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客体论文_胡睿臻,任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客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客体,汨罗,美学,龙舟,矛盾性,形式美,艺术。

审美客体论文文献综述

胡睿臻,任远[1](2019)在《汨罗屈子祠旅游审美客体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美学的实践价值,在于有效指导旅游地资源审美潜力的开发,提供能够满足不同审美需求的审美客体。从旅游审美的生成、构成、过程及旅游的大众休闲归属来看,旅游审美客体的结构应该以感官特征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过渡,以精神蕴含为升华。以这种方式整合湖南汨罗现存的屈原文化资源,就形成了以探源屈原精神、乐享生态民俗为主题的屈子祠旅游审美金字塔结构。这个结构用自然景观、民俗活动、地方餐饮引发的感官和情感愉悦,调节屈原文化的悲感倾向与理性色彩,在确保传承屈原精神和祭屈民俗的同时,满足多数游客敬仰屈原却不愿承受过多凝重思绪的审美需要。(本文来源于《云梦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胡睿臻,任远[2](2019)在《汨罗龙舟文化旅游审美客体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汨罗龙舟文化的民俗活动和举行地的自然景观含有丰富的感官休闲元素,它的祭祀仪式和举行地的历史建筑含有密集的屈原文化的感官符号和意义符码,它的生成与发展具有了解屈原传说和龙舟知识的认知过渡,也具有领悟、反思屈原精神的审美高度。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汨罗龙舟文化的旅游资源具有层次丰富的审美内涵,也存在屈原悲感文化与民俗休闲动机之间的冲突,存在感官愉悦淹没深层审美的危险。因此,有必要移置相关活动的举行地点和时间节点,强化民俗休闲发生地屈原文化感官符号的表征作用,在保证充足民俗休闲的基础上,保证必需的历史文化过渡和精神升华,形成以乐享生态民俗、探寻屈原精神为主题的汨罗龙舟文化旅游审美客体。(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龚婷[3](2017)在《论虚拟社会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审美活动不可或缺、不可分离的两大基本要素,是充分体现审美活动本质的要素,也是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的要素,而迄今更为重大、更为深刻的演变就发生在网络化的虚拟社会中。虚拟社会是在当代科技革命浪潮中形成的新的社会存在形式,它的出现,既拓展了人生存发展的空间,也创新了包括审美活动在内的人的活动形态,导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演变,呈现了新的特性和功能。这种演变是革命性的演变,它反映了当代科技革命的强大力量和重要作用,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曾燕秋[4](2017)在《《没有错过的阳光》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没有错过的阳光》出自“澳门文学丛书”。这套丛书体现着对澳门文学的尊重和爱护。对于澳门来说,这是自澳门回归祖国后澳门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展示;对于祖国来说,这套丛书是一个观赏的橱窗,通过这个橱窗,在祖国大陆和澳门的作家和读者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彼此。《没有错过的阳光》内容都是作者亲身所闻所见所感。平凡朴实的文字如繁华都市中的一股涓涓细流,来自生活中的感悟给人无限美感,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却蕴含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切情感。要成功的翻译这样一本兼容古今、中西和雅俗并蓄的文学作品。翻译人员不仅要具有文学作品翻译能力,而且具有审美鉴别能力。翻译美学在此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翻译美学作为翻译学的一个分支,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美学就是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帮助翻译人员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提高语际转换能力和对译文的审美鉴别能力。对于从事文学翻译的相关人员来说,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遵循语际转换中韵律、词汇、句法和意象等审美构成法则,是应当具备的必要素质。中国的文学翻译深受传统文化美学的影响。“文”与“质”的统一协调将文艺创作在内容与形式这个根本问题上的审美规律和审美标准准确的反应出来。严复提出了 “信” “达” “雅”的叁字翻译审美标准。刘宓庆的《翻译类学导论》(1995)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了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构建了现代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开创了中国现代翻译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本论文主要以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为指导,完成英译《没有错过的阳光》的翻译实践,并选取此次翻译实践中典型的例子,探析审美客体的形式和非形式系统中的音美、词美和句美,意象美和意境美的审美再现。本文概述了此次翻译任务背景,翻译任务过程及其意义。介绍了中西翻译美学的渊源和发展、美学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再现手段。并将傅仲选和刘宓庆的翻译美学观点在审美构成上做了对比。在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重点分析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层面。从文学作品的声韵节奏方面、词汇和句法方面、意境和意象的再现方面,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不同翻译策略,在节奏美再现的押韵方面,在选择词汇的准、美、精方面,在句子倒装和重复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实现意象和意境美。最后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回顾和总结,认识到此次研究的所得和不足。希望通过这次翻译实践,为今后“澳门文学丛书”中其他更多作品的翻译提供—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孙一文[5](2016)在《论当代“微艺术”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微艺术",不再只是精英、小众群体的艺术,以微博文学、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当代"微艺术"的出现预示着会有更多的人加入,使之逐渐步入大众化艺术的范畴。文章通过界定当代"微艺术"概念,分析当代"微艺术"的审美主客体及其关系,以此展开研究当代"微艺术"的审美活动。(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6年10期)

陈肯[6](2016)在《论艺术生产对审美客体的观照——以粤西澳内海湾渔民创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生产与创作的关联艺术生产活动是主体(创作者)按照个人对社会和大自然等的认识、意志、情感、个性和体验对象化成客观的物象,在对客观物象审美中逐渐达到艺术创造的这一过程。因此,艺术生产的目的就直指艺术创造,通过艺术创造实现艺术生产的最终目的,而这种目的终归到艺术作品才得以实现。艺术生产的目的不同,所呈现出的艺术作品审美价值也不同。针对粤西澳内海湾渔民为题材的艺术创作,其艺术生产目的是创作者在大量的写生、采风和与渔民生活体验的艺术实践基础上,对渔民生活有了全(本文来源于《人文世界》期刊2016年00期)

赖守亮[7](2016)在《虚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演化:单向度到多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的使用和网络的应用,设计出现新的变化——作品或产品不再是"实物"的"虚拟设计",或者设计过程与手段"数字化、虚拟化",而是开始设计、生产数字虚拟的"产品"了。数字虚拟设计的审美客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对象存在载体的新发展,情境与场域的突变,交互性,单向度到多向度,单媒介到多媒介,设计作品中有定量更有数据变量。有基于此,以审美客体的单向度到多向度的变化为对象,探讨了设计美学的新发展。(本文来源于《设计艺术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薛媛媛,任培红,张优[8](2016)在《从翻译审美客体角度分析朱纯深英译《荷塘月色》》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美学是翻译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着名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具体阐释了翻译审美客体的概念。《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朱纯深的翻译版本在众多译本中具有独特的翻译视角,很大程度上传达了原作的审美效果。本论文将通过翻译审美的客体角度,阐释译者如何成功地再现原作品中丰富的审美艺术元素。(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6年02期)

潘婷婷[9](2016)在《论榕树作为审美客体的内涵流变及其文化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榕树是中国南方极为常见的树木,亦是闽粤文化的象征和载体,关于榕树的文字记载却迟至叁国才出现,进入文学史成为审美观照的对象更是从唐代才开始。早期对榕树的描写多着眼于其独特的外形,体现出北方诗人好奇的态度,之后,文学作品中榕树的审美意蕴不断扩展,成为文人抒发各种情感的载体。宋代李纲《榕木赋》、薛季宣《大榕赋》、明代黄道周《榕颂》中,榕树已经与儒道文化联系在一起,被赋予比德的内涵。榕树在文学史上的被认识与被接受,意味着中原文化对闽粤文化的认同和南人文化自信心的提升。(本文来源于《阅江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卢旭[10](2015)在《试论明清笑话审美客体的矛盾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笑话是我国古代喜剧艺苑里的一朵奇葩,其审美客体的矛盾性或不协调性,是造成其整体故事具有较强喜剧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为审美客体的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动机与效果的矛盾以及存在与环境的不协调,这都易使读者产生新奇、意外甚至荒谬之感。(本文来源于《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审美客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湖南汨罗龙舟文化的民俗活动和举行地的自然景观含有丰富的感官休闲元素,它的祭祀仪式和举行地的历史建筑含有密集的屈原文化的感官符号和意义符码,它的生成与发展具有了解屈原传说和龙舟知识的认知过渡,也具有领悟、反思屈原精神的审美高度。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汨罗龙舟文化的旅游资源具有层次丰富的审美内涵,也存在屈原悲感文化与民俗休闲动机之间的冲突,存在感官愉悦淹没深层审美的危险。因此,有必要移置相关活动的举行地点和时间节点,强化民俗休闲发生地屈原文化感官符号的表征作用,在保证充足民俗休闲的基础上,保证必需的历史文化过渡和精神升华,形成以乐享生态民俗、探寻屈原精神为主题的汨罗龙舟文化旅游审美客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客体论文参考文献

[1].胡睿臻,任远.汨罗屈子祠旅游审美客体建构[J].云梦学刊.2019

[2].胡睿臻,任远.汨罗龙舟文化旅游审美客体建构[J].职大学报.2019

[3].龚婷.论虚拟社会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演变[J].贵州社会科学.2017

[4].曾燕秋.《没有错过的阳光》翻译实践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17

[5].孙一文.论当代“微艺术”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

[6].陈肯.论艺术生产对审美客体的观照——以粤西澳内海湾渔民创作为例[J].人文世界.2016

[7].赖守亮.虚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演化:单向度到多向度[J].设计艺术研究.2016

[8].薛媛媛,任培红,张优.从翻译审美客体角度分析朱纯深英译《荷塘月色》[J].海外英语.2016

[9].潘婷婷.论榕树作为审美客体的内涵流变及其文化意义[J].阅江学刊.2016

[10].卢旭.试论明清笑话审美客体的矛盾性[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论文知识图

审美教学模式的基本样态审美主体(教师...3-6成熟期绥德炕头石狮,长7厘米、宽...3-5成熟期绥德炕头石狮,长13厘米、...非洲蝰蛇——大众最新款概念车IROC4-6石头寨布依族蜡染“线的结构的疏...就是一部个性的绘画语言的发展史,而作...

标签:;  ;  ;  ;  ;  ;  ;  

审美客体论文_胡睿臻,任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