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塌陷和髁间棘撕脱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峰,戚超,张益,陈进利,申友亮,高甲科,付海涛,赵夏,李鉴轶,张英泽,于腾波[1](2021)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由同一组医生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的58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18.4岁(14~32岁);骨折根据改良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5例,Ⅲ型19例,Ⅳ型24例。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年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胫骨髁间棘高度,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结果 5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0.7个月(12~33个月)随访。本组患者均在术后12周内达到骨性愈合。所有患者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85.2±4.9)分]、IKDC评分[(86.2±4.3)分]显着高于术前[(43.2±5.2)、(51.2±4.9)分],胫骨髁间棘高度[(9.1±1.2)mm]显着低于术前[(12.6±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胫骨髁间棘高度与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17(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关节活动度为132°±5°,3例患者轴移试验阳性(Ⅱ级),2例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Ⅰ级)。结论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疗效满意,具有微创、解剖复位、固定可靠等优点,且对骺板无明显影响。
魏文强,顾峥嵘,曹烈虎,方国正,梁志民,子树明,季佳庆,王雄[2](2021)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18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9年7月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骨科和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二科收治的18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利用关节镜进行关节腔检查、处理合并症、复位骨折及微创内固定,采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分别在术后3、6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患肢膝关节的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无感染,愈合良好,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为:优6例(33.3%)、良10例(55.6%)、可2例(11.1%)。结论关节镜结合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王娟,王智杰,吕红芝,张英泽[3](2020)在《合并胫骨平台骨折的髁间棘骨折的分型和治疗进展》文中指出胫骨髁间棘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附着的区域,髁间棘骨折是胫骨平台骨折常见的合并损伤。髁间棘骨折的复位愈合情况与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处理需以科学的分型为依据,全面评估关节内损伤情况,有效复位固定骨折,恢复交叉韧带张力和关节面平整。本文对近5年内关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的髁间棘骨折的分型、手术和固定方式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刘金松[4](2020)在《利用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关节镜下利用Versalok锚钉与钢丝固定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临床疗效,为Versalok锚钉在胫骨髁间隆起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在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25例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Meyers-Mckeever-Zaricznyj分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使用Versalok锚钉治疗的患者14例(Versalok锚钉组),使用钢丝治疗的患者1 1例(钢丝组),术后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利用Lysholm评分和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对两组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并记录,通过两组间一般资料和手术时间的差异及术前、术后两组组内、组间的Lysholm评分和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的分数差异,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术后各次复查,两组患者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阴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包括性别、年龄、受伤因素、关节受伤侧及骨折分型等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Versalok锚钉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3.14±5.71)分钟,钢丝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9.18±8.57)分钟,经t检验示两组手术时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3.Versalok锚钉组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40.07±9.65)分、(63.79±6.66)分、(94.00±2.39)分。术后第3个月评分与术前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12个月评分与术后第3个月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4.钢丝组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42.18±9.97)分、(63.73±8.68)分、(92.64±3.38)分。术后第3个月评分与术前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12个月评分与术后第3个月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Versalok锚钉组与钢丝组组间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Lysholm评分,逐一经t检验示评分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6.Versalok组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分别为(44.60±5.25)分、(56.44±4.75)分、(90.83±5.25)分。术后第3个月评分与术前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12个月评分与术后第3个月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7.钢丝组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分别为(44.84±5.74)分、(56.41±5.29)分、(90.78±5.70)分。术后第3个月评分与术前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12个月评分与术后第3个月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8.Versalok锚钉组与钢丝组组间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逐一经t检验示评分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利用Versalok锚钉关节镜下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术后可以获得与钢丝同样的满意疗效,能够实现对骨折块稳定固定的作用,使患者可以早期进行康复训练。2.关节镜下Versalok锚钉治疗固定相比钢丝固定具有手术操作简单省时,内植物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的优势。3.Versalok锚钉使用费用相对较高,需结合患者具体经济情况予合理内固定方式治疗。
王海杰[5](2020)在《低频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对交叉韧带损伤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膝关节位居双下肢承载着人体的大部分重力,是骨骼系统中最容易受伤的关节之一,而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组成结构,在运动过程和交通事故中损伤的发生率非常高。交叉韧带一旦发生损伤若不及时诊治,继而会引发软骨软化、骨性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等一系列并发症。手术重建是治疗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方法,而且术后须进行长期的康复锻炼,才能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及时的治疗有赖于精准的诊断,交叉韧带损伤的术前评估方法有膝关节的不稳定性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KT-1000测量仪检查等,目前主要依靠于影像学手段,尤其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进行检查,因其软组织分辨率高、对比度强,且具有多平面成像功能,可清晰地观察韧带及其周围结构的损伤情况,被誉为是交叉韧带影像学检查中的“金标准”。但其缺点在于检查时间较长、检查费用相对昂贵,需要双侧对比扫查时,以上缺点则更为显着,且具有一定的检查禁忌症。相比之下超声具有无创检查、动态观察、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易于普及等优点,既无电离辐射,也没有任何检查禁忌症,如果基于超声就能准确地诊断出交叉韧带疾病,则超声将可成为筛查交叉韧带损伤的首选方法。鉴于以上相关背景,本研究采用低频超声(Low Frequency Ultrasound,LFUS)多方位成像扫查方法对交叉韧带进行系统性检查,同时以关节镜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出LFUS和MRI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进行组间比较,探讨LFUS对交叉韧带系统性多方位扫查的成像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在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佛山市中医院2019年1月14日至2020年1月15日收治的75例临床怀疑单侧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收治入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超声医师采用LFUS方法,分别在膝前区斜矢状位、腘窝区横断位和腘窝区斜矢状位中探查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和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损伤情况。以关节镜结果作为诊断ACL和PCL损伤的金标准,对LFUS和MRI检查结果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进行组间比较,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探讨LFUS对交叉韧带系统性多方位成像扫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LFUS对ACL损伤诊断真阳性55例、真阴性13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2例,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67%、96.49%、72.22%、91.67%、86.67%;而对PCL损伤诊断真阳性7例、真阴性64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1例,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67%、87.50%、95.52%、70.00%、98.41%。(2)MRI对ACL损伤诊断真阳性55例、真阴性14例、假阳性4例、假阴性2例,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00%、96.49%、77.78%、93.22%、87.50%;而对PCL损伤诊断真阳性7例、真阴性63例、假阳性4例、假阴性1例,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87.50%、94.03%、63.64%、98.44%。(3)在LFUS和MRI两种检查方法对ACL和PCL损伤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组间比较中,P值均大于0.05,表明两种检查方法在以上各数据结果的组间比较中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LFUS和MRI检查对ACL和PCL损伤的诊断都具有较高准确率,且在各诊断指标的组间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超声检查在交叉韧带损伤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LFUS可作为用于筛查交叉韧带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许健忠[6](2020)在《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前交叉韧带下止点骨折需复位并稳定骨折块防止后期出现前交叉韧带出现松弛,但骨折块复位方式有很多种。但是,目前术后疗效却受手术方式的影响。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ACL)下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经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CL下止点撕脱骨折患者80例,上述患者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n=39例,开放手术复位固定)和B组(n=41例,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与结论:结果:B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国际膝关节功能委员会(IKDC)、Lysholm评分高于术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高于术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治疗ACL下止点撕脱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及膝关节活动度改善,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镇煌[7](2019)在《缝线结合外排锚钉固定与双排桥式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缝线结合外排钉固定与双排桥式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方法:以12具新鲜猪的膝关节作为实验样本,参照Meyers分型,在胫骨的前交叉韧带止点处截骨模拟标准的Ⅲ型骨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每组各6具膝关节。A组为缝线结合FootPrint外排锚钉组,B组为锚钉双排桥式固定。每组在MTS Bionix 858370.02液压伺服测试系统正常进行,检测出峰值载荷和失效载荷及屈服载荷,将实验数据导入到Origin Pro Portable和Excel中进行原始数据的分析处理,进行了测试曲线分析,并选取了 SPSS17.0软件,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探究缝线结合FootPrint外排锚钉及锚钉双排桥式固定技术生物力学特性。结果:所有的研究对象都通过了循环测试,并在随后的加载过程中失效。实验结果显示,峰值载荷:A 组(612.60± 121.59)N,B 组(580.19±119.79)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效载荷:A组(258.86±90.42)N,B组(158.47±67.71)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服载荷:A组(603.41 ±117.14)N,B组(573.57±113.24)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缝线结合外排锚钉固定与双排桥式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都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特性,都能达到骨折固定的标准,且两者生物力学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
吴国林,赵胜春,陈红卫,季向荣,陈超丽,朱江龙,黄民锋[8](2018)在《关节镜下双通道双根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双通道双根线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7年6月对21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行关节镜下双通道双根线固定,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7~45岁,平均29.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6 d,平均3.6 d。所有病例行关节镜探查,骨折复位,双通道双根线固定。术后3、6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并通过X线片检查随访患者骨折愈合及复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7~23个月,平均12.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骨折骨性愈合,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膝关节活动范围0°~130°,无患肢功能障碍。患者术后3、6个月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93.52±7.10,95.95±6.34。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双通道双根线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可为胫骨髁间棘骨折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赵腾飞[9](2017)在《三维重建绘制胫骨平台骨折线地图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绘制胫骨平台骨折线地图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对象:选取健康男性志愿者1名,25岁,右侧膝关节,无关节畸形和损伤史作为健康模板。符合条件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2016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76人,其中男122人,女54人,年龄14-86岁,平均年龄41.1岁。两人双侧胫骨平台骨折,总计178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其中Ⅰ型13例,Ⅱ型60例,Ⅲ型10例,Ⅳ型18例,Ⅴ型33例,Ⅵ型11例,结节区5例,其余为撕脱骨折和Schatzker分型困难的病例。2.方法:建立膝关节健康模板应用GE Discovery CT750 HD CT Scanner,层厚层距均为0.625mm扫描。志愿者膝关节伸直位,扫描图片以DICOM格式输出。将志愿者DICOM格式的二维影像数据导入Arigin3D 2.0软件中。在Arigin3D 2.0中选择系统默认设定松质骨阈值,将其范围扩大到皮质骨密度最大值,通过6连通域区域增长的方式选择胫骨近端区域,对空洞区进行填充操作,通过三维计算得到膝关节三维实体模型,平滑操作后截取胫骨平台俯视图作为模板。将重建软件默认健康模板的皮质骨区另行建模,作为参考图层。观察对象建模及信息采集将符合标准的176人178例胫骨平台骨折CT DICOM数据分别导入Arigin3D 2.0软件中,在Arigin3D 2.0中选择系统默认设定骨骼阈值,通过6连通域区域增长的方式选择胫骨近端区域,不对空洞区进行填充操作,通过三维计算得到膝关节三维模型,对部分采用默认数值重建后存在较大空洞破面或不能完整将胫骨平台与其他组织分离的情况,采用增加逐层单层编辑、布尔运算等操作步骤完成建模,部分复杂骨折情况加用软件自带的“体绘制”功能辅助观察,对胫骨平台表面塌陷、翻转、移位区域进行多张不同角度截图,使各骨块拼接后形成的俯视图处于同一水平,将左膝图像水平翻转成右膝形态,通过胫骨结节、腓骨头前后侧、髁间隆起、内外侧髁间结节、髁间前后区、前后交叉韧带及内外侧副韧带附着点等解剖标志对骨折线、撕脱、塌陷、纵向位移区与模板进行校正,用Photoshop CC软件进行绘图,画布大小756×567像素,图像分辨率96像素/英寸,笔刷为2像素硬边圆,数位板型号HK708。所有折线、撕脱、塌陷、纵行移位区图块描绘完成后,分组叠加形成骨折线地图,观察其形态特点,结合常用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结果:与利用平台下最近一层的CT切片描绘的骨折线地图相比,基于三维重建的胫骨平台骨折线地图形态优美,解剖标志清晰可见,发现骨折线密集分布于松密质骨移行区及密质骨形态移行区,塌陷区集中于外侧平台,塌陷区色块于胫骨平台表面呈头向后外侧的阴阳鱼形态,撕脱区主要集中在前后交叉韧带附着区,少量于内外侧副韧带附着区。纵行移位骨块在整个平台都有分布,但同样集中于外侧平台。骨折线密集区将胫骨平台分成了四区三环。结论: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绘制的胫骨平台骨折线地图有大量解剖标志可以用来校畸,避免了人种、性别、年龄等因素造成的误差,正确揭示了胫骨平台骨折与胫骨本身的形态特征之间的关联性,骨折线地图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骨折分析手段,但单一平面的骨折线地图不能完全区分责任骨块,四区三环的胫骨平台骨折特点尚不完善,但其为真实病例的骨折线密集区归纳而成,将其作为骨折分布的参照仍非常有意义。如何将三维空间中的骨折块标准化,如何描绘分离移位、塌陷移位骨块的空间分布云图、如何高效描绘可任意角度观察的三维骨折线地图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为我们发现骨折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更强有力的工具。
谢景瑞,陈滨,张宁生,冯小仍,林锟[10](2015)在《双股钢丝前交叉韧带前后挤夹固定修复胫骨嵴撕脱骨折》文中认为背景:常规开放外科修复治疗膝关节损伤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植入物固定后恢复较慢,且大多会出现膝关节功能恢复不佳的情况。目的:分析关节镜下行双股钢丝前交叉韧带前后挤夹固定修复胫骨嵴撕脱骨折的随访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胫骨嵴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关节镜下行双股钢丝前交叉韧带前后挤夹固定治疗。固定后随访1-6个月,观察患者的近中期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膝关节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治疗后1个月的优良率为87%,治疗后6个月为96%。较之治疗前,治疗后23例患者的膝关节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显着提高(P<0.05),提示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得到显着的改善。患者的内固定时间为35-65min,固定中未出现血管神经和前交叉韧带损伤等并发症,固定后未出现感染等生物相容性不良的反应。
二、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塌陷和髁间棘撕脱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塌陷和髁间棘撕脱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2)关节镜下微创治疗18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康复 |
1.4 评价指标 |
2 结果 |
2.1 患者治疗情况 |
2.2 典型病例 |
2.2.1 典型病例1 |
2.2.2 典型病例2 |
3 讨论 |
(4)利用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临床资料 |
2.1.4 诊断标准 |
2.1.5 分型标准 |
2.1.6 手术设备及器材 |
2.2 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手术方法 |
2.2.3 术后处理及康复训练 |
2.2.4 术后随访及观察指标 |
2.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4.1 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发生机制 |
4.2 胫骨髁间隆起的分型 |
4.3 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固定方式 |
4.4 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作用分析 |
4.5 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术中注意事项 |
4.6 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膝关节Lysholm评分表 |
附录B 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主观膝关节评分表 |
附录C 利用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典型病例 |
(5)低频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对交叉韧带损伤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全国学术会议收录文章 |
致谢 |
(6)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对象和方法 Subjects and methods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前交叉韧带下止点解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缝线结合外排锚钉固定与双排桥式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流行病学 |
1.2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病因及骨折分型 |
1.3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大体解剖 |
1.4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内固定方式研究现状 |
1.5 研究锚钉双排桥式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意义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1.1 标本的准备 |
2.1.2 设备及所需的材料 |
2.1.3 标本固定的步骤 |
2.2 测量方法 |
2.2.1 生物力学测试 |
2.2.2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实验数据 |
第四章 讨论 |
4.1 标本模型的制作 |
4.2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不同内固定研究进展 |
4.3 本次实验方式及生物力学结果分析 |
4.4 锚钉双排桥式固定机制、优点与缺点 |
4.5 实验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关节镜下双通道双根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项目与方法 |
1.4 疗效评价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胫骨髁间棘骨折临床特点与分型 |
3.2 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治疗方法 |
3.3 胫骨髁间棘骨折的内固定方法 |
3.4 镜下双通道双根线固定骨折的优势 |
(9)三维重建绘制胫骨平台骨折线地图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试验对象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设备、软件及运行平台 |
五、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分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双股钢丝前交叉韧带前后挤夹固定修复胫骨嵴撕脱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andmethods |
2结果Results |
3讨论Discussion |
四、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塌陷和髁间棘撕脱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分析[J]. 李海峰,戚超,张益,陈进利,申友亮,高甲科,付海涛,赵夏,李鉴轶,张英泽,于腾波.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1(03)
- [2]关节镜下微创治疗18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J]. 魏文强,顾峥嵘,曹烈虎,方国正,梁志民,子树明,季佳庆,王雄. 中国内镜杂志, 2021(05)
- [3]合并胫骨平台骨折的髁间棘骨折的分型和治疗进展[J]. 王娟,王智杰,吕红芝,张英泽.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0(08)
- [4]利用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疗效分析[D]. 刘金松. 延边大学, 2020(05)
- [5]低频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对交叉韧带损伤的对比研究[D]. 王海杰.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6]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D]. 许健忠.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7]缝线结合外排锚钉固定与双排桥式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 刘镇煌. 厦门大学, 2019(01)
- [8]关节镜下双通道双根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疗效分析[J]. 吴国林,赵胜春,陈红卫,季向荣,陈超丽,朱江龙,黄民锋. 中国骨伤, 2018(07)
- [9]三维重建绘制胫骨平台骨折线地图及分析[D]. 赵腾飞.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10]双股钢丝前交叉韧带前后挤夹固定修复胫骨嵴撕脱骨折[J]. 谢景瑞,陈滨,张宁生,冯小仍,林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