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固硫论文-郑万兰

催化固硫论文-郑万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催化固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力煤,燃烧,流化床,催化

催化固硫论文文献综述

郑万兰[1](2011)在《动力煤催化固硫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改变。我国燃煤存在两大问题,首先是煤燃烧不完全,飞灰和灰渣中含碳量高,能源利用率低;其次是燃煤排放大量二氧化硫,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本论文针对燃煤存在的上述问题展开了对于动力煤的催化固硫剂的研究。目的在于实现煤炭洁净、高效燃烧利用。为了充分利用我省西部大范围的高灰高硫劣质煤资源,选择中小型流化床锅炉燃烧是其主要发展方向。本论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灰高硫动力煤—嘉里煤作为研究对象,模拟流化床燃烧条件和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碱金属、碱土金属及过渡金属氧化物及盐类:Na_2O_2、NaCl、Na_2CO_3、NaNO_3、CaO、MgO、Ba(NO_3)_2、MnO_2、Fe_2O_3、ZnO和Fe(NO_3)_3在流化床条件下对煤燃烧的催化固硫作用,结论如下:Na_2O_2、NaCl、Na_2CO_3、NaNO_3、CaO、MgO、Ba(NO_3)_2、MnO_2、Fe_2O_3、ZnO和Fe(NO_3)_3对动力煤都有催化固硫作用,其固硫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ZnO、Ba(NO_3)_2、NaNO_3、MnO_2、CaO、Fe_2O_3、Na_2CO_3、NaCl、MgO、Na_2O_2、Fe(NO_3)_3;催化助燃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MnO_2、NaNO_3、Fe_2O_3、NaCl、CaO、MgO、ZnO、Na_2CO_3;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结论和本论文研究结论,开发了廉价高效的动力煤催化固硫剂ADD-1、ADD-3,其添加量为原煤质量的5%时,燃煤固硫率分别为:38.2%、37.8%;煤燃烬率由44.91%分别提高到51.21%、55.10%;煤着火温度从449oC分别降低到441oC、438oC;煤最大燃烧速率从0.310%/oC分别提高到0.357%/oC、0.401%/oC。运用热重分析仪和扫描电镜分别探讨了煤燃烧反应动力学及煤燃烧后灰渣的孔隙结构,发现催化固硫剂有催化助燃作用的原因是其降低了动力煤燃烧反应表观活化能,使燃烧反应在较低的能量环境下进行;提高固硫率的原因是其改变了煤灰的孔隙结构,使灰渣呈非常疏松蜂窝状,有利于二氧化硫的扩散和固硫反应的进行,催化固硫剂本身可以与煤中的硫发生化学反应且在固硫反应过程中其各组分之间会发生协同作用,从而有较好的催化固硫效果。(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28)

戴财胜,郑万兰[2](2011)在《流化床燃烧条件下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催化固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流化床煤燃烧法和热重分析法研究了MnO_2、Fe_2O_3、ZnO 3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在流化床燃烧条件下的催化固硫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流化床煤燃烧反应器中,MnO_2、Fe_2O_3、ZnO添加量在Me/S(摩尔比)=2.5时,煤样固硫率最高,分别为40.6%、36.2%、56.9%,添加量为原煤质量的1.0%时,其燃烬率由原煤的44.91%分别提高到57.95%、50.81%、49.36%;在热重分析实验中,MnO_2、Fe_2O_3、ZnO添加量为原煤质量的1.0%时,煤样相对于原煤着火点分别降低5℃、12℃、7℃,最大燃烧速率分别提高32.3%、13.2%、10.0%。结果表明,3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对煤燃烧有良好的催化固硫作用。(本文来源于《煤化工》期刊2011年01期)

袁中山[3](2005)在《燃煤催化固硫及催化燃烧一体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燃煤催化固硫及催化燃烧一体化技术的核心—一体化添加剂的配方设计及其催化固硫与催化燃烧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廉价易得的天然矿物一体化燃煤添加剂并进行了工业示范应用。理论推导了锅炉加钙固硫后热效率的修正计算式,分析了一体化燃煤添加剂在链条炉、粉煤炉和流化床锅炉等叁种典型炉型中的燃烧固硫反应行为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奠定了本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一体化添加剂的配方设计,以热重和高温燃烧固硫等实验手段考察了单组分金属化合物助剂Na2CO3、MgO和Fe2O3对CaO固硫的催化作用规律,发现多组分金属化合物助剂对CaO固硫具有协同催化作用,针对不同煤种及炉型提出了不同种金属化合物助剂的催化固硫方案。以粒子模型计算了催化燃烧固硫反应动力学参数,结合分析表征,提出了一体化添加剂中金属组分助剂Fe2O3对CaO固硫的催化作用机理:助剂Fe2O3催化了SO2转变为SO3这一过程,使固硫组分CaO的硫酸盐化反应表面化学反应速度常数k和有效扩散系数D增大;在固硫反应的产物层扩散控制阶段,Fe2O3的存在使得CaO晶粒团之间相互粘连的几率减小,减轻了固硫产物CaSO4的团聚,弱化了扩散作用的影响,从而减轻了CaO固硫反应的孔窒息效应。以热重法实验研究了一体化添加剂对叁个煤种的催化燃烧作用并进行了民用蜂窝型煤实验验证,采用非等温燃烧反应模型计算了加入一体化添加剂前后煤的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一体化添加剂的加入可提高煤的燃烧反应速率,归因于外加金属离子通过电荷迁移使碳表面的棱、角、缺陷等活性部位增加,加快了氧气的吸附速度,使反应活化能和频率因子降低。燃煤电厂130吨/小时粉煤锅炉的工业性脱硫试验结果表明,硫含量为1%左右的煤种使用一体化燃煤添加剂进行燃烧脱硫,其烟气出口SO2排放可下降67-74%,总固硫率为76-83%。热工测试结果表明,固硫后飞灰和炉渣中的含碳量均略有降低,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减小,锅炉热效率下降值均在0.3%以内,体现了燃煤一体化添加剂催化固硫及催化燃烧的双重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期刊2005-01-28)

李立清,陈昭宜,李晗东,张道斌,方佩辉[4](1999)在《燃煤催化固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用低温预处理CaO和催化剂A的矿物,然后和煤燃烧,固硫率达80%。(本文来源于《污染防治技术》期刊1999年02期)

张道斌,陈昭宜,李立清,陈谦[5](1998)在《燃煤催化固硫的机理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燃煤催化固硫的工艺条件和反应机理,找到一种廉价高效的催化剂,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固硫率可达75%以上.提出预处理后的催化剂高效固硫率的机理在于增加了催化剂活性,形成复杂的中间产物,导致了CaO微观结构的改变.(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8年S1期)

许民才,张良栓,吴国荣,赵业展[6](1990)在《型煤催化固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发现Fe_2O_3对型煤固硫有催化作用,当型煤中Fe_2O_3含量在6‰时,固硫率最高,比在同等条件下不加Fe_2O_3时约增加10%左右。在温度小于500℃时,固硫率和Fe_2O_3关系曲线只出现极大值,大于500℃时,则同时出现极大极小值。它的催化固硫动力学行为比较复杂,温度小于500℃,Fe_2O_3含量小于6‰时,它起催化作用;Fe_2O_3含量大于6‰时,它与CaO形成固熔体,因而影响了活性。型煤催化固硫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温度低于470℃这一阶段,提高型煤固硫率的关键是要求型煤在500℃之前升温速度不能太快,为此可设计一型煤预热装置,此装置温度控制在470℃以下,型煤在装置中停留时间不超过半小时。Fe_2O_3的加入主要加快了CaO+SO_2→CaSO_3这一主反应的速度,并对硫的最后形态CaSO_4起一定稳定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1990年05期)

催化固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流化床煤燃烧法和热重分析法研究了MnO_2、Fe_2O_3、ZnO 3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在流化床燃烧条件下的催化固硫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流化床煤燃烧反应器中,MnO_2、Fe_2O_3、ZnO添加量在Me/S(摩尔比)=2.5时,煤样固硫率最高,分别为40.6%、36.2%、56.9%,添加量为原煤质量的1.0%时,其燃烬率由原煤的44.91%分别提高到57.95%、50.81%、49.36%;在热重分析实验中,MnO_2、Fe_2O_3、ZnO添加量为原煤质量的1.0%时,煤样相对于原煤着火点分别降低5℃、12℃、7℃,最大燃烧速率分别提高32.3%、13.2%、10.0%。结果表明,3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对煤燃烧有良好的催化固硫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催化固硫论文参考文献

[1].郑万兰.动力煤催化固硫剂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

[2].戴财胜,郑万兰.流化床燃烧条件下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催化固硫研究[J].煤化工.2011

[3].袁中山.燃煤催化固硫及催化燃烧一体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

[4].李立清,陈昭宜,李晗东,张道斌,方佩辉.燃煤催化固硫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1999

[5].张道斌,陈昭宜,李立清,陈谦.燃煤催化固硫的机理及应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6].许民才,张良栓,吴国荣,赵业展.型煤催化固硫的研究[J].环境工程.1990

标签:;  ;  ;  ;  

催化固硫论文-郑万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