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造山论文-肖文交,宋东方,Brian,F.WINDLEY,李继亮,韩春明

增生造山论文-肖文交,宋东方,Brian,F.WINDLEY,李继亮,韩春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增生造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过程,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增生造山论文文献综述

肖文交,宋东方,Brian,F.WINDLEY,李继亮,韩春明[1](2019)在《中亚增生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亚造山带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是大陆动力学和成矿作用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文章简要概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亚造山带研究发展情况,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20世纪50~70年代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奠基时期,各地质研究学派理论相继运用于解释中亚地区的地质演化.改革开放初期,李春昱先生等开创性地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析北疆及兴蒙地区大地构造演化,提出了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中朝-塔里木叁大板块俯冲-碰撞的认识,并提出了索伦山至延边缝合线的观点. 20世纪90年代,中亚造山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前苏联学者提出了多陆块碰撞模型;土耳其学者提出了单一岛弧增生模型,指出中亚造山带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碰撞造山带.中国学者对中国北方地区的蛇绿岩、高压变质岩等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研究,划分了主要缝合带. 1999年,"中亚成矿域"概念被提出,并与环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并称全球叁大成矿域.进入21世纪,鉴于中亚在大陆增生理论和成矿机制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中亚造山带研究成为国际学术前沿.中国在中亚地区布局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催生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包括微陆块属性、蛇绿岩时代和构造背景、岩浆弧性质、增生楔识别和解剖、区域变质-变形作用、俯冲带(超)高压变质作用、洋中脊俯冲、地幔柱与板块相互作用、多岛海构造古地理与复式增生造山时空格架、大陆增生、增生成矿、构造迭加改造等.这些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展望未来,中亚造山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1)古亚洲洋早期演化历史及起始俯冲机制;(2)古亚洲洋外部造山带(Extroversion)的增生机制;(3)古亚洲洋地幔属性及其时空分布;(4)古亚洲洋与特提斯洋相互作用过程;(5)显生宙大陆增生机制及其全球对比;(6)中亚成矿域增生成矿机制;(7)大陆改造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凯,计文化,孟勇,张欣,朱晓辉[2](2019)在《天山造山带东段构造变形对增生造山末期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最南端,是研究和认识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增生造山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聚焦于天山造山带东段发育的最晚一期脆韧性构造变形,通过对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康古尔断裂带和哈尔里克构造带等变形带内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解析,认为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表现为由南向北逆冲兼右行剪切变形特征,康古尔断裂带表现为南北向挤压兼右行剪切变形特征,哈尔里克构造带表现为由北向南的逆冲迭加稍晚期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特征。结合大量已有的构造热年代学数据分析,指出各构造单元内最晚一期脆韧性变形时间为二迭纪晚期-中叁迭世,指示该时间段内近东西走向的天山造山带东段和北西-南东走向的东准噶尔造山带与西侧哈萨克斯坦弧形造山系呈现为叁向汇聚的动力学特征,代表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末期的演化特征。(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一鸣,李叁忠,于胜尧,曹现志,周洁[3](2019)在《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周缘燕山期微地块聚合与增生造山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班公湖-怒江洋多岛弧盆体系的俯冲闭合过程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羌南-保山地块与拉萨地块燕山期的岩浆岩、沉积序列以及变质变形特征,详细探讨了其与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过程的联系。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特提斯大洋的打开,羌南-保山地块、拉萨地块、聂荣微地块和嘉玉桥微地块均作为裂生微地块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出来,北拉萨地块是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弧后扩张裂解的产物,并随着大洋的南向俯冲,逐渐演变为增生型微地块。随着洋盆的闭合这些微地块作为残生微地块碰撞拼贴在一起,保留在造山带之中。班公湖-怒江洋在燕山期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多个微小地块的碰撞增生过程。该过程最早可能始于晚侏罗世,并主体于早白垩世末期-晚白垩世初期汇聚消亡,期间经历了纵向和横向的双重穿时性。印度-雅鲁藏布江洋的北向俯冲作用对于班公湖-怒江洋的汇聚消亡以及青藏高原现今主体构造格架形成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9年04期)

钟凌林[4](2019)在《中天山西段古生代增生造山作用与地壳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西南缘,研究其构造演化对理解中亚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天山造山带形成于古亚洲洋及其相关小洋盆的俯冲增生与闭合过程中,并经历了晚古生代后造山以及中新生代陆内构造作用的影响。然而关于其古生代演化历史,尤其是早-晚古生代的构造背景差异与演变过程,尚需要更多研究。本次研究选取了中天山地块北缘米什沟蛇绿混杂岩为切入点,对中天山北缘洋盆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演化进行了讨论,并针对干沟-米什沟-冰达坂-那拉提缝合带南北两侧的中天山巴伦台地块,伊犁地块南缘以及南天山西段哈尔克山-开都河地区进行了构造观察与采样。借助于构造分析,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与Sr-Nd同位素工具,本文探讨了区域内各块体的古生代演化历史,并最终连点成线,提出了一个经过改进的,着重强调早-晚古生代构造差异的天山造山带演化模式。中天山东北缘米什沟蛇绿混杂岩从岩性上可以划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主要为变形志留系弧前沉积序列,其上与弱变形石炭系马鞍桥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志留系岩屑砂岩的碎屑锆石U-Pb主要年龄峰值为2490 Ma,1751 Ma,1474-1352 Ma,1011-916 Ma与443 Ma,主要物源可能为中天山大陆岩浆弧。不整合面以上石炭系底砾岩中最年轻的锆石U-Pb年龄峰值为337Ma,物源特征和锆石年龄分布与志留系沉积岩基本一致。北段岩石组合包括硅质岩,碧玉岩,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与蛇纹石化超基性岩,多呈团块状产出于凝灰质或硅质基质中,呈构造混杂堆积。混杂岩剖面内主要识别出两期构造事件:D1期构造在南段表现为轴面整体朝SSW倾斜的不对称紧闭褶皱,在北段表现为混杂岩内部普遍发育的朝SSW倾斜的强烈劈理化的硅质或凝灰质基质与定向排列的火山岩与硅质岩团块。非对称旋转岩块等构造变形组构主要指示顶部向北的剪切动向。D1期变形组构分布具有明显的透入性,形成于马鞍桥组不整合之前,可能对应于蛇绿岩的俯冲增生与构造侵位。对侵入混杂岩中未变形花岗岩脉与马鞍桥组底砾岩的定年结果显示,D1期变形大致发生于337 Ma之前;D2期构造主要局限于天山主剪切带及其附属断层附近,改造了先存地质体与D1期变形组构。其变形面理面总体走向为NWW-SEE,沿面理面发育的拉伸线理倾伏向与面理走向基本相同。剪切带内发育书斜构造、非对称石英-长石旋斑与石英-云母条带均指示NWW-SEE向右行剪切作用。而根据剪切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以及前人的热年代学研究,剪切带活动峰期为早-中二迭世(290-260 Ma)。米什沟剖面混杂岩中共识别出叁类火山岩块体。第一类与硅质岩混杂堆积的亚碱性基性火山岩团块具有类似于MORB的稀土与微量元素特征,但略为亏损Nb-Ta而富集Ba-Th元素,可能代表了弧前洋壳的残余;第二类中-酸性火山岩团块成岩年龄为448-428Ma,富集轻稀土(LREE)与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重稀土(HREE)配分曲线平坦,而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其锆石εHf(t)值显着为负(-11.7~-8.2),并具有古元古代(2.17?1.95 Ga)二阶段Hf模式年龄,可能形成于大陆岩浆弧环境;第叁类岩浆岩喷发年龄为345 Ma,富集LILE和LREE,亏损HFSE和HREE,并具有较高的(La/Yb)CN和Sr/Y比值。结合其总体为正的锆石εHf(t)值(0.88?7.24)与中-新元古代(1291?889 Ma)二阶段Hf模式年龄,该期火山岩可能形成于俯冲带上盘的拉张环境,反映了区域内由早-中古生代挤压性构造演变至晚古生代拉张构造。中天山巴伦台地块内部出露有大量古生代侵入岩基。其中早-晚古生代岩浆岩具有明显的构造特征差异。巴伦台早古生代中基性侵入体与变质沉积岩围岩均发生明显塑性变形与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其内部发育向南或向北缓倾斜的面理(S1)与相应的倾滑线理(L1)。XZ面上可见不对称长石旋斑,云母鱼,暗色矿物拖尾等运动学组构,指示顶部向北的剪切动向。晚古生代侵入岩体主要为未变形/弱变形钾长花岗岩基,局部可见其沿先存面理侵入于早古生代岩基。在靠近巴伦台断裂带的观察点,可以观察到早、晚古生代基性,中性与酸性侵入岩均发生糜棱岩化。先存的D1期平缓面理被改造为NWW-SEE走向陡立面理(S2)。沿面理面发育近水平线理(L2),XZ面上可见长石、石英旋斑,暗色矿物拖尾和塑性变形石英条带等变形组构指示近东西向右行剪切动向。锆石U-Pb定年显示,S1面理化辉长岩与闪长岩侵入体侵位于452-420 Ma。其锆石Hf同位素数据(中性岩εHf(t):-15.45至-8.8,T_(DM)~2:2.40-1.97 Ga;基性岩εHf(t):-6.3至-2.1,T_(DM)~2:1.80-1.58 Ga)显示早古生代岩浆事件物质来源包含了不同程度混入的前寒武地壳物质与新生幔源物质。结合其富集LREE与LILE,亏损HFSE的地化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元古代继承/捕获锆石,该期岩浆作用可能发生于具有前寒武基底的大陆岩浆弧背景下。侵入上述中基性岩体中的泥盆纪花岗岩(417 Ma),受到D2期变形影响而发生糜棱岩化。其具有富集LILE等俯冲带上盘岩浆特征,但HFSE亏损不明显,且εHf(t)值相对中性岩明显偏高(-7.6至-3.6),可能形成于俯冲带上盘拉张环境。而两块沿中基性岩面理侵入的钾长花岗岩岩席样品中含有大量来源于中基性围岩的继承锆石,对其暗色反应边的定年显示其侵入年龄大致为360 Ma,指示D1期面理形成时间应该早于晚泥盆世。此后,自晚泥盆世至石炭纪中期,中天山巴伦台区域内发育了大量未变形钾长花岗岩体。相对早古生代样品,该期岩浆作用具有高Sr/Y,高(La/Yb)CN,富集LILE与亏损Nb-Ta-Ti的地化特征,其Hf同位素特征指示更多的幔源物质参与。其地化与同位素特征可能来源于俯冲板片熔体与上覆地幔楔的交代作用,形成于俯冲带上盘拉张背景之下。伊犁南缘那拉提山脉出露有多期次古生代侵入岩体,其中早-晚古生代侵入岩体岩石构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对那拉提南缘断裂带以北的那拉提山脉哈尔努尔地区复式侵入体进行了野外观察,并采样进行了锆石U-Pb-Lu-Hf同位素研究,与全岩主、微量元素和Nd同位素测定。根据其复式侵入关系,以及构造变形与地化同位素特征,在研究区共识别出两类,四阶段侵入岩。第一类早-中古生代侵入岩体普遍发生塑性变形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其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晚寒武世-志留纪(490-410 Ma)钙碱性侵入岩体主要形成于大陆岩浆弧环境;而早泥盆世(410-400 Ma)侵入岩体主要包括OIB型富Nb基性岩与A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俯冲带上盘拉张环境,并受到板片融体交代作用的影响。该期古生代中期岩浆作用被认为代表了一期俯冲带板片断离事件。第二类晚古生代岩浆岩未发生明显塑性变形或变质,根据成岩年龄与地化特征可以划分为石炭世(352-344 Ma)岛弧型中酸性岩体与二迭纪(292 Ma)后碰撞花岗岩。根据己发表的伊犁南缘火成岩年代学资料,早古生代岩浆作用与石炭纪岛弧岩浆作用之间存在一段岩浆活动的间隔期(400-370 Ma)。那拉提断裂带与巴伦台-桑树园子断裂带以南的哈尔克山,额尔滨山,霍拉山与克孜勒塔格等地区通常被称为南天山。对南天山的古生代大地构造属性与构造演化尚存在着(1)北向俯冲中形成的宽阔增生楔与(2)南向俯冲形成的大陆岩浆弧两种主要观点。本文中对巴音布鲁克盆地周缘的哈尔克山奎克乌苏剖面与开都河谷剖面进行了野外观察与构造分析,以及系统的锆石U-Pb-Lu-Hf同位素分析与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测试。根据野外观察,奎克乌苏与开都河谷剖面主体均为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组合,且与上覆泥盆纪-早石炭世碳酸盐岩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对两处剖面构造分析共识别出至少叁期不同组构迭加。D1期变形主要表现为剖面内部透入性发育的南倾或北倾面理(S1)与倾向线理(L1),以及相关的层间变形组构。奎克乌苏剖面变形程度较高,劈理化强烈,原生沉积构造仅偶见于剖面南段。开都剖面变形程度相对较弱,D1期劈理化集中于粉砂岩,泥岩等软弱层,原生沉积构造与火山喷发构造保存较好。于两处剖面可观察到XZ面上不对称层间褶皱,牵引构造与sigma型石英旋斑等不对称组构均指示顶部向北的剪切动向。D2期组构为NEE-SWW走向陡立面理(S2)以及相应近水平走向线理(L2),仅见于奎克乌苏剖面北段。D2组构展布受主要剪切变形带控制,并改造先存D1期构造。XZ面上的sigma型石英旋斑等组构总体指示近东西向右行剪切,但局部亦可见左行剪切动向。一份靠近那拉提断裂带的糜棱岩化碎屑岩样品中的少量变质锆石得出301-300 Ma与257 Ma的表面年龄,可能提供D2期走滑剪切作用的时间约束。D3期变形组构为剖面内普遍发育的脆性高角度正断层。其切穿了古生代岩体与新生代红色砾岩,可能形成于新生代构造活化。该区域早-中古生代火山岩喷发于中奥陶世至早泥盆世(460-410 Ma),并含有太古代(2.75 Ga),古元古代(2.46 Ga),中元古代(1.60 Ga)与新元古代(997-963 Ma和827 Ma)的外来锆石。该期火山岩富集轻稀土与K,Rb,Ba,Th,而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其高演化的Sr-Nd同位素特征(εNd(t)=-5至+4)与非均质的锆石Lu-Hf同位素值(εHf(t)=-13.5至+11.6),显示其岩浆物质形成于改造大陆地壳物质与亏损地幔熔融物质的混合作用。与该类火山岩共同产出的凝灰质沉积岩主要形成于浅海相环境,分选性,磨圆性较差,碎屑物质来源以火山岩屑或凝灰质物质为主。其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2.5~2.4 Ga,1.25~0.90 Ga,900~650 Ma与530?400 Ma,沉积年龄限制为421至404 Ma。上述资料显示南天山在早-中古生代处于大陆弧构造背景。综上,我们提出了一个经过改进的西天山古生代演化模式:(1)西天山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总体受到古天山洋的双向俯冲作用控制。其缝合带位置大致沿现今那拉提-冰达坂-米什沟-干沟一带展布。古天山洋北向俯冲产生了伊犁南缘早古生代活动陆缘(约500-410Ma);而其南向俯冲形成了中天山-塔里木北缘活动陆缘(约490-410Ma),范围涵盖了中天山巴伦台地块、塔里木东北缘库鲁克塔格以及南天山哈尔克山、额尔滨山和霍拉山北麓;(2)早泥盆世(410-400Ma)古天山洋北向俯冲分支可能发生板片断离与软流圈上涌,在伊犁地块南缘形成了拉张背景岩浆活动。此后(400-370Ma)古天山洋北向俯冲逐渐停止,伊犁南缘岩浆活动明显减弱。晚泥盆世至晚石炭世(370-310Ma),伊犁地块受到北天山-准噶尔洋南向俯冲影响发育大量钙碱性岩浆岩;(3)古天山洋南向俯冲带自晚志留世开始发生俯冲角度与应力条件变化,上盘由挤压转化为拉张环境,并相继在南天山黑英山-库勒湖以及克孜勒塔格等地区打开一系列弧后洋盆,将中天山巴伦台地块和南天山大陆弧地体与塔里木北缘分隔开来。晚泥盆世-石炭纪中期中天山地体内部处于俯冲带上盘拉张环境,产生了相应的拉张背景岩浆活动。南天山弧后洋盆相继于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关闭,于南天山蛇绿混杂岩带、中天山巴伦台南缘与南天山大陆弧形成顶部向北剪切构造;(4)中天山地块北缘米什沟洋壳最终闭合与蛇绿岩构造就位的时间大致为345-337 Ma,其内部保存的最老一期塑性构造变形指示顶部向北的剪切。结合西段那拉提南缘高压变质带变质峰期(约330-315 Ma)年龄和构造运动学资料,古天山洋可能通过南向俯冲最终于石炭纪中期闭合;(5)古天山洋闭合后,中天山与伊犁地块汇聚,共同受到北天山洋南向俯冲影响,发育相应的钙碱性岩浆作用。在中天山南缘古洛沟-乌瓦门发育范围较小的弧后洋盆(332 Ma),并最终于石炭纪末期闭合(约300 Ma);(6)此后,西天山处于后造山构造阶段,受到近东西向右行剪切作用的影响,相应变形作用受主要剪切带及其附属断层控制,变形峰期为早-中二迭纪(290-260 Ma)。前二迭系地质体普遍被二迭系陆相碎屑沉积物不整合覆盖,或受到二迭纪岩体穿切改造。(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1-01)

肖文交[5](2018)在《北方增生造山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2017年度进展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项目总体部署与任务分解北方增生造山带是我国西部矿产资源战略基地之一,孕育大型成矿系统,构成我国资源安全体系举足轻重的一翼,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在"一带一路"国际格局中的核心利益。国家973科技计划等项目实施以来,在岩浆作用、地壳变形、成矿背景等方面取得许多创新成果,提出多重增生造山模式和增生成矿系统。然而,造山带深部结构、物质成分缺乏精细制约,对各类成矿系统(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二)——专题91:地球科学社会责任、专题92: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年度进展》期刊2018-10-21)

马永非,刘永江,秦涛,孙巍,臧延庆[6](2018)在《大兴安岭中段扎赉特旗地区石炭纪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及对增生造山作用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中段扎赉特旗地区石炭纪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其岩石成因、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对增生造山作用的指示。早、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依次为334Ma(早石炭世中期)与316Ma(晚石炭世早期)。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 O2及Al2O3含量,铝指数均大于1. 1,为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相对较低的Rb/Ba及Rb/Sr比值反映出砂屑岩等贫泥质成分岩石为其原始岩浆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不同岩石类型脱水熔融实验也证明其成岩岩浆来源于变沉积岩的部分熔融。大量正的εHf(t)值和较为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637~1048Ma)说明原始成岩岩浆来源于较为年轻的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少量负的εHf(t)值和较为古老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1268~1863Ma),说明成岩岩浆中也有少量古老前寒武纪壳源物质的参与。锆石饱和温度计算表明岩石的岩浆结晶温度在800~850℃之间。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及Rb、Ba、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未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其岩浆来源于石榴子石稳定区之上,具中等地壳深度的变玄武岩部分熔融。同时其正的εHf(t)值(2. 1~8. 9)和较为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701~1094Ma)说明年轻下地壳物质也参与了原始岩浆的形成。岩浆演化过程中结晶分异作用较差,熔融作用发生于H2O不饱和的条件下。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说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最晚在早石炭世中期之前已经开始碰撞缝合。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则与古洋盆闭合之后碰撞拼贴板块之间因造山作用而引发的"后碰撞"相关。中亚造山带在新元古代至寒武纪及晚古生代时期均经历了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除水平增生外,垂向增生也是一种重要增生方式,增生机制主要通过"二阶段增生"模式实现。前期俯冲板片的断离下沉或下地壳的拆沉作用导致的幔源岩浆上升在增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提供了热量,而且提供了新的物质来源。(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宋东方,肖文交,韩春明,田忠华,李咏晨[7](2018)在《北山中部增生造山过程:构造变形和~(40)Ar-~(39)Ar年代学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山造山带是诠释中亚造山带南缘增生构造过程的关键区域之一。北山中部变质杂岩及相关侵入岩经历了复杂变质变形作用,是解剖北山增生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本文在详细野外观察基础上,结合显微构造变形和黑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厘定北山中部相关岩石的变质变形时限。北山中部岩石普遍经历了韧性剪切变形。4个样品的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323.1±3.6Ma、296.0±3.7Ma、261.2±3.1Ma和209.2±4.0Ma,具有自北向南逐渐变年轻的特征。结合区域上岩石大地构造单元的展布特征,这些年龄反映了北山中部地区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古洋壳(牛圈子洋盆)向北俯冲、造山带往南增生的过程。北山最晚的增生造山事件可能延续到叁迭纪。(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许博[8](2017)在《冈底斯成矿带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斑岩矿床中幔源岩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增生造山型斑岩矿床,还是大陆碰撞型斑岩矿床,岩石圈的俯冲/底垫和撕裂/断离,诱发岩石圈的深部活动都对成矿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同时发育增生造山型斑岩矿床和大陆碰撞型斑岩矿床,因此是研究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矿床深部过程的“天然实验室”。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期成矿事件中酸性岩浆的区域年代学框架和构造背景的探讨,然而对两期成矿事件内部的深部岩浆作用以及深部过程还缺乏精细刻画。因此,本论文选取冈底斯成矿带侏罗纪造山型斑岩矿床和中新世碰撞型斑岩矿床的基性岩浆作为研究对象,对幔源岩浆起源和岩石成因开展工作,建立岩石圈地幔架构,讨论两期成矿事件内部的深部过程以及可能存在的联系与差异。通过碰撞型造山带阶段,在冈底斯带中新世白容矿区内部发现的幔源煌斑岩的侵位时间为11-12Ma。通过全岩和原位地球化学、同位素的研究发现在冈底斯成矿区内的幔源岩浆具有新生的同位素特征。冈底斯西部出露的超钾质岩和地幔包体具有相对富集的同位素特征。结合地球物理数据,发现在冈底斯带内部存在两种不同的岩石圈地幔。在冈底斯带的西部是古元古代到太古代的经历了长时间交代作用的、更难熔的、更厚的、冷的岩石圈地幔;东部带是更饱满、薄的、热的新生地幔岩石圈地幔。这个结构揭示了在冈底斯东部存在垂向上的地幔通道流,软流圈上涌,以热的方式改造了上覆的岩石圈。增生型造山带阶段,谢通门斑岩矿区闪长岩的侵位时代为185 Ma。岩体内的角闪石呈集合体形式产出,其具有比寄主岩角闪石更高的Mg#,表明其为深部角闪岩的捕掳体。暗示其代表的深部存在一个极为富水源区,结合谢通门闪长岩所具“新生特征”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冈底斯带侏罗纪含矿斑岩并非来自于下地壳,而是来自于一个富水的、高氧逸度、富挥发分的地幔楔。谢通门幔源东嘎角闪石辉长岩侵位时间为185-189Ma。其具有的亏损的同位素特征证明其来自一个亏损的地幔源区结合矿相学和地球化学的特征,东嘎角闪石辉长岩形成于一个富水的源区。主要是由于来自于俯冲洋壳的脱水,导致了在地幔楔存在一个富水环境并形成含矿斑岩。因此,高的水含量,氧逸度以及挥发分有利于金属的迁移,并在西部冈底斯弧形成侏罗纪斑岩Cu-Au矿床。(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李叁忠,张勇,郭玲莉,索艳慧,曹花花[9](2017)在《那丹哈达地体及周缘中生代变形与增生造山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陆缘中生代增生造山过程及变形响应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东亚地质构造演化的一个难点和热点。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就是,古太平洋板块(Izanagi)何时开始启动俯冲?对中生代东亚大陆边缘产生何种影响?那丹哈达地体出露于中国东北,为一套构造混杂岩系,是中国境内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增生形成的唯一证据,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总结大量前人最新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沉积岩石组合、主干断裂、岩浆活动、古生物及古地磁等资料,试图厘定那丹哈达地体构造属性、增生过程、拼贴时间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开始俯冲的时间,并与周缘地体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那丹哈达增生杂岩分为饶河杂岩和跃进山杂岩,饶河杂岩具有洋岛玄武岩(OIB)的特征,不是前人认为的蛇绿岩,可称之为洋岛(海山)杂岩;跃进山杂岩具有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特征,是典型的蛇绿岩,同时暗示古太平洋板块可能于晚叁迭世开始启动俯冲,并在136~131 Ma期间就位于现今位置。(2)那丹哈达与日本丹波—美浓—尾足地体都是侏罗纪增生楔,在沉积岩石组合和年龄、放射虫类型及分布、地质构造等特征上都非常相似,在中新世日本海打开之前应是一个统一的超级地体。(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7年04期)

邓晋福,刘翠,狄永军,冯艳芳,苏尚国[10](2016)在《地壳对接消减带和迭接消减带与陆-陆碰撞造山和俯冲增生造山:来自侵入岩构造组合的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壳对接消减带与地壳迭接消减带的概念出发,讨论了板块构造岩浆旋回,俯冲增生造山和陆-陆碰撞造山分别对应于板块会聚构造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造山作用;讨论了俯冲增生造山的结构样式,主要由俯冲增生杂岩和岩浆弧构成;陆-陆碰撞造山指相意义的S型花岗岩类的鉴别标志,以及指示板块构造岩浆旋回结束的后造山过碱性A型花岗岩类的识别标志。最后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图(1∶250万)及其说明书的成果,简要地讨论了中国叁个克拉通性质的陆块区以及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印度克拉通之间的大洋区的洋陆转换形成的俯冲增生造山和随后的陆-陆碰撞造山,认为:(1)塔里木克拉通西北缘与西伯利亚克拉通西南缘陆-陆碰撞可能发生在石炭纪,早二迭世可能完成;(2)中国叁个克拉通的陆-陆碰撞可能分别发生在早—中叁迭世,晚叁迭世完成拼合,形成中国主体大陆;(3)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完成中国主体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的最终拼合;(4)新生代中国大陆与印度大陆拼合,碰撞造山仍在进行。(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6年06期)

增生造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最南端,是研究和认识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增生造山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聚焦于天山造山带东段发育的最晚一期脆韧性构造变形,通过对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康古尔断裂带和哈尔里克构造带等变形带内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解析,认为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表现为由南向北逆冲兼右行剪切变形特征,康古尔断裂带表现为南北向挤压兼右行剪切变形特征,哈尔里克构造带表现为由北向南的逆冲迭加稍晚期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特征。结合大量已有的构造热年代学数据分析,指出各构造单元内最晚一期脆韧性变形时间为二迭纪晚期-中叁迭世,指示该时间段内近东西走向的天山造山带东段和北西-南东走向的东准噶尔造山带与西侧哈萨克斯坦弧形造山系呈现为叁向汇聚的动力学特征,代表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末期的演化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生造山论文参考文献

[1].肖文交,宋东方,Brian,F.WINDLEY,李继亮,韩春明.中亚增生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2].王凯,计文化,孟勇,张欣,朱晓辉.天山造山带东段构造变形对增生造山末期的响应[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9

[3].刘一鸣,李叁忠,于胜尧,曹现志,周洁.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周缘燕山期微地块聚合与增生造山过程[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9

[4].钟凌林.中天山西段古生代增生造山作用与地壳演化[D].南京大学.2019

[5].肖文交.北方增生造山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2017年度进展报告[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二)——专题91:地球科学社会责任、专题92: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年度进展.2018

[6].马永非,刘永江,秦涛,孙巍,臧延庆.大兴安岭中段扎赉特旗地区石炭纪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及对增生造山作用的指示[J].岩石学报.2018

[7].宋东方,肖文交,韩春明,田忠华,李咏晨.北山中部增生造山过程:构造变形和~(40)Ar-~(39)Ar年代学制约[J].岩石学报.2018

[8].许博.冈底斯成矿带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斑岩矿床中幔源岩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9].李叁忠,张勇,郭玲莉,索艳慧,曹花花.那丹哈达地体及周缘中生代变形与增生造山过程[J].地学前缘.2017

[10].邓晋福,刘翠,狄永军,冯艳芳,苏尚国.地壳对接消减带和迭接消减带与陆-陆碰撞造山和俯冲增生造山:来自侵入岩构造组合的记录[J].地学前缘.2016

标签:;  ;  ;  ;  

增生造山论文-肖文交,宋东方,Brian,F.WINDLEY,李继亮,韩春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