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平旋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平,梯级,模型,射流,水工,水力,冲砂。
水平旋流论文文献综述
付斌[1](2018)在《水平井连续旋流冲砂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水平井水平段沉砂情况不明,长时间砂体沉积易堵塞井壁造成产量递减甚至导致砂卡、砂埋的现象,开展了水平井连续旋流冲砂技术研究与应用。对常规冲砂工艺进行分析,研制了旋流水力冲砂器、特种接头及井口密封系统,解决了水平井维护作业时冲砂卡管柱风险高的难题。室内实验及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水平井连续旋流冲砂技术实现了水平井接单根不停泵连续冲砂功能,试验井平均冲砂返排率达到88.7%。水平井连续旋流冲砂技术能够满足现场需求,可靠性较高。(本文来源于《采油工程文集》期刊2018年04期)
南军虎,马保泰,王煜搏,牛争鸣,洪镝[2](2018)在《水平旋流消能工水力学研究方法适宜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晰原型观测、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3种水力学研究方法对水平旋流消能技术的适宜性,基于公伯峡水平旋流洞体型,对比了3种方法的研究成果,得到各方法对不同参数的适宜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对宏观水流流态、旋流洞壁面压强、消能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环状空腔长度与原型观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进而影响竖井内其他参数的准确性,工程设计中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是研究旋流空腔形态和旋流洞内流速的可行方法,能有效克服原型量测技术的局限,且数值模拟研究更具优势;1∶40及以上比尺的模型是研究起旋室通风井通风特性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3期)
牛争鸣,余聪,李奇龙,王天时,邓淯宸[3](2018)在《淹没射流与水平旋流梯级内消能工的水力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导流洞改建为单一内消能泄洪洞出现的空蚀问题,作用水头难以提高,运行方式和灵活性有限等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淹没射流与旋流梯级内消能工"。通过模型试验对其基本流态与水力特性进行量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竖井水位是保证稳定运行的关键条件,当其高于射流尾水洞洞径的1.2倍后,各部分流态均趋于稳定;上游水位与下游水位均会影响竖井水位,其中上游水位影响更为显着;射流孔口和起旋器孔口的无量纲泄流量与其相对净作用水头均为线性增大关系;在射流段、水平旋流洞段与旋流阻塞扩散段,壁面压强沿程呈现出明显的分叁段降低、各段稳定变化的特征。本文试验条件下,各段的最大压强水头差与总水头的比值分别为0.12、0.47和0.2,射流和旋流两级消能最大净作用水头占总水头的比例分别为0.13~0.15和0.59~0.80,最大孔口流速26.2 m/s,射流尾水和旋流扩散段的最大断面平均流速10.5 m/s,14.5 m/s,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分级分段的消能特性,体型基本合理,但总作用水头尚有较大的提高余地,分级消能的比例尚需进一步优化。(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赵洋,牛争鸣,李奇龙,王天时,贾飞[4](2018)在《水平旋流内消能泄洪洞段与尾水洞段流态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水平旋流内消能泄洪洞段与尾水洞段流态适用性条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泄洪内消能工水力模型,即洞内淹没射流与水平旋流梯级内消能工。试验以原型流量1 200 m3/s、最大总作用水头150 m为标准进行了模型试验的体型设计,然后对设计的该消能工进行了1∶60.25几何比尺下的水工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当1.5<X/D<9.1时,旋流洞内空腔直径沿程先增大后迅速减小最后平稳,当9.1<X/D<10.3时,空腔直径呈现出逐渐增大并最终稳定至r/D=0.45左右的趋势;上游水位对于下游尾水洞段的流态影响条件不大,当下游水位0.5D﹤h﹤0.85D时,旋流洞与尾水洞内会形成旋流远驱水跃流态,当下游水位0.85D﹤h﹤0.95D时,旋流洞与尾水洞会出现旋流临界水跃流态,当下游水位0.95D﹤h﹤3.2D时旋流洞与尾水洞会出现旋流淹没出流流态。(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赵洋,李守义,牛争鸣,李奇龙,贾飞[5](2017)在《洞内淹没射流及水平旋流梯级内消能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适应高水头泄洪消能的需要,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泄洪内消能工,即洞内淹没射流与水平旋流梯级内消能工。以流量1 200 m3/s、最大总作用水头150m为标准进行了该消能工的体型设计,然后对设计的消能工进行了1∶60.25几何比尺下的水工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下游出现与明渠相似的多种水跃流态,淹没射流孔口系数0.5~0.56,起旋器喉口流量系数0.32~0.35之间;旋流空腔直径先增大后迅速减小最后平稳,在旋流阻塞孔口处空腔直径又迅速增大最后稳定;下游水位H下小于2.0 D时,下游旋流洞段压强相对变化幅度较小,H下大于2.0D时,上下游水位对旋流洞压强影响较大;上游水位的变化不影响淹没射流速度相对变化,下游水位的变化,对水平旋流洞段影响较大;上游淹没射流消能、竖井消能、旋流洞消能与下游旋流阻塞扩散消能的消能率分别占总消能率的15%、10%、30%、10%,其中下游水平旋流洞段承担主要消能部分。(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天时[6](2017)在《洞内淹没射流与水平旋流梯级内消能泄洪洞的水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水流问题历来是高坝泄洪消能的一大难题,在面对高水头泄洪消能的时候,无论采用哪种单一的内消能工形式,都将会碰到一些较难以克服的困难,并且在导流洞改建时,因受到深水闸门应用条件的限制,也无法改建为兼放空洞使用,而导流洞改建为泄洪洞同时兼放空洞是许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需要。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洞内淹没射流与水平旋流梯级内消能工”这一种新型的复合式内消能工,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该梯级内消能工主要由第一级的淹没射流内消能工和第二级的水平旋流内消能工组成,本文对其基本的流态、流速、壁面压强、射流恢复长度、旋流洞通气孔的通风量、旋流空腔直径和旋流角等水力特性进行试验量测,然后对该消能工的水力特性与消能机理进行分析,主要成果有:1.该新型梯级内消能工,可以在保证竖井内水位高于射流段尾水洞顶部高程情况下,模型运行过程中各部分流态均较为稳定,可以适用于高水头的泄洪消能。2.泄洪洞内水流流速与壁面压强在上游射流段与下游旋流段的各部位,均表现出了分区变化特点,射流孔口段与旋流阻塞段变化剧烈。旋流段空腔旋流流速分布近似符合准自由涡的分布规律。3.通气量受下游水位变化影响明显,尾水洞为自由出流时通气量较大,当下游出口淹没后通气量明显减小,但淹没后随下游水位的升高,通风量减小不明显。4.通过射流段,消耗掉了一部分水流能量,从而降低了旋流段的作用水头,使得一个高水头消能问题变为一个多级的中低水头问题,使其可以应用于超过100m甚至更高水头下的泄洪消能。该体型整体消能率占总水头的75%~79%,其中第一级射流段占总水头的15%~22%,第二级旋流段占总水头的55%~62%。(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7-06-30)
向珂[7](2017)在《阻塞式水平旋流泄洪洞强剪切两相流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平旋流洞末端增加先收缩后扩散设施,能够对旋流洞段的水流起到明显的增压减速作用,同时泄洪洞的整体消能率也能大幅提升。然而,对于这种新型的阻塞式水平旋流泄洪洞,旋转与扩散形成的强剪切水气混掺两相流的研究还未成熟。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旋流阻塞与旋流扩散复合内消能工强剪切两相流水力特性研究”,对阻塞扩散段的水气两相流进行了较细致的数值模拟研究,采用Realizable k-ε双方程紊流模型和Mixture两相流模型进行模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水气两相流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讨论,选择了一套适用于本文强旋转水气两相流流动的模拟条件。(2)对阻塞扩散段两相流基本水力特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包括:流态,空腔直径,压强,流速,紊动能及耗散率。(3)阻塞式水平旋流泄洪洞的总消能率可达到80%以上,其中,本文研究的阻塞扩散段及导流洞前段的消能率几乎占总消能率的一半,消能效果明显。(4)在扩散段和导流洞前段的负压范围内,水流空化数较小,存在发生空化的风险,但该段水流为水气两相流,掺气充分而均匀,空蚀破坏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5)通过分析流态、流速及掺气浓度,认为水流掺气的主要诱因是阻塞扩散段出现了水跃,其掺气机理主要类似水跃流自由面掺气,同时还附加了旋转离心力作用,依此提出旋流水跃掺气新概念。(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7-06-30)
陈淳[8](2017)在《水平旋流沉淀池的叁维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沉淀过程作为污水处理过程中一环相当重要的工艺技术,目前主要利用重力沉淀效应对污水中充斥着的大量悬浮物进行去除,其净化效果决定着整个污水处理体系的复杂程度和运行成本。依据流体力学理论,沉淀池内除了重力对悬浮物的沉淀有重要作用外,还存在着对悬浮物的运行特性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其它力,例如:Basset力、Saffman力和Magnus力等。构建合理的内部流场可有效改变沉淀池的水力特性,对沉淀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本研究以流体力学原理为指导,构建了一种新型旋流式沉淀池,并就这种旋流式沉淀池的水力特性和悬浮颗粒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利用Fluent软件,分别对新构建的旋流沉淀池和现有的辐流式沉淀池的水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沉淀池内部固相颗粒物的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入水流量条件下,等体积的旋流式沉淀池与目前通行的辐流式沉淀池相比较,具有更高的沉淀效率;在沉淀效率相同时,等体积的旋流式沉淀池对于污水具有更大的处理量。本研究是为沉淀池进一步提高悬浮物去除能力提供新的思路以及理论支持,在沉淀池优化设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7-05-20)
张鲁鲁[9](2016)在《水平旋流泄洪洞水工模型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竖井泄洪洞水工模型试验分析表明:当堰顶高程2 500.5 m时,在校核、设计水位实测下泄流量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并有一定超泄余量;当起旋室、旋流洞直径分别为9.5和9.0 m时,各泄流条件下旋流洞均可形成典型的旋流流态,且空腔稳定。采用水平旋流洞与消能墩的组合,消能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6年06期)
梁娟,杨健[10](2016)在《水平旋流内消能泄洪洞结构应力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水平旋流内消能泄洪洞水力特性,旋转水流在水平旋流洞内形成的非均匀内水压力沿程变幅大,各部位结构受力差异大,不便于结构设计。该文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水平旋流洞典型断面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其应力分布,结合加筋和运行期放空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应力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平旋流洞末端的阻塞在减缓水平洞流速的同时,会引起局部应力增大,应考虑加环向钢筋等措施;当环向钢筋不能有效降低结构应力值时,可考虑设置钢衬或采用高标号混凝土,既可以提高隧洞的结构抗力,又可以起到防止和减轻空蚀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水利水电》期刊2016年01期)
水平旋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晰原型观测、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3种水力学研究方法对水平旋流消能技术的适宜性,基于公伯峡水平旋流洞体型,对比了3种方法的研究成果,得到各方法对不同参数的适宜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对宏观水流流态、旋流洞壁面压强、消能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环状空腔长度与原型观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进而影响竖井内其他参数的准确性,工程设计中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是研究旋流空腔形态和旋流洞内流速的可行方法,能有效克服原型量测技术的局限,且数值模拟研究更具优势;1∶40及以上比尺的模型是研究起旋室通风井通风特性的有效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平旋流论文参考文献
[1].付斌.水平井连续旋流冲砂技术研究与应用[J].采油工程文集.2018
[2].南军虎,马保泰,王煜搏,牛争鸣,洪镝.水平旋流消能工水力学研究方法适宜性[J].水科学进展.2018
[3].牛争鸣,余聪,李奇龙,王天时,邓淯宸.淹没射流与水平旋流梯级内消能工的水力特性[J].水力发电学报.2018
[4].赵洋,牛争鸣,李奇龙,王天时,贾飞.水平旋流内消能泄洪洞段与尾水洞段流态适用性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8
[5].赵洋,李守义,牛争鸣,李奇龙,贾飞.洞内淹没射流及水平旋流梯级内消能的适用性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7
[6].王天时.洞内淹没射流与水平旋流梯级内消能泄洪洞的水力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
[7].向珂.阻塞式水平旋流泄洪洞强剪切两相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
[8].陈淳.水平旋流沉淀池的叁维数值模拟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7
[9].张鲁鲁.水平旋流泄洪洞水工模型试验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6
[10].梁娟,杨健.水平旋流内消能泄洪洞结构应力分析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