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林隙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Elman神经网络,林隙大小,仿真
林隙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符利勇,何铮,刘应安[1](2011)在《基于改进Elman神经网络的林隙大小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林隙大小的时变性、不确定性,及林隙大小与其影响因素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采用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对林隙大小建立动态模型。在分析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结构特点、改进算法及训练过程的基础上,选择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内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云杉林为对象,建立了基于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林隙大小动态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对林隙大小的拟合仿真具有很高的精度,预测效果比较稳定。最后运用此模型预测了3种林分对应调查林隙被填充者完全取代的年限。(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符利勇,何铮,刘应安[2](2010)在《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林林隙大小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关帝山3种天然林(华北落叶松、云杉、油松林)林隙大小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与研究可得:3种林分的林隙(冠层林隙CG、扩展林隙EG)大小都有差异,其中各种林分CG的大小主要集中在0~100m2之间,以云杉林最大,其次是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最小。EG的大小主要集中在50~100m2之间,以油松林最大,其次是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最小;对林分CG及EG大小分布进行了拟合,结果发现正态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及Weibull分布模型都可以对3种林分CG、EG林隙大小进行拟合;最后通过复相关系数对3种分布拟合模型进行了优度比较,结果为对数正态分布的拟合精度更高。(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符利勇,何铮,唐守正,刘应安[3](2010)在《基于改进Elman神经网络的林隙大小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林隙大小的时变性、不确定性以及与其影响因子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采用了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对其建立动态模型。首先介绍了改进的E1man神经网络结构特点、数学模型及学习算法;其次,文中以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内的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云杉林的林隙大小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基于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林隙大小动态预测模型,并根据实验的拟合及仿真结果得到该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林隙大小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林隙大小的预测是可行的。最后笔者还运用了此模型预测了叁种林分调查林隙被填充者完全取代的年限。(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07-31)
段文英,刘桂丰,杨传平[4](2010)在《JABOWA林隙动态模型意义下树高与胸径经验公式的参数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JABOWA树木最优生长模型意义下,研究树木胸径与树高的经验公式h=137+αd-βd2,在无需求dmax和hmax的条件下,应用最小二乘法给出参数α、β的参数估计公式,应用于白桦优良种源的选择,建立了显着性的回归方程。(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闫淑君,洪伟,吴承祯[5](2002)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面积的Weibull分布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隙面积分布格局是林隙的一个重要特征。林隙的大小不同 ,直接影响着林隙内的生态环境 ,进而对树种生长与更新产生不同的作用。通过对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96个林隙面积的调查 ,研究其冠空隙和扩展林隙面积的分布特征 ,用韦布尔 (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冠空隙和扩展林隙的面积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冠空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分布格局均符合Weibull分布。(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02年06期)
宋新强[6](2002)在《LCFORSKA林隙模型的建立及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建立了LCFORSKA模型,并且应用该模型对红松、兴安落叶松林交错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森林动态过程进行了预测。 论文以FORSKA模型为框架,在模型中加入了树种环境变量和气候变量,建立了适合“自下而上”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森林动态过程的LCFORSKA模型。 交错区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植被动态最为敏感的地带,因而选择了黑龙江省北纬49.5°—51°范围内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交错区的敏感区域作为模拟区。在模拟区内选择了叁个模拟点:在每点内同时模拟100m×100m的斑块5个,每点运行20次,取叁点的生物量平均值,用叁点平均值代表交错区的平均值。现有气候条件下的模拟是从裸地开始的,模型运行400年,森林演替达到动态平衡。气候变化后的模拟是从模拟得到的现有林开始的,模型运行1000年,演替基本上达到动态平衡。 气候变化前后的模拟结果表明:由于气候的干扰林分的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蒙古栎由气候变化前的4成减少到气候变化后的0.7成;兴安落叶松气候变化前为0.6成,气候变化后逐渐消失;红松气候变化前由无增加到气候变化后的4.7成。这说明:由于气候的变化,以蒙古栎为主的阔叶混交林将演替为以红松为主的阔叶红松林;红松在模拟点的由无到有,表明由于气候的变化,阔叶红松林分布北界将发生北移;落叶松在模拟点的由有到无表明了适宜其分布的最南界将发生北移。分析造成气候变化前后模拟结果显着不同的原因不仅仅是气候的变暖,更重要的是降雨量的增加。(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2-05-01)
于振良,赵士洞[7](1997)在《林隙(Gap)模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林隙(Gap)模型研究进展于振良赵士洞(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北京100101)AdvancesofGapModel.YuZhenliang,ZhaoShidong(CommisionforIntegratedSurveyofNatura...(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1997年02期)
林隙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关帝山3种天然林(华北落叶松、云杉、油松林)林隙大小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与研究可得:3种林分的林隙(冠层林隙CG、扩展林隙EG)大小都有差异,其中各种林分CG的大小主要集中在0~100m2之间,以云杉林最大,其次是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最小。EG的大小主要集中在50~100m2之间,以油松林最大,其次是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最小;对林分CG及EG大小分布进行了拟合,结果发现正态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及Weibull分布模型都可以对3种林分CG、EG林隙大小进行拟合;最后通过复相关系数对3种分布拟合模型进行了优度比较,结果为对数正态分布的拟合精度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隙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符利勇,何铮,刘应安.基于改进Elman神经网络的林隙大小预测模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2].符利勇,何铮,刘应安.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林林隙大小模型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符利勇,何铮,唐守正,刘应安.基于改进Elman神经网络的林隙大小预测模型[C].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0
[4].段文英,刘桂丰,杨传平.JABOWA林隙动态模型意义下树高与胸径经验公式的参数估计[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
[5].闫淑君,洪伟,吴承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面积的Weibull分布模型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2
[6].宋新强.LCFORSKA林隙模型的建立及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D].东北林业大学.2002
[7].于振良,赵士洞.林隙(Gap)模型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