷的重要来源,水稻植株根系对稻田甲烷的排放有重要影响。G蛋白α亚基(Gα)参与多种水稻信号转导途径,调节水稻的生长发育。明确Gα对水稻植株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调节及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可以为稻田甲烷减排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实验以野生型9311和Gα缺失突变体rgal为材料,从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特征、根系和叶鞘通气组织、土壤中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丰度,甲烷氧化菌活性等方面研究突变体rgal在稻田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中的作用,以及Ga在过氧化氢介导的根系通气组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突变体rga1稻田甲烷排放量高于野生型9311。水稻生育中期(40-82 d)甲烷排放量占全生育期甲烷排放总量的40.3-49.2%,生育中期突变体rgal稻田甲烷排放通量比野生型9311高36.8-56.3%,甲烷排放总量比野生型高53.3%。水稻营养生长期(1-40 d)和生殖生长后期(82-110 d)稻田甲烷排放差异不显着。因此,突变体rgal和野生型9311在生育中期的形态生理特征差异、以及对土壤中甲烷产生和氧化过程的影响是造成rgal稻田甲烷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2、突变体rgal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突变体rgal的根干重、根长、根数和根表面积、根系氧化力和根系泌氧能力显着低于野生型9311,根直径与野生型9311没有显着差异,根冠比显着高于野生型9311。表明突变体rgal根系比野生型9311小,根系氧化力和根系泌氧能力弱,不利于氧向根际土壤的运输,抑制甲烷氧化菌的生长,减少甲烷的氧化,从而增加了稻田甲烷的排放。3、突变体rgal通气组织影响稻田甲烷的排放。叶鞘通气组织越发达甲烷排放量越高,两者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r=0.900*-0.980*);根通气组织越发达甲烷排放越低,两者之间呈显着负相关性(r =-0.833*)。突变体rgal的叶鞘通气组织显着大于野生型9311,甲烷通过叶鞘通气组织的传输能力增强。突变体rgal根系通气组织比9311小,减弱了水稻根系对氧气的传输能力,抑制根际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的生长,不利于甲烷的氧化作用,增加甲烷的排放。4、Gα参与过氧化氢介导的水稻根系皮层细胞死亡和通气组织形成过程。突变体rgal根尖1 cm处H202含量高于野生型9311,细胞死亡率小于野生型9311,表明Gα缺失使H2O2介导的细胞死亡过程出现异常,进而影响根通气组织的形成。基因表达的结果表明,突变体rga1根中过氧化氢的增高是由于产生H2O2的基因Rboh表达上升,清除H2O2的金属硫蛋白MT2b基因表达下降引起的,细胞死亡率低是因为促进根皮层细胞死亡的XET基因表达下降引起的。综上所述,Gα参与过氧化氢介导的水稻根系皮层细胞死亡和通气组织形成过程。5、突变体rgal改变根际土壤中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突变体rga1增加了土壤中产甲烷菌优势菌的比例,减少了甲烷氧化菌优势菌的比例。产甲烷菌中的Methanobacterium、Methanoregula、Methanosphaera是土壤中产甲烷菌的优势菌,突变体rga1 土壤中产甲烷菌优势菌比例高于野生型9311。甲烷氧化菌中Methylomonas,Methylovulum,Methylosarcina是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的优势菌,突变体rga1 土壤中甲烷氧化菌优势菌比例低于野生型9311。6、突变体rgaa1抑制根际土壤中甲烷氧化菌活性,抑制甲烷的氧化,从而增加稻田甲烷排放。突变体rga1由于缺少Gα,根系通气组织的形成受到抑制,减弱了根系向根际土壤传输氧气的能力,抑制甲烷氧化菌的生长和活性,从而增加稻田甲烷的排放。综上所述,突变体rga1由于缺少Gα,促进了叶鞘通气组织的形成,抑制了根系通气组织的形成。叶鞘通气组织发达有利于稻田甲烷的运输,增加稻田甲烷的排放;根系通气组织不发达,降低根系氧化力和根系泌氧能力,减少氧向根系土壤的传输,影响土壤中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比例和丰度,抑制了甲烷氧化菌的生长和活性,不利于甲烷的氧化,最终导致突变体rga1稻田甲烷的排放增加。(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01)
侯文思[2](2016)在《东方粘虫V-ATP酶A亚基突变体TSCA、小麦条锈菌效应蛋白8713的原核表达及结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是目前研究最早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表达系统,具有生长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本文主要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且纯化了两种蛋白质。文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e)中肠液泡ATP酶(V-ATPase)A亚基突变体TSCA复性方法的研究;一是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formis f.sp.Tritici,pst)效应蛋白8713的表达纯化及初步结构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对V-ATPase A亚基TSCA突变体表达和复性进行了研究。V-ATPase是一种ATP依赖型质子泵,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膜系统中。目前研究表明,V-ATPase是一些小分子药物的作用靶点。本文选择东方粘虫中肠V-ATPase A亚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突变基因TSCA,将其整合至表达载体pET-22b(+)。该突变体不能结合ADP,因此不会被ATP水解生成的ADP反馈抑制。在前期实验过程中,对诱导温度、诱导时间和诱导剂浓度进行了摸索,期望获得更多的可溶性目的蛋白质。但结果表明TSCA在大肠杆菌绝大多数表达为包涵体,失去了原有的活性和构象。而提高包涵体可溶性收率对后续功能和结构的研究十分重要。论文后半部分主要对大肠杆菌表达的TSCA包涵体进行了复性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在透析液pH为8.0,添加终浓度为1 mol/L的L-精氨酸条件下获得了高收率的可溶性蛋白质。最终在一次复性中可获得了可溶性蛋白8.8 mg,复性效率为55.3%。第二部分是对小麦条锈菌效应蛋白8713的表达纯化和结构研究。小麦条锈菌是一种专性寄生真菌,由其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一类危害严重的全球性真菌类病害。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利用抗性品种的育种计划。但小麦的抗性容易随着小麦条锈菌毒性的变异而退化。在侵染过程中,病菌会通过吸器向寄主细胞分泌大量小分子蛋白,从而促进侵染或者触发寄主防御反应,这些蛋白被称为效应蛋白(effector)。然而目前人们对效应蛋白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中具体作用并不清楚,研究效应蛋白的结构对研究pst侵染寄主的调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小麦条锈菌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选择预测的效应蛋白8713,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这为研究其生化特性及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论文主要的成果:(1)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2b(+)-8713;(2)优化诱导条件;(3)获得电泳纯蛋白质:1 LM9培养基可以得到21 mg高纯度目的蛋白。(3)效应蛋白8713结构的初步研究:利用核磁共振解析8713叁维结构,目前已完成HSQC图谱的全指认。(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张纪元,张平平,姚金保,杨丹,杨学明[3](2014)在《以EMS诱变创制软质小麦宁麦9号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突变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创制遗传背景一致的不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缺失系,为小麦品质研究和育种提供材料。将软质小麦品种宁麦9号,用0.4%EMS溶液处理10 000粒种子,获得3781个M1代单株,采用"半粒法"对每个株系进行SDS-PAGE鉴定,从中筛选出299个(7.91%)HMW-GS突变株,包括HMW-GS缺失和分子量突变2种类型。其中,HMW-GS缺失突变176株,突变频率为4.65%,缺失亚基涉及Ax1、Bx7、By8、Dx2和Dy12,突变频率为0.24%~3.28%;分子量突变130株,突变频率为3.44%。将突变体的具胚端种子于温室中繁殖获得M2代,再次鉴定各株系的HMW-GS,并经M3代验证,最终获得Ax1、Dx2、Bx7、By8和Dy12缺失突变体,及Ax1+By8双缺失突变体。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这些突变体的谷蛋白大聚体(GMP)和谷蛋白/醇溶蛋白(GLU/GLI)比值,发现不同缺失突变体的GMP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以Bx7亚基缺失突变体中GMP含量降幅最大,高达42%。另外,不同缺失突变体的谷蛋白总量和GLU/GLI比值也低于对照,Ax1+By8双缺失突变体的GLU/GLI比值最小。(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来德娥,王敏,张从宇,赵平,王志学[4](2012)在《小麦~(60)Co诱变后代品质性状变异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突变体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用300 Gy的60Co-γ射线辐射小麦品种涡9722的干种子,对M4代341个株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硬度进行变异分析,以超过群体均值±2×标准差为标准筛选出8个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较高的株系和4个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较低的株系。在M5代,进一步对这12个株系的品质性状、粉质参数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5代部分变异株系的品质性状与亲本差异显着,粉质参数变异较大,11个变异株系与亲本具有明显不同HMW-GS谱带。亲本的HMW-GS组成为5+14+15+9+12,而变异株系的HMW-GS为1+5+7+9+12亚基或1+5+7+8+12亚基,说明这些株系的麦谷蛋白位点发生了变异。(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张纪元[5](2012)在《宁麦9号衍生系品质性状分析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突变体创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贮藏蛋白主要由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组成,其中谷蛋白主要影响面筋强度。谷蛋白由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和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LMW-GS).虽然HMW-GS只占小麦贮藏蛋白总量的10%,但对小麦品质或面筋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发现、创制和利用特异谷蛋白亚基已成为小麦品质改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本研究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对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宁麦9号进行诱变,并对其后代进行HMW-GS突变体的筛选及谷蛋白质量分析,预测HMW-GS突变对加工品质的影响,为小麦面筋质量改良提供有用的资源。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宁麦9号衍生系品质性状分析宁麦9号为当前弱筋品质最好的育成品种和优良亲本,对宁麦9号及11份衍生系进行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溶剂保持力和酥性饼干制作等品质相关性状及谷蛋白、籽粒硬度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弱筋小麦加工品质不仅与谷蛋白质量有关,还需综合考虑籽粒硬度及面粉蛋白含量等其他因素的影响。2、通过化学诱变方法构建突变体库采用叁个EMS浓度梯度(0.2%,0.4%,0.6%)进行预实验,0.4%的EMS诱变浓度的半致死率约为50%,采用此浓度为最终试验浓度。用0.4%的EMS溶液处理宁麦9号纯系种子10000粒,正常播期下单粒点播于大田,次年分单株收获,获得M1代3781个株系。按照调查获得的发芽率91%和田间出苗率80%计算,诱变致死率为51.9%。3、HMW-GS突变体的SDS-PAGE分析采用“半粒法”对获得的M1代突变体库中的每个株系进行HMW-GS的SDS-PAGE鉴定。从3781个株系中筛选出含有HMW-GS突变的株系299个,突变概率为7.91%,其中含有HMW-GS缺失突变的株系176个,突变概率为4.65%。其中Ax1亚基缺失株系124份,突变概率为3.28%,为突变概率最高的突变类型;Bx7亚基缺失株系14份,突变概率为0.37%;By8亚基缺失株系15份,突变概率为0.40%;Dx2亚基缺失株系14份,突变概率为0.37%;Dy12亚基缺失株系9份,突变概率为0.24%。其它突变类型为130个株系,突变概率为3.44%。将检测为突变体的具胚端种子于温室加代。M1代加代完成后分单株收获,获得M2代。对由M1代缺失突变而获得的M2代的每个株系进行HMW-GS的SDS-PAGE鉴定。共发现Ax1亚基缺失的株系7个,Bx7亚基缺失株系6个,By8亚基缺失株系7个,Dx2亚基缺失株系6个,Dy12亚基缺失株系4个,Ax1亚基和By8亚基共同缺失株系1个。4、HMW-GS缺失突变体的GMP分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M2代缺失突变类型中谷蛋白大聚体(GMP)和谷蛋白/醇溶蛋白比(GLU/GLI)的含量发现,不同缺失突变体的GMP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Ax1、Dx2、Bx7、By8和Dy12各亚基缺失突变体,以及Ax1和By8双亚基缺失突变体的GMP含量分别降低了9.18%、14.69%、17.79%、9.76%、14.86%和13.86%。尤以Bx7亚基缺失突变体中GMP含量减少幅度最大,为41.64%。结果还表明,不同缺失突变体的谷蛋白总量也表现为降低,GLU/GLI比较对照均有明显降低。Ax1、Dx2、Bx7、By8和Dy12各亚基缺失突变体,以及Ax1和By8双亚基缺失突变体的GLU/GLI比分别为1.17,1.11,1.07,1.17,1.14,1.00,Ax1和By8双亚基缺失突变体中GLU/GLI(?)匕最小。谷蛋白总量、HMW-GS含量,尤其是GMP含量与小麦面筋强度密切相关,由于HMW-GS缺失所导致的谷蛋白数量减少会直接改变面筋强度,最终影响小麦的加工品质。这些HMW-GS突变体材料是进一步开展小麦品质改良的重要资源。(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2-07-01)
来德娥[6](2012)在《小麦~(60)Co诱变后代品质性状变异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突变体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60)Co-γ射线辐射普通小麦涡9722和河科2号两个品种的干种子,研究其诱变后代M_4和M_5株系群体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硬度等品质性状的变异,筛选变异株系,利用Brabender粉质仪测定M_5代的粉质参数,应用SDS-PAGE电泳检测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突变体,以探讨辐射处理对小麦品质特性的诱变效果,为小麦品质改良探索新途径。1对涡9722的341个M_4株系和河科2号的234个M_4株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硬度进行变异分析,根据各个株系的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以超过群体均值±2×标准差为标准,在涡9722的M_4株系群体中,筛选出8个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较高的株系和4个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较低的株系,其中有5个株系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在河科2号的M_4株系群体中,筛选出6个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较高的株系和3个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较低的株系,其中有6个株系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2对涡9722和河科2号的M_4中选株系与M_5的世代间相关分析表明,4个品质性状均呈正相关。其中涡9722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的世代间相关达0.01显着水平,硬度的世代间相关达0.05显着水平;河科2号的蛋白质含量世代间相关达0.05显着水平。M_4筛选的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高、低两组株系在M_5仍各自处在相应的组别,株系归组趋势一致。说明利用本方法在M_4代筛选品质性状突变体是有效的。3对涡9722和河科2号M_5代的粉质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M_5变异株系与亲本相比,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性、弱化度、评价值等指标都有一定差异。粉质性状明显发生变异的株系是涡9722诱变后代株系226和河科2号诱变后代株系242,其粉质图谱与其亲本差异较大。说明用~(60)Co-γ射线诱变,可以获得小麦粉质特性的变异。4采用蛋白质印记方法,对M_5代进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电泳分析。从电泳图谱上可以看出,涡9722M_5代11个变异株系与亲本具有明显不同HMW-GS谱带,亲本的HMW-GS亚基组成为5+14+15+9+12,而变异株系为1+5+7+9+12亚基或1+5+7+8+12亚基;河科2号M_5代3个变异株系的HMW-GS谱带与亲本不同,亲本为2+7+8+9+12亚基,变异株系为2+7+8+12亚基。说明辐射诱导麦谷蛋白位点发生了变异。(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张婷婷[7](2012)在《蓝藻NdhK亚基突变体的构建及其生理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年前,人们在蓝藻类囊体膜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光合膜蛋白复合体,称之为NADPH脱氢酶复合体(NDH-1)。研究发现,该复合体介导了围绕光系统I的循环电子传递、参与细胞呼吸和CO2吸收。迄今为止,人们已发现NDH-1复合体的至少18种组成亚基(NdhA-S)。为进一步研究蓝藻NDH-1复合体的亚基组成及各自的功能,我们利用高光对集胞藻6803的突变体库进行筛选,分离得到两个在高光下生长缓慢,而在正常光条件下与野生型细胞生长无显着差异的突变体。PCR检测结果发现,两个突变体中slr1280基因(ndhK基因)被突变。为进一步探究蓝藻NdhK亚基的生理功能,我们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pUC-ndhK载体,并通过自然转化获得相关突变体,经多次继代培养后,利用PCR、Western等技术对所获突变体进行核酸和蛋白水平的鉴定。结果表明,KamR编码序列成功插入ndhK基因保守区域,并且成功抑制了ndhK基因的表达。由此,我们成功获得了ndhK基因的缺失突变体。然后,我们利用叶绿素a荧光、P700+氧化还原以及P700+暗还原等参数对NdhK亚基的生理功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NdhK亚基的缺失削弱了由NDH-1介导的围绕光系统I的循环电子传递,并且这种削弱与NDH-1的表达与组装无关。为了验证上述结果,我们又利用高光作为培养条件,对突变体进行培养,结果表明在高光条件下,ndhK基因缺失突变体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且相关生理参数也明显下调。这一结果再次肯定NdhK亚基的缺失降低了NDH-1介导的围绕光系统I的循环电子传递活性。综上所述,本论文的研究结果首次提出NdhK亚基的缺失削弱了围绕光系统I的循环电子传递,并且这种削弱与NDH-1复合体的表达与组装无关。(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任燕萍,祝长青,覃建兵[8](2010)在《转基因小麦麦谷蛋白亚基突变体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含外源1Dx5和1Ax1的T7代转基因小麦HMW-GS的突变类型及等位变异.结果显示,随机挑选的1000份B72-8-11bT6代籽粒在T7代中共21类突变类型,其外源1Dx5基因表达频率为49.4%,GluA1、GluB1和GluD1共3、13和9个等位变异类型,分别以N、17+18和N为主,占94.7%、61.5%和49.7%;B102-1-2共11类,外源1Ax1基因表达频率占95%,GluA1、GluB1和GluD1共2、7和3个等位变异类型,分别以1、17+18和N为主,占95%、98.7%和98.3%。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转基因株系的纯合性,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对小麦优质新品种的培育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李鹏,孙明柱,张锋,张凤云,李新华[9](2009)在《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小麦品种白硬冬2号航天搭载SP2代单株籽粒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进行了SDS-PAGE电泳分析,在92株材料中发现了2个突变体mut1和mut2,突变频率为2.17%,并利用醇溶蛋白电泳验证了航天诱变引发HMW-GS变异的真实性。在突变体mut1中发现了4种HMW-GS组成突变类型,突变发生在Glu-1B和Glu-1D位点。突变亚基是由航天诱变引发相关编码基因突变形成的,它们的电泳迁移率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新的亚基类型。本研究表明,航天诱变能够诱导产生新的HMW-GS,是丰富HMW-GS基因资源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朱菁萍,邓黎黎,苏紫君,赵开弘[10](2009)在《藻红蓝蛋白α亚基突变体的构建及体外重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分子量较小的、具有光化学活性的藻胆蛋白,通过分子设计和基因工程手段得到藻红蓝蛋白α亚基(α-PEC)脱辅基蛋白N端缺失突变体PecA(N-44)和PecA(N-64)。将突变体分别与藻蓝胆素PCB进行体外直接重组和裂合异构酶PecE/PecF催化下的重组实验,通过测定重组产物的吸收光谱确定其光化学活性。结果表明,PecA(N-44)与PCB在酶催化下偶联生成的PVB-PecA(N-44)(=α-PEC(N-44))分子量为13.4 kDa,具有与α-PEC相似的可逆光致变色性质,光化学活性为78%。(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13期)
亚基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是目前研究最早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表达系统,具有生长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本文主要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且纯化了两种蛋白质。文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e)中肠液泡ATP酶(V-ATPase)A亚基突变体TSCA复性方法的研究;一是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formis f.sp.Tritici,pst)效应蛋白8713的表达纯化及初步结构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对V-ATPase A亚基TSCA突变体表达和复性进行了研究。V-ATPase是一种ATP依赖型质子泵,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膜系统中。目前研究表明,V-ATPase是一些小分子药物的作用靶点。本文选择东方粘虫中肠V-ATPase A亚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突变基因TSCA,将其整合至表达载体pET-22b(+)。该突变体不能结合ADP,因此不会被ATP水解生成的ADP反馈抑制。在前期实验过程中,对诱导温度、诱导时间和诱导剂浓度进行了摸索,期望获得更多的可溶性目的蛋白质。但结果表明TSCA在大肠杆菌绝大多数表达为包涵体,失去了原有的活性和构象。而提高包涵体可溶性收率对后续功能和结构的研究十分重要。论文后半部分主要对大肠杆菌表达的TSCA包涵体进行了复性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在透析液pH为8.0,添加终浓度为1 mol/L的L-精氨酸条件下获得了高收率的可溶性蛋白质。最终在一次复性中可获得了可溶性蛋白8.8 mg,复性效率为55.3%。第二部分是对小麦条锈菌效应蛋白8713的表达纯化和结构研究。小麦条锈菌是一种专性寄生真菌,由其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一类危害严重的全球性真菌类病害。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利用抗性品种的育种计划。但小麦的抗性容易随着小麦条锈菌毒性的变异而退化。在侵染过程中,病菌会通过吸器向寄主细胞分泌大量小分子蛋白,从而促进侵染或者触发寄主防御反应,这些蛋白被称为效应蛋白(effector)。然而目前人们对效应蛋白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中具体作用并不清楚,研究效应蛋白的结构对研究pst侵染寄主的调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小麦条锈菌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选择预测的效应蛋白8713,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这为研究其生化特性及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论文主要的成果:(1)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2b(+)-8713;(2)优化诱导条件;(3)获得电泳纯蛋白质:1 LM9培养基可以得到21 mg高纯度目的蛋白。(3)效应蛋白8713结构的初步研究:利用核磁共振解析8713叁维结构,目前已完成HSQC图谱的全指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基突变体论文参考文献
[1].周研.G蛋白α亚基突变体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扬州大学.2018
[2].侯文思.东方粘虫V-ATP酶A亚基突变体TSCA、小麦条锈菌效应蛋白8713的原核表达及结构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张纪元,张平平,姚金保,杨丹,杨学明.以EMS诱变创制软质小麦宁麦9号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突变体[J].作物学报.2014
[4].来德娥,王敏,张从宇,赵平,王志学.小麦~(60)Co诱变后代品质性状变异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突变体鉴定[J].激光生物学报.2012
[5].张纪元.宁麦9号衍生系品质性状分析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突变体创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6].来德娥.小麦~(60)Co诱变后代品质性状变异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突变体鉴定[D].安徽农业大学.2012
[7].张婷婷.蓝藻NdhK亚基突变体的构建及其生理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8].任燕萍,祝长青,覃建兵.转基因小麦麦谷蛋白亚基突变体类型[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
[9].李鹏,孙明柱,张锋,张凤云,李新华.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J].核农学报.2009
[10].朱菁萍,邓黎黎,苏紫君,赵开弘.藻红蓝蛋白α亚基突变体的构建及体外重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