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间隔柱,其包括一基座,该基座底面设有用于接装一第一板材的一第一板孔的一滑块,该滑块的一底壁与该基座之间的外周面具有供一U形滑槽,该第一板孔包括供该底壁穿设的一穿孔,且该穿孔侧向连通供该滑槽滑移与定位的一连通槽,其中该滑槽内一中空内壁与该连通槽对应的至少一侧缘相对地设有至少一卡扣机构,且各该卡扣机构包括能形成扣接的一扣榫和一扣槽;以及该基座顶面设有用于扣接一第二板材的一弹性扣接结构,使该第二板材扣接在该基座与该弹性扣接结构之间;因此,通过该间隔柱能在该第一板材和该第二板材之间形成保持一预设距离的间隔作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间隔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该基座底面设有用于接装一第一板材的一第一板孔的一滑块,该滑块的一底壁与该基座之间的外周面具有一U形滑槽,该第一板孔包括供该底壁穿设的一穿孔,且该穿孔侧向连通供该滑槽滑移与定位的一连通槽,其中该滑槽内一中空内壁与该连通槽对应的至少一侧缘相对地设有至少一卡扣机构,且各该卡扣机构包括能形成扣接的一扣榫和一扣槽;以及该基座顶面设有用于扣接一第二板材的一弹性扣接结构,使该第二板材扣接在该基座与该弹性扣接结构之间;因此,通过该间隔柱能在该第一板材和该第二板材之间形成保持一预设距离的间隔作用。
设计方案
1.一种间隔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该基座底面设有用于接装一第一板材的一第一板孔的一滑块,该滑块的一底壁与该基座之间的外周面具有一U形滑槽,该第一板孔包括供该底壁穿设的一穿孔,且该穿孔侧向连通供该滑槽滑移与定位的一连通槽,其中该滑槽内一中空内壁与该连通槽对应的至少一侧缘相对地设有至少一卡扣机构,且各该卡扣机构包括能形成扣接的一扣榫和一扣槽;以及该基座顶面设有用于扣接一第二板材的一弹性扣接结构,使该第二板材扣接在该基座与该弹性扣接结构之间;因此,通过该间隔柱能在该第一板材和该第二板材之间形成保持一预设距离的间隔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弹性扣接结构包括在该基座顶面一侧纵向伸出具有弹性的一支臂,该支臂的一自由端朝向该基座方向设有用于扣接该第二板材的一扣钩,使该第二板材扣接在该基座与该扣钩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滑槽的该中空内壁对向地设有一对扣榫,而该连通槽的两侧缘则对向设置供该对扣榫扣接的一对扣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滑槽的该中空内壁对向地设有一对扣槽,而该连通槽的两侧缘则对向设置供该对扣槽扣接的一对扣榫。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滑块与该中空内壁的中央横向开设一贯通的剖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扣榫相邻两侧各自开设一对开槽。
7.一种间隔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该基座底面设有用于接装一第一板材的一第一板孔的一滑块,该滑块的一底壁与该基座之间的外周面具有供一U形滑槽,该第一板孔包括供该底壁穿设的一穿孔,且该穿孔侧向连通供该滑槽滑移与定位的一连通槽,其中该滑槽内一中空内壁的与该连通槽对应的一自由端设有一卡扣机构,该卡扣机构包括能形成扣接的一箭矢状卡钩和对应该卡钩造型的一卡槽;以及该基座顶面设有用于扣接一第二板材的一弹性扣接结构,使该第二板材扣接在该基座与该弹性扣接结构之间;因此,通过该间隔柱能在该第一板材和该第二板材之间形成保持一预设距离的间隔作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弹性扣接结构包括在该基座顶面一侧纵向伸出具有弹性的一支臂,该支臂的一自由端朝向该基座方向设有用于扣接该第二板材的一扣钩,使该第二板材扣接在该基座与该扣钩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中空内壁及其该箭矢状卡钩的中央横向开设一贯通的剖沟。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箭矢状卡钩与该中空内壁的交接位置以及该箭矢状卡钩的外周面间隔且对向地各自开设一对开槽。
11.根据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基座顶面进一步包括用于支承该第二板材的一支承凸块,该支承凸块至该扣钩的距离对应于该第二板材的板厚,使该第二板材能扣接在该支承凸块和该扣钩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支承凸块顶面纵向伸出一插榫,而该第二板材对应该插榫位置则开设供该插榫穿设的一第二板孔。
13.根据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该扣钩顶面具有能导引该第二板材的一导引斜面。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间隔柱,尤其涉及一种能在两板材之间形成间隔作用的间隔柱。
背景技术
一般在电脑或电子产品中为了将印刷电路板与另一板材,例如壳体的机板或另一印刷电路板隔开,通常会在该印刷电路板与另一板材之间插接多个间隔柱,以便将两板材彼此隔开。这样除可提供印刷电路板稳固支撑及定位效果外,还可避免两板材因叠置所造成短路的情况发生。
如图1所示,是现有间隔柱扣接在两板材的示意图,该间隔柱10在中央立柱101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弹性扣勾102及一第二弹性扣勾103,该第一弹性扣勾102插入一第一板材20,例如金属机板或印刷电路板的一第一板孔201内,而该第二弹性扣勾103插入一第二板材30,例如印刷电路板的一第二板孔301内,使得该间隔柱10介于该第一板材20和该第二板材30之间,并将该第一板材20与该第二板材30形成一间距。
如需将该间隔柱10与该第一板材20分离,使用者必须以两支手指同时按压露出该第一板孔201底面外得该第一弹性扣勾102呈箭矢状的两斜向勾壁104,使该对勾壁104受力压缩变形后,接着将该第一弹性扣勾102 从第一板孔201向上推出与脱出后,即可令该间隔柱10与该第一板材20 分离。
该第一板材20通常固设并封闭在一机壳40内部,使得使用者的手指难以伸入该机壳40与第一板材20所形成的缝隙内,而无法直接在该第一板材20上拆卸该间隔柱10。因此,使用者必须将该第一板材20从该机壳 40内部拆除后,再利用上述按压该第一结合部102的拆卸作业,使该间隔柱10与该第一板材20脱离;但是,若该第一板材20焊接在该机壳40内部时,在不愿意破坏该机壳40或该第一板材20的情况下,则无法将该间隔柱10从第一板材20上拆卸,而亟待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改善。
因此,有必要改变该间隔柱与该第一板材的结合方式,以利于该间隔柱与该第一板材的结合与拆装,并能有效缩减该间隔柱突出该第一板材的底部空间,且无损该间隔柱与该第二板材的结合与固定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间隔柱,其底部采用滑扣方式结合在一第一板材,以有效缩减该间隔柱突出该第一板材的底部空间,而顶部则采用扣接方式供一第二板材固定,通过该间隔柱的该滑扣方式无须在机壳内部强制拆除或破坏该第一板材的情况下,即可在该第一板材上方直接进行间隔柱的安装与拆卸作业,而具有操作的便利性。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间隔柱,其包括一基座,该基座底面设有用于接装一第一板材的一第一板孔的一滑块,该滑块的一底壁与该基座之间的外周面具有一U形滑槽,该第一板孔包括供该底壁穿设的一穿孔,且该穿孔侧向连通供该滑槽滑移与定位的一连通槽,其中该滑槽内一中空内壁与该连通槽对应的至少一侧缘相对地设有至少一卡扣机构,且各该卡扣机构包括能形成扣接的一扣榫和一扣槽;以及该基座顶面设有用于扣接一第二板材的一弹性扣接结构,使该第二板材扣接在该基座与该弹性扣接结构之间;因此,通过该间隔柱能在该第一板材和该第二板材之间形成保持一预设距离的间隔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该弹性扣接结构包括在该基座顶面一侧纵向伸出具有弹性的一支臂,该支臂的一自由端朝向该基座方向设有用于扣接该第二板材的一扣钩,使该第二板材扣接在该基座与该扣钩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该滑槽的该中空内壁对向地设有一对扣榫,而该连通槽的两侧缘则对向设置供该对扣榫扣接的一对扣槽。
在一实施例中,该滑槽的该中空内壁对向地设有一对扣槽,而该连通槽的两侧缘则对向设置供该对扣槽扣接的一对扣榫。
在一实施例中,该滑块与该中空内壁的中央横向开设一贯通的剖沟。
在一实施例中,该扣榫相邻两侧各自开设一对开槽。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另一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间隔柱,其包括一基座,该基座底面设有用于接装一第一板材的一第一板孔的一滑块,该滑块的一底壁与该基座之间的外周面具有一U形滑槽,该第一板孔包括供该底壁穿设的一穿孔,且该穿孔侧向连通供该滑槽滑移与定位的一连通槽,其中该滑槽内一中空内壁的与该连通槽对应的一自由端设有一卡扣机构,该卡扣机构包括能形成扣接的一箭矢状卡钩和对应该卡钩造型的一卡槽;以及该基座顶面设有用于扣接一第二板材的一弹性扣接结构,使该第二板材扣接在该基座与该弹性扣接结构之间;因此,通过该间隔柱能在该第一板材和该第二板材之间形成保持一预设距离的间隔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该弹性扣接结构包括在该基座顶面一侧纵向伸出具有弹性的一支臂,该支臂的一自由端朝向该基座方向设有用于扣接该第二板材的一扣钩,使该第二板材扣接在该基座与该扣钩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该中空内壁及其该箭矢状卡钩的中央横向开设一贯通的剖沟。
在一实施例中,该箭矢状卡钩与该中空内壁的交接位置以及该箭矢状卡钩的外周面间隔且对向地各自开设一对开槽。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该基座顶面进一步包括用于支承该第二板材的一支承凸块,该支承凸块至该扣钩的距离对应于该第二板材的板厚,使该第二板材能扣接在该支承凸块和该扣钩之间。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该支承凸块顶面纵向伸出一插榫,而该第二板材对应该插榫位置则开设供该插榫穿设的一第二板孔。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该扣钩顶面具有能导引该第二板材的一导引斜面。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公开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内容,首先请参阅附图,其中:
图1为现有间隔柱装设于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间隔柱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沿着线A-A所截取的剖面图;
图4a至图4c是本实用新型间隔柱装设于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的流程图;
图5为图4c沿着线B-B所截取的剖面图;
图6为图4c沿着线C-C所截取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间隔柱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间隔柱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为图8沿着线D-D所截取的剖面图;
图10为用于图8所示间隔柱的第一板材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间隔柱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间隔柱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2沿着线E-E所截取的剖面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间隔柱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间隔柱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6为图15沿着线F-F所截取的剖面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间隔柱第八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间隔柱第九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9为图18沿着线G-G所截取的剖面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间隔柱第十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间隔柱第十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2为图21沿着线H-H所截取的剖面图;以及
图23为本实用新型间隔柱第十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至图3所示,基本上,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间隔柱1,该间隔柱1包括一几何造型,例如圆形的一基座11,该基座11设有用于扣接一第二板材30的一弹性扣接结构,使该第二板材30扣接在该基座11与该弹性扣接结构之间。该弹性扣接结构的一实施例公开该基座11的顶面一侧纵向伸出一支臂12,该支臂12的一自由端朝向该基座11方向设有一扣钩121,且该扣钩121顶面具有能导引该第二板材30(如图4b、图4c及图 5所示),例如印刷电路板的一导引斜面122。而该基座11顶面进一步包括用于支承该第二板材30的一支承凸块13,该支承凸块13至该扣钩121 的距离对应于该第二板材30的板厚,使该第二板材30能牢固地扣接在该支承凸块13和该扣钩121之间。
该弹性扣接结构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其也可以现有技术所示的弹性扣勾作为另一可行的实施方案。
请参阅图2至图3,该基座11底面则进一步包括用于接装一第一板材 20的一滑块14,该滑块14为一几何造型,例如圆形块体,该圆形块体的一底壁141与该基座11之间的外周面具有一U形滑槽142。
如图4a所示,该第一板材20,例如机板或印刷电路板具有一第一板孔201,该第一板孔201包括一几何造型,例如圆形的穿孔201a,其一侧连通一尺寸小于该穿孔201a的连通槽201b,使该穿孔201a和该连通槽 201b类似于锁匙孔造型,其中该第一板材20的板厚对于该滑槽201的高度,使得该滑块14从该穿孔201a穿入后,该基座11底面触及该穿孔201a 周围,以形成止挡作用。
接着,将该滑块14的该滑槽142沿着该连通槽201b移动至定位后,即提供该间隔柱1防旋功能,而为避免该间隔柱1在振动环境中横向脱离该连通槽201b,因此,该滑槽142内的一中空内壁143与该连通槽201b 对应的至少一侧缘相对地设有至少一卡扣机构,各该卡扣机构包括一扣榫 144和一扣槽201c,当该扣榫144和该扣槽201c形成扣接时,该中空内壁143能提供该扣榫144伸缩的弹性,以便将能将该间隔柱1固设于该第一板孔201内,以形成定位与固定效果(如图4b及图6所示)。
最后,将该第二板材30沿着该扣钩121的该导引斜面122下移,使该第二板材30的一边缘能牢固地扣接于该扣钩121与该支承凸块13之间,即完成该间隔柱1、该第一板材20和该第二板材30的组装程序,使该间隔柱1能在该第一板材20和该第二板材30之间形成保持一预设距离的间隔作用(如图4c及图5所示)。因此,通过该间隔柱1能在该第一板孔201内横向滑移安装或拆卸,从而获致在第一板材20上方直接拆卸间隔柱1 的目的。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滑槽142的该中空内壁143对向地设有一对扣榫 144,而该连通槽201b的两侧缘则对向设置供该对扣榫144扣接的一对扣槽201c。而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滑槽142的该中空内壁对向地设有一对扣槽,而该连通槽201b的两侧缘则对向设置供该对扣槽扣接的一对扣榫,以获得上述定位与固定效果。
如图7所示,其显示该间隔柱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相较于该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符号)用于表示相同的构件,由于本实施例与该第一实施例分享许多共用的构件,因而仅将两者的差异处在后边详细说明。
该支承凸块13顶面纵向伸出一插榫131,而该第二板材30对应该插榫131位置则开设供该插榫131穿设的一第二板孔(未予图示),这样能提供该插榫131对该第二板孔形成干涉而不致横向滑动。
如图8至图10所示,其显示该间隔柱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相较于该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符号)用于表示相同的构件,由于本实施例与该第一实施例分享许多共用的构件,因而仅将两者的差异处在后边详细说明。
该滑块14的该卡扣机构位于该中空内壁143的一自由端形成一箭矢状卡钩145,而该第一板材20的该第一板孔201在该连通槽201b的一自由端则形成对应该卡钩145造型的一卡槽201d。该卡钩145在通过该连通槽201b,因该中空内壁143的弹性作用而内缩变形,直到移动至该卡槽 201d位置后,该卡钩145释能并恢复原状,并扣接于该卡槽201d内,以避免该间隔柱1在振动环境中横向脱离该连通槽201b。
如图11所示,其显示该间隔柱的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相较于该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符号)用于表示相同的构件,由于本实施例是将该第三实施例分享许多共用的构件,因而仅将两者的差异处在后边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将该第二实施例所示的该插榫131和该第三实施例所示的该箭矢状卡钩145合并使用,以提供该第一板材20和该第二板材30都不会横向滑动的效果。
如图12至图13所示,其显示该间隔柱的第五实施例,本实施例相较于该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符号)用于表示相同的构件,由于本实施例是将该第一实施例分享许多共用的构件,因而仅将两者的差异处在后边详细说明于后。
该滑块14与该中空内壁143的中央横向开设一贯通的剖沟146,使该滑块14一分为二,以增加该中空内壁143内缩和恢复原状的弹性。
如图14所示,其显示该间隔柱的第六实施例,本实施例相较于该第五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符号)用于表示相同的构件,由于本实施例是将该第五实施例分享许多共用的构件,因而仅将两者的差异处在后边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将该第二实施例所示的该插榫131结合至该第五实施例所示的具有该剖沟146的该中空内壁143合并使用,以提供该第一板材20和该第二板材30都不会横向滑动的效果。
如图15至图16所示,其显示该间隔柱的第七实施例,本实施例相较于该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符号)用于表示相同的构件,由于本实施例是将该第三实施例分享许多共用的构件,因而仅将两者的差异处在后边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将该第三实施例所示该中空内壁143及其该箭矢状卡钩145 的中央横向开设如第六实施例所示一贯通的剖沟146,使该滑块14一分为二,以增加该箭矢状卡钩145内缩和恢复原状的弹性。
如图17所示,其显示该间隔柱的第八实施例,本实施例相较于该第七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符号)用于表示相同的构件,由于本实施例将该第七实施例分享许多共用的构件,因而仅将两者的差异处在后边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将该第七实施例所示的该支承凸块13顶面纵向伸出一插榫 131,以提供该第二板材30(未予图示)被该扣钩121扣接后,该插榫131 对该第二板孔形成干涉而不致横向滑动。
如图18至图19所示,其显示该间隔柱的第九实施例,本实施例相较于该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符号)用于表示相同的构件,由于本实施例是将该第一实施例分享许多共用的构件,因而仅将两者的差异处在后边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将该第一实施例所示各该扣榫144相邻两侧各自开设一对开槽147,以增加各该扣榫144内缩和恢复原状的弹性。
如图20所示,其显示该间隔柱的第十实施例,本实施例相较于该第九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符号)用于表示相同的构件,由于本实施例是将该第九实施例分享许多共用的构件,因而仅将两者的差异处在后边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将该第九实施例所示的该支承凸块13顶面纵向伸出一插榫 131,以提供该第二板材30(未予图示)被该扣钩121扣接后,该插榫131 对该第二板孔形成干涉而不致横向滑动。
如图21至图22所示,其显示该间隔柱的第十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相较于该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符号)用于表示相同的构件,由于本实施例是将该第三实施例分享许多共用的构件,因而仅将两者的差异处在后边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将该第三实施例所示该箭矢状卡钩145与该中空内壁143的交接位置以及该箭矢状卡钩145的外周面间隔且对向地各自开设一对开槽 147,以增加该箭矢状卡钩145的内缩和恢复原状的弹性。
如图23所示,其显示该间隔柱的第十二实施例,本实施例相较于该第十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符号)用于表示相同的构件,由于本实施例是将该第十一实施例分享许多共用的构件,因而仅将两者的差异处在后边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将该第十一实施例所示的该支承凸块13顶面纵向伸出一插榫131,以提供该第二板材30(未予图示)被该扣钩121扣接后,该插榫131 对该第二板孔形成干涉而不致横向滑动。
所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其所增益的效果在于,该间隔柱不仅提供两板材间的隔开与定位效果,而且通过该间隔柱底部采用以该滑块的滑扣方式结合于该第一板材,除能有效缩减该间隔柱突出该第一板材的底部空间外,而顶部则采用扣接方式供该第一板材固定,使该第一板材和该第二板材之间形成保持一预设距离的间隔作用,进而,该间隔柱的该滑扣方式无须在机壳内部强制拆除或破坏该第一板材的情况下,即可在该第一板材上方直接进行间隔柱的安装与拆卸作业,即可直接进行间隔柱的拆卸作业,为同类物品前所未见之一优选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但凡局部的变更或修饰而源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而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易于推知,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45020.9
申请日:2019-01-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693297U
授权时间:20191126
主分类号:H05K7/14
专利分类号:H05K7/14;H05K1/14
范畴分类:39D;
申请人:康扬塑胶(东莞)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康扬塑胶(东莞)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上角社区红棉路2号
发明人:谢淑丽
第一发明人:谢淑丽
当前权利人:康扬塑胶(东莞)有限公司
代理人:李佳
代理机构:11021
代理机构编号: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