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前桥重型汽车论文-葛方舟

双前桥重型汽车论文-葛方舟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前桥重型汽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载货汽车,平衡悬架,轴荷分配,参数优化

双前桥重型汽车论文文献综述

葛方舟[1](2017)在《重型载货汽车双前轴平衡悬架建模、计算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满足运输高效率,又符合轴荷限值要求的大载重量多轴载货汽车越来越普及,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力车型。传统意义上的多轴汽车是单独刚性地悬挂在车架上,两轴之间没有力的传递,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可能会造成部分车轮悬空或过载。而双前轴平衡悬架通过平衡机构将相邻的桥连接起来,解决了一二轴之间载荷分配不均的问题,使制动力分配更加均匀,改善车辆通过性能,减少通过不平路面时对车桥的冲击载荷,提高舒适性,提高整车寿命。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此类问题的研究现状,针对几种典型的前平衡悬架结构形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比。并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种可以匹配现有车型的前平衡悬架结构形式,并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平面解析几何的有关理论对轴荷转移情况和内外前轮转角关系进行计算分析,解释了轴距、主销距和理想的内、外前轮转角的关系。针对重型载货汽车双前轴平衡悬架,利用Pro/E和ADAMS建立运动学和力学模型,对其中关键结构如悬架转向连接采用了运动机构仿真,能够真实地模拟双前轴平衡悬架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并进一步结合有限元分析对双前轴平衡悬架结构的实际转角和理论转角关系进行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结构与参数优化设计,从而构建出双前轴平衡悬架结构优化模型,获得模型机构的关键点位。在优化好的模型基础上设计相关零部件,并对主要承载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强度校核,此部件可以遵循结构设计原则,获得改进的力学性能以满足功能设计要求并实现轻量化。基于优化结果,设计制造了具有双前轴平衡悬架的样车,开展了一系列的整车检测和道路试验验证本套悬架系统的可行性及可靠性。如制动力检测,紧急制动试验,典型道路试验,可靠性试验等。(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12-13)

吕臣明,王铁,张瑞亮,王道勇[2](2017)在《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仿真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新型双前桥载货汽车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转向操作不灵敏、转向回正不良等问题进行分析,应用ADAMS软件建立整车转向系统虚拟样机模型,通过分析一轴、二轴转向梯形及双轴转向协调性,进行转向机构运动学仿真,与理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出影响转向灵敏性及转向轻便性的主要因素并对模型进行优化,寻求合理的优化方案,在优化转向系统相关参数后,通过试验进行验证,转向系统性能得到显着改善。(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17年06期)

罗宏刚,孙文涛,马国兴,王晓锋[3](2017)在《双前轴重型汽车转向系统装配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向系统作为重型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设计或者装配制造的不当,可导致转向传动部件之间的干涉,危及驾驶员的人身安全,因此需深入研究转向系统设计和装配方法。文章以转向系统故障重现的方式为切点,通过数模仿真校验、结构优化实验、工艺方法提升等途径,全方位解析和处理了转向传动部件干涉问题。强化了对转向系统的深刻认知和系统学习,而且此类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解决其他相对运动部件较多的干涉现象。(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7年08期)

许可[4](2016)在《双前桥转向的重型汽车多极限环摆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前桥转向系统以其简洁的构造,低廉的造价,使重型卡车实现小半径高效的转向。双前桥系统的在被广泛应用的同时,其双前桥车轮轮胎的磨损也引起人们的重视。摆振是引起轮胎磨损的一个因素,但是摆振不仅会导致轮胎磨损,还会引起操纵系统的自激振动,从而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双前桥转向系统的摆振现象,分析其摆振机理,并研究其对整车摆振的影响。本文采用具有负斜率特性的干摩擦模型,研究摆振系统发生多极限环自激振动的动力学行为。考虑轮胎和干摩擦的非线性,建立9自由度摆振系统微分方程。首先对该9自由度系统进行定性分析,使用中心流形定理将该系统22维的状态方程进行降维,得到2维的平面系统并对其进行分析。然后使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9自由度系统进行数值计算,具体分析其分岔特性及多极限环自激振动特性。接着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用Matlab软件对整车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并分析各结构参数对整车摆振的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展望。定性分析发现降维后得到的2维系统的Hopf范式的极坐标形式c=0,因此系统在分岔点处发生退化的Hopf分岔。数值计算发现具有负斜率特性的干摩擦模型会诱发摆振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多极限环响应。适当的改变系统结构参数及干摩擦力矩,能够有效抑制系统的自激摆振现象,防止整车在摆振发生时产生蛇形现象。(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6-04-01)

蒋亦斌[5](2015)在《双前桥转向重型汽车摆振系统Hopf分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摆振普遍存在于现代汽车的悬架及转向系统中,受悬架机构刚性、转向机构刚性、轮胎的侧向特性、以及干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在受到不同的初始激励时,汽车摆振系统表现出不同的极限环运动特性。单桥转向系统的摆振现象研究已很深入,很多研究成果在汽车设计和改良过程中得到应用。较之乘用车普遍采用的单桥转向系统,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结构更加复杂,所需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载荷更大,其摆振特性也与单桥转向系统有所不同,而目前对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摆振的研究尚为少见。随着重型汽车在市场地位的提升,其转向系统摆振特性的研究亟待加强,以便为重型汽车转向系统的设计和改良提高参考。为了研究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摆振特性及由其导致的整车侧倾和侧滑现象,本文采用理论定性和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干摩擦力矩诱发单自由度轮胎摆振模型产生的多极限环振荡现象,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多自由度摆振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轮胎绕其主销转动的干摩擦,采用具有粘滞记忆效应的Coulomb干摩擦模型,建立转向轮摆振的单自由度模型,运用动力学理论和MATLAB软件对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单轮摆振系统的多极限环响应现象,并分析了系统结构参数对分岔特性的影响。(2)考虑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的转向轮、车桥、悬架、轮胎、转向中间传动机构等的影响,建立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九自由度摆振模型。应用动力学理论分析系统的Hopf分岔特性,运用MATLAB/Simulink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并将两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另外,还研究了系统结构参数对双前桥系统摆振特性的影响。(3)考虑悬架以上机构的侧倾、整车侧向滑移及轮胎绕自身主销的干摩擦对重型汽车双前桥摆振系统的影响,建立重型汽车整车摆振十一自由度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数值仿真方法分析干摩擦力矩对双前桥汽车转向轮摆振及整车侧向滑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具有迟滞记忆效应的干摩擦可诱发摆振系统发生退化的Hopf分岔进而产生多极限环。重型汽车双前桥系统的摆振是一种超临界Hopf分岔,合理地设计摆振系统的干摩擦、主销后倾角、转向系统刚度等参数能够有效减小系统的摆振幅值,降低摆振强度。(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高丽丹,宋冠华,赵丙军[6](2011)在《双前桥重型载货汽车系列转向助力缸故障分析及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双前桥重型载货汽车转向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双前桥重型载货汽车转向助力缸基本结构,常见故障,并针对其结构及故障实施相关改进,提高产品质量。(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1年11期)

杨青龙[7](2010)在《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的建模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前桥转向系统在商用车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双前桥转向重型载货汽车由于具有运输效率高、运输成本低的特点,逐渐成为公路运输的首选,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双前桥转向的重卡普遍存在着轮胎异常磨损、容易跑偏、方向沉重、摆振严重等问题。本文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运用双前桥转向系统的转向特性,对某公司二代高端重卡中的一款车型的双前桥转向系统进行设计优化,使参数更加合理、转向性能达到最优,以减少整车在使用中转向轮轮胎的异常磨损、转向轻便性达到更合理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导致双前桥转向系统转向轮异常磨损的影响因素。然后针对载货汽车转向系统的运动关系采用平面投影的方法,将空间问题转化成平面问题来分析,建立了转向系统优化的数学模型,还对液压转向助力系统中的各液压元件的参数进行初步计算。为转向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ADAMS/View建立转向系统模型,以优化数学模型确定的实际转角值与理想公式求出的理想转角值之间的误差达到最小为目标函数,按转角范围大小来确定加权函数,以空间布置要求为约束条件,利用优化软件对双前桥转向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最后是转向系统的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对转向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依据试验的结果来验证在工程中液压系统的参数计算方法是否可靠。总之,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分析相结合,得到双前桥转向系统的数学模型,为转向系统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对工程中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0-12-18)

赵金龙,孙昌旺,徐伟刚[8](2010)在《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分析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市场上双前桥重型汽车普遍存在轮胎磨损的问题,特别是二桥轮胎磨损较为明显,影响客户正常工作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经理论分析,双转向车(本文来源于《重型汽车》期刊2010年03期)

陈娜,王磊,章适[9](2010)在《基于ADAMS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动力学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市场的发展,双前桥转向汽车在载货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为了保证汽车的行驶安全性能,汽车在使用时各杆件不应过早破坏,在汽车设计时要对杆件的受力进行测试,使其在许用范围内。鉴于双转向汽车更为复杂的转向结构,并且受力也不容易测得,笔者考虑到多体动力学软件的优越性,利用ADAMS/view建立双前桥转向系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各个主要链接点空载满载状况下的受力。(本文来源于《汽车科技》期刊2010年03期)

汪珊[10](2009)在《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的建模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前转向桥的转向轮异常磨损是商用车领域比较普遍的现象,该现象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轮胎的异常磨损除了与路况、使用方法、轮胎质量等因素有关外,还与转向系统的参数有关。资料统计表明车轮定位参数及转向机构的不正确设计是导致轮胎异常磨损的重要因素,由车轮定位及转向机构引起的故障占整车故障的30%左右,所以研究车轮定位参数、转向机构的运动特性及设计方法对于减小双前桥转向系统转向轮的异常磨损尤为重要。本文以某双前桥转向系统作为基础,分析了导致双前桥转向系统转向轮异常磨损的影响因素,并以某双前轴转向的载货汽车技术参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异常磨损原因,从转向参数的角度对影响磨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对该车型的总体结构及结构可能会引起的磨损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该转向机构进行了简化。然后对双前桥转向系统运用坐标转换的方法,进行了参数化建模。确定影响转向系统的参数,并选取其中对转向系统影响明显,又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改变的几个参数作为优化对象。确定其转向参数的优化范围及优化目标。前后转向轮实际转角与阿克曼理论转角若越接近,则说明该转向轮越处在滚动状态,当转向轮处于滚动状态,就有可能减少轮胎的磨损。所以选取转向轮实际转角与理论转角的差值作为优化目标,若差值越小,则说明车轮越接近滚动状态。最后运用ADAMS的优化功能对影响双前桥转向轮异常磨损的转向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得出满足目标函数的一系列参数。用该参数相对于原参数的结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优化后参数能够减少前后车轮理论转角与实际转角的差值。方案表明,适当调整转向系统四连杆机构、转向轮定位参数以及转向梯形的参数,可以减少双前桥转向系统转向轮异常磨损。(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9-06-09)

双前桥重型汽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某新型双前桥载货汽车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转向操作不灵敏、转向回正不良等问题进行分析,应用ADAMS软件建立整车转向系统虚拟样机模型,通过分析一轴、二轴转向梯形及双轴转向协调性,进行转向机构运动学仿真,与理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出影响转向灵敏性及转向轻便性的主要因素并对模型进行优化,寻求合理的优化方案,在优化转向系统相关参数后,通过试验进行验证,转向系统性能得到显着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前桥重型汽车论文参考文献

[1].葛方舟.重型载货汽车双前轴平衡悬架建模、计算与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7

[2].吕臣明,王铁,张瑞亮,王道勇.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仿真及优化[J].煤矿机械.2017

[3].罗宏刚,孙文涛,马国兴,王晓锋.双前轴重型汽车转向系统装配工艺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7

[4].许可.双前桥转向的重型汽车多极限环摆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5].蒋亦斌.双前桥转向重型汽车摆振系统Hopf分岔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6].高丽丹,宋冠华,赵丙军.双前桥重型载货汽车系列转向助力缸故障分析及改进[J].机械工程师.2011

[7].杨青龙.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的建模及优化[D].湖南大学.2010

[8].赵金龙,孙昌旺,徐伟刚.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分析优化研究[J].重型汽车.2010

[9].陈娜,王磊,章适.基于ADAMS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动力学仿真[J].汽车科技.2010

[10].汪珊.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的建模及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09

标签:;  ;  ;  ;  

双前桥重型汽车论文-葛方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