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类遗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遗址,人类,古人类,金牛,柳江,水泉,神木。
人类遗址论文文献综述
蓝歆旻,郭凯倩[1](2019)在《打造史前文化研究基地》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常常产生疑问:生命是如何诞生的?物种如何进化成如今的模样?古人类与今天的人类有什么不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简称“白莲洞博物馆”)新馆,丰富的史前展品为观众揭开谜底。日前,白莲洞博物馆新馆落成开放,通过“地球往事——生(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9-11-06)
王辉[2](2019)在《东北亚第一个人走起的地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石桥市永安镇西田屯村,有一座海拔69.3米的孤立山丘。此山周长1240米,面积约0.308平方公里,属于千山余脉当中的个例小山,孤零零地立在东部山区和西部平原的结合处。从空中俯瞰,山的形状似牛心,日本侵华期间,即以“牛心山”称之。日本人鹿间时夫曾在这(本文来源于《营口日报》期刊2019-10-21)
张哲浩,马荣瑞[3](2019)在《石峁追音四千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记者从陕西省神木市召开的石峁遗址皇城台考古新发现暨口簧国际研讨会上获悉,石峁考古工作再次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在石峁皇城台地点发掘出土的口簧与相关遗物,是目前已知世界范围内时间(龙山时代晚期)最早,数量最大的一次口簧发现,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9-10-09)
张玄[4](2019)在《华龙洞遗址:中国中更新世人类演化新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华龙洞遗址是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出土人类化石最丰富的综合性古人类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形态既与东亚更新世中期直立人有一脉相承之处,又具备更新世晚期人类及现代人类的部分特征。(本文来源于《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田庆春,杜五喜,韩军青,赵格格,裴瑜[5](2019)在《末次间冰期以来临汾盆地气候演化特征——以丁村古人类遗址东沟剖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对临汾盆地丁村古人类遗址东沟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光释光定年、磁化率及粒度指标的测定,以揭示末次间冰期以来临汾盆地的气候演化过程。根据光释光定年数据,并结合磁化率及粒度参数变化特征,可将临汾盆地气候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30~75kaBP,成壤作用强,古土壤发育明显,表明该时期亚洲夏季风占主导,降水量较大,气温较高,最为暖湿;75~57kaBP,沉积作用增强,黄土发育明显,表明亚洲冬季风占主导,干燥少雨,且气温极低,最为干冷;57~25kaBP较为特殊,弱古土壤发育,表明气候回暖,但仍处较冷时期,降水相对较大,气候温和;25~20kaBP,该时期沉积作用再次加强,黄土沉积,表明亚洲冬季风增强,降水减少,气候变冷。通过将临汾盆地丁村剖面数据与其他地质数据对比分析可见,在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的气候旋回中,临汾盆地气候变化与同时期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且存在一定区域特征。(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2期)
滕玲[6](2019)在《火山、孤峰、溶洞、古藤、古人类遗址…… 福建第二个国家地质公园“包罗万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发育完整的大佑山破火山地貌、系统完整的廊道式七仙洞岩溶洞穴、千姿百态的水蚀花岗岩地貌……近日,福建叁明郊野国家地质公园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文同意命名,成为福建省获批的第二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公园计划于8月25日在梅列区瑞云山景区举行揭牌开园仪式,为游客和市民提供郊野休闲好去处。(本文来源于《地球》期刊2019年09期)
解浩[7](2019)在《追寻中国古人类的踪迹——石器时代遗址采样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年前,我正式入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始了叁年的研究生学习。这叁年时间,除了上课学习,我还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老师一起参与了科研项目,其中包括《我国北方典型中更新世旧石器遗址的年代学及环境研究》等。这叁年里,我去了我国十一个省级行政区差不多20个的遗址进行采样。我去西藏见过了色林错的美丽,去宁夏体验了贺兰山的雄伟,曾深入广西石灰岩洞穴寻找古人类的遗迹,也曾在吉林(本文来源于《化石》期刊2019年03期)
查理思,吴克宁,梁思源,庄大昌[8](2019)在《基于遗址土壤分析的古人类活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文明兴衰变化多以遗物遗迹保存在土壤中,其影响的特殊土壤理化性质可为后人解密古文明起源、发展和衰亡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壤分析应用于考古研究中由来已久,而且近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研究是从土壤分析主要解译古人类活动角度进行梳理,概括了土壤分析在古人类居住、耕作、用火、制陶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提出了加强土壤特征解读,深化对古人类不同活动内涵探索,加强土壤在考古研究中的规范,制定考古研究中土壤采样规范和分析标准,建立无损探测技术与土壤指标的关联,加强土壤文化历史档案功能研究,为遗址地区的土地利用开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洪涛,张飞,李星星[9](2019)在《人类行为对安徽沿江地区矿冶遗址周边环境影响分析——以大工山铜矿采冶遗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及延续提供了资源和条件,人类又通过对资源的利用与改造反作用于自然环境,进而发生了人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面貌的现象。人类社会的变迁向度需要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人类行为对环境的"辐射"作用。大工山铜矿采冶遗址在其被人类开发的上千年的历史中,提供了人类利用并改造自然环境的的具体研究实例。文章从历史社会时期、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两个方面探讨了人类行为对遗址环境产生的影响,总结了影响产生的后果及原因。并以此作为依据,探究如何做到人类行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解决人类主观能动性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06期)
冯丽妃[10](2019)在《科学家在沙漠中发现古大湖和古人类活动遗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中国沙漠变迁的地质记录及人类活动遗址调查专项中期进展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两年来研究人员深入我国西部八大沙漠和东部四大沙地,在沙漠变迁的沉积地层、沙漠物源、古水文遗迹、沙丘形态变化、沙漠文明遗址等方面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成果。浙(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9-06-11)
人类遗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大石桥市永安镇西田屯村,有一座海拔69.3米的孤立山丘。此山周长1240米,面积约0.308平方公里,属于千山余脉当中的个例小山,孤零零地立在东部山区和西部平原的结合处。从空中俯瞰,山的形状似牛心,日本侵华期间,即以“牛心山”称之。日本人鹿间时夫曾在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类遗址论文参考文献
[1].蓝歆旻,郭凯倩.打造史前文化研究基地[N].中国文化报.2019
[2].王辉.东北亚第一个人走起的地方[N].营口日报.2019
[3].张哲浩,马荣瑞.石峁追音四千年[N].光明日报.2019
[4].张玄.华龙洞遗址:中国中更新世人类演化新证据[J].科学.2019
[5].田庆春,杜五喜,韩军青,赵格格,裴瑜.末次间冰期以来临汾盆地气候演化特征——以丁村古人类遗址东沟剖面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6].滕玲.火山、孤峰、溶洞、古藤、古人类遗址……福建第二个国家地质公园“包罗万象”[J].地球.2019
[7].解浩.追寻中国古人类的踪迹——石器时代遗址采样记[J].化石.2019
[8].查理思,吴克宁,梁思源,庄大昌.基于遗址土壤分析的古人类活动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19
[9].洪涛,张飞,李星星.人类行为对安徽沿江地区矿冶遗址周边环境影响分析——以大工山铜矿采冶遗址为例[J].安徽建筑.2019
[10].冯丽妃.科学家在沙漠中发现古大湖和古人类活动遗迹[N].中国矿业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