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指导浅议
单好全
(河南省平舆县实验中学,河南平舆463400)
中图分类号:G62H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291-01
摘要:语文教师应以新课标、素质教育新理念的精髓为指导,充分、有效地利用好作文教学的课堂阵地,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切实谱写好写作的“审、聚、诉、修”四步曲。使文章新颖巧妙、真切感人,使中学作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既增长知识,又培养能力,轻松愉快地完成作文。
关键词:中学作文;课堂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园地中,中学作文教学历来是耕耘颇多但收获不丰,致使部分中学生“手”不能写“口”,更难以写“心”。目前,仍有不少学校的作文教学“清规戒律”多得惊人。命题“大、空、深、疏”,使学生思维僵化,写不出鲜活的内容。也有些搞形形色色地“扩写、缩写、改写”之类的作文训练,窒息了学生鲜活的思想感情,他们只能望文兴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此种现象,日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更引起人们的忧虑和深思。
通过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作文教学,重点要弹唱好“审、聚、诉、修”四步曲。
一、命题立意谓之审
所谓“审”就是审题。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常选出有代表性的好、差作文对比着讲评。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出本次作文的题目,再明确写作要求。如立意、选材、写作角度、表达方式、层次取舍等。然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仔细观察,深入发掘,合理地想象创新,去生活中采撷主题和素材,巧妙组合,增损润色之。
(一)兴趣诱导是前提。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把兴趣看做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心理学的研究也早已表明: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尤其是对身心正处于发育阶段,心里尚未成熟的中学生而言,兴趣更是他们从事学习的一种强大内驱力。因此,作文之始,应该首先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特别是那些“怕作文”的学生,兴趣能使他们克服心里障碍。树立自信心,从“要我写”转变到“我要写”的良好状态。例如:面对“()给我的()”这个题目不少同学唉声叹气,感到无话可说,无文可作,我就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让每个同学补充完成一个题目,要求真切、感人,很快便形成:(生活)给我的(启迪)、(那件事)给我的(教育)等许多既新颖又深刻的题目,同学们的写作兴趣也被调动起来,每个同学都急于表达,作文的劲头鼓得很足。
(二)作文的源泉是生活。
由于作文命题的“大、空、深、疏”现象,学生也相应地会应付了事,为作文而作文,此类作文当然枯燥单调,空洞无物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曰:应付了事、脱离生活。怎样使文章鲜活生动呢?答曰:深入生活实际,写真切感人的生活。一句话:生活——也只有生活才是作文不尽的源泉。只有在兴趣引导下,用心去感受、体验生活,以饱含情感的文笔,写出生活中感人至深的闪光点,文章才能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一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尽管字数不多,篇幅有限,读起却使人心灵震动,深受感染。有力的事实,真切的情感,环境破坏的现状与危害,触目惊心,发人深思。这当然是作者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结果。因此,我们不仅要细深入、深观察,还需要有合理丰富的想象、创新,从生活阅历中去发掘闪光点,然后巧妙地组合剪辑成文,何愁文章不生动感人呢?冰心曾说:“文章要想动人,首先应能感动自己。”此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啊!
(三)思维创新是妙笔。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除了指文章内容的曲折生动外,恐怕还有不落俗套、新颖巧妙之意。古今佳作妙文甚多,我们的作文不仅要写人所未写,还指在老题目上写出新的创意来。这当然需要积极思维、求实创新、紧扣时代的脉搏,才能写出立意高远、格调昂扬的好文章来。例如:同是写一个人物形象,在古代封建社会,作者可能把他写成忠君守道、深守三纲五常的“封建楷模”,而今天的作者,却能写出他改革创新、勇做时代弄潮儿的社会栋梁的形象来。题目雷同,内容殊异,这应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开启写作的思维之涌泉。
二、巧妙组材谓之聚
“聚”在此应取“聚集、合拢”之意,也就是在审好题目的基础上,收拢思绪,确定取材、组材,表达方式等这些文章要点,力求贴切、生动地表情达意,鲜明、深刻地突出题旨。这样,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巧妙构思的文章“蓝图”就会初见“雏形”。
(一)选材要真实、典型、切题。
如果选材平庸,事无巨细一并拿来,则该文章就会平淡无味,如果选材不切题,无论多么精彩、典型,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例如:“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教师应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筛选使自己深受感动或心潮难平,夜难成寐的事情,这些事本身就使你动了真情,即使你如实地记录下来,也足以感动读者,如果再能够修饰润色,不就是一篇感人的好文章吗?
(二)构思布局新颖巧妙。
这里说的构思,既包括字词句的表情达意,又包括文章巧妙的谋篇布局,也指主题的新颖、有力。另外,文章的题材、风格等要符合题目及写作目的的要求。该庄重的不能幽默,该活泼的不能死板。又如,一位同学在写一篇议论文《小议理想》时,旁征博引,颇下功夫,写成一篇很不错的记叙文,但却远离写作要求,难免会给读者留下南辕北辙之感。
三、诉诸笔端谓之诉
“诉”,字典解释为“说、倾吐”,在此应该指“说”和“写”两个步骤。一篇文章的体裁、写作目的、结构层次已定,文章的框架就基本成型,但这只是腹稿,而文章是让别人阅读的,因而还要借助语言表达来完成。我上作文课,当进行到这个步骤时,常用10-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文提纲,口述内容,然后师生共同点评,这样,既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也能通过交流使初稿更趋成熟和完美。然后就让学生根据构思的腹稿一气呵成。这样,经过前边的一番“精耕细作”,就使文章的大体框架初具形态了。
四、斟酌损益谓之修
修,即“修改”。有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颇有道理。尽管经过上面的逐步构思剪辑,文章初稿也难免存在疏漏之处,不够完美。同样的材料,如果能够经过两次或几次的修改、发掘、增删、组合,就可能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开辟出一个新的境界。我经常指导学生这样修改稿件:
(一)互改法。
就是自己的作文初稿请他人来帮助修改,相互交流意见,综合看法。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个人的知识水平、观点认识总有一定的限度,因此,虚心听取别人忠恳的意见,就能够扬长避短,把文章修改好得更完美。
(二)读改法。
已经写好的作文初稿要耐心品读,精细到字、词、句、标点符号,再到语句、过渡衔接,后到结构层次、谋篇布局。通过几遍阅读,你就会从中发现许多原来看不出的问题,经过耐心修改,反复琢磨,就会有新的发现,进而提高文章的“含金量”,使文章趋于完美。再则也可以培养自己精细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品格,久而久之,不仅会使你的“文路”越走越宽广,也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意义极其深远。
总之,日常交流的口语表达也好,正式的书面写作也罢,如果能够坚持在“作文”时弹唱好“审、聚、诉、修”这四步曲,如果能够每次“作文”时都高标准、严要求,深思熟虑,为生活而作文,那么,久而久之,中学生自然会写出鲜活丰富,深刻感人的好文章来,中学作文教学的百花园中也必将会绽放出更多更绚丽的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