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语文教学中情境氛围的建造(论文文献综述)
焦智捷[1](2021)在《文化传承与理解视阈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至今仍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将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中华民族才能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中要架起中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桥梁,逐渐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初中古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典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种类丰富、内涵深刻,它不仅囊括了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知识层面的文化成果,更蕴含着精神品格、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的文化成果。初中生学习古诗文即是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初中古诗文教学也是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重要载体。通过古诗文学习,学生们掌握了相关的文言知识、行为礼仪、风俗民情等文化常识,更领略了古代文人志士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仁民爱物的家国情怀,这些都利于他们形成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真正认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将其自觉践行到日常行为中去。尽管目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有些许进步,古诗文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所上升,学生们对部分古诗文展现出一定的兴趣,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也注意到文学常识的重要性并对古诗文的解读也有一定深度。但与此同时,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有相当一部分经典古诗文的内蕴并未充分挖掘,且很少用到群文教学、主题教学法;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通常多为读讲结合,并不重视吟诵诗歌;学生们学习古诗文的目的也很功利,他们对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没有充分认识,更别提将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本文结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从初中古诗文教学实际出发,挖掘问题存在的原因,深刻剖析初中古诗文中内含的传统文化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合理可行的相关教学方式,从而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更好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真正得到提升。
周一之[2](2021)在《深度教学视角下的名师课例比较研究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深度教学理论是由国外的深度学习理论衍伸而来,我国教育研究者结合本国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致力于探索深度教学的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性发展的研究。深度教学的对立面是浅层教学,传统的知识教学只把重心放在语言符号的浅层理解,深度教学则认为,知识是具有内在结构的,不能简单地认定为只是语言文字的静态呈现,相应的课程教学也具有对应的内在的层次,而最后实现的教育功能,也不仅限于功利性目的。学习者要实现全面发展,就需要知识、思维与情感的整合与统一,分析探究深度教学理论,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课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在深度教学视角下进行名师课例的比较研究,是本文的创新点,也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研究的必然趋势。课例以静态的文字形式记载,同时也是一个具体的动态的教学呈现,通过对课例的研究,可以提炼课例背后的理论支撑,发现教学问题,以及归纳总结相关教学规律。与普通的课例相比,名师课例更具研究价值,从普通教师到名师,势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耕与反思总结,他们有先进的教育理论见解、具备娴熟的研读分析使用教材的能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及特色风格。笔者选择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三位名师执教此课的课例进行比较研究,结合深度教学理论,可以明晰地看到三位名师在课例中是如何体现深度教学的,同时通过分析整理其教学相同点,以此得出对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深度教学的启示。本文分四章来论述:第一章是绪论,由研究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四部分组成;第二章是《圆明园的毁灭》及名师课例简介,主要论述《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的文本介绍、三位名师的简介及课例简介;第三章是在深度教学视角下对名师课例进行比较研究,由教学目标的比较、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比较、教学方法的比较三部分组成;第四章是得出的启示,将从对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深度教学的启示,以及对教师自身素养的启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曲平[3](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需要创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我国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提倡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至今,教师教学中依旧存在未有效落实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意识淡漠、理念不足,创新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持续深入研究尤为必要。且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小学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与特点,这些也使得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创新教学为出发点,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法探究Q市M小学和J市D小学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首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其认为的语文创新教学的应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实然;影响他们创新教学的因素;他们对未来语文教学中想要做出的创新努力以及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期望等。其次,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他们是否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真正落实于实际的教学施行中。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教师问卷再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学动机、创新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体的创新教学行为,以更全面地探析他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问卷再更客观地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学生对其语文教师实际课堂创新教学表现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有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误解与不足;未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落实于教学实践;缺乏创新教学实效甚至未有教学创新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一是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包括国家宏观方面教育教学政策与制度,教学改革与要求等与创新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指导;学校方面创新教学氛围的营造、条件的供给等的缺失;二是教师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欠缺;三是教学主体——学生,其个体差异、创新学习能动性方面的不足等,影响了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由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建议:一是国家宏观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教学指导;二是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的环境氛围条件;三是教师多方面自主提升创新教学专业素质,优化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本研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积极探索与重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切实优化落实创新教学实践,营造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能力等,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谢秋月[4](2020)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编写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文中认为古代小说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材料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此外,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特征能够调动学生多种形式思维的参与,使学生在思考中提升思维素养以及审美品位,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可以说,古代小说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价值。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小说内容的编写呈现出整体性、系统性和拓展性特点,古代小说内容有序地编写在必修教材的四大板块以及多本选修教材中,这些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小说的教学价值,教师把握这些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然而,大部分教师忽视了教材中古代小说内容间的相互关系,忽视了教材中古代小说的编写特点。因此,本研究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具体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小说的编写情况,挖掘其内在的教学价值,在把握教材中古代小说编写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材资源,为一线教师提供古代小说教学的参考性建议。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论述选题的缘由与意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编写研究——以人教版为例”适应了2017年版课标的要求,重视教材中古代小说的编写特点,有利于充分发挥教材中古代小说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第一章,在明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以及构成要素后,分析古代小说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并思考教师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何作用。第二章,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详细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小说的编写情况及其教学价值。并在逐一分析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编写情况后,系统介绍古代小说在整套人教版教材中的编写特点。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的方式,调查教师与学生对教材中古代小说内容编写的认识情况。第四章,在把握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小说编写特点的前提下,结合教材资源,对古代小说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结语部分论述本论文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古晓君[5](2020)在《“读写结合”法运用于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论文以“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中的教学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为研究方法,对广东省佛山市三所性质不同的中学语文说明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调查,发现存在说明文“读”与“写”目的手段混淆不清;说明文“以读促写”,“读”能促写什么,目标和路径不清晰;说明文“以读促写”所选择的“促写点”不典型;“读写结合”在说明文教学中缺乏系统训练等问题。然后根据数据调查发现存在问题的原因有:教学模式陈旧,阅读写作“一刀切”;教育体制死板,师生“淡然置之”;教学要求繁杂,教师“独木难支”;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力不能及”等阻碍“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教学中顺利实施的不利情况,接着笔者参考语文教育家郑桂华教授的观点,从“以读促写”(包括:识别对象辨类型、细观事物抓特征、深透文本学构思、精读课文学技法、品读语言明表达、专题训练促写作共六种技法)和“以写促读”(包括:立足课堂“以写促读”,质疑问难以疑促读,拓展阅读以趣促读共三种技法)两个大方面提出有效开展“读写结合”法运用于语文说明文的教学策略,意在帮助学生提高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最后补充了两个说明文教学课例分析作为实践指导,力图能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本论文是立足于久经不衰的语文教学“读”与“写”两个方面的研究,希望研究成果可以为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读写结合”以及说明文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语文教育者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帮助。
李卓洮[6](2020)在《高中生工程思维培养的活动设计研究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STEAM教育的迅速发展,工程教育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2017年出台的《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将工程思维定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由此可见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卓尼县柳林中学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学生工程思维能力总体较为薄弱,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缺少具体针对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且缺乏实证经验和参考,因此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势在必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思维工具、学习工具,将其运用到通用技术课堂中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明确工程思维过程。本研究从实际问题出发,遵循技术设计过程,结合工程思维发展阶段,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特性,设计了应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工程思维的活动框架。该框架分为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构建和工程评价四个连续的工程思维阶段,将思维导图灵活应用于各个阶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对应的工程思维培养目标,设计出较为详细的教师和学生活动。本研究以柳林中学高二年级两个平行理科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在实验班应用设计的活动框架进行教学,以小组在线协作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营造了信息化学习的环境,促进了高中通用技术课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有效展开。对照试验中有且只有思维导图的使用这一个自变量。在经过三次工程项目的实践教学后,通过工程思维水平测试、学生互评工程过程记录单和学生自评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三种方式,收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从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构建和工程评价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实验班在试验教学后三种数据的分值均高于对照班。得出应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工程思维,对学生工程思维水平、工程思维过程和工程思维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但对不同工程思维阶段的促进作用存在着略微差异的结论。本研究验证了应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工程思维活动设计的有效性,为广大一线通用技术教师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提供了实践参考。
李家萍[7](2020)在《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将“高考作文命题”作为高中作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切入点,以高中作文教学者的观察视角来分析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如何对教学现状进行优化改进提出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深入探究高考作文与高中作文教学之间的关联性。一方面,高考作文是对作文教学效果的最终反馈和显性证明,一定程度上指导并且制约着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高中作文教学又为高考作文的成果展现打下基础,高考作文本质上是对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测量和评价。本论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论述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较为具体地表明以高考作文命题为切入点来进行高中作文教学研究的缘由及学术价值,凝聚着重大的教育实践意义。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干内容,根据2010年—201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特点,总结出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类型与材料取舍、写作要求与价值取向,然后对高中教师作文教学现状、高中生作文写作现状分别进行调查研究。其次,基于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下对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分别进行概括分析,以此诠释当下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部分教学问题。最后,从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认知谈到了作文教学观,提出了作文教学情感提升策略、作文教学认知提升策略和作文教学写作训练策略,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考作文核心目标的要求,在对高考作文命题走向有了整体认知的基础上,精准细化总结出相应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以此明确作文教学指导方向。第三部分是结语,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再次肯定了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对一线作文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期望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同时也希望能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促进作用。
杨敏[8](2020)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地理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对立德树人的落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中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还蕴含其他方面的价值观元素,例如:家国情怀、全球意识、环境责任、社会准则、审美情趣和科学态度等。从学生对地理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认可度、学生角度了解地理课程中蕴含的价值观元素、教师对地理课程中蕴含价值观元素的理解、教师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访谈提纲,对高中生和一线地理教师关于地理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情况进行调查之后,发现目前的地理课堂中进行价值观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以知识教学为主,忽视价值观教育;二、教师对地理课程中蕴含的价值观元素不明确,教师认为地理课程中蕴含的价值观是人地协调观、环境观、人口观等较为笼统;三、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方法单一,主要以案例研究法为主。因此,探究地理课程中蕴含哪些价值观元素,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内容为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在“一师一优课”平台中选择32节优课,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提取价值观目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分析,提取每节课程内容中蕴含的价值观元素,以及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通过观察课例并分析,提取出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中蕴含的价值观元素主要以科学态度、辩证唯物主义观为主,其次是审美情趣、环境责任、人地协调观。从课例中提取出主要的价值观教育方法是案例研究法、实践活动法、陶冶教育法,其次是言语说服法、榜样示范法、情境教学法。观察课例中价值观教育后发现存在的问题有: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够重视价值观教育。教师在课堂上以知识教学为主,在课堂上只呈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而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展示;在教学设计中价值观目标不明确,有些教师即使在教学设计中有价值观目标是设计,在课堂上并未体现,教学设计中的价值观目标流于形式。二、教师进行价值观教育不明确,需要学生自己体会。教师在课堂上选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以知识教学为主,在知识学习表面后的价值观教育,教师没有明确讲出来,而价值观本身就很抽象,学生自己体会,往往达成效果不明显。根据现状调查和观察课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地理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建议:一、地理教学中创造实践行动的机会。二、用地理知识解读生活,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塑造价值观。三、学科间融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四、选用合适的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五、地理课堂中尽可能进行显性的价值观教育。最后,根据价值观教育方法及建议,选择两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体现价值观教育。与此同时,根据论文撰写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不足与展望。
朱莉清[9](2020)在《黎锦熙《新着国语教学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初,国语运动兴起,语文独立设科,然而设立之初,读经的影响尚存,诸多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被引用到中国。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思想大动荡、教育大转型的时期,黎锦熙出版的《新着国语教学法》不仅是我国现代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教学论专着,也是我国现代史上首部系统的语文教学论着。本文拟通过细读《新着国语教学法》,分析其在语文教育思想上的得与失,进而探讨其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文章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缘起、现状、方法和意义。正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通过介绍《新着国语教学法》的时代背景和认知背景,包括科举废除、新学兴起、新文化运动、文白之争和同时代其他学者,如鲁迅、王森然、夏丐尊、叶圣陶等在语文教育上的实践成果,将黎锦熙的《新着国语教学法》进行历史还原,使其诞生背景和历史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其次,通过细读《新着国语教学法》,考察其对语文教育的贡献意义和局限之处,评析其中语文教育的得与失。《新着国语教学法》中提出了新的教学目的、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例如缺少评价体系,《新着国语教学法》中的部分观点与实际语文教育相左等。同时,这一章中对《新着国语教学法》的历史局限性的探究为此论文的创新之处之一。最后,在深入探究黎锦熙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黎锦熙作为一位教育家的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从当下的语文教育实践出发,结合教育文件和语文课程发展新方向,探讨其对当代语文教育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工具性和人文性、书法教学等方面的启示,希望从中获得一些能古为今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2020年为黎锦熙诞辰130周年,值此之际,研究《新着国语教学法》不仅是为了向语文教育界大家——黎锦熙的致敬,更是希望未来的语文教师们能加深对语文教育教学的认知与思考,牢记初心,继往开来。
高洁[10](2020)在《初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远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近到中国新冠战役的胜利;大到航空母舰的建造、小到螺丝钉的制造,革命传统一直凭借它敢为人先、开辟创新、勇敢战斗、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强大与繁荣,是封存在在华夏儿女脊背中的精神能量。近年来,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新时代正催生着无限的发展机遇,也渴求着德才兼备的智慧型人才。十九大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新的教育任务,其中一个教学切入口便是革命传统教育;但近年来革命“过时论”、革命“空谈论”革命以及“无用论”甚嚣尘上,革命领袖形象和革命事实被严重诋毁和歪曲,革命传统作品教学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革命传统作品面临的困境的双重压力下,革命传统教学的研讨与探究就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本论文将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作品为研究对象,阐释现代价值,分析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理论研讨相应的教学策略,力求引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对革命传统作品的热情、对革命精神的传承。自语文独立成科以来,革命传统文本一直是教材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时代的起伏中从主流变为旁支再到如今的重新崛起,其中不仅是现代人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尊重,更是因为在革命传统中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现代教育价值,如激励道德发展、增强创新意识、促进文化引领、增强政治导向性以及改善学生心理。革命传统作品在内容上也与其他类别的文本有着极其明显的不同:从国家和个人层面而言,在国家层面上,革命传统作品弘扬的是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的历史使命;从个人层面上看注重宣扬“明德笃行,弘毅持志”的人格精神以及“悲天悯人,兼善天下”的社会关怀。革命传统作品主题的隽永性也要求教学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首先要学生引导学生品读,从朗读到涵泳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其次,为学生创设具身认知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语言、事物、游戏以及VR技术尽量还原学生对革命的清晰认知;另外,利用历史资料对革命事物和革命事件进行必要补充,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选取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单篇教学、群文阅读教学以及整本书阅读的教育能量,去尽可能地感染一个人、教育一个人。之后,是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实践,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语言分析和情感渲染目标为例设计教学片段,采用教学案例加反思研读的形式撰写。最后,为落实课改的要求,撰写延安研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分为课前准备、课中活动以及课后评价三个阶段。
二、谈语文教学中情境氛围的建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语文教学中情境氛围的建造(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传承与理解视阈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一、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
1.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
2.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 |
3.优秀传统文化在古诗文中的体现 |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实践 |
1.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涵 |
2.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重要性 |
3.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长足发展及实践困境 |
(一)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长足发展 |
1.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视程度渐深 |
2.注重古诗文中文化常识的传授 |
3.与当地文化实际相结合 |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践困境 |
1.教材解读不深入且不细致 |
2.古诗文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
3.文化传承未落到实处 |
三、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教学建议 |
(一)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要以教材内容为本 |
1.运用背景知识,创设学习情境 |
2.深挖文本内涵,接受文化熏陶 |
(二)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要优化课堂教学 |
1.明确教学目标 |
2.更新教学手段 |
3.拓展教学资源 |
(三)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要培养学生兴趣 |
1.鼓励查阅资料,阅读经典书籍 |
2.参与文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
3.提高辨别意识,知识行动统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2)深度教学视角下的名师课例比较研究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1.1 深度学习需要在深度教学中实现 |
1.1.2 语文课例为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
1.1.3 新时代的语文基础教育必须进行革新 |
1.2 研究意义 |
1.2.1 加深对课例研究的认识 |
1.2.2 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 |
1.2.3 帮助教师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
1.3 研究现状 |
1.3.1 关于深度教学 |
1.3.2 关于课例研究 |
1.3.3 关于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的研究 |
1.3.4 关于《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对比法 |
1.4.3 访谈法 |
2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及名师课例简介 |
2.1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简介 |
2.2 王崧舟及其课例简介 |
2.3 于永正及其课例简介 |
2.4 窦桂梅及其课例简介 |
3 深度教学视角下的《圆明园的毁灭》名师课例比较研究 |
3.1 教学目标的比较 |
3.1.1 名师课例中教学目标的比较 |
3.1.2 教学目标与深度教学理论的契合 |
3.2 教学内容的比较 |
3.2.1 教学内容选取的比较 |
3.2.2 教学内容组织的比较 |
3.3 教学方法的比较 |
3.3.1 名师课例中教学方法的比较 |
3.3.2 教学方法与深度教学理论的契合 |
4 对小学语文阅读深度教学的启示 |
4.1 对实施语文阅读深度教学的启示 |
4.1.1 确定教学目标应把握知识内在结构 |
4.1.2 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知识分层、逐层深入 |
4.1.3 选用教学方法应重视学习的关联度、深度与广度 |
4.2 对教师自身素养的启示 |
4.2.1 教师应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 |
4.2.2 教师应提升文化及专业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
2.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要求 |
3.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紧迫性 |
4.个人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 |
(二)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特点 |
1.创造性 |
2.研究性 |
3.智慧性 |
4.生成性 |
5.民主性 |
(三)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价值意义 |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的研究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及内容 |
3.研究工具 |
(二)研究实施 |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1.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分析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讨论 |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存在误解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不足 |
(二)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施行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准备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2.教师对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3.教师对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4.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5.教师对创新教学评价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三)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施行存在问题 |
1.教师重教轻学,缺乏实质创新 |
2.创新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实效 |
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 |
1.国家宏观教学要求的偏失 |
2.学校创新氛围条件的薄弱 |
(二)教师创新教学素养的欠缺 |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 |
2.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淡漠 |
3.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缺乏 |
(三)学生个体能动性的不足 |
1.学生个性差异的束缚 |
2.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缺位 |
五、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
(一)国家宏观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创新教学指导 |
1.创新教学内涵的正确清晰定位 |
2.新课改与新教材的切实明晰指引 |
3.教育考试制度的适时有效调整 |
(二)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条件 |
1.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 |
2.完善教学资源条件的供给 |
3.改善教师评价与奖励体制 |
4.减轻教与学的双重压力 |
(三)教师自主创新提升,优化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 |
1.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及理念 |
2.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素养 |
3.生成具体的创新教学实践 |
4.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 |
5.加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 |
6.形成个性的教学艺术风格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4)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编写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古代小说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第一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内涵 |
第二节 古代小说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 |
一、古代小说的语言价值 |
二、古代小说的思维价值 |
三、古代小说的审美价值 |
四、古代小说的文化价值 |
第二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小说内容的编写情况 |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古代小说内容的编写情况 |
一、阅读鉴赏板块中古代小说内容的编写情况 |
二、表达交流板块中古代小说内容的编写情况 |
三、梳理探究板块中古代小说内容的编写情况 |
四、名着导读板块中古代小说内容的编写情况 |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古代小说内容的编写情况 |
一、《影视名作欣赏》中古代小说内容的编写情况 |
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古代小说内容的编写情况 |
三、《中国小说欣赏》中古代小说内容的编写情况 |
第三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小说内容的编写特点 |
一、整体性 |
二、系统性 |
三、拓展性 |
第三章 教师与学生对教材中古代小说内容编写的认识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学生对教材中古代小说内容编写的认识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二节 教师对教材中古代小说内容编写的认识情况调查与分析 |
一、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
二、教师访谈分析 |
第四章 核心素养下利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小说编写特点指导教学的建议 |
第一节 针对整体性特点的教学建议 |
一、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
二、统筹安排教学活动 |
第二节 针对系统性特点的教学建议 |
一、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
二、有序推进教学活动 |
第三节 针对拓展性特点的教学建议 |
一、注重拓展教材内容 |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读写结合”法运用于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意义 |
(四)本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 “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依据和教学价值 |
(一)“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依据 |
1.学习迁移理论是“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 |
2.语文课程标准是“读写结合”的理论支持 |
3.“读写结合”在“统编本”说明文教材的资源分析 |
(二)“读写结合”在“统编本”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价值 |
1.弥补写作教材缺失,提升说明文写作水平 |
2.深化阅读理解,从理论走向实践 |
二 “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调查及问题分析 |
(一)“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现状调查 |
1.调查范围 |
2.调查内容 |
3.重点调查内容和调查数据汇总 |
(二)“读写结合”在说明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读”与“写”目的手段混淆不清 |
2.“读”能促写什么,目标和路径不清晰 |
3.选择的“促写点”不典型 |
4.缺乏系统训练,运用水平不高 |
(三)“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学模式陈旧,阅读写作“一刀切” |
2.教育体制死板,师生“淡然置之” |
3.教学要求繁杂,教师“独木难支” |
4.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力不能及” |
三 “读写结合”运用于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
(一)以读促写教学策略 |
1.识别对象辩类型 |
2.细观事物抓特征 |
3.深透文本学构思 |
4.精读课文学技法 |
5.品读语言明表达 |
6.专题训练促写作 |
(二)“以写促读”教学策略 |
1.立足课堂“以写促读” |
2.质疑问难以疑促读 |
3.拓展阅读以趣促读 |
(三)“读写结合”教学建议 |
1.多阅读多观察生活 |
2.构建语言模型 |
3.培养学生各种写作能力 |
抽丝剥茧——《蝉》“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
顺藤摸瓜——《神奇的极光》“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高中生工程思维培养的活动设计研究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和教育发展重视培养学生工程思维 |
1.1.2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2.2 具体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学生工程思维培养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思维导图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2.3.1 思维与工程思维 |
2.3.2 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工程思维 |
2.3.3 思维导图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理论 |
2.4.2 发现式学习理论 |
2.4.3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
2.4.4 元认知理论 |
3 研究前期准备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思路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研究环境 |
3.1.4 研究内容 |
3.2 研究工具设计 |
3.2.1 学生工程思维水平评测卷设计 |
3.2.2 学生自评问卷设计 |
3.2.3 学生互评工程思维过程评价设计 |
3.2.4 学生访谈提纲编制 |
4 应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工程思维的活动设计 |
4.1 工程思维培养活动阶段划分 |
4.2 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 |
4.3 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
4.4 应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工程思维的活动设计 |
5 应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工程思维的教学实践 |
5.1 教学实施方案 |
5.1.1 试验教学设计 |
5.1.2 前端分析 |
5.1.3 教学实践的内容 |
5.2 方案实施过程 |
5.2.1 对实验班学生提前培训 |
5.2.2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实施过程 |
5.3 工程思维培养活动实施 |
5.3.1 活动设计的验证与应用探索 |
5.3.2 活动设计问题的检验修订 |
5.3.3 活动设计的优化完善 |
6 应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工程思维的效果分析与反思 |
6.1 结果性水平测试数据分析 |
6.1.1 总体数据分析 |
6.1.2 工程思维各阶段数据分析 |
6.1.3 工程思维水平培养结果分析 |
6.2 过程性工程思维过程评价数据分析 |
6.2.1 整体工程思维发展数据分析 |
6.2.2 工程思维各阶段发展数据分析 |
6.2.3 工程思维过程培养结果分析 |
6.3 学生自我效能感自评问卷数据分析 |
6.3.1 总体数据分析 |
6.3.2 工程思维各阶段数据分析 |
6.3.3 工程思维学生自我效能感结果分析 |
6.4 质性评价访谈内容分析 |
6.4.1 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情况 |
6.4.2 思维导图对技术课程的影响情况 |
6.4.3 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和建议 |
6.5 活动设计的改进与完善 |
6.5.1 应用思维导图对学生工程思维培养的促进效果 |
6.5.2 活动框架的改进与完善 |
6.6 相关经验总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反思与展望 |
7.2.1 研究反思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调查访谈提纲 |
附录 B 2019年高二年级通用技术工程思维水平测试卷(一) |
附录 C 2019年高二年级通用技术工程思维水平测试卷(二) |
附录 D 工程思维学生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
附录 E 工程思维过程评价设计 |
附录 F 课后学生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与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
第一节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 |
一、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类型与材料取舍 |
二、高考作文命题的写作要求与价值取向 |
第二节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
一、高中教师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
二、高中生作文写作现状调查 |
第二章 基于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下的作文教学主体分析 |
第一节 教师主体 |
一、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素养 |
二、语文教师作文评改素养 |
第二节 学生主体 |
一、自主阅读与作文写作 |
二、文化传承与作文写作 |
第三章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认知与高中作文教学策略 |
第一节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认知与作文教学观 |
一、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认知与发展 |
二、语文核心素养与作文教学观 |
第二节 作文教学情感提升策略 |
一、育人教学为本,鼓励教学为主 |
二、明确教学导向,激发写作热情 |
三、树立科研精神,争做研究型教师 |
第三节 作文教学认知提升策略 |
一、深化作文教学认知 |
二、优化作文教学内容 |
三、完善作文评价指导 |
第四节 作文教学写作训练策略 |
一、审题立意与鉴赏审美训练 |
二、素材积累与高考视角训练 |
三、写作情境与文体规范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2010-2019年高考作文(全国卷)命题材料汇总 |
附录 B 关于高中生写作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 C 关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访谈提纲(教师访谈) |
致谢 |
(8)“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 |
1.1.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理论基础 |
1.4.1 价值澄清理论 |
1.4.2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1.4.3 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
2.1.1 “立德树人”的相关研究 |
2.1.2 关于“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
2.1.3 关于“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研究 |
2.2 价值观教育的策略研究 |
2.2.1 实践类的方法 |
2.2.2 探究类的方法 |
2.2.3 陶冶类的方法 |
2.2.4 讲授类的方法 |
2.2.5 小结 |
2.3 地理学科中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研究 |
2.3.1 地理学科与价值观教育的关系研究 |
2.3.2 地理课程中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研究 |
2.3.3 地理学科中蕴含的价值观元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高中地理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 |
3.1 调查问卷法调查高中地理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现状 |
3.1.1 调查问卷的研制 |
3.1.2 调查问卷中题项的设计 |
3.1.3 调查对象的选择 |
3.1.4 调查问卷(学生卷)数据分析 |
3.1.5 调查问卷(教师卷)数据分析 |
3.2 访谈法调查高中地理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现状 |
3.2.1 访谈提纲的研制 |
3.2.2 访谈对象的选择 |
3.2.3 访谈结果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地理课程中提取价值观元素及方法的研究设计 |
4.1 课堂观察工具的制定 |
4.1.1 量表制定 |
4.1.2 观察点选点说明 |
4.2 观察分析的课例 |
5 地理课程中价值观元素、价值观教育方法提取与分析 |
5.1 第一章“行星地球”价值观元素及教育方法分析 |
5.1.1 宇宙中的地球 |
5.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5.1.3 地球的运动 |
5.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
5.2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价值观元素及教育方法分析 |
5.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5.2.2 气压带和风带 |
5.2.3 常见的天气系统 |
5.2.4 全球气候变化 |
5.3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价值观元素及教育方法分析 |
5.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
5.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
5.3.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5.4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价值观元素及教育方法分析 |
5.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5.4.2 山地的形成 |
5.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
5.5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价值观元素及教育方法分析 |
5.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5.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5.6 本章小结 |
5.6.1 提取出价值观元素的分析总结 |
5.6.2 提取出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分析总结 |
5.6.3 地理课堂中进行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6 地理课程中价值观教育策略建议 |
6.1 地理教学中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 |
6.2 用地理知识解读生活,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塑造价值观 |
6.3 学科间融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
6.4 选用合适的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
6.5 地理课堂中尽可能进行显性的价值观教育 |
7 地理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设计示例 |
7.1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 |
7.1.1 课题选择 |
7.1.2 教学设计目的 |
7.1.3 教学设计思路 |
7.1.4 教学设计 |
7.2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
7.2.1 课题选择 |
7.2.2 教学设计目的 |
7.2.3 教学设计思路 |
7.2.4 教学设计 |
7.3 本章小结 |
8 反思与展望 |
8.1 反思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黎锦熙《新着国语教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 整体研究趋势 |
(二) 研究角度的划分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黎锦熙《新着国语教学法》的认知背景 |
第一节 《新着国语教学法》的时代背景 |
一、“文以载道”与“文以言志”之争:科举废除和新学兴起 |
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 |
三、西方教育的冲击:外国教育理论的引进 |
第二节 同时代学者对语文教育的研究 |
一、教育根本任务是“立人”:鲁迅强调“人立而后凡事举” |
二、语文要训练人格:穆济波叩问语文教学最终归处关注 |
三、关注生活写作:梁启超、陈望道力求“真实”的文章 |
四、国文教育目的说:陈启天提出国文科的主副目的 |
五、教育是革命的组成部分:王森然重估国文教育的价值 |
六、培养自觉学习的学生: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合力谋发展之道 |
第二章 评析《新着国语教学法》的贡献与局限 |
第一节 《新着国语教学法》的语文教学特色与贡献 |
一、提出了工具和人文相统一的教学目的 |
二、建构了“自动主义的形式教段”的阅读教学程序 |
三、设定教材的选编规则和教学方法 |
四、主张启发式的“儿童本位”新教学模式 |
第二节 《新着国语教学法》的历史局限性 |
一、缺少评价体系 |
二、书法教学中速度与工整性问题 |
三、实际上等教材和上等教法难以实现 |
第三章 《新着国语教学法》的当代启示 |
第一节 思想解放和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
一、解放思想和创新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
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符合发展实际 |
第二节 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历史渊源 |
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 |
第三节 语文教育要重视书法教学 |
一、从毛笔到钢笔再到计算机,书法教学如何与时代相接 |
二、设计一套科学完整的书法教学程序 |
三、书法教学要实践性突出 |
第四节 设计以儿童为中心,循序渐进的系统的教学方法 |
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
二、重视语文的“话法” |
第五节 对新时代老师的专业技能上的要求 |
一、有高尚的人文情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二、教师要重视现代汉语,详细掌握文法 |
三、教师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区分精读与略读 |
四、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书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初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育价值 |
一、道德激励价值 |
二、文化引领价值 |
三、创新激发价值 |
四、心理优化价值 |
五、审美提升价值 |
第二章 初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文本教材分析 |
一、革命传统作品进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历史回溯 |
(一)解放区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传统作品 |
(二)建国至二十世纪以来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作品 |
(三)现行统编本教材中的革命传统作品 |
二、初中语文教材革命传统作品的分布 |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作品分布组织研究 |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作品编排分类 |
(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作品文本特点 |
第三章 初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理论基础及基本理念 |
一、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理论基础 |
(一)中国革命传统教育理论 |
(二)视域融合理论 |
(三)文化教育学 |
二、初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基本理念 |
(一)倡导革命精神的开发 |
(二)指向红色基因的传承 |
第四章 初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内容与策略研究 |
一、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内容选择建议 |
(一)有关形象的教学内容 |
(二)有关革命作品主旨的教学内容 |
(三)有关环境描写的教学内容 |
(四)有关构思艺术的教学内容 |
二、初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策略 |
(一)吟咏文本,唤醒革命情感 |
(二)涵泳文本,捕捉革命唤情点 |
(三)引入革命乡土资源,激发情感共鸣 |
(四)具身认知,完善革命认知 |
(五)统整课内课外,提高教学效率 |
第五章 初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课堂教学实践案例 |
一、案例背景 |
二、教学实录 |
三、教学反思 |
第六章 初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
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的意义 |
二、延安红色研学旅行课程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谈语文教学中情境氛围的建造(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传承与理解视阈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研究[D]. 焦智捷.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深度教学视角下的名师课例比较研究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D]. 周一之.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D]. 曲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编写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D]. 谢秋月.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读写结合”法运用于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研究[D]. 古晓君.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6]高中生工程思维培养的活动设计研究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D]. 李卓洮.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 李家萍. 河南大学, 2020(02)
- [8]“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实证研究[D]. 杨敏.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黎锦熙《新着国语教学法》研究[D]. 朱莉清.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初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研究[D]. 高洁.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