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连接论文_林沁雨,文程生,刁玥,燕力榕,高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榫卯连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节点,木结构,刚性,梁柱,曲线,木梁,热胀冷缩。

榫卯连接论文文献综述

林沁雨,文程生,刁玥,燕力榕,高颖[1](2019)在《自攻螺钉与榫卯连接CLT墙体节点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正交胶合木(CLT)的出现使木结构建筑突破了以往的层高限制,但现在采用的金属连接件连接方式降低了CLT材料的使用效率,浪费了CLT材料的力学性能优势。因此,连接节点成为CLT研究的关键性问题。对榫卯连接在CLT墙体-墙体处的节点应用进行抗剪性能研究,并与自攻螺钉的连接性能相比较,以探究榫卯连接节点在CLT建筑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对自攻螺钉与燕尾榫连接的两类CLT墙体节点H型试件进行单调与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得到试件在纯剪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曲线、滞回曲线、骨架曲线等参数,并结合破坏现象比较分析了两类试件的初始刚度、最大承载力、耗能、刚度退化、强度退化等力学特性。【结果】钉节点一般先于CLT材料破坏,并损坏连接处木材,而燕尾榫节点后于CLT材料发生破坏;在单调加载试验中,燕尾榫节点的延性略低于钉节点,但最大承载力、极限位移、屈服荷载、屈服位移与耗能分别高出钉节点313.50%、35.38%、370.80%、92.76%、459.64%;在低周反复加载试验中,钉节点延性较差,燕尾榫节点延性相对较好,燕尾榫正向加载的最大承载力高出钉节点455.54%,负向加载的最大承载力高出钉节点234.74%,且燕尾榫节点维持刚度和强度的能力,以及耗能能力均优于钉节点。【结论】与钉节点相比,燕尾榫节点可以更大地发挥CLT材料的优点,以推动CLT建筑的工程应用。(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武国芳,钟永,龚迎春,任海青[2](2019)在《木结构梁柱间榫卯连接节点性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促进传统营造技术在现代木结构中的传承应用与创新发展,梳理木结构梁柱间榫卯连接节点、榫卯连接木构架的力学性能及榫卯节点加固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工程木产品及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梁柱间榫卯连接节点在现代木结构中的应用前景及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木材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孙国军,赵益峰,薛素铎,李江,李晓辉[3](2018)在《复合榫卯节点连接特性拟静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际工程中的榫卯节点往往形式复杂,由多种不同榫卯连接形式组合而成,称这类节点为复合榫卯节点,目前复合榫卯节点的连接特性尚不明确.基于沈阳故宫文溯阁古建筑,以影响该建筑力学特性和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的复合榫卯节点作为试验对象,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分析讨论了该节点的受力变形特征及其破坏形式.得到了相应的弯矩-转角滞回曲线、骨架曲线、特征参数和恢复力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榫卯节点拥有良好的变形性能,破坏形式为榫头脱出量超过规范要求导致的破坏,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呈Z字形,验证了复合榫卯节点的半刚性能.所得到的恢复力模型可以为文溯阁古建筑的有限元分析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也可为同类型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可靠的试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8年S1期)

张雷,杨娜[4](2017)在《均布荷载作用下榫卯连接木梁的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弹性力学的半逆解法,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简支木梁、铰接木梁和固接木梁解答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古建筑榫卯节点半刚性连接的特点,通过引入两个表示半刚性的参数,得到了榫卯连接木梁内应力分布的多项式解答。通过对一个随梁实例的计算,分析了两个半刚性参数对梁内应力分布的影响,又通过比较榫卯梁和简支梁、铰接梁及固接梁内应力分布的特点,发现剪应力对于木梁尤其是榫卯木梁的影响不能被忽略。该文最后指出,榫卯节点的刚度随荷载的增大是在不断变化的,并给出了变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参数的确定方法。(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7年07期)

李智,明亮,尹宏武[5](2017)在《不同连接方式对榫卯节点耐火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不同连接方式下榫卯节点耐火性能,选取云南松作为原材料,制作4种不同连接方式的榫卯节点,对榫卯节点的燃烧温度和最终的炭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十字箍头榫、半榫、燕尾榫的节点温度稳定上升,馒头榫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大;在节点耐火性能上,按从优到劣排序分别为馒头榫、燕尾榫、半榫、十字箍头榫。(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07期)

高群,唐骏[6](2017)在《车用榫卯构件过盈连接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榫卯结构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铝合金骨架,优化了悬臂结构的受力方式。通过热胀冷缩法可实现榫卯结构的过盈配合,采用试验与有限元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过盈量下榫卯构件的最大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当榫卯样件立放时,榫卯构件过盈量取0.3 mm时可承受最大静载力分别为0.2 mm的1.437倍,0.1 mm的2.467倍;而榫卯样件横放时不同过盈量所对应的最大静载力基本相同。仿真分析进一步表明,当榫卯样件立放受载,榫头与卯口发生相对滑移时,叁组试件均发生破坏,且发生拔榫现象。(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7年10期)

马炜,杨俊杰,沈黎,章雪峰[7](2016)在《销连接榫卯节点木构件抗侧力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木结构木销连接榫卯节点模型的拟静力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得出了销连接节点的力-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转角,并得到试验后结构的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此种榫卯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正、反两个方向的骨架曲线差别较大,木销成为此种结构受剪破坏的控制性因素,适当提高销子的强度,可较明显地增加木构架的抵抗水平荷载作用的能力,结构的延性可通过节点销槽的扩孔作用来加以保证,试验结果对此类结构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Ⅱ》期刊2016-06-20)

李佩[8](2016)在《穿斗式木结构榫卯连接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其中以抬梁式结构与穿斗式结构应用最为广泛。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的村镇中还分布有大量的既有穿斗式木结构房屋,在多处古迹或旅游景点处新建了部分穿斗式木结构。这种结构以其自重轻,结构布置灵活,空间大等优势受到人们青睐。在地震作用下,穿斗式木结构较少出现房屋倒塌性破坏,多因过度倾斜导致使用功能丧失,表现出一定的抗震性能,极大地保护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理论方面,目前我国规范并未对穿斗式结构的设计、验收、性能评价、加固等问题给出系统的条文规定;实际工程方面,新建穿斗式房屋也多参照传统工艺制造,没有明确这类建筑的结构机理,存在安全隐患。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多采用榫卯连接,穿斗式结构的榫卯节点表现为一根梁连续穿透多根柱子,节点处梁截面没有削弱,结构整体性好。已有研究表明节点性能是传统木结构性能的控制环节,为了明确穿斗式木结构的抗震机理,需要对节点部分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完成穿斗式木结构榫卯连接边节点、中节点的单调加载试验及拟静力试验和推导节点理论模型的工作,得到了以下结论:(1)穿斗式木结构节点的M-θ滞回曲线呈Z型,有较长的滑移阶段;(2)边节点与中节点的M-θ骨架曲线表明节点均经历了滑移阶段与上升阶段,滑移阶段节点刚度很小,进入上升阶段后节点刚度陡然增大,之后逐渐退化,当转角达到0.11rad左右,节点上升阶段刚度达到最小值,之后有所增大;(3)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节点表现出一定的强度退化规律,主要表现在同一级控制位移的第二次循环中,退化幅度较小;(4)通过计算节点的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发现边节点与中节点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相差不大,二者具有相近的耗能能力;(5)随节点弯矩值增大,边节点和中节点的变形均相应增大,没有明显的屈服现象;(6)推导了节点正向加载、卸载与反向加载、卸载四种状态下节点弯矩-转角理论模型,将理论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二者吻合度良好,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7)讨论了节点理论模型中初始缝隙的影响,结果表明节点初始缝隙越大,初始转角值越大,滑移段越长,有效转角阶段的初始刚度值越大,刚度退化速度越慢。通过对穿斗式木结构榫卯连接的试验及理论研究,明确了节点的抗震机理,为今后指导实际工程的建设、维修及加固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具有3个创新点:对穿斗式木结构边节点的静力性能及抗震性能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对穿斗式木结构中间节点的静力性能及抗震性能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穿斗式木结构节点的理论模型。(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滑倩[9](2015)在《一种榫卯连接框架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结构的传统设计理念中,节点是完全铰接或者完全刚接的,某些情况下,半刚性连接更符合工程实际。事实上任何一种连接方式都是处于刚接与铰接之间的,完全的刚接和铰接都是不存在的。提出了一种榫卯连接式半刚性节点,将梁端做成榫头,插入柱子预留的卯口中。节点的弯矩—转角曲线很复杂。论文建立榫卯连接的半刚性模型,用折线型弯矩转角曲线表示节点的本构关系。本文选取一单跨两层的榫卯连接铝合金空间框架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结构的动力分析。首先,通过模态分析榫卯连接初始转动刚度、楼板自重对模型框架的自振频率的影响;然后,输入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对模型框架进行了时程分析,比较节点连接初始转动刚度、地震波强度、楼板自重等因素对结构位移、加速度、柱脚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自振频率随着半刚性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楼板自重的增大而减小;输入地震作用下节点仍处于初始转动刚度阶段,初始转动刚度增大时,两个方向的位移、加速度反应减小,但柱脚应力增大;X方向相应的位移、加速度反应大于Y方向相应的反应,柱脚应力则相反;随着地震波强度的增大,X方向和Y方向的位移、加速度、柱脚应力都相应的增大;当梁上楼板自重增大时,两个方向的位移、加速度、柱脚应力也相应增大。最后,论文将计算结果与振动台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动力反应有一定的差异,但变化趋势基本吻合,证明了论文建模和分析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5-06-01)

喻岩,段树金,张裕[10](2015)在《榫卯式连接钢框架节点承载力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新型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方钢管榫卯节点。对由该节点连接的钢框架结构进行了静力载荷试验,得到梁跨中和端部节点荷载-位移曲线,以及框架不同部位荷载和应变图,分析了试验的结果;并根据试验模型进行了计算机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了节点处构件不同截面尺寸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方钢管榫卯节点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将它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比较接近。试验表明:这种新型榫卯节点承载力高,从设计原则看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榫卯连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促进传统营造技术在现代木结构中的传承应用与创新发展,梳理木结构梁柱间榫卯连接节点、榫卯连接木构架的力学性能及榫卯节点加固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工程木产品及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梁柱间榫卯连接节点在现代木结构中的应用前景及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榫卯连接论文参考文献

[1].林沁雨,文程生,刁玥,燕力榕,高颖.自攻螺钉与榫卯连接CLT墙体节点力学性能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2].武国芳,钟永,龚迎春,任海青.木结构梁柱间榫卯连接节点性能研究进展[J].木材工业.2019

[3].孙国军,赵益峰,薛素铎,李江,李晓辉.复合榫卯节点连接特性拟静力试验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8

[4].张雷,杨娜.均布荷载作用下榫卯连接木梁的解析解[J].工程力学.2017

[5].李智,明亮,尹宏武.不同连接方式对榫卯节点耐火性能的影响[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7

[6].高群,唐骏.车用榫卯构件过盈连接的性能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

[7].马炜,杨俊杰,沈黎,章雪峰.销连接榫卯节点木构件抗侧力性能研究[C].《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Ⅱ.2016

[8].李佩.穿斗式木结构榫卯连接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6

[9].滑倩.一种榫卯连接框架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

[10].喻岩,段树金,张裕.榫卯式连接钢框架节点承载力性能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论文知识图

阎敬铭祠堂斗拱、额枋、雀替(图源:...党家村额枋雕刻图(图源:自摄于韩城...阎敬铭祠堂斗拱、额枋及雀替图(图源...地球屋一号施工过程图片来源:互联网榫卯连接组装框架结构示意图榫卯连接方式不同斜度荷载横向...

标签:;  ;  ;  ;  ;  ;  ;  

榫卯连接论文_林沁雨,文程生,刁玥,燕力榕,高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