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汁饮料复合稳定剂的研制

松子汁饮料复合稳定剂的研制

一、松籽汁饮料复合稳定剂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祖述冲[1](2020)在《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籽资源评价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针对我国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林区6个不同产地采集的红松籽开展了红松籽资源评价研究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在红松籽的资源属性特征评价方面:其资源形态特征,红松籽的平均籽长、籽宽、籽厚、长宽比、长厚比、籽壳厚是确定红松籽筛分、脱壳的技术参数,平均千粒重干重、平均含水率是确定红松籽运输和储存的技术参数,平均出仁率可评估红松籽原料的优劣和预期产量;其资源化学特征,红松籽仁的平均含油率为63.71%,是目前已知含油量较高的油料之一;红松籽仁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为91.94%,皮诺敛酸的平均含量为14.98%;其资源禀赋特征,营造25年结籽的人工红松林,不仅比需80年结籽的天然红松林结籽周期短,而且单产产量高、千粒重重,嫁接苗植苗培育人工红松林6年结实,超过野生红松籽千粒重,皮诺敛酸含量优于野生红松籽;说明人工红松籽的资源禀赋优势可充分满足红松籽油精深加工对工艺原料可持续利用的需求。2、在红松籽油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方面:干式酶解法提取工艺提取率最高,过氧化值最低。与野生红松籽仁相比,人工红松籽仁出油率升高、皮诺敛酸含量增加,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油渣中的残油率降低。工艺放大实验,出油率为60.80%,是目前出油率最高的红松籽油提取工艺;不同抗氧化剂对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迷迭香提取物能够有效提高红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抗氧化性结果显示,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H自由基能力以及Fe2+还原力,酶解红松籽油均比传统加工红松籽油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单因素法优化得到红松籽油包合物的最优制备工艺,红松籽油固化率为70.95%,含油率为26.88%,激光粒度仪、FTIR、1H-NMR、DSC、TGA、XRD、SEM检测结果表明:与β-环糊精晶体结构相比包合物呈低结晶态,热稳定性与β-环糊精相似;工艺放大实验,所得红松籽油固化率为69%、含油率为27%;生物利用度及药代动力学检测结果显示,包合物组与红松籽油相比,包合物的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皮诺敛酸脂肪酶浓缩法和尿素包合的最优纯化工艺结果显示,皮诺敛酸的纯度为93.51%,得率为13.56%。3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有:(1)应用资源属性特征理论和方法对人工红松籽和野生红松籽进行资源评价研究,说明人工红松籽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可满足红松籽精深加工对工艺原料可持续利用的需求;(2)应用α-淀粉酶干式酶解法提取红松籽油并工艺放大实验,人工红松籽仁与野生红松籽仁相比,出油率高,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皮诺敛酸含量高,油渣残油率低,证明α-淀粉酶干式酶解法提取红松籽油是先进的制油工艺;(3)应用β-环糊精法固体包合红松籽油并进行工艺放大实验,固化率和含油率均为最高,包合物的生物利用度也明显提高;(4)应用脂肪酶浓缩和尿素络合纯化综合法纯化红松籽油中的皮诺敛酸,与同类研究成果相比,皮诺敛酸的纯度和得率均为最高。本论文研究开展的红松籽资源属性特征方面的资源评价为红松籽精深加工工艺原料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研制出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提取工艺、固体包合物制备工艺、红松籽油中高纯度皮诺敛酸纯化工艺,为我国红松籽精深加工提供了先进技术。

吴峰党[2](2020)在《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亚麻籽富含亚麻酸、亚油酸、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成分。目前,国内亚麻籽商业利用多以压榨提取亚麻籽油为主,亚麻籽产品种类较为单一,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植物蛋白饮料具有热量低、脂肪低、无胆固醇等特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受原料种类少和乳液体系不稳定等因素影响,植物蛋白饮料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需要寻求新的原料扩充植物蛋白饮料种类。鉴此,为了充分利用亚麻籽的种质资源,进一步提高亚麻籽的附加值及其利用率,本文以亚麻籽仁为原料,研制出一款植物蛋白饮料。首先,测定了亚麻籽仁的基本成分,如下:亚麻蛋白21.6%,水分2.4%,脂肪55.4%,铬0.57 mg/kg,砷0.018 mg/kg,铅、总汞未检出,氰化物未检出;其蛋白含量与杏仁、花生蛋白含量接近,重金属离子铬和砷含量远低于国标规定的限量。另外铅、总汞未检出,氰化物未检出,说明本次研究使用的亚麻籽仁是蛋白饮料制备的优质原料。其次,以亚麻蛋白提取率为指标,经单因素、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和Box-Behnken设计优化试验得到最佳的亚麻籽仁原浆制备工艺参数:打浆温度60℃,打浆时间26 min,料液比1:10。此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亚麻籽仁原浆蛋白提取率为70.6%。在此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实验确定了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的风味配方为亚麻籽仁原浆40%,蔗糖4%,β-环糊精0.4%,饮料综合评分为86.7,此配方调配出来的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香甜可口,颜色乳白、口感细腻,品评人员接受度较高。再次,研究了乳化剂、增稠剂和品质改良剂以及均质和杀菌工艺对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开展Box-Behnken设计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单干酯:硬酯酰乳酸钠=3:1)0.2%,阿拉伯胶0.1%,三聚磷酸钠0.02%,此条件下亚麻籽仁饮料的稳定系数为70.87%;均质和杀菌工艺探究结果表明:均质压力35 Mpa,均质温度为60℃,均质次数为2次时,饮料的粒径较小,稳定系数较高,色泽光亮;饮料在杀菌条件121℃,5 min时,效果较好。最后,采用加速破坏试验,测定不同储藏条件下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品质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的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感官评分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结果表明: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感官评分值下降是因为粘度上升导致口感降低和稳定性变差导致,贮藏温度越高,产品劣变速率越快,同时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室温贮藏感官评分变化预测出此次制备的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货架期≥90天。

厉妍青,范柳萍[3](2020)在《槐米浊汁饮料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槐米为原料制备浊汁饮料,研究了亲水胶体对饮料稳定性及黏度的影响。以黏度、悬浮稳定性及多重光散射仪稳定性指数(turbiscan stability index,TSI)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均匀设计试验,研究增稠剂种类及用量对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并确定复配亲水胶体的最优添加量。此外,以TSI、黏度及感官评定为指标,将该样品与市售浊汁饮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最优配方为微晶纤维素添加量0. 41%、结冷胶添加量0. 06%、单甘酯添加量0. 09%和蔗糖酯添加量0. 15%(均为质量分数),此时,样品TSI为0. 60,黏度为8. 71 m Pa·s。同时,该样品相较于市售饮料,稳定性表现良好,且黏度适宜,保留了原有的风味。复配亲水胶体有利于提高槐米浊汁饮料的稳定性,使饮料不易发生分层、沉淀等现象,为槐米浊汁饮料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郝金伟[4](2019)在《红松松针精油的提取工艺及抑菌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开发一种天然的、绿色、无污染的天然防腐剂备受消费者的重视。红松松针中含有松针精油,该精油的主要成分是萜烯类物质,其中的蒎烯、石竹烯、荜澄茄烯等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以伊春地区的红松松针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UASD)和超临界CO2提取法提取法提取(SCF-CO2)红松松针精油,优化并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对红松松针精油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为红松松针精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了UASD提取红松松针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UASD法的最优工艺:料液比为1:10,蒸馏时间为5 h,超声功率为260 W,松针精油得率为0.42±0.01%,萜烯相对含量为64.14±0.74%;UASD法经GC-MS分析,检测出31种化合物;(2)利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了SCF-CO2法提取红松松针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SCF-CO2法的最优工艺:提取压力12 MPa,提取温度44℃,提取时间1.7 h,松针精油得率为1.71±0.09%,萜烯相对含量为72.38±1.14%。UASD法和SCF-CO2法提取的松针精油具有一定的差异,经GC-MS分析,SCF-CO2法检测出48种物质。两种提取方法中的萜烯类物质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SCF-CO2法提取的大多数物质是沸点较高的、难挥发的大分子萜烯类、脂肪族和未知物质。(3)采用牛津杯对松针精油的抑菌活性进行评价,并研究了外界因素对松针精油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CF-CO2法提取的松针精油的抑菌活性强于UASD法提取的松针精油;SCF-CO2法对对溶藻性弧菌(V.parahaemolyticus)的抑制作用最强,阪崎杆菌(E.sakazak)的抑制作用较差;松针精油在酸性条件下抑菌效果强于碱性,高温会使萜烯类物种中易挥发的成分散失,紫外照射对松针精油抑菌活性没有影响,过量的盐与松针精油有协同促进作用,在低温环境中可以保持松针精油60 d成分不发生改变。(4)松针精油对桦树汁抑菌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松针精油为6.25 mg/mL时可以保持桦树汁在室温下12 d不发生变质。

郭明月[5](2014)在《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及其测定方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蛋白饮料关键的质量问题是产品的稳定性,本文综述了影响饮料稳定性的因素及常用的提高稳定性的方法,重点叙述了生产和研究人员常用的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王晟[6](2014)在《山杏(Armeniaca sibirica)仁蛋白辅助降血糖饮料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山杏仁油粕为原料,以油粕蛋白质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解方法,制备具有辅助降血糖功效的山杏仁肽饮料,并对其酶解工艺条件、α-糖苷酶抑制活性、抗氧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2种功能肽饮料的调配工艺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山杏仁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酶解工艺研究。山杏仁粕经碱提酸沉法,得到山杏仁蛋白后,使用木瓜蛋白酶对其进行酶解,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各因素对酶解所得山杏肽活性影响的大小顺序为:pH>温度>加酶量>料液比;优化的酶解工艺条件为:pH7.0,温度50°C,料液比6%,加酶量3%,时间6h;优化后酶解液活性为:a-糖苷酶抑制率为14.22%,IC50值为0.08g/mL,水解度为19.78%,肽含量为2.33mg/mL;产物对α-糖苷酶的抑制类型为竞争性抑制;经体外模拟消化后,抑制活性有所降低,为11.97%,IC50值为0.09g/mL。酶解液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其DPPH·自由基清除的IC50值为5.17mg/mL,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的IC50值为12.51mg/mL,羟基自由基清除的IC50值为15.59mg/mL。清汁型山杏仁辅助降血糖饮料制备工艺研究。清汁型肽饮料经酶解液离心、除沉淀、上清液脱苦、调配、灭菌等步骤而制成。p-环糊精包埋脱苦更适于保持产品活性,其脱苦工艺参数为:p-环糊精浓度1.50%,处理温度40°C,反应时间25min;调配工艺参数为:木糖醇3.00%、安赛蜜0.02%、甜蜜素0.01%、L-苹果酸0.20%,均质压力20MPa,均质6min灭菌温度60°C,灭菌时间40min。产品透明、稳定、酸甜适宜、具有淡淡杏仁香味。浑浊型山杏仁辅助降血糖饮料制备工艺研究。浑浊型肽饮料由酶解液经全浆均质、调配、再均质、灭菌等步骤而制成。相关工艺参数为:一次均质压力20Mpa,均质时间6min;添加剂及稳定剂调配参数为:安赛蜜0.02%、甜蜜素0.01%、柠檬酸0.15%、木糖醇2.00%、羧甲基纤维素钠0.15%、蔗糖酯0.10%、黄原胶0.15%、柠檬酸钠0.20%;二次均质压力40Mpa,均质时间9min;脱苦和灭菌条件与肽饮料相同。产品稳定、均一、杏仁味浓郁,口感香醇。

李加兴[7](2012)在《基于超微细处理的猕猴桃籽油保健功能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猕猴桃果渣中的果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萃取技术提取猕猴桃籽油,研究萃取分离条件与抗氧化稳定性,分析猕猴桃籽油的理化特性与质量指标,研究使其油滴粒度达到超微细状态的超高压处理条件及粒径分布特征,并通过动物试验模型进一步开展超微细猕猴桃籽油的保健功效特性研究与安全性评价,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开展软胶囊与护肤品类产品的开发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超临界CO2萃取猕猴桃籽油的最佳条件为:果籽粉碎度40-60目,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8℃,CO2流量300kg/h,萃取时间210min,出油率34.4%;选择二级降压分离,可把超临界CO2萃取出的猕猴桃籽油中的游离脂肪酸与水分进一步分离出来,最佳分离条件为:分离釜Ⅰ的压力与温度分别为9MPa、42℃,分离釜Ⅱ的压力与温度分别为6MPa、室温,猕猴桃精油出油率可达32.3%;温度与光照条件均可加速氧化猕猴桃籽油,应注意低温避光保存,添加由0.1‰TBHQ、0.1‰BHT、0.05‰V。组成的复合抗氧化剂可提高其抗氧化稳定性。②对猕猴桃籽油的不合格品进行精炼的最佳脱酸条件为:碱炼初温35℃,碱液浓度9%,下碱时间5min,搅拌转速60r/min,保温沉降8h;最佳脱水条件为:脱水温度105℃,脱水时间55min,搅拌转速45r/min,脱水真空度0.08Mpa;脱色条件为:加活性白土2.5%,脱色温度95℃,真空度0.08MPa,搅拌转速55-60r/min,时间30min,然后采用板框过滤机进行过滤;脱臭条件为:脱臭温度150℃,时间2.5h,真空度0.08Mpa,脱臭完成后充入N2破真空度,采用0~5℃低温贮藏。③猕猴桃籽油的理化特征指标为:相对密度0.927,折光指数1.484,烟点160℃,皂化值182mgKOH/g,碘值171g I2/100g;脂肪酸组成中,主要含亚麻酸64.3%、亚油酸13.3%、油酸14.5%、棕榈酸5.6%、硬脂酸1.3%,是当今较为理想的天然多烯酸来源。④采用超高压纳米均质技术制备超微细猕猴桃籽油的最佳条件为:操作压力135MPa,样品流量70L/h,对猕猴桃籽油处理3次,可使其油滴粒径最小;采用光子相关光谱法对普通猕猴桃籽油的油滴粒度进行检测,粒度大于2μm的油滴占97.891%,100%的油滴粒度小于6p m,平均粒径为3.0536μ m,表明普通猕猴桃籽油的油滴粒度处于微米级范围;100%超微细猕猴桃籽油的油滴粒径小于0.1972μ m,其中小于100nm的油滴所占比例高达88.594%,油滴平均粒径0.0634μ m,平均粒径比超微细处理之前的原油缩小48.2倍;经扫描电镜(SEM)分析,普通猕猴桃籽油的油滴杂乱无章,没有规整的几何形状,而超微细猕猴桃油的油滴分布较为分散,外形呈球型,比表面积相对较大。⑤普通猕猴桃籽油和超微细猕猴桃籽油都能降低高脂饲料模型大鼠的血清TC和TG水平及提高HDL-C水平,但两者都对降低TG水平更为有效;超微细猕猴桃籽油比普通猕猴桃籽油调节血脂的功效更为显着,尤以低剂量的超微细猕猴桃籽油(0.335g/kg·BW)的功效更为突出,对高脂大鼠TC水平的降幅为48.67%,对TG水平的降幅为53.25%,对HDL-C水平的增幅为201.41%,比普通猕猴桃籽油对TC的降幅提高10.5倍,对TG的降幅提高2.3倍,对HDL-C的增幅提高9.2倍;超微细猕猴桃籽油和普通猕猴桃籽油都能降低溴代苯肝损伤模型小鼠组织中MDA的含量,但前者比对MDA的降幅比后者提高4.8倍;两种猕猴桃籽油均能极显着增强小鼠血清SOD的活力,前者增幅达到190.05%,比后者提高3.2倍;果蝇生存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猕猴桃籽油均可均显着延长果蝇的平均寿命和平均最高寿命,但前者功效更为明显。⑥以超微细猕猴桃籽油喂饲大鼠30d,对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没有影响,也未见病理形态学改变,可初步认定对人体安全。⑦依据超微细猕猴桃籽油保健功能特性与安全性评价结果,以其为原料制备超微细猕猴桃籽油软胶囊,囊壳配比(水:明胶:甘油)为1:1:0.5时,软胶囊质量最佳;超微细猕猴桃籽油软胶囊的囊壳厚度定为0.60mm为宜,可防止崩解迟缓;软胶囊的最佳干燥条件为干燥温度25℃,相对湿度30%,干燥时间30h;软胶囊的崩解时限随储存温度的升高而延长,长期储存时控制温度低于35℃以下;以超微细猕猴桃籽油为基料,制备出乳液与膏霜护肤产品,人体斑贴试验结果表明对人体皮肤未引起不良反应。通过开展上述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超微细猕猴桃籽油更为显着的营养保健价值,扩宽了应用范围,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猕猴桃产业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完善超微细功能性油脂的功效研究理论体系。

邵晓敏[8](2011)在《沙蜇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蜇是一种大型的食用水母,在我国有着广泛的资源分布,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由于近年来养殖业的发展及海洋富营养化等原因,沙蛰产量巨大。但是沙蛰具有水产品易腐败、易变质的共性,沙蜇在常温下放置就会产生自溶现象,在自然温度下不易长期保存。而目前沙蛰的加工方法又比较单一,主要是用传统的腌制方法加工成沙蜇皮和沙蜇头等产品,还有少量鲜食和即食产品。传统的加工过程中普遍采用“三矾二盐”的腌制工艺,使得成品中也含有大量对人体危害的铝元素,安全性一直是制约其产品质量和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型的加工工艺方法,减少或者杜绝明矾的使用,提高沙蜇的利用率和安全性。本文以新鲜的沙蜇为研究对象,研制沙蜇饮料的加工工艺,改善传统腌制工艺技术中明矾带来的安全问题,增加沙蜇产品的安全性;开发沙蜇新的食(药)用功效,增加沙蜇的深加工方法,增加沙蜇的利用率和沙蜇的经济价值。对沙蜇化学成分组成测定发现,鲜活沙蜇水分达96%以上,干物质含量低于5%。沙蜇伞部中粗蛋白、总糖、脂肪及灰分含量分别的2.08%,0.02%、0.04%及0.60%。研究了沙蜇的酶解工艺,以水解度为指标,确定沙蜇的水解用酶,并采用单因素,正交实验方法分析最适酶解条件。结果显示,胰蛋白酶在最佳酶解条件下的水解度最高,为19.17%,所以选出胰蛋白酶为最优实验用酶。本研究得出,胰蛋白酶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温度45℃、时间5.5h、加酶量255U/m1、pH 7.5,在最适条件下所得水解度为24.59%。研究了沙蜇酶解液的脱盐过程,以脱盐率和氮回收率为指标,确定了沙蜇酶解液的最优脱盐工艺。结果显示,透析法脱盐率高,但氮回收率低,离子交换法的氮回收率和脱盐率也不理想,仅为73.6%、51.3%;超滤法能达到实验所要求的较高的脱盐率(91%)和氮回收率(94.7%)。超滤法脱盐的最佳工艺为:在压力为1.6Mpa,超滤总体积是蛋白酶解液的11倍的条件下,进行超滤脱盐。研究了沙蜇酶解液的脱腥过程,以腥气和腥味感官评定值为指标,确定了沙蜇酶解液的最优脱盐工艺。结果表明:最佳的脱腥方法为联用酵母和活性碳的复合脱腥,即先加活性碳处理,条件为活性碳添加量0.1%,温度50℃,作用时间30 min,过滤,然后用酵母处理,条件为酵母粉添加量0.03%,温度25℃,作用时间35min。其感官评定值为2.3,氮回收率为85.5%。研究了沙蜇饮料的调配过程,以饮料的稳定性作为重要指标,需要CMC-Na的用量为0.15%,黄原胶与魔芋胶以3:2复配,复配胶体的用量为0.04%时;选择10%的加糖量和选择0.04%的柠檬酸量。沙蜇饮料的卫生指标检测结果合格,沙蜇饮料的感官评定结果表示,该产品呈淡黄色,具有香橙的香气,组织形态均匀一致,无杂质,口感清爽。

李媛[9](2011)在《生姜固体饮料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选取优质生姜,对生姜固体饮料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相关加工参数,并且研究了有效成分含量变化。针对生产中产生的淀粉,从综合利用的角度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探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超声波法提取姜辣素的工艺优化超声波法辅助提取姜汁中的姜辣素,最终的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90%,料液比1:9,超声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10min,超声功率为36W。方法的稳定性良好,提示本方法可行。2.生姜固体饮料的加工工艺生姜→清洗→烫漂→榨汁→添加抗坏血酸→静置去淀粉→60℃真空浓缩→添加药用糊精→50℃干燥→过筛→添加黄原胶、蔗糖和植脂末→包装→产品。3.产品的稳定性研究沸水烫漂10s可有效减少微生物的数量。添加0.03%的抗坏血酸可以减少姜辣素的损失。产品在贮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存在有效成分的损失。避光条件下,姜辣素的损失较为缓慢。而高温对于姜辣素的破坏较为严重。4℃贮藏则会起到很好的阻止姜辣素损失的效果。产品符合国家固体饮料的标准。4.生姜淀粉性质的研究生姜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为27.47%;糊化温度为84.98℃。淀粉糊透明度为8.20%,凝沉积为73% ;溶解度、膨胀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具有触变性;冻融稳定性不高,高浓度的蔗糖能增强生姜淀粉的冻融稳定性。浓度越大,淀粉糊的粘度越大;随着剪切速率(即旋转粘度计转速)的增加,糊化淀粉的粘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一定的范围内,pH值越大,淀粉糊粘度增大。生姜淀粉糊贮藏过程中会发生老化现象,静置72h糊的粘度逐渐增大;不同pH值对糊粘度的改变不同;加入蔗糖能减弱老化趋势,加入盐类能加速老化;72h内淀粉糊的透光率下降,当蔗糖浓度达20%时,对阻止透光率下降的作用会比较明显,但盐和糖均能降低淀粉糊的透光率。

王海棠[10](2010)在《甜玉米果蔬粥加工工艺及品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甜玉米是一种低脂肪高纤维多矿物质的食品,作为“黄金食品”而被众多国家所研究和开发。目前我国甜玉米仍以鲜食为主,深加工产品很少,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本文在传统八宝粥的基础上,以甜玉米为主料,配以其他谷物、蔬菜、水果而开发出新型甜玉米果蔬粥。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采用预蒸煮、护色、保脆等技术手段对甜玉米果蔬粥的原料进行预处理,通过对各种预处理方式后产品的感官鉴定,得出不同物料的预处理方法。各原料的预处理方法分别为甜玉米在0.1%柠檬酸+0.1%食盐溶液中热烫(热烫温度95±3℃)2min后冷却;糯米淘洗后,浸泡30min,沥干,进行预蒸熟化5min后,用水冷却;薏米蒸40min,不采用预冷处理;胡萝卜选取95±3℃的0.1%柠檬酸热水中热烫90s,然后立即用自来水冷却的方法处理;菠萝则以选菠萝罐头在0.2%氯化钙水中泡30min;对于马蹄的预处理方法是把马蹄放入0.1%柠檬酸+0.2%氯化钙溶液中,预煮5min后冷却;压缩椰果以复水椰果为佳。2、采用L16(45)正交试验,对不同原料添加量对产品感官影响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了各原料的添加量。对于净含量为288g的塑料杯来说,甜玉米果蔬粥配方为每杯添加的生料量为33%,其中各原料的配比为甜玉米:糯米为50:15,胡萝卜14,马蹄20,薏米5,菠萝10;糖水浓度为8%。3、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通过添加各种增香剂、护色剂、稳定剂对甜玉米果蔬粥进行了品质改良的研究。结果表明:甜玉米果蔬粥中添加浓度为0.15%的柠檬酸钠既可以改善口感,还可达到最佳的护色效果;当添加0.2%黄原胶、0.1%瓜尔多胶、0.2%CMC和0.1%蔗糖酯四种复合稳定剂来作为甜玉米果蔬粥的稳定剂时,贮藏期间的稳定效果最佳;当添加乙酰基麦芽酚浓度为0.3‰时,口感和香气均为最佳,而加入1%的蜂蜜和0.12%的食盐对改善甜玉米果蔬粥的口感和甜度上具有很好的效果,且蜂蜜还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而食盐的加入对稳定剂基本没有影响。最后确定了甜玉米果蔬粥采用115℃,30min的杀菌强度,可以达到较好卫生标准,且能够保证粥的营养物质较少的损失,并能够具有较好的感官质量。4、采用各种分析方法,对甜玉米果蔬粥中各种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甜玉米果蔬粥的营养丰富,其中脂肪含量和能量均较低,膳食纤维含量相对较高,维生素含量也非常丰富,尤其是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甜玉米果蔬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其中钙、磷、钾、镁的含量尤其丰富,对提高粥的风味及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甜玉米果蔬粥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八种必需氨基酸,其氨基酸组成模式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价值较高。

二、松籽汁饮料复合稳定剂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籽汁饮料复合稳定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籽资源评价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红松籽资源评价与红松籽精深加工对我国红松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
        1.1.1 我国红松籽资源的加工利用正在向由以原料粗加工为主向以原料精深加工为主的的战略方向转变
        1.1.2 红松籽精深加工将有利促进我国红松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 红松籽的资源属性特征
        1.2.1 红松籽的资源形态特征
        1.2.2 红松籽的资源化学特征
        1.2.3 红松籽的资源禀赋特征
    1.3 红松籽油是我国食用植物油中的一个新油种
        1.3.1 食用植物油概述
        1.3.2 红松籽油概述
    1.4 干式酶解法提取红松籽油工艺研究
    1.5 红松籽油包合物工艺研究
        1.5.1 喷雾干燥法
        1.5.2 物理吸附法
        1.5.3 复合凝聚法
        1.5.4 乳液聚合法
        1.5.5 分子包埋法
    1.6 皮诺敛酸的纯化工艺研究
        1.6.1 低温结晶法
        1.6.2 分子蒸馏法
        1.6.3 精馏分离法
        1.6.4 吸附分离法
        1.6.5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1.6.6 脂肪酶浓缩法
        1.6.7 尿素络合法
    1.7 课题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7.1 解决的问题
        1.7.2 研究意义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2 红松籽资源属性特征的资源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红松籽的采集
        2.3.2 红松籽资源形态特征测定
        2.3.3 红松籽资源化学特征测定
        2.3.4 红松籽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2.4 结果和分析
        2.4.1 红松籽的资源形态特征
        2.4.2 红松籽的资源化学特征
        2.4.3 红松籽的资源禀赋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提取工艺与理化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红松籽的预处理
        3.3.2 红松籽仁含油量计算
        3.3.3 红松籽油提取率计算
        3.3.4 红松籽粕残油率计算
        3.3.5 不同工艺对红松籽油提取率影响
        3.3.6 固体酶制剂的筛选
        3.3.7 红松籽油提工艺单因素优化
        3.3.8 红松籽油的理化性质检测
        3.3.9 红松籽油脂肪酸成分检测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红松籽仁的含油量
        3.4.2 不同红松籽油提取工艺的出油率、提取率及籽粕残油率
        3.4.3 提取酶的选择结果
        3.4.4 松籽油的α-淀粉酶干式酶解法提取工艺单因素优化
        3.4.5 松籽油提取最优工艺验证
        3.4.6 红松籽油的理化性质检测(脂肪酸成分分析)
        3.4.7 红松籽油的脂肪酸成分检测
    3.5 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制备工艺放大实验技术方案
        3.5.1 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制备工艺放大实验
        3.5.2 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制备工艺放大流程图
    3.6 本章小结
4 红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过氧化值及丙二醛检测方法
        4.3.2 不同种类抗氧化剂对红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影响
        4.3.3 红松籽油贮藏实验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种类抗氧化剂对红松籽油氧化稳定性影响结果
        4.4.2 温度对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影响
        4.4.3 光照对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影响
        4.4.4 空气对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红松籽油的体外抗氧化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清除DPPH自由基
        5.3.2 清除ABTS自由基
        5.3.3 Fe~(2+)还原能力
        5.3.4 清除羟(~-OH)自由基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5.4.2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5.4.3 Fe~(2+)还原力分析
        5.4.4 清除羟自由基能力
    5.5 本章小结
6 红松籽油固体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与表征
    6.1 引言
    6.2 材料和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制备及检测方法
        6.3.2 单因素优化实验方法
        6.3.3 红松籽油包合物表征
        6.3.4 红松籽油包合物生物利用度及药代动力学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单因素优化实验结果
        6.4.2 红松籽油包合物最优工艺验证
        6.4.3 红松籽油包合物表征结果
        6.4.4 生物利用度检测结果
    6.5 红松籽油固体包合物制备工艺放大技术方案
        6.5.1 红松籽油固体包合物制备工艺放大实验
        6.5.2 红松籽油固体包合物制备工艺放大流程图
    6.6 本章小结
7 红松籽油中皮诺敛酸(PLA)纯化制备工艺与结果验证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和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红松籽油游脂肪酸的制备
        7.3.2 PLA脂肪酶浓缩法制备
        7.3.3 PLA含量测定
        7.3.4 PLA尿素络合纯化法制备
        7.3.5 PLA脂肪酶浓缩法单因素优化
        7.3.6 PLA尿素络合纯化法单因素优化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1 PLA标准曲线
        7.4.2 PLA脂肪酶浓缩法单因素优化结果
        7.4.3 PLA脂肪酶浓缩法结果验证
        7.4.4 PLA尿素络合纯化法单因素优化结果
        7.4.5 PLA尿素络合纯化法结果验证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亚麻籽概述
        1.1.1 亚麻籽种质资源
        1.1.2 亚麻籽营养价值
        1.1.3 亚麻籽安全性
        1.1.4 亚麻籽应用现状
    1.2 植物蛋白饮料概述
        1.2.1 植物蛋白饮料种类
        1.2.2 植物蛋白饮料营养价值
        1.2.3 植物蛋白饮料市场现状
    1.3 影响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1.3.1 乳化剂对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1.3.2 增稠剂对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1.3.3 品质改良剂对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1.3.4 均质条件对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1.3.5 杀菌条件对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亚麻籽仁成分检测及原浆制备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脱皮亚麻籽仁基本成分检测
        2.3.2 亚麻籽仁饮料原浆制备操作要点
        2.3.3 亚麻仁饮料原浆蛋白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亚麻籽仁的基本成分
        2.4.2 小苏打浸泡用量对亚麻籽仁饮料原浆制备的影响
        2.4.3 打浆时间对亚麻籽仁饮料原浆制备工艺的影响
        2.4.4 浸泡时间对亚麻籽仁饮料原浆制备的影响
        2.4.5 打浆温度对亚麻籽仁饮料原浆制备的影响
        2.4.6 料液比对亚麻籽仁饮料原浆制备的影响
        2.4.7 Plackett-Burman筛选亚麻籽仁饮料原浆制备关键工艺因素
        2.4.8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亚麻籽仁饮料原浆制备工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主要风味配方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风味配方研究操作要点
        3.3.2 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模糊综合感官评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原浆添加量对亚麻仁植物蛋白饮料风味的影响
        3.4.2 蔗糖添加量对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风味的影响
        3.4.3 β-环糊精添加量对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风味的影响
        3.4.4 正交实验优化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风味配方工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与方法
        4.3.1 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稳定剂配方及工艺条件探究要点
        4.3.2 离心沉淀率(SR)的测定
        4.3.3 稳定系数(R)的测定
        4.3.4 粘度的测定
        4.3.5 色泽的测定
        4.3.6 粒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乳化剂对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4.4.2 增稠剂对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4.4.3 品质改良剂对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4.4.4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亚麻籽仁饮料稳定剂配方
        4.4.5 均质条件对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4.4.6 杀菌条件对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贮藏期间产品的品质变化及其与同类产品的比较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与方法
        5.3.1 贮藏试验操作要点
        5.3.2 表观粘度的测定
        5.3.3 稳定系数的测定
        5.3.4 p H值测定
        5.3.5 综合感官评价
        5.3.6 RHDC(逆“隐性强迫选择”)产品感官评价试验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贮藏期间亚麻仁植物蛋白饮料的品质变化结果
        5.4.2 RHDC检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和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3)槐米浊汁饮料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槐米浊汁制备工艺
        1.3.2 增稠剂单因素试验设计
        1.3.3 悬浮稳定性的测定
        1.3.4 黏度的测定
        1.3.5 复配亲水胶体对槐米浊汁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1.3.6 Turbiscan稳定性指数的测定
        1.3.7 感官评价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增稠剂对槐米饮料稳定性及黏度的影响
    2.2 复配亲水胶体对槐米饮料稳定性的优化
    2.3 优化配方饮料稳定性的验证
    2.4 市售浊汁饮料与自制槐米浊汁饮料的比较分析
        2.4.1 市售浊汁饮料与自制槐米浊汁饮料的Tur-biscan比较分析
        2.4.2 市售浊汁饮料与自制槐米浊汁饮料的黏度比较分析
        2.4.3 市售浊汁饮料与自制槐米浊汁饮料的感官评分
3 结论

(4)红松松针精油的提取工艺及抑菌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红松概述
        1.1.1 红松营养价值
        1.1.2 精油
        1.1.3 红松松针精油的成分
    1.2 松针精油提取技术
        1.2.1 水蒸气蒸馏法
        1.2.2 超临界CO_2 提取法
        1.2.3 有机溶剂提取法
        1.2.4 酶法提取
        1.2.5 其他提取方法
    1.3 松针精油的功能
        1.3.1 抑菌、抗氧化作用
        1.3.2 抗病毒
        1.3.3 抗癌作用
        1.3.4 降血糖
        1.3.5 消炎止痛
    1.4 松针精油的应用
        1.4.1 松针精油微胶囊
        1.4.2 松针精油消炎止痛喷雾剂
        1.4.3 食品抑菌剂
        1.4.4 化妆品
        1.4.5 害虫防治方面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超声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松针精油工艺优化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单因素试验
        2.2.2 响应面试验
        2.2.3 松针精油成分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临界CO_2 提取松针精油工艺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单因素试验
        3.2.2 响应面试验
        3.2.3 松针精油成分分析
        3.2.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松松针精油抑菌效果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松针精油抑菌试验分析结果
        4.2.2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析
        4.2.3 动态抑菌试验结果
        4.2.4 pH值对松针精油抑菌效果的影响
        4.2.5 热处理对松针精油抑菌效果的影响
        4.2.6 紫外照射时间对松针精油抑菌效果的影响
        4.2.7 NaCl浓度对对松针精油抑菌效果的影响
        4.2.8 保存时间对松针精油抑菌效果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松针精油对桦树汁的抑制作用
    5.1 桦树汁的应用
        5.1.1 桦树汁饮料
        5.1.2 桦树汁酒
        5.1.3 其他应用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5.2.2 试验仪器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及其测定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因素
    1.1 浓度对稳定性的影响[2]
    1.2 粒度对稳定性的影响[4]
    1.3 p H 对稳定性的影响[5]
    1.4 微生物对稳定性的影响[6]
2 提高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方法
    2.1 均质处理
    2.2 添加乳化剂和增稠剂
    2.3 添加糖和除去金属离子
    2.4 杀菌
3 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3.1 观察法
        3.1.1 感官指标判定
        3.1.2 状态观察
    3.2 离心法
        3.2.1 稳定系数(R)的测定
        3.2.2 离心沉淀率(SR)的测定
        3.2.3 离心沉降厚度的测定
        3.2.4 离心沉淀量的测定
    3.3 沉淀率的测定
    3.4 仪器分析
4 小结

(6)山杏(Armeniaca sibirica)仁蛋白辅助降血糖饮料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山杏
        1.1.1 山杏资源介绍
        1.1.2 山杏仁
        1.1.3 山杏仁的利用
        1.1.3.1 山杏仁蛋白的利用
        1.1.3.2 山杏仁油的利用
        1.1.3.3 山杏仁的其他利用
    1.2 降血糖多肽研究进展
        1.2.1 糖尿病研究进展
        1.2.2 降血糖功能因子
        1.2.3 植物降血糖多肽研究进展
        1.2.3.1 苦瓜降血糖多肽
        1.2.3.2 人参降血糖多肽
        1.2.3.3 桑叶降血糖多肽
        1.2.3.4 大豆降血糖多肽
        1.2.3.5 动物降血糖多肽
        1.2.4 降血糖作用的评价方法
        1.2.4.1 降血糖作用的体外评价
        1.2.4.2 降血糖作用的体内评价法
    1.3 植物蛋白饮料研究进展
        1.3.1 植物蛋白饮料的稳定性
        1.3.1.1 浓度对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1.3.1.2 粒度对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1.3.1.3 pH值对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1.3.1.4 微生物对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1.3.1.5 其他因素对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1.3.2 植物蛋白饮料的调配
        1.3.3 蛋白苦味肽的脱苦研究
        1.3.3.1 苦味的评价方法
        1.3.3.2 苦味肽的脱苦处理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2. 山杏仁降血糖肽酶解条件优化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脱脂
        2.2.2 蛋白质的提取
        2.2.3 酶解条件优化
        2.2.3.1 单因素实验
        2.2.3.2 响应面法实验
        2.2.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测定
        2.2.5 酶解液水解度的测定
        2.2.6 酶解液肽含量的测定
        2.2.7 酶解产物抑制类型的测定
        2.2.8 酶解产物消化稳定性的测定
        2.2.9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2.9.1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2.2.9.2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2.2.9.3 超氧阴离子清除率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实验
        2.3.1.1 酶解时间对产物活性的影响
        2.3.1.2 pH对产物活性的影响
        2.3.1.3 温度对产物活性的影响
        2.3.1.4 加酶量对产物活性的影响
        2.3.1.5 料液比对产物活性的影响
        2.3.2 响应面法对酶解工艺的优化
        2.3.2.1 响应面分析结果
        2.3.2.2 响应面分析
        2.3.2.3 最佳酶解工艺条件的确定
        2.3.3 酶解液的水解度
        2.3.4 酶解液的肽含量
        2.3.5 酶解产物的抑制类型
        2.3.6 酶解产物的消化稳定性
        2.3.7 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2.3.7.1 酶解产物对DPPH·的清除能力
        2.3.7.2 酶解产物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
        2.3.7.3 酶解产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2.4 小结
3 清汁型山杏仁辅助降血糖饮料的开发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工艺路线
        3.2.2 脱苦工艺优化
        3.2.2.1 苦味评价方法
        3.2.2.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测定
        3.2.2.3 活性炭法脱苦
        3.2.2.4 β-环状糊精法脱苦
        3.2.3 清汁型山杏仁辅助降血糖饮料的调配
        3.2.3.1 清汁型辅助降血糖饮料的配方确定
        3.2.3.2 清汁型辅助降血糖饮料的感官评价方法
        3.2.4 清汁型山杏仁辅助降血糖饮料灭菌方式的选择
        3.2.5 清汁型山杏仁辅助降血糖饮料的指标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活性炭脱苦工艺研究
        3.3.1.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3.1.2 活性炭脱苦正交实验
        3.3.2 β-环糊精脱苦工艺研究
        3.3.2.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3.2.2 β-环糊精脱苦正交实验
        3.3.3 清汁型山杏仁辅助降血糖饮料调配结果
        3.3.4 饮料灭菌条件的选择
        3.3.5 清汁型山杏仁辅助降血糖饮料的指标测定
        3.3.5.1 成品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
        3.3.5.2 产品指标测定结果
    3.4 小结
4 浑浊型山杏仁辅助降血糖饮料的开发
    4.1 实验材料和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工艺路线
        4.2.2 山杏仁粕粉的制备及预处理
        4.2.3 浑浊型山杏仁辅助降血糖饮料的调配
        4.2.3.1 浑浊型山杏仁辅助降血糖饮料的配方确定
        4.2.3.2 浑浊型山杏仁辅助降血糖饮料的感官评价
        4.2.4 浑浊型山杏仁辅助降血糖饮料的稳定性研究
        4.2.4.1 稳定剂的选择
        4.2.4.2 稳定剂最佳配比的确定
        4.2.4.3 均质压力的选择
        4.2.4.4 均质时间的选择
        4.2.4.5 饮料稳定性的快速测定
        4.2.5 浑浊型山杏仁辅助降血糖饮料的指标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浑浊型山杏仁辅助降血糖饮料调配结果
        4.3.2 浑浊型饮料的稳定性研究
        4.3.2.1 稳定剂的选择
        4.3.2.2 稳定剂的最佳配比
        4.3.2.3 均质压力的选择
        4.3.2.4 均质时间的选择
        4.3.3 浑浊型山杏仁辅助降血糖饮料的指标测定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基于超微细处理的猕猴桃籽油保健功能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猕猴桃研究概况
        1.1.1 国内外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1.1.2 猕猴桃的化学成分
        1.1.3 猕猴桃的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
        1.1.4 猕猴桃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1.1.5 我国猕猴桃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2 猕猴桃籽油提取技术及其功效成分研究进展
        1.2.1 植物油常用提取技术
        1.2.2 α-亚麻酸的生理功能
        1.2.3 猕猴桃籽油研究进展
    1.3 超微细处理技术在功能性油脂中的应用
        1.3.1 超微粉碎技术
        1.3.2 微胶囊技术
        1.3.3 微乳化技术
        1.3.4 超高压均质技术
    1.4 多不饱和脂肪酸市场需求与开发利用
        1.4.1 功能食品市场及PUFA在食品中的应用
        1.4.2 植物药物市场及PUFA在药物中的应用
        1.4.3 精油市场及PUFA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本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1.5.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技术路线
        1.6.2 主要研究内容
2 猕猴桃籽油超临界萃取分离条件与抗氧化稳定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果籽粉碎度对出油率的影响
        2.2.2 猕猴桃籽油的最佳萃取条件
        2.2.3 不同分离工艺的猕猴桃籽油质量指标的比较
        2.2.4 二级降压分离工艺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2.5 二级降压分离的最佳工艺条件
        2.2.6 猕猴桃籽油的抗氧化稳定性试验
    2.3 小结
3 猕猴桃籽油精炼技术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4 分析检测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脱酸工艺参数的优化
        3.2.2 脱水工艺参数的优化
        3.2.3 脱色工艺参数的筛选
        3.2.4 脱臭工艺参数的筛选
    3.3 结论
4 猕猴桃籽油理化特征指标与质量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化学药品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1.3 分析检测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猕猴桃籽油的特征指标
        4.2.2 猕猴桃籽油化学成份检测
        4.2.3 猕猴桃籽油质量指标的制定与检测
    4.3 小结
5 超微细猕猴桃籽油的制备与油滴粒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1.3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猕猴桃籽油的超微细处理条件优化
        5.2.2 油滴粒度分析结果
        5.2.3 油滴SEM扫描对比
        5.2.4 超微细猕猴桃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5.3 小结
6 超微细猕猴桃籽油保健功能特性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主要仪器
        6.1.3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调节血脂试验
        6.2.2 抗氧化作用试验
    6.3 小结
7 超微细猕猴桃籽油安全性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主要材料
        7.1.2 主要仪器
        7.1.3 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超微细猕猴桃籽油对大鼠体重及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7.2.2 超微细猕猴桃籽油对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7.2.3 超微细猕猴桃籽油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7.2.4 超微细猕猴桃籽油对大鼠病理学的影响
    7.3 小结
8 超微细猕猴桃籽油应用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
        8.1.2 仪器与设备
        8.1.3 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超微细猕猴桃籽油软胶囊的制备
        8.2.2 超微细猕猴桃籽油护肤品配方及对皮肤安全性评价
    8.3 讨论
        8.3.1 关于超微细猕猴桃籽油的微胶囊化
        8.3.2 关于猕猴桃籽油的α-亚麻酸富集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8.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展望
创新点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沙蜇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母的研究现状
        1.1 水母的分类
        1.2 沙蜇的生物学特征
    2. 沙蜇的营养成分和作用
        2.1 胶原蛋白
        2.2 氨基酸
        2.3 沙蜇毒素
        2.4 多糖
        2.5 糖蛋白
        2.6 小分子物质
    3 沙蜇的养殖现状
    4 沙蜇的加工利用现状
        4.1 沙蜇皮和沙蜇头
        4.2 即食沙蜇
        4.3 沙蜇粉和沙蜇膏
    5 饮料的发展现状
        5.1 全球饮料的发展状况
        5.2 饮料工业发展趋势
    6.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沙蜇酶解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基本组成成分含量的测定
        2.1.1 水分含量的测定
        2.1.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1.3 脂肪含量的测定
        2.1.4 灰分含量的测定
        2.1.5 总糖含量的测定
        2.2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 样品测定
        2.3 沙蜇的酶解工艺流程
        2.4 水解度的测定
        2.5 确定酶解制备的最佳条件
        2.5.1 最佳蛋白酶的选择
        2.5.2 单酶酶解最佳条件的确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沙蛰的基本组成成分
        3.2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3.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3.2.2 酶活力的测定
        3.3 蛋白酶的选择
        3.4 胰蛋白酶单因素条件的优化
        3.4.1 时间对水解度的影响
        3.4.2 温度对水解度的影响
        3.4.3 pH对水解度的影响
        3.4.4 加酶量对水解度的影响
        3.5 胰蛋白酶正交试验的结果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蜇酶解液的脱盐工艺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透析法脱盐
        2.1.1 透析法脱盐的方法
        2.2 离子交换法脱盐
        2.2.1 阴阳离子树脂的预处理
        2.2.2 体积的测定
        2.2.3 浓度的测定
        2.2.4 流速的测定
        2.3 超滤法脱盐
        2.3.1 膜处理的方法
        2.3.2 超滤法脱盐的方法
        2.4 测定方法
        2.4.1 氮回收率测定
        2.4.2 脱盐率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透析法脱盐
        3.2 离子交换法脱盐
        3.2.1 体积的确定
        3.2.2 浓度的确定
        3.2.3 流速的确定
        3.3 超滤脱盐
        3.3.1 压力的确定
        3.3.2 超滤总体积的确定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沙蜇酶解液的脱腥工艺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三种不同的脱腥方法
        2.1.1 β-环糊精法脱腥
        2.1.2 酵母脱腥法
        2.1.3 活性碳脱腥法
        2.1.4 复合脱腥技术的研究
        2.2 腥气与腥味评价方法
        2.3 测定方法
        2.3.1 氮回收率测定(如第三章2.4.1)
    3 结果与分析
        3.1 β-环糊精法脱腥
        3.2 酵母法脱腥
        3.3 活性碳法脱腥
        3.4 复合脱腥的处理效果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沙蜇饮料的研制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沙蜇饮料基质的制备
        2.1.1 沙蜇饮料基质的制备工艺
        2.1.2 沙蜇饮料基质的成分测定
        2.2 沙蜇饮料的研制
        2.2.1 沙蜇饮料稳定性的研究
        2.2.2 绵白糖含量的确定
        2.2.3 柠檬酸含量的确定
        2.3 产品的加工工艺
        2.4 测定方法
        2.4.1 稳定性测定(罗平,1993)
        2.4.2 产品卫生指标检验方法
        2.4.3 产品的感官评定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沙蜇饮料基质的测定
        3.2 沙蜇饮料的研制
        3.2.1 饮料稳定性的研制
        3.2.2 绵白糖含量的确定
        3.2.3 柠檬酸含量的确定
        3.3 产品的加工工艺
        3.4 产品卫生指标检测结果如下
        3.5 产品的感官评定结果
    4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9)生姜固体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姜药理作用
        1.1.1 抗氧化作用
        1.1.2 降低胆固醇作用
        1.1.3 抗炎作用
        1.1.4 抗微生物作用
        1.1.5 抗肿瘤作用
        1.1.6 抗运动病作用
        1.1.7 降血糖作用
        1.1.8 防辐射
        1.1.9 清除自由基活性
        1.1.10 抗过敏作用
        1.1.11 其他作用
    1.2 姜辣素概述
        1.2.1 姜辣素的组成
        1.2.2 姜辣素的提取
        1.2.3 姜辣素的测定
    1.3 生姜饮料研究进展
        1.3.1 生姜汁饮料
        1.3.2 生姜茶
        1.3.3 生姜酒
        1.3.4 生姜乳饮料
        1.3.5 其它生姜复合饮料
    1.4 生姜淀粉综合利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方法
        2.4.1 姜辣素提取与测定方法
        2.4.2 生姜固体饮料基本工艺的研究
        2.4.3 产品质量控制与稳定性研究
        2.4.4 生姜淀粉性质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姜辣素的测定方法
        3.1.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1.2 单因素实验
        3.1.3 PB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4 正交实验结果
        3.1.5 稳定性试验
    3.2 生姜固体饮料的生产工艺
        3.2.1 姜汁浓缩条件的确定
        3.2.2 赋形剂种类及用量确定
        3.2.3 干燥温度的确定
        3.2.4 配方设计
    3.3 产品质量控制与稳定性研究
        3.3.1 烫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3.3.2 抗坏血酸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3.3.3 产品稳定性研究
    3.4 淀粉性质研究
        3.4.1 粗淀粉的提纯
        3.4.2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
        3.4.3 糊化特性
        3.4.4 老化特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甜玉米果蔬粥加工工艺及品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甜玉米的研究概况
        1.1 甜玉米简介
        1.2 甜玉米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
        1.3 甜玉米的开发利用
    2 方便粥的研究概况
        2.1 方便粥的概念与作用
        2.2 方便粥的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3.1 研究的意义
        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3.3 工艺路线
第二章 甜玉米果蔬粥原料预处理及配方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原料
        1.1.2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原料预处理试验流程
        1.2.2 甜玉米的预处理方法
        1.2.3 糯米的预处理方法
        1.2.4 薏米的预处理方法
        1.2.5 胡萝卜的预处理方法
        1.2.6 菠萝的预处理方法
        1.2.7 马蹄的预处理方法
        1.2.8 压缩椰果的预处理方法
        1.2.9 甜玉米果蔬粥原料配比试验
        1.2.10 糖水浓度确定
        1.2.11 每杯装料量的确定
    2 结果和分析
        2.1 不同原料的预处理方法
        2.1.1 对甜玉米感官品质的影响
        2.1.2 对糯米感观品质的影响
        2.1.3 对薏米感观品质的影响
        2.1.4 对胡萝卜感观品质的影响
        2.1.5 对菠萝感观品质的影响
        2.1.6 对马蹄感观品质的影响
        2.1.7 对压缩椰果感观品质的影响
        2.2 甜玉米果蔬粥配方的研制
        2.2.1 谷类、果蔬搭配比例的确定
        2.2.2 糖水浓度的确定
        2.2.3 每杯装料量的确定
    3 讨论和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第三章 甜玉米果蔬粥品质的控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原料
        1.1.2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甜玉米果蔬粥品质控制试验流程
        1.2.2 甜玉米果蔬粥的护色试验方法
        1.2.3 甜玉米果蔬粥粥体稳定性的试验方法
        1.2.4 甜玉米果蔬粥风味的改良试验方法
        1.2.5 杀菌强度对甜玉米果蔬粥质量及货架期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甜玉米果蔬粥的护色试验
        2.2 甜玉米果蔬粥粥体稳定性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单一稳定剂的稳定效果试验结果与分析
        2.2.2 双组份协同增效作用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2.2.3 复合稳定剂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甜玉米果蔬粥风味的改良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乙酰基麦芽酚改善风味的结果
        2.3.2 蜂蜜改善风味的结果
        2.3.3 食盐改善风味的结果
        2.4 杀菌强度对甜玉米果蔬粥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第四章 甜玉米果蔬粥营养成分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原料
        1.1.2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甜玉米果蔬粥中基本成分的含量
        2.2 甜玉米果蔬粥中矿物质的含量
        2.3 甜玉米果蔬粥中氨基酸的含量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松籽汁饮料复合稳定剂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籽资源评价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D]. 祖述冲.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2]亚麻籽仁植物蛋白饮料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D]. 吴峰党.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3]槐米浊汁饮料稳定性研究[J]. 厉妍青,范柳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08)
  • [4]红松松针精油的提取工艺及抑菌效果的研究[D]. 郝金伟. 黑龙江东方学院, 2019(06)
  • [5]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及其测定方法综述[J]. 郭明月. 饮料工业, 2014(12)
  • [6]山杏(Armeniaca sibirica)仁蛋白辅助降血糖饮料开发[D]. 王晟.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7]基于超微细处理的猕猴桃籽油保健功能特性及应用研究[D]. 李加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10)
  • [8]沙蜇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D]. 邵晓敏.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7)
  • [9]生姜固体饮料的研制[D]. 李媛.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10]甜玉米果蔬粥加工工艺及品质控制研究[D]. 王海棠.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松子汁饮料复合稳定剂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