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合并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和对策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丽[1](2021)在《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现代学习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个性化、信息化。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教学科研支持部门,也在发生相应的变革。根据空间社会学理论,空间既是行为发生的条件,又是由行为所建构的。那么,图书馆学习空间,又是如何支持当下多样化的学习行为并被学习行为所改变呢?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大学图书馆是否支持或是满足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型?学生自发的新型学习方式如何推动图书馆学习空间改变?这种相互“形塑”是否在形成新的高校学习文化?为有效揭示新技术环境、学科背景等因素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影响,本研究选择西南地区四所不同层次和类型大学的新建校区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描述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二者之间的互动,总结当前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的经验,发现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之间的相互塑造。论文主要分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阐述论文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已有相关研究,提出研究步骤、研究技术线路图、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第二部分:四所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及其中学习行为的调查分析。通过现场观察、访谈、体验,发现各校图书馆建设个性鲜明,空间建设及资源供给上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校园文化传统,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中的学习行为表现出来高度的统一性。D大学作为信息技术为主的985理工大学,其图书馆科技感十足,但学生主要使用图书馆的自主、静默学习空间进行无需或少量技术支持的学习;C大学作为985综合型大学,其图书馆造型古朴,馆藏丰富,但学生主要找地方“自习”,评价“不好用”;J大学作为以交通技术为主的工科211大学,其图书馆学习空间重实用,学生主要来图书馆找地方写作业、复习,多功能空间“基本没用”;S大学是省属重要师范大学,其图书馆规模大、空间多,学生进馆学习的人数多,但设施设备少有考虑使用者的感受,评价“不舒服”。第三部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着多元学习文化的形成。通过对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和使用的调查,发现各大学图书馆建设表现出一些共同点:资源供给及设施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明显升级;空间功能多样化是普遍趋势;相对于学习空间硬件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学习空间管理与服务都表现出相对的滞后。各大学图书馆带有鲜明的本校学科特色和传统校园文化特点,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的学习行为共性大于个性,使用图书馆的目的、主要学习行为类型都高度相似。尽管如此,各校学生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需求有显着的差异:文科、综合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不足,大学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完备”和“好用”的空间条件;工科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较好,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舒服”和“更独立”的学习条件。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生空间期待的落差主要源于现有的图书馆建设、管理缺乏学生参与。学生新的学习空间需求、新的学习方式与图书馆的学科传统、现代化建设相互作用,正在推动形成新的多元化学习文化。
邓晶艳[2](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栾庆玲[3](2021)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融合服务框架研究》文中认为
化迎莹[4](2021)在《高校图书馆提高经济类资源利用效能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今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设有经管学院,且该学院学生数量多,经济类文献资源的需求量也较大。基于此背景,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经济类资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有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经济类资源利用效能的解决办法。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所综合性高校和两所财经类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及LIBQUAL模型,分别对四所高校的经管学院师生及图书馆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及研究内容为两类高校的图书馆经济类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经管学院师生对图书馆经济类资源的满意度情况,并分析了两类高校经管学院师生对文献的主体需求。通过对两类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发现综合性高校图书馆和财经类高校图书馆在经济类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同。因此,本文针对两种类型的高校图书馆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提高经济类资源利用效能的解决策略。
吴雅威[5](2021)在《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库,一直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更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缺少多源数据、智慧化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提供智慧数据服务以满足智库复杂需求。目前,大数据时代持续推动着图情机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促使其由传统信息服务向智慧数据服务转型。因此,当前智库到底存在哪些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图情机构面向智库需求应该采取何种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提升智慧数据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图情机构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数据管理理论、用户场景理论和质性研究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首先,分析并构建了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及其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针对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给予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主要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分析了智库的数据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智慧数据服务需求以及需求驱动因素。明确了智库的两个主要需求:多源数据服务需求(包括多源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创新发展环境服务需求(包括图情机构职能与服务及技术工具与人才等)。智库的数据需求、场景环境和应用过程的变化,对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提出了更高期望与要求。本章为后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以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奠定了需求基础和研究框架。(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基于智库需求,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借鉴智慧数据服务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及其特征,阐述各要素在智慧数据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以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智能化技术方法、智慧化平台、服务环境为5大关键要素,以及服务场景化、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多源化3大特征。引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发展理论构建模型来剖析服务主体、客体、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及关系,最终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其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及其服务要素与特征,验证前文所明确的关键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要素基础。(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基于智库需求,结合模式构建法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其一,个性化推荐模式,主要探讨图情机构通过感知智库需求,融合多源数据、专家智慧、智能技术及用户需求精准识别等资源与服务,通过智慧数据服务平台与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推送;其二,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探讨以图情机构为主体,通过分散、兼职和旋转门等途径嵌入智库内部及其活动过程,将智慧数据服务与智库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相融合,精准定位智库需求,提供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人才支持和影响力塑造等针对性服务。(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根据智库需求和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智库的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技术与工具融合与协同治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以此来实现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数据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思想。(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智库需求、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智慧数据服务内容为评价依据,初步构建了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专家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优化和赋权,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以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此为图情机构提升智慧数据服务能力与质量提供适当参考。(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以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为依据,考量涵盖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优化智慧数据服务流程、改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涵盖政策保障、数据保障、技术保障与人才保障等层次。其中,政策保障涵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数据保障涵盖完善多源数据建设、融合、安全与开放保障机制等;技术保障涵盖完备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方法与工具集体系构建等;人才保障涵盖智慧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可以优化智库活动流程,提升智库的课题研究能力、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保障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启发与借鉴,拓展智慧数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推动智慧数据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此外,通过建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帮助其更清楚的认识优势与缺陷,根据评价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更好的服务智库。同时,为图情机构系统认知大数据时代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实现路径提供参考,继而有效引导图情机构从智库需求感知到服务模式构建再到服务能力评价的流程化视角来看待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工作。
张艳艳[6](2021)在《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用户对阅读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逐渐从传统的纸质化阅读开始向电子阅读发展。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以移动网络为载体的服务,为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平台。图书馆可以通过公众号更新资源动态,提供各项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公众号查找文献资源,这样可以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在尽量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高校图书馆公众号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寻求更优的发展途径,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管理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近几年也通过微信公众号提供服务,但是,服务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在用户中的影响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对其微信公众号平台提供的服务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推动其服务质量提供优化策略。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借用Kano模型,对其微信公众号各项服务指标要素进行分类,并通过引入Better-Worse满意度指数,对其服务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用户来说,目前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公众号提供的必备质量属性的服务欠缺,魅力功能和一元功能的质量的服务有待改进,无差异质量的服务有待改善,同时还存在宣传推广不主动的问题并且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上海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没有建立成熟的运营团队、未进行需求调研以及缺乏评价机制。最后,本文就以上问题提出了建立运营团队、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监督机制以及对已有功能的服务进行优化等建议。
陈传夫,孙异凡,李秋实[7](2021)在《事件视角的图书馆发展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分析典型的风险事件,为科学规制图书馆发展风险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应用案例分析、文献调研方法,以图书馆发展的关键风险因素为基础,研究了风险事件的形成及相关风险因素的作用机制。[结论/发现]资源、用户、服务、管理、环境是形成图书馆发展风险的关键因素,风险因素的关联、叠加、迭代变化可能导致风险的放大、扩散和突变等效应,引发风险事件。[创新/价值]分析了图书馆发展风险事件的形成机理;面向未来发展,提出防范图书馆发展风险的规制思路。
陈纵[8](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李积君[9](2020)在《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发展环境,图书馆应当积极谋求服务转型来适应外部变化。图书馆是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文化机构,其发展目标是怎样为读者用户提供更满足其需求的服务。当前图书馆服务转型实践方兴未艾,需要将知识生态理念引入到图书馆服务转型之中,以期为图书馆服务转型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查找并梳理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和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较为全面地把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现状,清晰地总结图书馆知识生态的相关理念。运用系统研究法对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动因、趋势、障碍、措施做出考察与探讨。图书馆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外界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为了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图书馆需要通过转型来谋求发展。运用移植研究法将自然生态学的生态系统理念类比到知识生态系统理念进行研究,得出图书馆知识生态服务体系框架。运用对比分析法研究图书馆服务转型前与转型后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生态系统和信息生态系统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图书馆服务转型前后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性状变化。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动因是知识环境的改变、用户需求的提升、服务主体的多样和知识资源的泛化,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了图书馆的服务转型。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具有四大趋势,即图书馆基础服务的转型升级、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全面打造、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开拓创新和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积极开展。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持续推进,但存在图书馆知识要素管理失范、图书馆知识空间建设不力、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不足和图书馆服务圈层构建失衡等四个方面的障碍。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措施主要有推进图书馆要素生态化,优化图书馆知识生态场,重构图书馆知识服务链和打造图书馆知识生态圈。图书馆服务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图书馆服务转型朝着优化基础服务、打造生态化的空间服务、开拓全新的知识服务、开展全面的智慧服务的方向发展。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生态系统。
陈亚如[10](2020)在《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与财政教育支出绩效提升研究》文中指出河南省政府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为了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增长,但这仍然无法满足高校庞大的财政支出需要。财政资金的使用应建立在高效利用的基础上,目前高校的财政教育支出绩效有待进一步提升。自高校扩招以来,建校数量不断增多,扩建规模不断增大,对人财物等各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倒逼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扩大和支出结构的变革。客观审视不断扩大的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认为绩效低的主要问题在于高校软硬件规模过度扩张、高校之间同质性资源重复建设、图书馆与资料室等社会性资源利用率低和人才资源不能有效发挥等,诸多问题导致高校资源存在巨大浪费,进而造成财政教育支出效率低下。为了提升该效率,很多高校都进行了资源整合,河南省也采取撤销、合并、转型、共建共享和归口管理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表明高校资源整合对高校财政教育支出绩效有正向影响,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减少高校财力与人力的不足,节约财政资金成本,进而提升高校财政教育支出绩效。为了衡量高校进行资源整合提升的财政教育支出绩效水平,本文基于实践调研从高校资源整合角度对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情况进行研究,阐述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的方式、内容、分析资源整合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过程中高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资源整合力度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整合政策保障缺乏;二是资源整合意识不强;三是资源归口整合机制不完善。其次,本文通过逻辑分析法分析高校资源整合对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作用机理,从资源投入维度、资源管理维度、资源配置维度和资源产出维度四个维度分析资源整合对高校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作用机理。再次,本文依据资源投入维度、资源管理维度、资源配置维度和资源产出维度四个维度建立基于资源整合的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和功效系数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并以河南省五所高校为例对指标体系进行应用,得出郑州大学(A)80.11分、河南大学(B)77.68分、河南科技大学(C)75.63分、河南农业大学(E)74.69分、河南师范大学(D)73.73分,说明基于资源整合的财政教育支出绩效处于一般或一般靠上水平,需继续加大资源整合提升财政教育支出绩效,也验证了第四章资源整合力度存在很大提升空间的结论。同时,资源配置绩效和资源管理绩效的权重分别为0.42和0.33,所占权重比较大,表明高校资源整合主要是通过提高资源配置绩效和资源管理绩效进而提升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最后,根据对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情况的研究和对本文实证结果的分析,提出基于资源整合提升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建议。
二、高校合并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和对策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合并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和对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理论基础 |
1.5 概念界定 |
1.6 研究设计 |
2 “高科技含量但使用不足的”D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2.1 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2.2 “被沉默的”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3 “高大上但不接地气的”C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3.1 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3.2 “美中不足”的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4 “本分的”J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4.1 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4.2 “还可以的”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5 “不好用的”S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5.1 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5.2 “支持学习不足的”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6 “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多元化学习文化的形成 |
6.1 大学图书馆建设现状 |
6.2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的相互形塑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析 |
第三节 逻辑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内容框架 |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
一、大数据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
一、线性思维 |
二、系统思维 |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
一、普适教育 |
二、个性化培育 |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
一、认知培育 |
二、实践养成 |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
一、需求侧适应 |
二、供给侧发力 |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一、以人为本原则 |
二、守正创新原则 |
三、趋利避害原则 |
四、循序渐进原则 |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
一、数据画像 |
二、精准资助 |
三、异常告警 |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高校图书馆提高经济类资源利用效能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利用的含义 |
二、利用效能的含义 |
三、信息资源的定义 |
四、经济类资源的范围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满意度的标准 |
二、利用效能与满意度的关系 |
三、经济类资源与信息资源的界定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现状调查研究方法 |
第一节 LIBQUAL+模型 |
一、LIBQUAL+模型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
二、LIBQUAL+模型基础架构介绍 |
三、LIBQUAL+模型的特点与发展趋向 |
第二节 基于LIBQUAL+模型的高校图书馆及经济类资源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
一、评价指标及筛选方法 |
二、评价指标的具体描述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现状调查及利用情况分析 |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现状调查 |
一、综合性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现状调查 |
二、财经类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现状调查 |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定性分析 |
一、设计调查问卷 |
二、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
三、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
四、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
五、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服务质量评价实证结果分析 |
六、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服务质量与利用效能对应关系 |
第三节 高校经管学院师生的主体需求分析 |
一、综合性高校经管学院师生主体需求分析 |
二、财经类高校经管学院师生主体需求分析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提高经济类资源利用效能的解决办法 |
第一节 综合性高校图书馆提高经济类资源利用效能的解决办法 |
一、经济类资源方面 |
二、图书馆员队伍方面 |
三、图书馆环境方面 |
四、服务效果方面 |
第二节 财经类高校图书馆提高经济类资源利用效能的解决办法 |
一、经济类资源方面 |
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 |
三、经济类资源的宣传推广方面 |
四、图书馆员方面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利用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2 对高校图书馆及图书馆经济类资源满意度调查 |
(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图情机构智慧化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型 |
1.2.2 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
1.2.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及其评价 |
1.2.4 评述与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智库 |
2.1.2 智慧服务 |
2.1.3 智慧数据服务 |
2.1.4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据管理理论 |
2.2.2 扎根理论 |
2.2.3 用户场景理论 |
2.2.4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章 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智库数据资源管理分析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
3.1.3 结果分析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智库服务需求分析 |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
3.2.2 范畴编码与检验 |
3.2.3 模型构建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与特征 |
4.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 |
4.1.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4.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分析 |
4.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 |
4.2.1 图情机构主体 |
4.2.2 智慧数据 |
4.2.3 智慧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
4.2.4 智慧数据服务平台 |
4.2.5 智慧数据服务环境 |
4.2.6 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之间关系 |
4.3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特征 |
4.3.1 数据多源性 |
4.3.2 技术智能性 |
4.3.3 服务场景化 |
4.4 案例分析 |
4.4.1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
4.4.2 南师大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概念和类型 |
5.1.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概念 |
5.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类型 |
5.2 面向智库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2.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5.2.2 智库需求感知 |
5.2.3 资源融合及服务集成 |
5.2.4 智能化推荐 |
5.2.5 案例分析 |
5.3 面向智库需求的嵌入式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3.1 智库活动层 |
5.3.2 嵌入层 |
5.3.3 融合层 |
5.3.4 服务层 |
5.3.5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 |
6.1 智库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 |
6.1.1 智库特征识别 |
6.1.2 智库需求确定 |
6.2 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 |
6.2.1 Data Commons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
6.2.2 Data Commons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
6.2.3 Data Commons平台的架构设计 |
6.3 多源数据融合 |
6.3.1 多源数据融合架构 |
6.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
6.4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 |
6.4.1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模式 |
6.4.2 基于协同治理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过程 |
6.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情报分析 |
6.5.1 专家数据管理模块 |
6.5.2 专家在线咨询模块 |
6.5.3 专家智能推荐流程 |
6.6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1 场景化服务 |
6.6.2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
6.6.3 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4 场景化服务推荐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7.1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的提出 |
7.2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
7.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修正 |
7.4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阐释 |
7.5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与赋权 |
7.5.1 样本选择及问卷描述 |
7.5.2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计算 |
7.5.3 评价指标优化 |
7.5.4 评价指标赋权 |
7.6 实证研究 |
7.6.1 研究方法 |
7.6.2 数据分析 |
7.6.3 结果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 |
8.1 政府政策保障方面 |
8.2 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主体保障方面 |
8.2.1 强化服务意识并挖掘智库需求 |
8.2.2 优化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架构 |
8.2.3 建立并完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8.3 多源数据保障方面 |
8.3.1 加强智慧数据体系建设 |
8.3.2 建立一体化多源数据联动与反馈机制 |
8.4 智能化技术方法与工具保障方面 |
8.4.1 加强现代化数据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
8.4.2 完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 |
8.5 智慧数据服务人才保障方面 |
8.5.1 完善我国图情机构学科馆员制度 |
8.5.2 提升智慧数据服务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微信公众号概述 |
2.1.1 微信公众号含义 |
2.1.2 微信公众号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价值 |
2.2 Kano用户需求理论 |
2.2.1 Kano模型 |
2.2.2 Kano模型的发展与修正——Better—Worse指数 |
2.2.3 Kano模型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 |
第3章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现状调查 |
3.1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概况 |
3.1.1 微信公众号平台概况 |
3.1.2 服务功能介绍 |
3.1.3 微信公众号平台服务的成果 |
3.2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用户需求调查 |
3.2.1 问卷调查设计 |
3.2.2 调查问卷回收 |
3.2.3 用户需求调查数据分析 |
3.2.4 用户使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3.2.5 不同用户需求层次的服务内容分析 |
第4章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4.1.1 必备质量属性的服务欠缺 |
4.1.2 魅力质量和一元质量属性的服务有待增强 |
4.1.3 无差异质量的服务有待改善 |
4.1.4 需要加强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推广 |
4.2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尚未建立成熟的运营团队 |
4.2.2 开通之初未进行深入的用户需求调研 |
4.2.3 缺乏评价监督机制 |
第5章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改善对策 |
5.1 建立运营团队 |
5.2 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入分析 |
5.3 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服务监督管理机制 |
5.4 对已有功能和服务进行优化 |
5.4.1 增加用户最感兴趣和最需要的服务项目 |
5.4.2 提供一步到位的服务体验 |
5.4.3 删除不必要的服务项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事件视角的图书馆发展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相关研究与实践 |
2.1 图书馆发展风险 |
2.2 图书馆发展风险因素识别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与分析框架 |
3.1.1 研究设计 |
3.1.2 分析框架 |
3.2 风险事件概述 |
(1)英国部分公共图书馆被关闭(以下简称“英国图书馆关闭案”) |
(2)美国学校图书馆数量下降(以下简称“美国学校图书馆减少案”) |
(3)部分大学院系图书馆撤并(以下简称“院系图书馆消失案”) |
(4)数字资源可持续供给面临压力(以下简称“数字资源供给案”) |
(5)部分中小学图书馆馆藏不适宜学生阅读(以下简称“中小学馆藏适宜案”) |
(6)农家书屋利用率低(以下简称“农家书屋案”) |
(7)图书馆用户流失(以下简称“用户流失案”) |
(8)哈佛大学图书馆首次重组失败(以下简称“哈佛图书馆重组案”) |
(9)大学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合并(以下简称“机构合并案”) |
(10)图书馆业务外包质量参差不齐(以下简称“外包质量案”) |
(11)图书馆队伍专业化受到挑战(以下简称“专业淡化案”) |
(12)图书馆面临知识产权诉讼(以下简称“图书馆产权诉讼案”) |
(13)媒体对图书馆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以下简称“媒体舆论案”) |
4 风险事件形成过程 |
4.1 资源风险 |
4.2 用户风险 |
4.3 服务风险 |
4.4 管理风险 |
4.5 环境风险 |
5 风险事件引发机制 |
5.1 风险因素关联 |
5.2 风险因素叠加 |
5.3 风险因素迭代变化 |
6 结语 |
(8)“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缘起 |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
1.2 研究的对象 |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
1.2.2 更新、改造设计 |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理论研究 |
二、策略建构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外文专着 |
中文专着 |
学位论文 |
期刊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9)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动因 |
2.1 知识环境改变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 |
2.1.1 知识社会环境的改变 |
2.1.2 知识技术环境的改变 |
2.1.3 知识制度环境的改变 |
2.2 用户需求提升呼唤图书馆服务转型 |
2.2.1 用户的精准服务需求 |
2.2.2 用户的差异服务需求 |
2.2.3 用户的便利服务需求 |
2.3 服务主体多样刺激图书馆服务转型 |
2.3.1 图书馆自身服务的局限 |
2.3.2 传统知识服务机构竞争 |
2.3.3 新型的服务机构的冲击 |
2.4 知识资源泛化要求图书馆服务转型 |
2.4.1 知识来源渠道的泛化 |
2.4.2 知识资源形式的泛化 |
2.4.3 知识资源内容的泛化 |
第3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趋势 |
3.1 图书馆基础服务转型升级 |
3.1.1 全民阅读推广服务 |
3.1.2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
3.1.3 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
3.2 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全面打造 |
3.2.1 实体空间服务 |
3.2.2 虚拟空间服务 |
3.2.3 混合空间服务 |
3.3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开拓创新 |
3.3.1 数据挖掘服务 |
3.3.2 创业咨询服务 |
3.3.3 成果转化服务 |
3.4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积极开展 |
3.4.1 知识智库服务 |
3.4.2 知识智联服务 |
3.4.3 知识智网服务 |
第4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障碍 |
4.1 图书馆知识要素管理失范 |
4.1.1 不足的知识环境感知 |
4.1.2 不多的用户指向引导 |
4.1.3 不强的馆员转型意愿 |
4.1.4 不周的知识资源建设 |
4.2 图书馆知识空间建设不力 |
4.2.1 有缺陷的实体知识空间 |
4.2.2 待调整的虚拟知识空间 |
4.2.3 待开发的混合知识空间 |
4.3 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不足 |
4.3.1 繁杂的知识服务节点 |
4.3.2 较少的知识服务反馈 |
4.3.3 较低知识服务包容度 |
4.4 图书馆服务圈层构建失衡 |
4.4.1 缺乏与支撑层的协作 |
4.4.2 缺乏与扩展层的协调 |
4.4.3 缺乏与相关层的构建 |
第5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措施 |
5.1 推进图书馆要素生态化 |
5.1.1 增强知识环境感知 |
5.1.2 加强用户指向引导 |
5.1.3 深化馆员培训管理 |
5.1.4 强化知识资源建设 |
5.2 优化图书馆知识生态场 |
5.2.1 转变知识场的理念 |
5.2.2 完善知识场的功能 |
5.2.3 增强知识场适应性 |
5.3 重构图书馆知识服务链 |
5.3.1 融合发展加固知识服务链 |
5.3.2 改进反馈调节知识服务链 |
5.3.3 加强竞争激活知识服务链 |
5.4 打造图书馆知识生态圈 |
5.4.1 建立与知识供应商的协同机制 |
5.4.2 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的集群协同 |
5.4.3 增强在互联网内容平台的声量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与财政教育支出绩效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地调研法 |
(三)统计分析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高校资源整合研究 |
(一)资源整合的原因研究 |
(二)资源整合对策研究 |
(三)资源整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二、资源整合对高校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影响研究 |
三、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
(一)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二)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 |
(一)资源整合 |
(二)高校财政教育支出 |
(三)财政绩效 |
二、理论依据 |
(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
(二)资源基础理论 |
(三)财政绩效理论 |
第四章 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情况分析 |
一、高校资源整合的模式 |
(一)高校归口管理模式 |
(二)高校合并模式 |
(三)高校合作联盟模式 |
(四)高校资源共享模式 |
二、高校资源整合的内容 |
(一)人力资源的整合 |
(二)物力资源的整合 |
(三)财力资源的整合 |
三、高校资源整合的成果分析 |
(一)人力资源利用率提高 |
(二)物力资源利用率提高 |
(三)财力资源利用率提高 |
四、高校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保障缺乏 |
(二)资源整合意识不强 |
(三)资源归口整合机制不完善 |
第五章 资源整合对财政教育支出绩效作用机理分析 |
一、高校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形成机理 |
二、资源整合对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作用机理 |
(一)资源投入维度 |
(二)资源管理维度 |
(三)资源配置维度 |
(四)资源产出维度 |
三、资源整合提升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表现 |
第六章 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提升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实证分析 |
一、评价方法的选择 |
(一)绩效评价方法的比较 |
(二)评价方法的确定 |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三)指标体系的确立 |
三、基于AHP法的实证分析 |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二)指标权重的计算 |
(三)一致性校验 |
四、指标体系应用分析 |
第七章 河南省基于资源整合提升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建议 |
一、政府和高校要加强资源整合宣传,提升整合意识 |
二、完善资源归口整合政策,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合作机制 |
三、优化资源管理监督体系 |
四、加大科研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和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基于资源整合的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四、高校合并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和对策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D]. 杨丽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融合服务框架研究[D]. 栾庆玲. 南昌大学, 2021
- [4]高校图书馆提高经济类资源利用效能的策略研究[D]. 化迎莹.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吴雅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6]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研究[D]. 张艳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事件视角的图书馆发展风险研究[J]. 陈传夫,孙异凡,李秋实. 图书情报知识, 2021(02)
- [8]“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9]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D]. 李积君. 湘潭大学, 2020(02)
- [10]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与财政教育支出绩效提升研究[D]. 陈亚如.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