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玲吴开文
(福建省福州市第四医院福建福州350008)
【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变化规律与时点精神症状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到2015年10月某三甲精神病医院男女病房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由当班的日夜班护理人员从入院到出院进行24小时观察与评估。结果:120例精神病人在6个时段中(24小时)以生活懒散占的例次最多,约束,保护和行为矫正占的总例次均高于其它时点症状干预措施,P<0.001,最具显著差异。结论:开展时点症状的护理干预与效果评估研究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精神病人;时点症状;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187-02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文收集于2015年2月到2015年10月间某三甲精神病医院收住精神科男女病房分裂症患者120例,①入组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ICD-10)确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②排除标准:全部病例均无严重躯体疾病与意识不清者,并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入组病人为男性60例,女性60例,年龄17~76岁,平均37.53±11.52岁,病程11.89±8.75年;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5例,高中32例,初中以下63例。婚姻:已婚45例,未婚59例,离异16例。分裂症亚型分布,未定型占60%;偏执型占25%,狂躁状态占8.3%,抑郁状态占5.3%,神经性占1.7%。
1.2方法
1.2.1时点分布120例病人由当班的日夜班护理人员从入院到出院进行24小时观察与评估,并将24小时分为6个时间段:即1~4h、5~8h、9~12h、13~16h、17~20h、21~24h。
1.2.2时点症状观察指标有①冲动、攻击、伤人毁物行为;②自言自语,行为紊乱;③兴奋、语多、吵闹,④消极、悲观⑤生活懒散,⑥不合作拒药。
1.2.3评定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N-BPRS量表与NORS量表,以入院时评一次总分,出院前评一次总分,其中N-BPRS项目内容有26项。每项评分标准有“1”表示无;“2”表示很轻;“3”表示轻度;“4”表示中度;“5”表示较重度;“6”表示重度;“7”表示极度。NORS有40个项目,每项评分标准有:“0”表示正常;“1”表示轻度异常;“2”表示中度异常;“3”表示重度异常。计算护理干预前后的两次量表评分的减分率。
1.2.4评定由各责任护师和主管护师进行干预前后评定,评定一致r=0.75。
1.2.5统计处理采用SPSS.17医学统计学处理,对时点症状特征采用χ2检验,时间症状干预措施进行x2检验,时间症状干预前后用减分率计算。
2.结果
2.1120例病人时间症状分布特征(见表1)
2.3120例患者入院时N-BPRS总分102分,经过各种干预后N-BPRS总分20.45分,其减分率79%,从NORS量表评分入院时总分104分,经过各种干预后NORS总分20.5分其减分率为80%。
3.讨论
3.1综上述,统计资料结果表明如表Ⅰ:120例精神病人在6个时段中(24小时)以生活懒散占的例次最多有283例,χ2=99.54,P<0.01,其次是兴奋,话多,吵闹,χ2=61.65,P<0.001,行为紊乱,自言自语占226次,χ2=43.88,P<0.001,冲动攻击,伤人,毁物占128次,χ2=22.01,P<0.01,但以5~8h和17~20h时间段明显,再次是悲观,消极,不合作,拒药等,这些症状在临床上也均有意义P<0.01,因为精神病人以这些症状最丰富,最常见。
3.2从表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约束,保护和行为矫正占的总例次均高于其它时点症状干预措施,P<0.001,最具显著差异。所以精神病人当出现冲动攻击,伤人和吵闹、兴奋时采用约束保护非常有效,既保证了病房的安全,又能约束患者的行为,也可采用行为矫正,效果也十分明显。心理疏导、隔离、打针、服药对各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P<0.001也具有临床意义。目前在我院,以5~8h和17~20h是最具敏感的时间段,因为此时间段工作人员少,人力薄弱,病人易发生冲动、伤人等行为,因此,此时间段要加强巡视,多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医疗质量安全。
3.3住院精神病患者临床精神症状的定性检查与临床量化分析:对精神科护理人员是众所周知,然而,开展时点症状的护理干预与效果评估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尚属精神科首创。开展时点症状学的探讨是精神科护理专业重要部分,它的研究将推动精神护理事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利培酮与冬眠灵精神分裂症时点症状的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3(17).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5.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4]李善华,屈红林.运动医学与运动疗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5):9194-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