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原体,基因,远缘,蛋白,贵州省,表型。
分子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林中伟[1](2019)在《玉米演化关键变异的分子遗传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作为典型的异交作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然而目前仍有大量控制玉米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农艺性状未得到解析。研究的障碍在于这些性状的遗传背景复杂,表型不易测量。我们开发了两种大规模田间表型测量方法,同时结合QTL定位、关联分析及比较基因组分析等方法,为研究这些玉米演化中的关键变异创造了条件。(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李婕,张荣跃,王晓燕,单红丽,尹炯[2](2019)在《甘蔗赤腐病菌变异、分子检测及甘蔗抗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镰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引起的甘蔗赤腐病是造成甘蔗严重损失的重要真菌病害之一,通常被称为甘蔗的"癌症",大面积流行暴发将会给甘蔗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已造成云南临沧、孟连、石屏多片蔗区甘蔗成片死亡,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由于该病原菌频繁变异导致防控困难,目前对该病害药剂防控效果不理想,仍无有效、彻底的根治措施,因此甘蔗赤腐病菌变异研究及甘蔗抗病研究是实现病害持久可持续控制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甘蔗赤腐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提出以选种抗病品种为主,用木霉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等生物防治剂进行蔗种及土壤处理进行预防,关键时期及时施药,同时加强田间管理等科学有效综合协调防控措施;重点从甘蔗赤腐病菌形态变异、致病性变异、分子变异分析了甘蔗赤腐病菌遗传变异,论述了甘蔗赤腐病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及甘蔗抗病研究进展;并就深入开展甘蔗赤腐病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甘蔗赤腐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李慧英,刘星月,曹天旭,王葡萄,陈欣[3](2019)在《红芽芋组培变异株分子鉴定及其子芋品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组织培养可以获得营养繁殖作物芋的体细胞突变材料,是芋新品种选育的有效途径。课题组前期在红芽芋‘赣芋1号’的组培过程中发现了3个优异的突变株。‘赣芋1号’子芋球茎形状为卵圆形,顶芽粉红色;组培变异株‘江芋2号’为圆形,顶芽白色;‘江芋3号’为圆形,顶芽紫色;‘江芋4号’为棒形,顶芽黄绿色。利用30对SSR引物对红芽芋亲本及其组培后代稳定的变异株(‘江芋2号’、‘江芋3号’、‘江芋4号’)进行分子检测,通过NTSYS 2.10软件进行SHAN聚类分析,并对子芋球茎品质(还原糖、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3份组织变异材料与亲本的遗传差异和球茎品质变异,对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分子检测结果表明,3份组培变异株在遗传上与亲本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其中‘江芋2号’与亲本差异最大,遗传相似系数为0.31。‘江芋2号’与‘江芋4号’最为相近,遗传相似系数达0.96。产量测定表明,子芋个数最多、质量最大的是亲本‘赣芋1号’(141个,12.35 kg),子芋个数最少,质量最小的是‘江芋4号’(4个,0.12kg);孙芋个数最多、质量最大的是‘江芋2号’(229个,8.4kg),孙芋个数最少,质量最小的是‘江芋4号’(4个,0.08kg)。就子芋球茎品质而言,3份组培变异株的淀粉、纤维素和维生素C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江芋4号’淀粉含量最高,为192.04 mg·g-1;‘江芋2号’淀粉含量最低,为76.88 mg·g-1,‘江芋3号’纤维素含量最高,是‘赣芋1号’的3.5倍;‘赣芋1号’纤维素含量最低且维生素C含量最高。另外还原糖、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着差异。综上,3份变异材料在子芋球茎品质和遗传上均与亲本‘赣芋1号’不同。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红芽芋组培变异材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吴明臻,江云波,敖超杰,于学祥,库旭钢[4](2019)在《浙江金华地区PCV2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遗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主要引起猪的多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同时,还可侵害猪的免疫系统,造成猪免疫抑制,容易继发细菌及其他病毒感染,大大增加猪群的死亡率。为了解PCV2在浙江金华猪群中的分布与流行状况以及PCV2变异规律,对从浙江省金华猪场收集的3 433份血清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2012-2018年PCV2阳性率分别为10.16%,11.95%,8.50%,9.94%,6.19%,5.94%,8.28%,母猪阳性率最高为13.49%。本研究发现在2012年浙江金华地区PCV2优势毒株已经由PCV2b变为PCV2d,且全部为PCV2d-2。将得到的ORF2序列同已知的疫苗序列对比后,发现SH株与浙江金华目前PCV2主流毒株序列一致性最高,但抗原位点比较仍有5处差异,这可能会对疫苗效果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验证。另外只有PCV2d在免疫显性诱饵表位上发生了突变,这可能是PCV2d成为主流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胡玲玲,汤德元,曾智勇,王彬,黄涛[5](2019)在《贵州省猪伪狂犬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贵州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分子流行病学状况,本试验对贵州省16个规模化猪场2016-2017年间采集的1430份血液样品进行PRV gE/gB抗体ELISA和PCR检测,并对PCR检测呈阳性的部分样品进行gE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共检出PRV gE抗体阳性样品27份,其中PRV在保育猪中的gB抗体阳性率为90.35%,相对保护力较为薄弱,野毒检出率最高;克隆测序得到的4株PRV gE基因序列中,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9.6%~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9.1%~99.8%;遗传进化树分析得出检测毒株与GenBank上已公布的变异毒株序列同属一个较大而独立的分支。试验为了解和研究PRV贵州流行株的分子流行状况及变异特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文娟,朱泓静,钟昱阳,张连全,宁顺腙[6](2019)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黑麦Ry亚基变异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黑麦远缘杂交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不仅能整合、转移黑麦的优良基因,还可能创制新的遗传变异,产生新性状,研究其变异分子机制,对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前期通过普通小麦Shinchunaga(Triticum aestivum L.cv.Shinchunaga,2n=42,AABBDD)与秦岭黑麦(Secale cereale L.cv.Qinling,2n=14,RR)杂交,得到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黑麦,经SDS-PAGE分析,鉴定出了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igh-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subunit,HMW-GS) Ry消失且稳定遗传的材料。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及分子标记揭示了Ry消失可能与其编码基因的序列缺失有关。种子胚乳灌浆期的转录组分析发现,Ry消失材料无Glu-Ry的转录产物,进一步揭示了Glu-Ry编码区发生了缺失突变。比较基因组及分子克隆分析暗示,Ry消失材料在Glu-Ry的5'-UTR区存在序列变异,变异断点位于起始密码上游约-4000bp处。通过Genome Walking扩增变异未知序列,获得长1485bp (-5080~-3595bp)序列,该变异序列与参考序列对应区段比对,存在13个单碱基变异,一个单碱基T及一个叁碱基TAC的插入。本研究初步揭示了Ry亚基变异断点的位置及序列特征,为进一步探索Ry消失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李育敏,张水兰,阚丽娟,张兵,汤花梅[7](2019)在《罕见地中海贫血基因变异的分子特征与表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基因罕见变异的分子特征,分析其血液学表型。方法采用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Gap-PCR)、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反向点杂交(PCR-RDB)法及DNA测序对8 329例患者α珠蛋白和β珠蛋白基因进行分析,对检出罕见变异的患者进行红细胞(RBC)参数和血红蛋白(Hb)电泳分析。结果共检出13种α珠蛋白和β珠蛋白基因的罕见变异:α基因缺失有HKαα/αα或HKαα/-α~(3.7)、HKαα/--SEA、--THAI/αα,α基因突变有CD15和CD118;β基因缺失有~Gγ~+(~Aγδβ)~0、SEA-HPFH和Taiwanese,β基因突变有CD37、IVS-Ⅰ-2、IVS-Ⅰ-114、IVS-Ⅱ-81和-90。HKαα/--SEA和THAI/αα患者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降低,血红蛋白A_2(Hb A_2)正常;~Gγ~+(~Aγδβ)~0、SEA-HPFH和Taiwanese杂合子以及~Gγ~+(~Aγδβ)~0复合-α~(3.7)杂合子、SEA-HPFH复合--SEA杂合子患者均表现为MCV和MCH降低和Hb F升高,其中~Gγ~+(~Aγδβ)~0杂合子患者Hb A_2正常,其余类型患者Hb A_2升高;CD37、IVS-Ⅰ-2、IVS-Ⅰ-114以及HKαα/αα或HKαα/-α~(3.7)复合-28杂合子、-90复合--SEA杂合子患者的MCV和MCH降低,Hb A_2升高;其余变异类型的单纯杂合子患者血液学检测结果均正常。结论α基因变异中,HKαα/αα或HKαα/-α~(3.7)患者表现为静止型α地贫性状;HKαα/--SEA和-THAI/αα患者表现为轻型α地贫性状;β基因变异中,~Gγ~+(~Aγδβ)~0、SEA-HPFH和Taiwanese杂合子以及~Gγ~+(~Aγδβ)~0复合-α~(3.7)杂合子、SEA-HPFH复合--SEA杂合子、CD37、IVS-Ⅰ-2、IVS-Ⅰ-114和-90复合--SEA杂合子患者均表现为轻型β地贫性状。(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骆南羽,雷蕾,胡涛[8](2019)在《环状样RNA分子Circ6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环状RNA分子Circ6竞争内源性msRNA从而影响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合成及结构。方法构建变异链球菌环状样RNA分子Circ6过表达株(Circ6+);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UA159标准株和Circ6+株24小时生物膜结构形貌改变;结晶紫染色实验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UA159标准株和Circ6+株24小时生物膜量、生物膜厚度以及胞外多糖量的变化;原子力显微镜观察UA159标准株和Circ6+株24小时生物膜粘附力和粗糙度的变化。结果结晶紫结果显示Circ6+株生物膜含量较标准株UA159显着减少(p<0.05,n=10);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显示Circ6+株生物膜胞外多糖所占比例较标准株UA159显着减少(p<0.05,n=10);原子力显微镜显示Circ6+株生物膜粘附力较标准株UA159显着减少(p<0.05,n=10)。结论变异链球菌环状样RNA分子Circ6可以影响细菌生物膜的合成。本研究提示环状样RNA分子可能是细菌转录后水平调控的重要机制,通过干预环状样RNA分子可调控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合成从而降低致龋性,以期为龋病防治以及病原微生物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7-24)
孔德治,田国忠,张文鑫,林彩丽[9](2019)在《不同泡桐种带毒组培苗症状观察与植原体质粒分子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植原体引起的泡桐丛枝病(Paulownia witches′-broom,PaWB)是我国重要的植物病害之一,其分布范围广,危害严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在通过对外植体的培养获得福建福州、四川通江、江苏南京和苏州、山西太原、陕西西安和渭南共7个地区7个品种的12组带毒泡桐组培苗基础上,对连续继代培养4个月以上的12组带毒泡桐组培苗的症状进行了观测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地区不同泡桐品种组培苗间发病症状存在差异。同时对采自福建福州与南平的23个发病泡桐植株中的植原体质粒编码的orf4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变异分析。结果发现23个发病泡桐样品中,有3个样品中的orf4基因序列与泡桐丛枝植原体南阳株系pPaWBNy-1编码的orf4基因序列相同,有17个样品中的植原体质粒编码的orf4基因序列3′-端存在108bp的核苷酸缺失,其余3个样品中的植原体质粒缺失108bp核苷酸与不缺失的orf4基因同时存在。先后2次对福建福州与南平发病泡桐样品采集分析发现,福建地区泡桐丛枝植原体中pPaWBNy-1编码的orf4基因3′-端缺失108bp核苷酸的现象是稳定且普遍存在的。同时通过组培获得了一株福建的植原体质粒变异的南方泡桐,该变异株系的成功组培为下一步关于病原致病性变异和泡桐抗性差异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张智刚,魏启超,范学伟[10](2019)在《我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遗传变异研究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播的肠道疾病。近年来PEDV基因变异毒株不断出现,造成了猪流行性腹泻防疫失败现象不断增多,导致其流行趋势增强。阐述了近年来国内有关PEDV的S1、M和ORF3基因的研究进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PEDV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总结,为该病的防控以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猪业》期刊2019年05期)
分子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镰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引起的甘蔗赤腐病是造成甘蔗严重损失的重要真菌病害之一,通常被称为甘蔗的"癌症",大面积流行暴发将会给甘蔗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已造成云南临沧、孟连、石屏多片蔗区甘蔗成片死亡,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由于该病原菌频繁变异导致防控困难,目前对该病害药剂防控效果不理想,仍无有效、彻底的根治措施,因此甘蔗赤腐病菌变异研究及甘蔗抗病研究是实现病害持久可持续控制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甘蔗赤腐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提出以选种抗病品种为主,用木霉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等生物防治剂进行蔗种及土壤处理进行预防,关键时期及时施药,同时加强田间管理等科学有效综合协调防控措施;重点从甘蔗赤腐病菌形态变异、致病性变异、分子变异分析了甘蔗赤腐病菌遗传变异,论述了甘蔗赤腐病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及甘蔗抗病研究进展;并就深入开展甘蔗赤腐病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甘蔗赤腐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林中伟.玉米演化关键变异的分子遗传基础[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李婕,张荣跃,王晓燕,单红丽,尹炯.甘蔗赤腐病菌变异、分子检测及甘蔗抗病性研究[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李慧英,刘星月,曹天旭,王葡萄,陈欣.红芽芋组培变异株分子鉴定及其子芋品质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4].吴明臻,江云波,敖超杰,于学祥,库旭钢.浙江金华地区PCV2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遗传变异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9
[5].胡玲玲,汤德元,曾智勇,王彬,黄涛.贵州省猪伪狂犬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变异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9
[6].杨文娟,朱泓静,钟昱阳,张连全,宁顺腙.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黑麦Ry亚基变异分子鉴定[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7].李育敏,张水兰,阚丽娟,张兵,汤花梅.罕见地中海贫血基因变异的分子特征与表型[J].检验医学.2019
[8].骆南羽,雷蕾,胡涛.环状样RNA分子Circ6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影响的研究[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9].孔德治,田国忠,张文鑫,林彩丽.不同泡桐种带毒组培苗症状观察与植原体质粒分子变异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10].张智刚,魏启超,范学伟.我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遗传变异研究浅析[J].中国猪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