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博尔纳病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博尔,病毒,核蛋白,免疫,胶质,蛋白,蝙蝠。
博尔纳病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艳[1](2018)在《博尔纳病病毒及内源性病毒序列EBLN1对胶质母细胞瘤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好发于成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各种原发性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发病率最高、恶性度最大,由于其呈高度侵袭性生长并对放疗、化疗不敏感,因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死率。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GBM的诊疗手段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平均生存期不到14个月。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GBM通常在原位切除腔周围复发并仅限在CNS内生长,很少出现远处转移。因此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肿瘤局部进行,溶瘤病毒就是其中的一种。1型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等已被证实能选择性感染并破坏肿瘤细胞,但是临床试验的效果不容乐观,肿瘤体积的缩小或者患者生命周期的延长均未取得预期效果。于是寻找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新方法刻不容缓。我们在早期报道了一株人来源的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感染少突胶质瘤(oligodendroglioma)细胞后,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凋亡。在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细胞中,BDV也发挥了同样的抑制效应。提示BDV可能会干扰神经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此外,内源性博尔纳样核蛋白序列(endogenised bornavirus-derived element 1,EBLN1),能有效减少结肠癌细胞和宫颈癌细胞中内源性DNA损伤并及时修复外源性DNA损伤,从而起到稳定基因组的重要作用,这恰是抑制肿瘤的重要机制之一。提示EBLN1基因在肿瘤的形成中可能具有负调控作用。BDV是一种高度嗜神经性、非溶细胞性的负链RNA病毒,也是在远古时期整合到人类基因组的最古老病毒之一。基于BDV能感染健康人群并形成无症状的感染,以及前期报道BDV与EBLN1有潜在的抑制肿瘤效应,我们试图通过研究BDV这种与人类联系密切的病毒及其内源性片段EBLN1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双重抑瘤作用,去寻找一种与人类来源更近、毒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新手段。为进一步揭示肿瘤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与机体的交互作用提供新的研究途径。目的1、检测BDV对GBM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生物特性的作用;观察BDV对裸鼠GBM移植瘤生长的影响,从而明确BDV在GBM中的抑瘤效果。2、完成GBM细胞感染BDV后转录组的测序,通过分析差异基因,筛选相关的信号通路并验证,探讨BDV抑瘤作用的分子机制。3、分析EBLN1基因在不同级别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差异,验证EBLN1过表达对裸鼠GBM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深入认识EBLN1基因的功能。方法1、使用BDV感染两株GBM细胞(U87MG和U251)以及正常人胶质细胞(HA),通过CCK-8法、流式分析技术、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等检测BDV在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周期、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功能中的作用;利用U87MG细胞构建裸鼠皮下荷瘤模型和颅内荷瘤模型,观察BDV对GBM在体成瘤的影响。在GBM细胞和组织中,分别利用Western blotting(WB)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2、基于mRNA-Seq技术对GBM细胞的转录组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BDV感染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同时使用GO富集分析,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等技术对差异基因进一步解读,寻找出BDV对GBM作用的主要信号通路,并结合Western blotting技术加以验证。3、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收集胶质瘤相关数据,下载EBLN1基因的表达谱和临床信息。分析EBLN1表达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及对生存的影响。在GBM裸鼠皮下荷瘤模型中,观察EBLN1过表达对GBM成瘤的影响,同时也分析EBLN1和BDV在GBM形成中的相互作用。结果1、在体外实验中,BDV感染U87MG和U251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少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同时削弱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活性并促进细胞凋亡。而在HA细胞中,BDV感染并未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在体内实验中,BDV能明显抑制裸鼠GBM移植瘤的生长:经瘤注射BDV后,皮下肿瘤体积缩小近63%,颅内肿瘤体积缩小近37.5%;同时未观察到BDV对动物的不良影响。在BDV感染的GBM细胞中,Bcl-2,MMP-2/9和VEGF蛋白表达明显水平下调,BAX蛋白表达水平上调;在经BDV处理的GBM组织中,Bcl-2,MMP-2、CD34、PCNA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BAX蛋白表达水平上调。2、BDV感染U87MG细胞后,1827个基因发生显着变化,其中上调1250个,下调577个。这些差异基因影响了 GBM细胞中多种生物学进程的调控。BDV降低EGFR的表达水平,进而抑制其下游PI3K/AKT/mTOR和ERK1/2信号通路的活性,最终起到调节GBM细胞恶性表型的作用。3、在TCGA数据集中共纳入563例临床参数完整的胶质瘤病例资料,GBM病理组织样本中EBLN1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其他类型的胶质瘤并且与患者生存状态相关。在体内实验中,EBLN1过表达的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缓慢,与对照组相比,体积缩小近42.7%;如同时给予BDV瘤内注射后,肿瘤体积进一步缩小约32.9%。结论1、BDV有效抑制GBM细胞的恶性表型,并阻碍裸鼠体内GBM成瘤,而且对正常细胞和动物发育未见有不良影响。说明BDV可以成为GBM的治疗的候选。2、BDV感染引起GBM细胞转录组的显着变化,进而影响到肿瘤细胞多个生物学过程的功能。BDV通过降低EGFR/PI3K/AKT/mTOR和ERK1/2信号通路的活性发挥抑制GBM作用。3、在GBM患者中,EBLN1基因的表达水平普遍降低,并且与患者生存状态相关。EBLN1过表达能显着抑制裸鼠皮下GBM移植瘤的生长,而且能和BDV发挥协同抑瘤效应。(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揭杰[2](2018)在《博尔纳病病毒诱导的H3K9乙酰化水平下降所致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博尔纳病病毒(BDV)是一种非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具有较强的嗜神经特性。BDV感染的动物种类十分广泛,从啮齿动物到灵长类动物,还包括人类。BDV感染新生期啮齿动物的海马和边缘叶,导致认知缺陷和精神行为异常,其症状与人类认知和情感障碍比较类似。虽然BDV和人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BDV在认知障碍中发挥的作用仍然不清楚。有研究证明了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特别是组蛋白乙酰化,在介导染色质重塑和海马依赖的认知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而记忆形成的关键是依赖突触功能的可塑性,说明记忆和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然而,BDV是否通过表观遗传学来影响突触可塑性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目前还不得而知。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s)或组蛋白去乙酰酶(HDACs)在调节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任何酶活性异常都可以改变乙酰化组蛋白水平,并引起异常基因表达。辛二酰苯胺氧肟酸(SAHA)是HDAC抑制剂,已被证实其靶向抑制HDAC I类和IIb类,最终引起组蛋白乙酰化上调。经SAHA治疗可以增强大鼠和小鼠的记忆形成能力,并在动物模型中改善了神经退行性疾病所致的记忆缺陷,而且已证明在皮层神经元和海马神经元实验室BDV株感染能影响特异位点组蛋白乙酰化,在此基础上,研究BDV通过表观遗传学致使认知障碍和SAHA能够改善记忆能力可能的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1.观察BDV感染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后组蛋白乙酰化和突触可塑性的表达水平,探讨BDV在神经元细胞中产生的影响。2.观察BDV感染大鼠海马组织后,大鼠的认知能力以及组蛋白乙酰化和突触可塑性的改变,探讨BDV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和相关的机制。3.探讨经SAHA作用后,细胞和动物水平发生的改变以及相关的机制。方法1.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BDV在细胞和动物组织内的感染情况。2.通过ChIP-seq方法找出与H3K9ac相互作用的突触可塑性基因,并用RT-qPCR技术在mRNA水平检测突触可塑性基因的表达。3.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组蛋白乙酰化和突触可塑性蛋白的表达。4.水迷宫用于评价大鼠认知能力。5.采用高尔基染色方法对海马神经元树突分支和树突棘密度进行检测。6.利用脑片膜片钳技术评价大鼠LTP。结果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无论是细胞还是动物体内,BDV都能充分感染,而正常对照组则不受BDV影响。2.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找到了BDV引起组蛋白乙酰化的关键位点——H3K9ac,而ChIP-seq方法找出了与H3K9ac相互作用的突触可塑性基因——PSD95、BDNF、PUM2、VAMP2、SYN1和DRD1。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发现BDV致使PSD95、BDNF、PUM2、VAMP2、SYN1显着下调,SAHA能逆转PSD95、BDNF的表达水平且细胞和组织的验证具有一致性。3.水迷宫实验发现BDV可诱导大鼠认知功能障碍,BDV组大鼠穿过平台所在象限的次数明显比CON组少(4.14±0.38 vs 6.50±0.62s,P<0.05),而经过SAHA治疗后,BDV+SAHA组能显着逆转(6.79±0.65 vs 4.14±0.38s,P<0.05),大鼠的认知障碍有所改善。4.通过对高尔基进行染色,发现BDV能致使海马神经元树突分支和树突棘密度显着降低,但是SAHA能减轻BDV产生的影响。5.最后通过膜片钳检测LTP,CON组,BDV组和BDV+SAHA组的基线没有差异,HFS能稳定诱导CON组脑片LTP并能维持1h以上(CON:n=8,159.1±7.6%),而BDV组大鼠fEPSP波形的斜率明显下降,LTP诱导明显受损(BDV:n=6,133.9±6.4%,P<0.01),在SAHA干预后,BDV所致的LTP受损情况明显得到逆转(BDV+SAHA:n=7,155.2±7.3%,P<0.01)。结论1.BDV感染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后,H3K9ac和突触可塑性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BDV通过抑制突触可塑性基因TSS的H3K9ac水平来降低突触可塑性蛋白的表达。2.BDV感染大鼠海马组织后,大鼠的认知能力与H3K9ac介导的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具有相关性,说明BDV主要通过降低H3K9ac损伤大鼠认知功能。3.SAHA能逆转细胞和动物乙酰化水平,并改善BDV所致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马丽华,邓榕,徐晓艳,杨宏静,谢鹏[3](2017)在《抗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重组的博尔纳病病毒(BDV)磷蛋白(p24)为免疫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方法以纯化后的重组BDVp24免疫小鼠,将骨髓瘤细胞与其脾细胞进行融合,经ELISA法筛选出分泌抗p24单抗的细胞株,并对其进行克隆与亚克隆培养,将最终获得的其中2株细胞株分别注入小鼠腹腔制备单抗,经亲和纯化法纯化后,采用ELISA法测定效价,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鉴定其特异性。结果建立了2株稳定分泌抗p24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抗体亚类均为IgG1型。纯化后的腹水抗p24单抗纯度为98%和93%,ELISA效价在1∶81 000以上,该抗体均能识别重组p24蛋白和BDV感染人类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glia cell,OL细胞)所表达的p24蛋白。结论成功制备了灵敏性高、特异性好的抗BDVp24单抗,为博尔纳病病毒诊断方法的研制及感染机理的研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张越月[4](2017)在《神经胶质瘤与博尔纳病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贵州省遵义地区神经胶质瘤患者中是否存在博尔纳病病毒(BDV)感染;探讨BDV P40基因片段的特点,以及BDV阳性神经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收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09月行神经胶质瘤切除术患者肿瘤组织、外周血样本各22例,同期重度颅脑外伤行颅内减压术患者脑组织级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样本2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22例神经胶质瘤患者术后肿瘤组织及其外周血淋巴细胞(PBL)、24例脑外伤颅内减压术后脑组织、24例健康体检者PBL中的BDV P40基因片段,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及分析,总结BDV P40阳性者临床表现特点。结果:神经胶质瘤组肿瘤组织中BDV P40的阳性率为18.2%,颅内减压术组脑组织中BDV P40的阳性率为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胶质瘤组PBL中BDV P40的阳性率为9.1%,健康体检者组PBL中BDV P40的阳性率为0%,两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2例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及PBL均检测出BDV P40基因片段,提示脑组织及PBL中的BDV P40检测结果不完全对等,且肿瘤组织中该病毒基因片段检出率更高。本实验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为BDV P40(nt242-320),与标准株Strain V和流行株He/80相比同源性分别为为97.2%、100%;较Strain V对比,3个碱基发生了点突变(nt262G>C、nt303 C>T及nt313 A>G),突变率为3.8%;与He/80对比,2个碱基发生了点突变(262 nt262G>C、nt313A>G),突变率为2.5%。BDV P40阳性患者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昏为主,符合颅内肿瘤患者临床表现,不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贵州遵义地区神经胶质瘤患者中存在BDV感染,BDV感染可能与神经胶质瘤的发生相关;该地区BDV P40基因片段保守、稳定,可作为检测BDV感染的指标之一;BDV P40阳性的神经胶质瘤患者临床表现与BDV P40阴性的神经胶质瘤患者临床表现无差异性。(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期刊2017-05-01)
杨利玲,雷以会,徐平[5](2016)在《贵州遵义地区蝙蝠脑组织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贵州省遵义地区野生蝙蝠脑组织中BDV自然感染情况。方法: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贵州省遵义地区82只野生蝙蝠脑组织中BDV磷蛋白表达情况。结果:82只蝙蝠脑组织中BDV磷蛋白阳性9例(11%)。结论:贵州省遵义地区蝙蝠存在BDV自然感染。(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张弘[6](2016)在《博尔纳病病毒感染人少突胶质细胞差异microRNA表达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引起博尔纳病的病原体,最先被发现于德国博尔纳镇的军马中,引起急性脑脊髓非化脓性炎症的地方性流行病。BDV是一种单股负链、非节段性、非细胞溶性的非逆转录病毒,具有强烈的噬神经性。BDV能感染大部分温血动物,包括哺乳动物和鸟类等。虽然有关BDV在人类的自然感染和致病还缺乏直接证据,也未有爆发流行,但是有文献对精神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BDV有较高的阳性率,而且体外实验已经证明BDV确能感染人神经细胞,并对其增殖凋亡、代谢、蛋白组学和信号通路等产生明显影响。但是BDV对于人神经系统的miRNA研究较为少见,其中人源病毒株Hu-H1对于人神经系统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研究也鲜有报道。利用mi RNA芯片技术和RT-qPCR实验对miRNA进行高通量筛选鉴定,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提出miRNA与BDV感染新的假说和课题方向,增强对BDV感染的认识。目的:本实验从miRNA的基本点出发,旨在探讨人源BDV病毒株Hu-H1干扰OL细胞miRNA的差异表达和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BDV致病病理机制提供新支点。方法:1.复苏本实验保存的bdv长期感染的ol细胞,提取病毒液测定其滴度;扩增本实验保存的pegfp-n1-p40和pegfp-n1-p24质粒,用于后续细胞感染。2.复苏本实验保存的无感染正常ol细胞,感染bdv-hu-h1病毒,与对照组ol细胞同时培养14天后,测定其感染率并提取rna;扩增和转染本实验保存的pegfp-n1-p40和pegfp-n1-p24质粒,转染正常的ol细胞后提取rna。实验分为ol组、ol/bdv组、ol/p40组、ol/p24组和ol/con组。3.提取上述各组细胞rna进行mirna芯片筛选实验,将ol和ol/bdv组的差异mirna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4.将芯片筛选的差异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实验验证,从而确定具体差异。结果:1.病毒感染ol细胞14天后达到完全感染;质粒成功转染ol细胞并且p24和p40蛋白正常表达。2.mirna芯片在正常的ol细胞和ol/bdv细胞中筛选出10个差异mirna,其中4个上调(mirna-1290,mirna-1908,mirna-424-5p,mirna-146a-5p),6个下调(mirna-296-3p,mirna-1244,mirna-3676-3p,mirna-4521,mirna-4433-3p,mirna-7-5p)。3.将上述差异mirna进行生物信息学(pathway和go)分析和差异miRNA靶基因的预测,分析对BDV对OL细胞相关信号通路和生物学功能的干扰和影响。4.RT-q PCR实验将上述差异miRNA进一步验证,miRNA-1290,miRNA-1908,miRNA-424-5p,miRNA-146a-5p,mi RNA-296-3p,miRNA-3676-3p,miRNA-7-5p等7个显着下调(P<0.05)。miRNA-1244和miRNA-4521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人源BDV病毒株Hu-H1可以干扰人少突胶质细胞(OL细胞)某些miRNAs的正常表达。2.根据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和对差异mi RNAs靶基因的预测,miRNA参与到BDV感染对宿主的致病过程。3.推测miRNA-424-p,miRNA-7-5p和mi RNA-296-3p可能参与到BDV感染宿主和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miRNA-146a可能参与BDV感染损害宿主学习记忆功能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雷以会[7](2016)在《贵州遵义地区蝙蝠脑组织中博尔纳病病毒p40基因片段及核蛋白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贵州遵义地区蝙蝠体内是否存在博尔纳病病毒(BDV)的自然感染,将贵州遵义地区蝙蝠感染的BDV p40核苷酸序列与国外标准株、流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进一步丰富贵州地区BDV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RT-PCR)对82例蝙蝠额颞叶脑组织中BDV p40基因片段进行检测,阳性产物进行纯化、克隆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与国外标准株、流行株比对,分析其同源性及变异;同时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蝙蝠脑组织中博尔纳病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N)。结果:贵州遵义地区82例蝙蝠额颞叶脑组织中,BDV p40基因片段的检出率是12.2%(10/82),通过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比对、分析阳性产物的核苷酸序列,贵州遵义地区蝙蝠脑组织中的BDV p40核苷酸序列与标准株Strain V和流行株H1766比对同源性均为96.2%,有3个碱基发生突变(nt548G>T,nt550T>G,nt553A>T),突变率为3.8%(3/78),与流行株He/80进行同源性分析时,发现有4个核苷酸发生突变(nt548G>T,nt550T>G,nt553A>T,nt609T>C),突变率为5.1%(4/78),但所编码的氨基酸并没有变化;蝙蝠额颞叶脑组织中博尔纳病病毒核蛋白阳性率为12.2%(10/82);其中有6例蝙蝠脑组织同时检出BDV p40基因片段及核蛋白。结论:贵州遵义地区的野生蝙蝠存在博尔纳病病毒的自然感染;该地区野生蝙蝠所感染的BDV p40基因片段与标准株Strain V、流行株H1766的核苷酸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该地区可能是BDV的流行区域之一。(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期刊2016-05-01)
陈静,徐平,刘海军[8](2016)在《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博尔纳病病毒p40基因片段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贵州遵义地区病毒性脑炎中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的感染情况以及BDV与病毒性脑炎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 RT-PCR)方法检测了54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和45例外科手术患者(除外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脑脊液(CSF)中BDV p40基因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患者CSF中BDV p40基因片段阳性率为11.1%(6/54),明显高于对照组(0),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其中2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及CSF BDV p40基因片段均为阳性。PCR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阳性产物测序后,与NCBI网站GenBank提供的BDV标准病毒株V核苷酸序列比较同源性为100%,未发生突变。结论遵义及周边地区部分病毒性脑炎患者中存在BDV感染;感染人体的BDV p40中段基因片段存在高度的保守性,变异小,BDV p40中段基因片段可能是证实BDV感染的敏感标记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刘海军,李小凤,王沛,田永攀,王长明[9](2015)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博尔纳病病毒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抗体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帕金森病患者血清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检测,探讨博尔纳病病毒感染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新型的叁联ELISA测循环免疫复合物、抗体的方法,检测7例帕金森病患者及93例健康对照组血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博尔纳病病毒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抗体。结果 7例帕金森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抗体均为阴性,阳性率为0%;93例对照组中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7人,阳性率为7.53%(7/93),抗体阳性5例,阳性率为5.38%(5/93);帕金森病组检出率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贵州省体检人群存在着博尔纳病病毒的感染,帕金森病患者未检测出博尔纳病病毒感染。(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杨利玲,徐平[10](2015)在《博尔纳病病毒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尔纳病(Borna disease,BD)最早发现于200多年前的德国,1855年在德国的萨克森州的Borna镇马群中暴发流行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的一种脑炎,导致大量的马匹死亡,其中还包括一个骑兵团的马匹,这一事件引起威廉二世皇帝的高度重视,故将本病以该镇的名字命名。20世纪初,有研究者从病马的脑组织中成功分离出病原体,并将病毒命名为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本文来源于《中国病毒病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博尔纳病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博尔纳病病毒(BDV)是一种非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具有较强的嗜神经特性。BDV感染的动物种类十分广泛,从啮齿动物到灵长类动物,还包括人类。BDV感染新生期啮齿动物的海马和边缘叶,导致认知缺陷和精神行为异常,其症状与人类认知和情感障碍比较类似。虽然BDV和人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BDV在认知障碍中发挥的作用仍然不清楚。有研究证明了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特别是组蛋白乙酰化,在介导染色质重塑和海马依赖的认知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而记忆形成的关键是依赖突触功能的可塑性,说明记忆和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然而,BDV是否通过表观遗传学来影响突触可塑性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目前还不得而知。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s)或组蛋白去乙酰酶(HDACs)在调节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任何酶活性异常都可以改变乙酰化组蛋白水平,并引起异常基因表达。辛二酰苯胺氧肟酸(SAHA)是HDAC抑制剂,已被证实其靶向抑制HDAC I类和IIb类,最终引起组蛋白乙酰化上调。经SAHA治疗可以增强大鼠和小鼠的记忆形成能力,并在动物模型中改善了神经退行性疾病所致的记忆缺陷,而且已证明在皮层神经元和海马神经元实验室BDV株感染能影响特异位点组蛋白乙酰化,在此基础上,研究BDV通过表观遗传学致使认知障碍和SAHA能够改善记忆能力可能的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1.观察BDV感染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后组蛋白乙酰化和突触可塑性的表达水平,探讨BDV在神经元细胞中产生的影响。2.观察BDV感染大鼠海马组织后,大鼠的认知能力以及组蛋白乙酰化和突触可塑性的改变,探讨BDV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和相关的机制。3.探讨经SAHA作用后,细胞和动物水平发生的改变以及相关的机制。方法1.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BDV在细胞和动物组织内的感染情况。2.通过ChIP-seq方法找出与H3K9ac相互作用的突触可塑性基因,并用RT-qPCR技术在mRNA水平检测突触可塑性基因的表达。3.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组蛋白乙酰化和突触可塑性蛋白的表达。4.水迷宫用于评价大鼠认知能力。5.采用高尔基染色方法对海马神经元树突分支和树突棘密度进行检测。6.利用脑片膜片钳技术评价大鼠LTP。结果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无论是细胞还是动物体内,BDV都能充分感染,而正常对照组则不受BDV影响。2.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找到了BDV引起组蛋白乙酰化的关键位点——H3K9ac,而ChIP-seq方法找出了与H3K9ac相互作用的突触可塑性基因——PSD95、BDNF、PUM2、VAMP2、SYN1和DRD1。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发现BDV致使PSD95、BDNF、PUM2、VAMP2、SYN1显着下调,SAHA能逆转PSD95、BDNF的表达水平且细胞和组织的验证具有一致性。3.水迷宫实验发现BDV可诱导大鼠认知功能障碍,BDV组大鼠穿过平台所在象限的次数明显比CON组少(4.14±0.38 vs 6.50±0.62s,P<0.05),而经过SAHA治疗后,BDV+SAHA组能显着逆转(6.79±0.65 vs 4.14±0.38s,P<0.05),大鼠的认知障碍有所改善。4.通过对高尔基进行染色,发现BDV能致使海马神经元树突分支和树突棘密度显着降低,但是SAHA能减轻BDV产生的影响。5.最后通过膜片钳检测LTP,CON组,BDV组和BDV+SAHA组的基线没有差异,HFS能稳定诱导CON组脑片LTP并能维持1h以上(CON:n=8,159.1±7.6%),而BDV组大鼠fEPSP波形的斜率明显下降,LTP诱导明显受损(BDV:n=6,133.9±6.4%,P<0.01),在SAHA干预后,BDV所致的LTP受损情况明显得到逆转(BDV+SAHA:n=7,155.2±7.3%,P<0.01)。结论1.BDV感染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后,H3K9ac和突触可塑性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BDV通过抑制突触可塑性基因TSS的H3K9ac水平来降低突触可塑性蛋白的表达。2.BDV感染大鼠海马组织后,大鼠的认知能力与H3K9ac介导的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具有相关性,说明BDV主要通过降低H3K9ac损伤大鼠认知功能。3.SAHA能逆转细胞和动物乙酰化水平,并改善BDV所致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博尔纳病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徐晓艳.博尔纳病病毒及内源性病毒序列EBLN1对胶质母细胞瘤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
[2].揭杰.博尔纳病病毒诱导的H3K9乙酰化水平下降所致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
[3].马丽华,邓榕,徐晓艳,杨宏静,谢鹏.抗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7
[4].张越月.神经胶质瘤与博尔纳病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7
[5].杨利玲,雷以会,徐平.贵州遵义地区蝙蝠脑组织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的检测[J].野生动物学报.2016
[6].张弘.博尔纳病病毒感染人少突胶质细胞差异microRNA表达和生物信息学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
[7].雷以会.贵州遵义地区蝙蝠脑组织中博尔纳病病毒p40基因片段及核蛋白的检测[D].遵义医学院.2016
[8].陈静,徐平,刘海军.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博尔纳病病毒p40基因片段的检测[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
[9].刘海军,李小凤,王沛,田永攀,王长明.帕金森病患者血清博尔纳病病毒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抗体的检测[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5
[10].杨利玲,徐平.博尔纳病病毒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