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园春:可否将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论文

杜园春:可否将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论文

曾经的中小学校园里,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就会响成一片。可如今,很多学校和老师却不允许中小学生课间外出玩耍,甚至不允许学生课间在教室大声说话、疾走,课间往往安静如上课。“安静的课间10分钟”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要改变这一现象,64.7%的受访家长希望教师不拖堂、不变相占用课间时间,60.6%的受访家长期待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督促学校改进。

75.2%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

“感觉这种现象已经有好几年了,学校都不允许孩子课间在室外玩。”北京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张雅兰说,有次他趁课间给孩子送东西,发现整个学校都安静得很,以为来错了时间,“偶尔老师课间放学生出来玩会儿,放学后孩子就兴奋地告诉我今天老师让他们出来玩了”。

重庆公务员张玉明(化名)的孩子读初一,她发现现在中小学学生在课间确实不怎么活动,“都很安静,不像我们小时候一下课就叽叽喳喳闹着玩。我几乎没听到孩子说过有关课间玩耍的趣闻”。

我们简短地回顾一下所谓“西学东渐”的历史。历史发展到明末清初,中国古典科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就是随着400年前开始的“西学东渐”而发生的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这是中西文化的对撞、互渗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巨大的外力冲击下,从被动变革到主动变革的过程。

最优方法是指被普遍认可的、能获得最佳结果的方法或技术,采用最优方法获得的成果优于其他任何方法。由于最优方法采用标准方式开展工作,因而优于其他任何替代方案。最优方法通常作为强制性立法标准的替代方案使用,用于保证质量。

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19.1%的受访家长直言非常普遍。交互分析发现,这种现象在小学中更为突出(77.2%),高于初中的比例(69.8%);二线城市最为普遍(77.6%),其次为一线城市(74.5%)。

陈正华是江苏金华房地产公司职员,有一个读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我们家孩子一般课间就在屋里看看书,不会去和同学玩耍打闹。我跟一些家长交流过,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有的老师不让学生在室外逗留,更别说去操场,哪怕是想上卫生间,也得尽快去完回教室。”

美国在满足粮食自给和出口的同时,1/3的土地处于休耕状态,农作也是一熟制,合理密植技术也远远没有达到中国这样淋漓尽致的利用水平,美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短期内提高30%~50%的粮食产量,从10年以上的长期来看,提高100%的粮食产量也并非难事。若真如此,低价的美国农产品充斥世界,对农业不发达的国家农业和自然禀赋差的国家农业将是毁灭性灾难,美国农业具备摧毁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农业体系的能力。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某中学老师马俊(化名)回忆,他所在学校曾出现过一个案例,“学生在楼梯上打闹,一名学生不小心摔下去了,最后学校、另一名学生的家长都做出了相应赔偿。”他表示,学校不提倡、不建议学生课间外出活动多是因为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害怕出问题。

(3)较强的创业实践精神。创新创业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作为教学主体的一部分,教师自身的实践经历能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好的素材,提升教学效果。现有师资中8人有不同程度的国内外企业工作经历,3人有创业经历;其他教师也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创业活动提高创业实践,过去3年所有的教师均指导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业大赛,获得校赛、区赛多个奖项;指导立项国家级、区级大创项目6项;指导GMC、ERP、创业之星等创业模拟竞赛获得区级、国家级奖项。这些都不同程的提升了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

我国校园足球竞赛多以学校为基本参赛单位,这会导致足球竞赛成绩优势学校与劣势学校差距进一步加大,影响学校参赛积极性,造成劣势学校优秀足球人才流失。建议增设以区级、市级、省级为单位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尤其是以区为单位的校园足球赛事,促进片区内学校间足球优势资源共享,将散落于区域内的各学校优秀球员集中起来,为他们提供一同训练与比赛的机会,通过高水平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构建,也为职业足球发现与选拔基层青少年人才提供平台。

青海卫拉特蒙古又称“德都蒙古”,是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是以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为主要族源,并附以自13世纪以来陆续移居青海的蒙古各部的统称。他们历经800余年的历史变迁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饮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青海卫拉特蒙古传统饮食可分为:[tsaa:n id:](即白食)、[ulɑ:n id:](即红食)和[br id:](灰食)三种,白食可理解为奶食;红食可理解为肉食;灰食可理解为面食、菜蔬等辅助食品。

“我孩子班上有学生因为下课时在室外大声说话,被老师警告了。”北京某小学生家长刘颜(化名)说,现在的校园太安静了,“要求课间不能打闹,保持安静。这样的课间还有什么意义?和全天上课没有什么区别了。”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是不合理的。“课间就是对课程学习的调节,要通过一定的活动、运动来达到目的。如果在课间学生还是静坐,就很难发挥其调节作用了。”

进一步调查显示,关于学校课间纪律的规定中,最常见的3个是不准在室内大声说话或谈笑(58.0%)、不准出教学楼(46.1%)、不准在室外高声说话和嬉戏打闹(45.0%)。

59.5%受访家长认为一些老师图省心要求学生课间保持安静

“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是怎么出现的?调查中,59.5%的受访家长归因于一些老师图省心,要求学生课间保持安静,59.1%的受访家长认为最初是因为空气不好,学校让学生少外出,后来成了惯性,54.7%的受访家长认为是学校担心学生自由活动有安全隐患。

在张玉明看来,课间10分钟时间很短,孩子到室外玩一趟可能不能及时在上课前回到教室。而且在教学楼走廊里活动不安全,空间拥挤,容易撞到人。

“学校不让学生课间出来活动,起初是因为雾霾天。之后慢慢形成了常态,空气好的时候,学生也得在教室自习,这样老师可能更省心。”张雅兰说。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分析,“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是学校和家长相互博弈的一个结果。“学生在课间一旦因为打闹出现一些伤害,家长会认为是学校监管不到位。所以学校在课间尽量约束学生外出,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

重庆初二学生余明明告诉记者,她所在学校上课前一分钟有一道“静息”铃,铃响了以后学生就必须回座位,不准说话,“班主任不准我们在教室快走,也不准在走廊跑闹。课间基本只能上趟厕所,别的什么也干不了。有的老师讲课拖堂,我们经常只有一两分钟的上厕所时间”。

“现在学生只要在学校出了问题,学校就要担责,采取限制学生课间外出的办法省力又保险。另外,有些学校为了督促学生提高成绩,课间时间都被用来继续学习了。”陈正华说。

64.7%受访家长希望教师不拖堂、不变相占用课间时间

张玉明认为,限制学生课间外出玩耍会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问题,“我建议延长课间时间,校方、老师要重视起课间活动,多组织室外活动,鼓励孩子多出去玩”。

陈正华认为,学校应该在学生安全教育上下功夫,而不能图省心把学生拘在教室。“可以通过学校大会、班级主题会等形式告诉学生如何注意安全,比如不在危险的地方打闹,什么行为存在安全隐患。”

马俊认为,学生在课间应好好休息,但同时,学生的安全问题也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必要的课外锻炼可以集中起来,有组织地进行,避免激烈的活动和危险的行为”。

对于转变“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64.7%的受访家长希望教师不拖堂、不变相占用课间时间,60.6%的受访家长期待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督促学校改进,49.4%的受访家长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安全有益的课间活动。

张宝义表示,曾有研究显示,如果对课间利用得比较好,下一节课学生的专注力、课堂教学效果都会有显著提升。“课间10分钟是学生转换思维、处理个人事务的时间。如果长时间保持安静、限制其活动,会给学生们一个误导:认为课间10分钟也是上课的一部分。在安全的前提下,应该把这段时间还给学生。”

张宝义认为,改变“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首先需要学校和家长达成一致,能够相互理解。同时要倡导课间休息的“文明”,让学生遵守相关规定,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此外,他建议学校的管理水平要到位、要提高,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方便地进行取证处理和责任追究。

参与调查的受访家长中,73.3%是小学生家长,26.7%是中学生家长。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24.5%,二线城市的占52.3%,三四线城市的占21.1%,县城或城镇的占1.9%,农村的占0.2%。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5月30日)

标签:;  ;  ;  ;  ;  ;  ;  ;  ;  

杜园春:可否将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