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油菜菌核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核,油菜,病菌,杀菌剂,生物学,碳源,芽孢。
油菜菌核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祝久香,黎继烈,申爱荣,严准,余永廷[1](2019)在《油菜菌核病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涂布平板法和对峙培养法,从油菜菌核病发生区健康油菜根际土中筛选到1株对油菜菌核病病菌具有较强生防效果的拮抗细菌HX-140。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HX-140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菌株HX-140对供试8种病原真菌有显着的拮抗作用,抑菌率均大于60%,对温度、NaCl和pH的耐受范围较广;其浓度为1×108 cfu/mL的发酵液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最佳,在离体油菜叶片上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为65.51%,在盆栽试验中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为62.22%。(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9年09期)
徐雪亮,刘子荣,黄衍章,刘小娟,陈庆隆[2](2019)在《不同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防治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适合江西省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防治的杀菌剂,采用菌落直径法和大田常规喷雾法,分别研究了8种化学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核病菌对戊唑醇、咪鲜胺、氟啶胺、多菌灵、啶酰菌胺、腐霉利和吡唑醚菌酯均表现出高度敏感,EC50在0.005~0.174μg/mL,对代森锰锌不敏感。田间防治效果表明,腐霉利、多菌灵、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效果较好,防治效果分别为86.44%、82.48%、81.35%和77.40%。(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哈米德[3](2018)在《油菜菌核病菌中的新病毒及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病毒是寄生真菌的病毒,其中一些病毒可以引起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力的衰退,具有控制作物病害的潜力。引起菌核病的核盘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感染450多种或亚种植物。在此研究之前,实验室已经从核盘菌中发现了一些对核盘菌具有显着影响的真菌病毒,它们显着地降低了致病性。从中国湖北省、江西省和安徽省等地方分离获得了2000株核盘菌菌株,获得了173株生长异常菌以期从中筛选新的真菌病毒。分别从173个菌株中提取获得了总RNA并等量混匀,之后对总RNA样品进行了RNA_Seq分析。经过拼接,获得了247个具有显着病毒序列特性的contig,这些contig预示测定的173个菌株中存在多种多样的真菌病毒。对contig所推定编码的蛋白序列在NCBI数据中进行比对,发现247个contig可能代表了48种真菌病毒,其中35种ss RNA(+)病毒,7种ss RNA(-)病毒,5种ds RNA病毒和1种ss DNA病毒,其中线粒体病毒是主要类型。对四个Contig(contig3,contig50,contig71和contig1178)所代表的新RNA病毒进行了确认,其中contig3和contig50代表的为负链RNA病毒,contig3所代表的病毒命名为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bunya-like virus 1(Ss Bl V1),隶属于Bunyaviridae科;contig50所代表的病毒命名为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negativestranded RNA virus 9(Ss Ns RV9),与一些分类地位待定的病毒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contig71和contig1178代表的为新的(+)ss RNA病毒,均为Tymovirales目的病毒,分别命名为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mycotymovirus 1(Ss MTV1)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eltaflexivirus 2(Ss DFV2)。对Ss DFV2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该病毒与Botrytis porri RNA virus1(Bp RV1)共同侵染低毒菌株228。228菌株在PDA上生长缓慢,产生菌核少,而且产生时间延迟,几乎不能诱导油菜差生病斑。建立在Contig序列的基础上采用5?-和3?-RACE等对Ss DFV2的基因组进行了全长测定。发现Ss DFV2的基因组全长为6711 nt,含有Poly(A)尾。Ss DFV2的基因组只含有一个推定的大开放阅读框架,编码一个假定的病毒RNA复制酶,包括典型的甲基转移酶、RNA解旋酶和Rd Rp等叁个功能域。Ss DFV2与核盘菌上的另外一种病毒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eltaflexivirus 1(Ss DFV1)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复制酶中氨基酸相同性达到446/1185(38%),相似性达到625/1185(52%)。它们在系统上聚为一支,同属于拟建立的Deltaflexiviridae科。Ss DFV1的基因组编码4推定的蛋白,而Ss DFV2的基因只编码RNA复制酶,推定Ss DFV2在核盘菌中可能丢失了其它的基因。营养体不亲和性反应严重限制了真菌病毒在寄主真菌间的扩散,严重制约了真菌病毒防治病害的效果。我们研究发现Ss DFV2具有强的侵染能力,将菌株228与其营养体不亲和的菌株Ep-1PNA367和菌株1980进行对峙培养,发现病毒Ss DFV2可以扩散到这两个菌株的菌落之中,而与Ss DFV2共同感染菌株228的Bp RV1却没有这种扩散能力。进一步将感染Ss DFV2的Ep-1PNA367与菌株1980对峙培养,发现Ep-1PNA367同样可以扩散到菌株1980之中,进一步表明Ss DFV2的扩散不受营养体不亲和性的限制。我们的发现表明真菌中存在高效突破寄主营养体不亲和性限制的RNA病毒,为利用真菌RNA病毒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魏君君[4](2018)在《蛋白激发子SsSm1在油菜菌核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体营养型寄生物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是重要植物病原菌,该菌寄主广泛,可以侵染包括多种重要作物在内的四百多种植物,并造成严重的病害。核盘菌寄生于油菜引起的菌核病对油菜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常常导致极大的经济损失。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一套依赖自身细胞的先天免疫和侵染部位的系统信号来应对外界的病原物侵害的免疫系统。在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之间会产生多种信号分子,而激发子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类物质。激发子的种类多样,包括多糖、糖蛋白、多肽等。本实验室在核盘菌基因组中发现一个与木霉菌激发子Sm1编码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的蛋白质,命名为SsSm1。本研究克隆了核盘菌蛋白激发子同源物SsSm1的编码基因全长序列,构建了SsSm1的异源表达载体和植物二元表达载体,分别在大肠杆菌细胞和本氏烟叶片上进行表达。接下来,使用RNA干扰来探究SsSm1在核盘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异源表达的重组蛋白处理本氏烟叶片能够引起过敏反应类似的坏死斑,使用农杆菌介导的目的基因在本氏烟叶片上的瞬时表达也引起过敏性坏死;(2)SsSm1沉默菌株的菌丝生长呈现出明显滞后和分枝异常,转化子的侵染垫形成受到抑制,产生量显着减少,且菌核形成畸形;(3)SsSm1沉默菌株对NaCl,山梨醇和SDS尤为敏感;(4)油菜和大豆离体叶片检测其致病力发现SsSm1沉默菌株的致病能力明显降低。上述结果表明,SsSm1可能主要参与了核盘菌的菌丝和侵染垫的发育,但具体的分子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论文的开展有助于解析核盘菌蛋白激发子SsSm1的功能,为核盘菌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吴亚,赵振宇,王琴,王伟燕,张华建[5](2017)在《油菜菌核病菌弱致病力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种破坏性和腐生性很强的土传性植物病原真菌,由该病菌侵染油菜引起的油菜菌核病在我国的各油菜种植区均能发生,尤其严重威胁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油菜产区,使油菜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为了探讨油菜菌核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及弱致病力形成机制,作者对油菜菌核病菌弱致病力菌株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选取安徽省不同地区来源的油菜菌核病菌株,利用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同一菌株接种4个不同油菜品种产生的病斑大小不同;同一油菜品种被25个不同菌株接种产生的病斑大小也不同,进而说明油菜菌核病菌菌株之间存在明显致病力分化。根据测定结果,选取有代表性的6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强致病力菌株WJB-4、TC-7、SX-2,弱致病力菌株LA3、WW2、SX-6-1)为供试菌株。对弱致病力菌株LA3、WW2、SX-6-1进行了分子鉴定,ITS序列分析结果得出,弱致病力菌株与已知核盘菌的序列的同源性均高达100%。由此可见,弱致病力菌株为核盘菌。进一步研究了6个供试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强致病力菌株WJB-4、TC-7、SX-2,弱致病力菌株LA3、WW2、SX-6-1)的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WJB-4为快生长类型,生长速度为4.20cm/d,菌落扩展均匀且生物量较高;而弱致病力菌株中SX-6-1为慢生长类型,生长速度仅为2.43cm/d,菌落扩展不均匀且生物量较低。为了分析弱致病力菌株的生化机制,比较其在致病因子方面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分别测定了供试菌株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草酸产生量,并检测了侵染垫形成数量。结果表明:与强致病力菌株相比,弱致病力菌株草酸产生量较低,果胶酶活性较弱,侵染垫形成较少。此外,从内生细菌鉴定和dsRNA病毒检测两方面初步探索弱致病力菌株形成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自弱致病力菌株体内未分离到内生细菌,说明内生细菌不是引起弱致病力菌株的形成原因。同时,在弱致病力菌株中没有提取到dsRNA病毒,进而说明dsRNA病毒也不是引起供试弱致病力菌株的形成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张茜茹,王姣,宋延香,潘月敏,张华建[6](2017)在《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营养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菌核病是我国油菜上主要病害。为了明确其病原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营养生理,从而为核盘菌的相关研究及油菜菌核病的"营养疗法"提供试验依据,作者研究了碳氮源营养及B、Zn、Se等微量元素对油菜核盘菌生长速率及菌核产生量的影响,取得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王晓冬[7](2017)在《油菜菌核病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应用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属于死体营养型植物病原真菌,寄主范围极为广泛。由该菌引起的菌核病是我国油菜的最重要病害,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菌核病高抗的植物材料匮乏,农业防治费时费力且因为该菌产生菌核而效果不佳,而化学农药防治则易产生抗药性和环境问题。因此,对该病害的生物防治具有巨大的开发应用潜力。本研究以核盘菌为靶标筛选有效的拮抗菌,分析其抑制核盘菌生长的作用机制及对油菜抗病性和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研制新的抗菌核病生防制剂提供潜在的菌种资源和应用基础。获得的结果如下:(1)筛选获得一批核盘菌拮抗菌。从油菜根围和核盘菌菌核分离出细菌590株,真菌75株,通过平板对峙培养从中筛选出核盘菌的拮抗菌45株,其中细菌35株,真菌10株。35株拮抗细菌中无菌滤液对核盘菌有抑制作用的有28株,其中24株生防菌的拮抗作用能连续10代以上稳定遗传。经离体叶片和盆栽整株油菜上防效的反复检测,防效高且稳定的有6株,分别是S4、S5、S6、S7、S10和S14。其中菌株S4、S5和S6的防效最好,盆栽整株油菜上防效均稳定在81%以上,最高达97%。(2)鉴定明确7株拮抗菌。拮抗菌S4、S5和S6经过形态观察、16S rDNA序列分析、脂肪酸鉴定和生物质谱分析,确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另外,喷施菌液后导致油菜腐烂发臭的菌株83和84经过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判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菌株111和250在PDA平板上产生蓝色非扩散色素和黄绿色可扩散荧光色素,经16S rDNA序列分析和烟草过敏性测试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3)明确了拮抗菌S4、S5和S6的拮抗作用机制和生防应用潜力。这叁株拮抗菌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拮抗作用。拮抗菌代谢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和外泌非挥发性物质均对核盘菌有抑制作用。它们能外泌几丁质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拮抗菌菌液的乙酸乙酯粗提物对核盘菌有抑制作用。拮抗菌菌液喷施油菜植株可显着诱导植株产生对核盘菌的抗性,病斑直径抑制率达66%-83%,但菌液灌根、浸种、涂叶处理均不能诱导油菜在地上非处理部位产生对核盘菌的系统抗性;而拮抗菌和油菜在组培瓶中共培养则能显着诱导植株产生系统性抗性,病斑直径抑制率达43%-66%。这些拮抗菌能在油菜根部富集,抑制主根伸长,促进侧根的形成和生长。开展了油菜响应拮抗菌S6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拮抗菌S6共培养与否相比较,分别有270个和259个蛋白在根部和叶部差异表达2倍以上,分别包括数十个抗病相关和活性氧积累和氧化还原调节相关蛋白。根部和叶部活性氧积累和氧化还原状态调节差异显着,拮抗菌S6能抑制植株根部活性氧积累,以利于自身生长和定殖。(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6-01)
张茜茹[8](2017)在《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营养生理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菌核病是我国油菜上主要病害。为了明确其病原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营养生理,从而为核盘菌的相关研究及油菜菌核病的“营养疗法”提供试验依据,本学位论文研究了碳氮源营养及B、Zn、Se等微量元素对油菜菌核病菌(核盘菌)生长速率及菌核产生量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培养基对核盘菌生长速率及菌核产生量的影响以采自安徽油菜上的12个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株为供试菌株,测定了PDA、PSA、胡萝卜培养基、燕麦培养基、甘薯培养基等5种培养基对核盘菌生长速率及菌核产生量的影响,供试菌株在5种培养基上培养2d后测量菌丝直径,7d、14d、30d记录菌核数目。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油菜菌核病菌菌株的菌丝生长以在PSA培养基上最好,菌核形成数量也以在PSA培养基上最多;也即PSA培养基对于大多数核盘菌菌株的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是最佳的。2不同碳氮源营养对核盘菌生长速率及菌核产生量的影响以查式培养基为基础,分别以供试碳源、氮源代替培养基中的蔗糖、硝酸钠配制成不同碳氮源培养基,将供试的12个核盘菌菌株接种到上述不同碳氮源培养基上,置25℃黑暗培养。2d后测量菌落直径,第7、14、30 d时记录菌核数目,测定分析不同碳氮源营养对核盘菌生长速率及菌核产生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核盘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而言,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是蛋白胨。3硼元素对核盘菌生长速率及菌核产生量的影响在熔化的PDA培养基中加入硼酸钾(K_2B_4O_7.5H_2O),配制成硼酸钾含量分别为0.01,0.05,0.10,0.5,1,2,4,8,16 mg/L的PDA培养基,将供试的12个核盘菌菌株接种到上述不同含硼培养基上,置25℃黑暗培养,以不加硼酸钾的PDA培养基为对照。接种2d后测量菌落直径,第7、14、30 d时记录菌核数目。测定结果表明,硼在低浓度(0.01mg/L、0.05mg/L)时,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在较高浓度(0.5 mg/L~16mg/L)时,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且随着硼元素浓度增高,对菌丝的抑制作用就越明显。硼在一定浓度下对油菜菌核病菌菌核产生量有抑制作用,在硼离子浓度为2 mg/L~16mg/L时,随着浓度的增加,菌核产生量抑制率增加。4锌元素对核盘菌生长速率及菌核产生量的影响测定方法同上,只是用硫酸锌(ZnSO_4)配制成不同浓度的含锌培养基。实验结果表明,当锌离子的浓度为0.01~4.00 mg/L时,对核盘菌菌丝生长总体有明显促进作用。当锌离子的浓度为0.01~4.00 mg/L时,各浓度处理对核盘菌菌核产生量率均低于空白对照,说明锌对核盘菌菌核产生量有明显抑制作用。5硒元素对核盘菌生长速率及菌核产生量的影响在熔化的PDA培养基中加入亚硒酸钠(Na_2SeO_3)配制成不同含硒培养基,将供试的12个核盘菌菌株接种到上述不同含硒培养基上,置25℃黑暗培养,以不加亚硒酸钠的PDA培养基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加入了低浓度的亚硒酸钠(<0.01mg/L)的培养基,其核盘菌的生长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可显着看到菌丝生长浓密,有一定的促进核盘菌生长的作用,菌核生长速率较快,7d即可形成。而在培养基含硒浓度较高(10mg/L~100mg/L)时,硒对核盘菌的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菌丝生长稀疏,且随着浓度的升高,菌丝生长抑制率增加。此外,菌丝形态观察发现,在硒浓度>10mg/L时,核盘菌菌丝形状变化明显,与空白对照(CK)相比,菌丝较短且较粗,菌丝扭曲,呈现畸形。此外,测定结果还表明,在试验设置的培养基含硒浓度(0.01mg/L~100mg/L)范围内,硒元素对菌核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当硒元素浓度达到>80mg/L时,菌核便不再形成。(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吴亚[9](2017)在《油菜菌核病菌弱致病力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盘菌是一种土传性植物病原真菌,由该病菌侵染油菜引起的油菜菌核病在我国的各油菜种植区均能发生,特别严重威胁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油菜种植区,使油菜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为了探讨油菜菌核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及弱致病力形成机制,作者对油菜菌核病菌弱致病力菌株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选取安徽省不同地区来源的油菜菌核病菌株,利用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同一菌株接种4个不同油菜品种产生的病斑大小不同;同一油菜品种被25个不同菌株接种产生的病斑大小也不同,进而说明油菜菌核病菌菌株之间存在明显致病力分化。根据测定结果,选取有代表性的6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强致病力菌株WJB-4、TC-7、SX-2,弱致病力菌株LA3、WW2、SX-6-1)为供试菌株。对弱致病力菌株LA3、WW2、SX-6-1进行了分子鉴定,ITS序列分析结果得出,弱致病力菌株与已知核盘菌的序列的同源性均高达100%。由此可见,弱致病力菌株为核盘菌,而不是被污染的其它真菌。进一步研究了6个供试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强致病力菌株WJB-4、TC-7、SX-2,弱致病力菌株LA3、WW2、SX-6-1)的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WJB-4为快生长类型,生长速度为4.20cm/d,菌落扩展均匀且生物量较高;而弱致病力菌株中SX-6-1为慢生长类型,生长速度仅为2.43cm/d,菌落扩展不均匀且生物量较低。为了分析弱致病力菌株的生化机制,比较其在致病因子方面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分别测定了供试菌株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草酸产生量,并检测了侵染垫形成数量。结果表明,与强致病力菌株相比,弱致病力菌株草酸产生量较低,果胶酶活性较弱,侵染垫形成较少。从内生细菌鉴定和dsRNA病毒检测两方面初步探索弱致病力菌株形成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自弱致病力菌株体内未分离到内生细菌,说明内生细菌不是引起弱致病力菌株的形成原因。同时,在弱致病力菌株中没有提取到dsRNA病毒,进而说明dsRNA病毒也不是引起供试弱致病力菌株的形成原因。(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李向东,毕云青,曹继芬,杨佩文,赵志坚[10](2016)在《油菜菌核病菌不同培养基生长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云南省罗平县、腾冲县及临沧市油菜菌核病标样进行分离培养,选取纯化核盘菌菌株14个,进行4种培养基条件下生长速率及14种杀菌剂抑制效果测定。结果表明,核盘菌生长适合培养基PDA>黑麦A>燕麦>V8,表明前3种培养基均适合核盘菌的分离培养、菌丝生长等。菌核净、咪鲜胺、甲霜灵锰锌、明迪、明嘉、大生、腐霉利、怪客、叁唑酮、百菌清、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对云南油菜菌核病菌株抑制效果在93.95%~100%,凯泽和明赞抑制效果(73.03%和77.81%)偏低,表明控病效果一般。揭示大部分杀菌剂对云南油菜菌核病还有较好的防控效果,药剂单剂轮换使用。3个油菜主产区采集到的菌核病菌株,对14个杀菌剂的平均生长直径在7.51~9.55mm,抗性高低顺序为罗平>临沧>腾冲。罗平菌株加入多菌灵、明迪(氟啶胺+异菌脲)、甲基托布津和明嘉(嘧菌环胺+啶酰菌胺)的菌落生长直径较大,在8.28~11.5mm;腾冲菌株加入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的菌落生长直径较大,在8.58~10.22mm;临沧菌株加入多菌灵、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的菌落生长直径较大,在7.78~9.84mm,表明上述杀菌剂对3个不同油菜产区菌核病防控有一定抗性风险。该试验结果为生产上油菜菌核病早期预防及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1-10)
油菜菌核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筛选适合江西省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防治的杀菌剂,采用菌落直径法和大田常规喷雾法,分别研究了8种化学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核病菌对戊唑醇、咪鲜胺、氟啶胺、多菌灵、啶酰菌胺、腐霉利和吡唑醚菌酯均表现出高度敏感,EC50在0.005~0.174μg/mL,对代森锰锌不敏感。田间防治效果表明,腐霉利、多菌灵、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效果较好,防治效果分别为86.44%、82.48%、81.35%和77.4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菜菌核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祝久香,黎继烈,申爱荣,严准,余永廷.油菜菌核病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019
[2].徐雪亮,刘子荣,黄衍章,刘小娟,陈庆隆.不同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防治效果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
[3].哈米德.油菜菌核病菌中的新病毒及其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4].魏君君.蛋白激发子SsSm1在油菜菌核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
[5].吴亚,赵振宇,王琴,王伟燕,张华建.油菜菌核病菌弱致病力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6].张茜茹,王姣,宋延香,潘月敏,张华建.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营养生理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7].王晓冬.油菜菌核病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应用基础[D].浙江大学.2017
[8].张茜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营养生理初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7
[9].吴亚.油菜菌核病菌弱致病力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7
[10].李向东,毕云青,曹继芬,杨佩文,赵志坚.油菜菌核病菌不同培养基生长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C].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