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学本论文_黄建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庄学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类学,民族,影像,西康,巴塘县,西部,边地。

庄学本论文文献综述

黄建鹏[1](2019)在《庄学本与蓝志贵的藏族面具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学本,二十世纪中国影像人类学的杰出先行者,中国最为重要的摄影艺术大师。他于1934年至1944年间在"边地"进行了人类学考察,拍摄记录了多个少数民族族群的重要影像。蓝志贵,中国现代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新中国第一个国际摄影金奖获得者;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位摄影大师以独立的视角和构图,记录下了西藏的风土人情,是这个时期西藏摄影的代表人物。(本文来源于《西藏人文地理》期刊2019年03期)

罗雨[2](2018)在《庄学本西部民族摄影的影视人类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1934年至1942年,庄学本在当时地图没有标示的"白地"和人称"险地"的中国西部地区,考察了羌、藏、蒙古、土、彝、纳西、撒拉等民族,并拍摄了大量照片,内容涉及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人体体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民族民俗事象,这些基于强烈国家民族意识的民族志摄影作品,使庄学本成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先驱。(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28期)

黄寒冰[3](2018)在《“想象中国”的视觉方式 庄学本人文地理摄影的民族主义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民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摄影家,庄学本走遍当时被称为"蛮荒之地"的中国西部,考察甘南、西康等地的藏、彝、苗、傈傈、纳西等少数民族的人文地理,拍摄山川人物、民俗活动、宗教仪式、生产生活等影像。这些摄影作品的视觉图像型构和隐含在影像中的"新民族"构想,借助城市新媒体的影像表达和视觉呈现,充分显示出庄学本摄影中自觉的现代性追寻。在抗(本文来源于《新美术》期刊2018年04期)

亢宁梅[4](2018)在《现代性的迭影——庄学本人类学影像的多重裂隙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学本的影像文本被认为"具有艺术和人类学的双重价值",对于庄学本影像文本的解读基本上也是从这两个维度展开的。然而,城市化、摄影、民族性、商业化作为现代性的组成部分,在他的文本中都有所表现,叁者之间存在着裂隙。不能仅仅以人类学影像命名庄学本的影像文本,这些文本的生产场域、传播途径、被改变、被遮蔽都处于复杂的现代性语境中。必须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还原解读,才能发现庄学本影像文本的多重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董卫民[5](2017)在《边地意象·国家想象·“新媒体”——从叁个维度再思考庄学本西部民族志摄影》一文中研究指出1934年至1942年间,庄学本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摄影、考察,以当地少数民族人物、习俗、宗教活动等为对象,拍摄了万余张照片,塑造出明朗、传奇的边地意象,正经受异族入侵的国民通过它们建构起了关于中国西部的国家想象,也激发了救国图存的热情。《良友画报》《中华画报》《申报·图画周刊》等新闻摄影画报以及城市"新媒体",勾连起了庄学本西部摄影边地意象到国家想象的转换。但是,近10年来研究者多从人类学、民族学角度研究庄学本,而忽视了他摄影艺术家和媒体人的角色,因此有必要从边地意象、国家想象、"新媒体"叁个维度对庄学本的西部民族志摄影进行再思考。(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侯旋[6](2017)在《庄学本人物摄影中民族文化特征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庄学本作品的价值被重新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这位纪实摄影大师以及他的作品。作为中国的一位纪实摄影大师,一个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遗忘,但近些年又重新走入世人视野的摄影人,庄学本和他的作品处处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共鸣。从1934年至1944年这10年间,庄学本用镜头“探测” 了四川、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拍下了 5000多幅关于西部少数民族的照片。这些照片形象地反映了六七十年前当地的民族风情、民族风光与独特的社会结构。庄学本是一名摄影师,同时还是一位民族工作者。他的工作成果也不只是图像的,还有文字的。庄学本的图像不仅填补了中国摄影史上的一大空白,也为民族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从民族文化表达的角度对庄学本的作品进行了新的梳理。通过四章的内容,期望对庄学本的研究,特别是民族文化表达上获得一些有用的成果。本文先是从“庄学本人物摄影中民族文化特征表达的历史背景”开始着手,从大环境和时代的层面解读庄学本作品;再从其民族文化表达特质方面寻求突破,找到使其区别于其它摄影者的与众不同的特质,让我们对其有更直观的认识;之后从叁个维度出发,梳理庄学本的作品内核,找到其作品的“魂”;最后一章则是从价值和意义的角度研读庄学本,让庄学本和他的作品的价值得到清晰的认识表达。(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6)

夏羿[7](2016)在《建构学科合法性:民国摄影记者庄学本研究的另一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追踪近年来在新闻史与图像史研究中对民国新闻摄影人庄学本的系列研究,并以这些研究中的立意、观点、评价为考察对象,提示出当下学人如何通过职业偶像与学术先驱的双重脉络建构,最终塑造了有关民国摄影人庄学本的集体话语。这样的研究热潮,一方面最大程度阐发了民国摄影记者庄学本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则显示出建构摄影学科合法性的要求。研究表明:其一,对庄学本的关注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出现,而并非此前研究中所谓"消失";其二,现实语境中树立的学者权威,建构摄影学科的合法性背后实则蕴含着摄影学者集体擢升学科理论深度的愿景。(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6年15期)

王友富[8](2016)在《影像中的边疆形象:民国学人庄学本和孙明经的西康影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中国边疆危机告急,对于民族—国家的建构更是成为学者们努力的方向,而庄学本和孙明经两位学者正是怀着对民族—国家的认识进入川康地区进行考察,并通过影像的方式展示出中国边疆的风貌。其中,庄学本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美好的边疆形象,而孙明经却看到了边疆的磨难极其落后。两位学者通过不同的影像都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国家框架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民族丛刊》期刊2016年02期)

李琳[9](2014)在《金沙云影——庄学本、孙明经与西康的影像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西康省,于1939年设置、1955年撤销,存在的时间只有16年,因此不为今人所熟知。在上个世纪30年代,庄学本和孙明经两位摄影师曾前往西康,拍摄了大量照片和电影胶片,不仅为今人了解昔日西康风貌打开了一道窗口,而且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的影视人类学资料。庄学本1909年出生于上海浦东,1934年曾打算以随行记者身份跟随国民政府的"十叁世达赖致祭专使行署"进藏摄影,因专使阻拦,止步于西安。此后庄学本另行聘(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期刊2014年06期)

郭茜[10](2014)在《庄学本西南民族影像的人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透过人类学影像的表征意义可以透视一个族群、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形态和个体心理发展特征,它作为人类学研究的记录手段之一,是社会形态、国家形象建构的见证和沟通方式。随着图文对话时代的到来,图像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与文学的含糊性、暧昧性、多义性、想象性等特点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一方面影响在文学的熏陶影响下具有更加强烈的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文学在影像的支撑下更具有暗喻性和象征意义,美感和真实性增强,在表意方面的功能可以发挥地更极致。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图文时代的到来使图文对话进入人们的事业范围,因其易懂性特点也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接受。教育推动了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人们对图像的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学术氛围和理论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早期的人类学摄影作品重新获得世人的关注,庄学本边地十年少数民族影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就目前研究情况而言,涉及西南少数民族人类学影像仍然是作品有限,存有不少空白。庄学本西南民族影像的研究价值显得更为宝贵。影像真实地记录了1932年到1943年,抗日战争爆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的少数民族社会。在庄学本的影像中,数量最多、质量最好、最多被后人评论的当属肖像拍摄,当观者与一幅幅肖像对话时,少数民族牧民眼中流露出来的自然、随和、快乐、释然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部分影像也成为人类学领域可信度较高、研究价值较高的一份视觉资料。从人类学体系中解读庄学本西南民族影像的意义和价值,目的在于透过具有艺术和研究双重价值的影像中窥探其深层次的人类学本质问题。以此为基础,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影像资料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进而关注人类学影像如何面对当代,如何借助“自我与他者”、“看与被看”的文化关系理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构的良性发展。以这一思路为线索,具有跨学科研究、丰富影响阅读方式的意义。从视觉人类学的叁个维度探讨影像自身的伦理价值,挖掘影像的方法论和主体性价值,探讨庄学本这些影像作品的人类学特征与内涵。在现代化语境下,人类学影像在构建国家民族形象、还原原生态文化方面具有主体性和方法论的双重价值,也可以指导人们在如今的人类学研究中分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影像背后的那些鲜为人知的人性和社会活力。(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4-03-22)

庄学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34年至1942年,庄学本在当时地图没有标示的"白地"和人称"险地"的中国西部地区,考察了羌、藏、蒙古、土、彝、纳西、撒拉等民族,并拍摄了大量照片,内容涉及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人体体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民族民俗事象,这些基于强烈国家民族意识的民族志摄影作品,使庄学本成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先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庄学本论文参考文献

[1].黄建鹏.庄学本与蓝志贵的藏族面具作品[J].西藏人文地理.2019

[2].罗雨.庄学本西部民族摄影的影视人类学价值[J].戏剧之家.2018

[3].黄寒冰.“想象中国”的视觉方式庄学本人文地理摄影的民族主义思考[J].新美术.2018

[4].亢宁梅.现代性的迭影——庄学本人类学影像的多重裂隙分析[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8

[5].董卫民.边地意象·国家想象·“新媒体”——从叁个维度再思考庄学本西部民族志摄影[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6].侯旋.庄学本人物摄影中民族文化特征表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7].夏羿.建构学科合法性:民国摄影记者庄学本研究的另一种解读[J].新闻界.2016

[8].王友富.影像中的边疆形象:民国学人庄学本和孙明经的西康影像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

[9].李琳.金沙云影——庄学本、孙明经与西康的影像记录[J].中国民族.2014

[10].郭茜.庄学本西南民族影像的人类学意义[D].湖南科技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庄学本拍摄的藏族妇女肖像。图/庄学本吹口琴的藏族少女庄学本(来源:...康巴弦子庄学本(来源:羌戎考察...:围坛砸酒跳锅庄庄学本摄于1934...藏族少年庄学本

标签:;  ;  ;  ;  ;  ;  ;  

庄学本论文_黄建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