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元素分布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元素,规律,玄武岩,稀土元素,水稻田,火法,黔西。
元素分布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袁建民,何璐,杨晓琼,许智萍,孔维喜[1](2019)在《香叶天竺葵不同部位中19种无机元素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香叶天竺葵不同部位样品为试材,利用ICP-OES测定其19种无机元素含量,运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无机元素含量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叶天竺葵不同部位中均检出B、Zn、Fe、Mg、Mn、Ni、Cr、Ca、K、Na、P、S共12种元素,Pb、Cd、Co、Mo、Se、Si元素均未检出,而Cu元素仅在叶片中检出。不同部位中B、Zn、Fe、Mg、Ni、Ca、K、Na、P、S元素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Mn、Cr元素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B、Zn、Fe、Ca元素含量高低顺序为叶片>嫩枝>老枝,Ni元素为叶片>老枝>嫩枝,Mg、Na、S元素为老枝>嫩枝>叶片,K、P元素为嫩枝>老枝>叶片。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负)相关关系。12种无机元素将香叶天竺葵不同部位分为两类,叶片单独聚为第一类,嫩枝和老枝聚为第二类。K、P、Na、S、Fe和B元素是香叶天竺葵不同部位中的特征性元素。表明不同部位对不同元素的吸收和分配具有选择性,无机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函彤,王芬,芦晶,逄晓阳,张书文[2](2019)在《GTF高产酵母菌体中铬元素的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先进材料学分析的手段并结合生物电镜技术,对酵母生物富铬过程中细胞的变化以及铬在细胞中分布进行探究,揭示酵母富铬机理。以不同剂量的铬处理酵母细胞,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酵母细胞吸附Cr3+形成GTF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利用能谱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EDS-TEM)、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TOF-SIMS)分析铬在酵母细胞中的分布;采用EDTA洗脱法和原生质体制备法对酵母细胞进行组分分离,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其各部位的铬含量,印证能谱及质谱的测定结果。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中Cr3+质量浓度的升高,酵母细胞形状由规则的椭圆形变成长轴拉长的椭圆形;并且在Cr3+质量浓度为500,800μg/mL时,表面出现沉淀,内部出现空泡。当Cr3+质量浓度为500μg/mL时,酵母细胞吸附的总铬和有机铬含量均最高,分别达到1 803.87μg/g·DCW(Dry Cell Weight)和1 133.91μg/g·DCW。其中吸附的总铬有14.43%集中在细胞壁,另外85.57%集中在原生质体,且原生质体吸附的铬中有73.29%以有机铬的形式存在,结合原生质体与细胞壁的质量比约为5∶1,可得铬在YSI-3.7细胞壁和原生质体空间分布均匀。EDS-TEM和TOF-SIMS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个结论。(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陈小浪,王东,卢俊蓉,杨星,彭家林[3](2019)在《贵州省威宁地区宣威组稀土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二迭统峨嵋山玄武岩组顶部、宣威组或龙潭组底部之间的玄武土—粘土岩中,以及夹于峨嵋山玄武岩组第叁段的玄武土—粘土岩中,普遍发现含稀土元素,同时多伴有放射性伽玛异常。文章对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为呈复氧化物为粘土矿物所吸附,矿质绝大可能来源于玄武岩,据玄武岩光谱分析结果,普遍含微量Y、Yb等稀土元素,经长期风化淋滤作用,为粘土矿物吸附,而于玄武土—粘土岩中富集。(本文来源于《冶金与材料》期刊2019年05期)
顾涛,赵信文,雷晓庆,黄长生,曾敏[4](2019)在《珠江叁角洲崖门镇地区水稻田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硒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一直是研究热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珠叁角地区土壤硒含量较为丰富,适宜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以典型富硒区—江门市崖门镇为例,系统采集了岩石、风化土、稻田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及水稻样品,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硒含量测试,探讨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崖门镇花岗岩、花岗岩风化土、稻田表层土壤、剖面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大米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208mg/kg、0.2325mg/kg、0.5060mg/kg、0.83mg/kg、0.0003mg/L、0.0004mg/L、0.058mg/kg,表层土壤硒含量与珠江叁角洲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0.51mg/kg)相当,大米硒含量达到富硒稻谷标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迁移规律为:土壤剖面硒元素向下部迁移,沿径流方向硒向下游迁移。土壤硒较易向水稻根部迁移,较难从根部向水稻地上部分迁移。本研究获得的土壤-植物系统硒元素分布与迁移规律可为该地区富硒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岩矿测试》期刊2019年05期)
周叶刚,李江涛,李汝云,伍发伟[5](2019)在《铜火法冶炼过程中杂质元素的分布规律及对回收率的影响机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凉山矿业昆鹧公司采用"ISA炉富氧顶吹浸没熔池熔炼→PS转炉吹炼→回转式阳极炉精炼"和"双转双吸烟气制酸"工艺生产阳极铜和硫酸,原料杂质含量高、铜品位低已成为常态,探清各种杂质元素对阳极铜质董和金属回收率的影响机理有重要意义。通过在2010~2015年期间对生产过程中各种杂质元素及阳极铜质量和金属回收率进行了跟踪、分析计算和验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As、Pb、Zn、Sb、Bi、Cl等易挥发杂质对Cu回收率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但对Au、Ag的回收率影响较大;Ca、Mg、Al等杂质通过直接影响渣型造成对Cu回收率的较大影响;原料中要严格限制碲和铋,这两种元素可导致浇铸出的阳极板拉伸性能较差,容易开裂、脆断;原料中砷也要严格控制,砷进入硫酸系统很容易造成触媒中毒,还会产生大量砷渣,导致处置费用大幅上升;单独处理返尘及阳极炉返渣,是消除杂质危害的一项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冶金》期刊2019年04期)
周晓宁,范川,黄景孟,汪国虎,周豹[6](2019)在《鄂东北梨木岭钼矿床元素异常分布与矿化富集规律对控矿断裂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鄂东北地区梨木岭矿床为近几年新发现的一脉型钼矿床,矿区内钼矿(化)体受北北东走向的断裂控制,已发现32条赋存其中。通过对矿区内元素异常的分布特征以及矿化富集规律的研究,探讨其对北北东向控矿断裂的指示意义,认为土壤测量元素异常的分布对北北东向控矿断裂的等距性分布以及左行平移性质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岩石测量元素异常分布显示北北东向控矿断裂普遍富集W-Sn-Bi(Ag)等高温元素,中温元素Mo-Cu-Pb-Zn由北西至南东方向则具有富集减弱的水平分带特征;目前工程控制钼矿化垂深600 m,钼矿化富集受断裂性质、岩石破碎变形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状况及围岩岩性等多种因素影响,主矿体品位厚度显示了明显的水平变化规律,结合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成岩成矿的测年数据,认为北北东控矿断裂早白垩世脆性剪切变形作用是钼矿化富集的主导因素。(本文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刘栋梁,田战武[7](2019)在《金堆城钼矿床硫元素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金堆城从建矿至目前已开采平盘的S品位数据进行统计,按照全露天S元素在不同平盘品位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按照3个品位段对S元素在不同平盘、不同岩性及不同品位段的分布进行研究,研究表明S元素在南露天比北露天品位较高等一系列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9期)
单雪媛[8](2019)在《粉煤灰中有价元素分布规律及浸出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煤炭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长期大量的堆存以及利用率低下等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山西及内蒙古作为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其产生的粉煤灰中伴生大量的铝(Al)、锂(Li)、镓(Ga)和稀土(REE)等金属元素,可以作为重要的资源。目前对于粉煤灰中这些有价伴生元素的分布规律及浸出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全面,而且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难以为后续有价元素的提取利用提供有效地指导。本论文选取了上述地区两种典型的粉煤灰样品,研究了其中有价元素的分布规律及浸出行为。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循环流化床(CFB)飞灰的粒度分布相对集中而底渣的粒度分布较为分散。CFB粉煤灰中的物相主要以石英(SiO_2)和硬石膏(CaSO_4)为主,飞灰中还含有少量的石灰(CaO)、石灰石(CaCO_3)和赤铁矿(Fe_2O_3),主要的化学组成为SiO_2、Al_2O_3、Fe_2O_3、CaO和SO_3。筛分后不同粒度飞灰中物相组成没有变化,粒度大于160目的底渣颗粒中仅含石英、硬石膏和石灰叁种物相,粒度小于160目的颗粒中除上述叁种矿物质之外还含有羟钙石(Ca(OH)_2)和石灰石。飞灰中SiO_2、Al_2O_3、Li、Ga和REE等有价元素的含量基本不随粒度变化,底渣中有价元素含量随着粒度的变化较为明显,其中SiO_2、Al_2O_3、Li和REE元素的含量随着粒度减小而减少,CaO和SO_3的含量则随着粒度的减小而增加,Ga的含量基本不随粒度变化。有价元素主要分布于粒度大于240目的飞灰和粒度大于80目的底渣颗粒中。(2)CFB粉煤灰中的铝主要以无定形硅铝酸盐的形式存在。酸碱交替浸出的方法可以有效破坏CFB粉煤灰中的Si-O-Al结构提高铝的浸出率。CFB粉煤灰中铝的浸出率为85.8%,硅的浸出率为67.1%,锂的浸出率为84.4%,镓的浸出率为85.4%,稀土元素的浸出率为64.6%,对它们分别进行分离提取可以拓宽CFB粉煤灰的利用途径。(3)煤粉炉(PC)粉煤灰中Si、Al、Li、Ga和REE等有价元素主要分布在粒度大于240目的飞灰和粒度大于80目的底渣颗粒中。PC粉煤灰的物相组成以莫来石(3Al_2O_3·2SiO_2)和石英为主,化学组成为SiO_2、Al_2O_3、Fe_2O_3、CaO和SO_3。不同粒度飞灰的物相组成基本相同,不同粒度底渣的物相组成差别较小。PC飞灰中SiO_2、Al_2O_3、CaO、SO_3、Fe_2O_3的含量基本不随粒径变化,底渣中SiO_2含量随粒度的减小略有降低,Al_2O_3、CaO、SO_3和Fe_2O_3的含量随粒度的减小略有升高,飞灰和底渣中Li、Ga和REE元素的含量基本不随粒度而变。(4)PC粉煤灰中的Al、Li、Ga和REE元素主要存在于晶相中。碳酸钠与PC灰中的莫来石反应破坏其晶体结构,有效释放晶相中的有价元素。经碳酸钠活化后PC灰中Al_2O_3的浸出率提高了74.8%,SiO_2的浸出率提高了30%,Li的浸出率提高了36%,Ga的浸出率提高了21.7%,REE的浸出率提高了30.4%。(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建婧[9](2019)在《平朔煤中矿物质及微量元素镓、锂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使得矿物加工对资源综合利用,甚至对其全元素利用的需求更加迫切,矿物加工产物的高值化研究已成为学科发展关注的焦点。煤炭洗选是洁净煤技术的源头,而筛分、浮沉是选煤过程应用最广泛的工艺之一。在筛分、浮沉得到的分级产物中,矿物质成分和各种微量含量往往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研究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在洗选过程中的分布规律对有效富集煤中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推动煤炭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平朔矿区弱黏煤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原煤基本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筛分、浮沉试验获得各粒度级和各密度级产物,且对各级产物进行高温灼烧制得灰化产物,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各级产物及其灰分中矿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化学分析法测定镓元素含量,ICP-OES测定锂元素含量,通过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关系分析了二者的相关性,并且通过逐级化学提取法对煤中镓、锂两种元素的赋存状态进行了初步研究。最后对安太堡选煤厂工艺流程中的矿物质及镓、锂元素的迁移规律以及镓、锂元素与矿物质之间的亲和性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如下:(1)粒度分级矿物质、镓、锂分布规律表明:随着粒度的增加,矿物质及镓、锂元素含量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灰化前矿物质高岭石含量在各粒度级中变化较为明显,在-0.045mm粒度级中,高岭石含量最高,达到21.22%;镓元素含量在各粒度级中变化不大,基本在7.8-15.9μg/g的范围内;锂元素含量为456-536μg/g,且随着粒度级的增大有略微降低的趋势,降低幅度不明显,最大最小值差为80μg/g。灰化后矿物质硬石膏在各粒级中差异最明显,在-0.045mm粒度级中,硬石膏达到17.23%;镓元素含量均高于30μg/g,其中小粒度级的煤灰中镓元素富集的量最大,富集比为3.36;锂元素含量为330-500μg/g,随着粒度级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降低幅度为170μg/g;在0.045-0.074mm粒度级含量达到最高,含量为501.4μg/g。(2)密度分级矿物质、镓、锂分布规律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矿物质及镓、锂元素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灰化前各密度级中高岭石的含量最高,+2.0g/cm~3密度级中,达到53.11%;镓元素呈现轻微的递增趋势,范围为9-14μg/g;锂元素含量为147-1987μg/g,随着密度级的增加有明显的升高趋势,最大最小值差为1800μg/g。灰化后各密度级矿物质硬石膏、红柱石、石英在+2.0g/cm~3含量最高,分别为43.12%、14.03%、8.25%;镓元素含量为5-11μg/g,随着密度级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锂元素含量为50-2300μg/g,随着密度级的增大逐渐增加,最大最小值差为2250μg/g。(3)分级产物灰化前后矿物质、镓、锂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级产物灰化前高岭石与镓、锂元素的相关性最强,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61和0.947。分级产物灰化后石英、红柱石、硬石膏与镓元素的相关性较强,分别为0.891、0.704、0.797。石英、赤铁矿、红柱石与锂元素的相关性较强,分别为0.921、0.965和0.678。另外,在粒度级试验样品中,镓、锂富集因子范围分别为0.4-0.85和0.62-0.98。在密度级试验样品中,镓、锂富集因子范围分别为0.5-0.85和0.62-0.94。说明分级产物中的镓、锂元素在灰化的过程中,一部分以气体的形式逸出,绝大多数以固态的形式富集到灰分中。(4)逐级化学提取法中两种元素的富集状态规律表明:镓元素在腐殖酸结合态、有机态、残渣态中含量较大,分别为24%、21%和17%。因残渣态主要由硅酸盐矿物质组成,而黏土矿物质存在大量硅酸盐矿物质,说明平朔煤中镓元素主要赋存于有机物及黏土矿物中。锂元素在残渣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中占绝大部分,含量分别为30%和42%。说明平朔煤中锂元素在提取过程中更多地进入碳酸盐晶格和硅酸盐晶格中,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和粘土矿物质中。(5)矿物质及镓、锂元素在选煤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分布规律表明:随着矸石化程度的提高,产物中矿物质、镓、锂元素的含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元素富集率来看,精煤中的富集效果最好,随着矸石程度变大,富集效果反而变差。整体来看,无论从含量以及富集程度,末煤的叁种产物都较块煤的叁种产物的效果显着。产物灰化前镓元素、锂元素与高岭石的相关性较强。产物灰化后的煤灰中镓、锂元素主要与石英的相关性较强;其它的矿物质相对较弱,说明镓、锂元素与硅铝氧化物的亲和性较好。(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马东梅[10](2019)在《辽宁杨家杖子钼矿床地质特征及尾矿元素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家杖子钼矿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西北35km,是我国重要的“矽卡岩型—斑岩型”矿集区,岭前钼矿、松树卯钼矿和兰家沟钼矿是区内主要矿床。尾矿库占地面积约2.5km2,现堆存库容约为4000万m~3,该尾矿库几乎处于闲置状态,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本文在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基础上,以尾矿砂为研究对象,利用粒度分析、偏光显微镜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主、微量元素测试等方法,结合尾矿库及周边地下水、土壤重金属元素分析,探讨尾矿重金属元素迁移规律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松树卯矿区位于要路沟—女儿河断裂和大面山—灰山断裂交汇的部位,该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二迭系以及第四系。矿区构造形式以断裂构造为主,其次为褶皱构造。区内岩浆岩主要为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岩,且受构造控制明显。矿体呈脉状或扁豆状产于寒武-奥陶系灰岩与花岗闪长岩内外接触带中以及花岗斑岩体中,产状较稳定,走向近南北,长2000m左右,属矽卡岩—斑岩复合钼矿。矿石类型分为花岗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石。矿石矿物辉钼矿及黄铁矿大量分布,其次为黄铜矿、磁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脉石矿物以方解石、白云石、石榴子石、透辉石等为主。矿石结构以叶片状结构、交代浸蚀结构、交代星状结构、交代骸晶结构为主,矿石构造有细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和斑点状构造。围岩蚀变总体呈带状,主要发育矽卡岩化、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等。尾矿砂薄片、光片镜下鉴定和XRD分析认为,尾砂以细砂为主,粒度分布极不均匀,靠近排砂口位置尾砂粒度较粗,远离排砂口位置尾砂粒级较小,中央低洼区尾砂粒度较小。矿石矿物主要是辉钼矿,其次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赤铁矿、磁铁矿等。透明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石英、斜长石、正长石、条纹长石、绿泥石、普通辉石、透闪石、方解石、阳起石、绿帘石等。尾砂主量元素测试数据显示,尾矿主要由SiO_2、CaO和Al_2O_3组成,其次是MgO、Fe_2O_3,尾矿砂中Mo平均含量可达0.034%,高于边界品位,可成为二次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尾矿砂微量元素测试数据表明,沿排砂方向,Cu、Zn、Co、Cd元素在排砂口附近富集,Ni在中间部位富集,Pb、Bi在坝体附近富集;垂直排砂方向,Zn、Pb、Cd在中间低洼区表层富集。在A、B、C、D剖面垂直方向,Hg富集于浅层位置;Cd在B剖面的表层富集,其他剖面均向下迁移;Cd、Pb、Zn、As下降迁移速度较快;部分元素均在40~80 cm处出现二次富集现象。尾矿库及周边地下水重金属元素含量测试结果显示,G2、G8点Mo、Fe超标;G23点Mn、Zn、Mo、Cd超标;G26点重金属元素未超标。Mo作为主成矿元素,超标较严重。G23点重金属元素污染物种类多,是因为除了受尾矿库影响外,此点还汇集了北部、东北、西北的河水,北部的白沙河流经杨家杖子矿区。从G2-G8-G26,逐渐远离尾矿库,Fe、Mo、Cd、Hg含量降低。尾矿库及周边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测试结果显示,T1点Mo、Pb、Zn、Hg超标;T2点Mo、Fe、Pb、Zn、Hg超标。Mo作为主成矿元素,超标严重。T4点重金属污染严重,原因为此点是杨家杖子西北采矿场矿渣的采样点。从T1-T2-T3、T5、T6、T7逐渐远离尾矿库,Mo、Fe、Zn、Pb、Hg含量降低。(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元素分布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先进材料学分析的手段并结合生物电镜技术,对酵母生物富铬过程中细胞的变化以及铬在细胞中分布进行探究,揭示酵母富铬机理。以不同剂量的铬处理酵母细胞,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酵母细胞吸附Cr3+形成GTF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利用能谱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EDS-TEM)、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TOF-SIMS)分析铬在酵母细胞中的分布;采用EDTA洗脱法和原生质体制备法对酵母细胞进行组分分离,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其各部位的铬含量,印证能谱及质谱的测定结果。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中Cr3+质量浓度的升高,酵母细胞形状由规则的椭圆形变成长轴拉长的椭圆形;并且在Cr3+质量浓度为500,800μg/mL时,表面出现沉淀,内部出现空泡。当Cr3+质量浓度为500μg/mL时,酵母细胞吸附的总铬和有机铬含量均最高,分别达到1 803.87μg/g·DCW(Dry Cell Weight)和1 133.91μg/g·DCW。其中吸附的总铬有14.43%集中在细胞壁,另外85.57%集中在原生质体,且原生质体吸附的铬中有73.29%以有机铬的形式存在,结合原生质体与细胞壁的质量比约为5∶1,可得铬在YSI-3.7细胞壁和原生质体空间分布均匀。EDS-TEM和TOF-SIMS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个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元素分布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袁建民,何璐,杨晓琼,许智萍,孔维喜.香叶天竺葵不同部位中19种无机元素分布规律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9
[2].李函彤,王芬,芦晶,逄晓阳,张书文.GTF高产酵母菌体中铬元素的分布规律[J].中国食品学报.2019
[3].陈小浪,王东,卢俊蓉,杨星,彭家林.贵州省威宁地区宣威组稀土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J].冶金与材料.2019
[4].顾涛,赵信文,雷晓庆,黄长生,曾敏.珠江叁角洲崖门镇地区水稻田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研究[J].岩矿测试.2019
[5].周叶刚,李江涛,李汝云,伍发伟.铜火法冶炼过程中杂质元素的分布规律及对回收率的影响机理探究[J].中国有色冶金.2019
[6].周晓宁,范川,黄景孟,汪国虎,周豹.鄂东北梨木岭钼矿床元素异常分布与矿化富集规律对控矿断裂的指示[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9
[7].刘栋梁,田战武.金堆城钼矿床硫元素分布规律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
[8].单雪媛.粉煤灰中有价元素分布规律及浸出行为研究[D].山西大学.2019
[9].刘建婧.平朔煤中矿物质及微量元素镓、锂分布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10].马东梅.辽宁杨家杖子钼矿床地质特征及尾矿元素分布规律[D].吉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