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

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药效;相关性

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抗真菌类药物、喹诺酮类、β-内酯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苷类等,这些抗菌药物在一定的药物浓度下,会对病原体产生相应的抑制作用,从而产生杀灭病原体的效果。本文主要就对以上几类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1PAE、PK/PD影响机制

PK/PD是评估抗菌类药物药效的一项重要指标,PD主要是对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而PK/PD反映的则是药物的杀菌作用与血液浓度之间的关系,PAE反映的是药物的抑菌作用时间[1]。

2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分析

2.1抗真菌类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分析

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类药物主要有唑类、多烯类及氟胞嘧啶类,其中两性霉素B是浓度依赖性药物,其用法为每日1次或者是每隔2—3d1次,主要采取静脉注射方式给药,这类药物的PAE较长。而唑类是时间依赖性药物,其用法为每日1次,主要采用静脉给药或口服给药的方式,用药过程中需保持其AUC/MIC值大于20。氟胞嘧啶类也是时间依赖性药物,用法为每日4次口服,或者是每日2—3次静脉滴注。

2.2喹诺酮类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分析

喹诺酮类是一种浓度依赖性药物,随着浓度的增高,其病毒清除能力越强。这类药物多数都具有较长的PAE,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PAE也随之增大,但与此同时药物不良反应也增多。因此,临床在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控制其使用剂量,通常每日用药1—2次[2]。

2.3大环内酯类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分析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是一种时间依赖性药物,其在机体内的PK/PD特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对这类药物的PK/PD进行评价时是无法使用统一的参数进行的。对于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新型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来说,在其临床应用过程中,其血液浓度值从峰值降低的过程中,能够与MIC叠加PAE,其临床治疗效果会得到显著的延长。对于这类药物的用药,一般来说为每日1次。

2.4β-内酰胺类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分析

β-内酯酰胺类也是一种时间依赖性药物,当其血液浓度值达到MIC的4—5倍时,其杀菌能力就会达到饱和状态;当其血液浓度值超过致病菌MIC的40%—60%时,其抗菌活性时间最佳。头孢菌素、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替唑坦等是最具代表性的β-内酯酰胺类抗菌药,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β-内酯酰胺类抗菌药,而头孢菌素和青霉素在使用过程,通畅是每日用药3—4次,而头孢曲松和头孢替唑坦可适当减少每日的用药次数,可改为每日用药1—2次[3]。

2.5氨基糖苷类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分析

氨基糖苷类是一种剂量依赖性的抗菌药物,并且其具有首次接触效应。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方法为每日1次。为了避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首次接触效应,可以在不改变用药剂量的情况下,将单次给药分成多次给药。这样的给药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其首次接触效应,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缩短药物与细菌之间的接触时间,从而降低其耐药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6常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分析

临床治疗中,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往往会采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给药方式,在联合用药过程中,首先要全面的考虑联合用药的抗菌药物的用药效应评估及药敏试验结果,以此来确保其用药效果。进行联合用药时,几种抗菌药物的抗菌效应会出现协同作用和叠加效应,所以在进行联合用药时,需适当的延长给药时间,以此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4]。

3结语

临床在进行抗菌类药物应用时,应该结合各种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PAE参数、PK/PD等对用药的合理性进行有效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用药方案,适当加减药物单剂量并适当缩短或延迟给予时间间隔,在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将其耐药性和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易洁梅.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6):368—369.

[2]李爱兰.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2):25—27.

[3]闵旭东.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J].当代医学,2013,(30):142—143.

[4]万忠林.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146—147.

标签:;  ;  ;  

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