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例猝死病例院前急救临床分析

275例猝死病例院前急救临床分析

姜丽(湖北省襄阳市急救中心441021)

【摘要】目的探讨猝死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院前急救情况。方法对275例院前猝死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猝死患者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依据。结果心源性疾病、脑血管意外、肺源性疾病是50岁以上人群猝死最主要的病因[1]。结论普及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建立科学的急救网络系统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猝死院前急救心肺复苏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160-02

心跳呼吸骤停是院前急救中最紧急的危重症状,可以发生在任何人,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近年来院前猝死病例日益增多,如何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已成为现代急诊医学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对襄阳市急救中心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共275例院前猝死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报告如下:

心跳呼吸骤停是院前急救中最紧急的危重症状,可以发生在任何人,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近年来院前猝死病例日益增多,如何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已成为现代急诊医学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对襄阳市急救中心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共275例院前猝死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75例院前猝死病例,男160例,女115例;年龄21~89岁。

1.2诊断标准:

突然意识丧失,心音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紫绀,心电图表现为室颤,心室停止或电机械分离,符合诊断依据条件,也符合Alora等[2]对猝死的判定条件。不明原因猝死标准排除意外伤害事故死亡,平时健康或病情稳定,不能提供死亡前24小时典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者。

2、结果

2.1猝死患者年龄分布见表1。

表1:275例院前猝死患者年龄分布

年龄/岁例数构成比%

21~39217.63

40~597226.18

60~7914853.83

≥803412.36

合计275100

2.2病因:本文275例猝死患者病因构成依次为: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28.4%(78/275),脑血管意外为24.4%(67/275),不明病因23.6%(65/275),意外伤害事故13.4%(37/275),慢性阻塞性肺病6.5%(18/275),其它如肿瘤晚期等6.5%(10/275)。

2.3性别:本文猝死患者在性别上有明显差异,男女之比为1.39:1(160/115)。几种主要死亡原因的男女比分别为:冠心病1.89:1(51/27),脑血管意外1.79:1(43/24),慢阻肺2.6:1(13/5),意外伤害事故1.8:1(24/13)。

2.4猝死患者季节分布及发生场所。

275例院前猝死患者发生于冬季98例,春季95例,秋季42例夏季40例;190例发生于家中,85例发生于工作场所、路边、商场等。

3、讨论

不论是对不明原因猝死或是对确诊原因猝死的调查,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慢性阻塞性肺病确是内科猝死的三大原因,且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年龄几乎均分布在50岁以上人群,其中心血管疾病居病因首位与张剑锋等[3]报道基本一致。男女之比1.39:1,多发于冬春季。出现上述特点,究其原因:①社会人口老龄化过程演进,50岁以上人群占现有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50岁以上人群中神经-内分泌功能有较大变化,整体机能呈衰退表现。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相当部分人群表现出高脂、高糖的不科学饮食习惯,导致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明显增多。③男性人群长期吸烟、酗酒、熬夜以及易发生情绪激动较女性多见。④冬春季节寒冷,老年患者多有慢性疾病,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遇到寒冷刺激、情绪激动等诱因易发生猝死。预防院前猝死的工作重点应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对该组人群中原发病的有效治疗,建立科学的饮食结构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将有效降低猝死意外事件的发生。⑤不明原因猝死中大部分是青中年患者,发生猝死前多有剧烈运动、酗酒、情绪激动等诱因,向家属了解病史,多回答既往“健康”,难以判定死亡原因。因此提高公众自我保健意识,普及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防治猝死危险因素尤为重要。

心肺脑复苏是临床急救医学的重点课题。目前我国的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复苏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仍很低。这除了与整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急救网络的分布等因素有关,还直接与“第一目击者”的文化知识,接受心肺脑复苏的培训情况有关。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如能在5分钟内及时给予心肺脑复苏,病人可能被挽救而不遗留后遗症,如超过5分钟再开始心肺脑复苏,则即使复苏成功也难免遗留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伤[4]。

若要根本改变这一现状,提几点建议:①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科学的、规范管理的急救网络结构系统,合理分布急救站点,缩短急救半径。②加强“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的培训,建立心肺复苏培训中心,培养社区等基层医疗站心肺复苏专业人员,开展群众自救互救训练。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宣传“120”急救电话,强化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③提高现场CPR技术,争取尽早电除颤。早期电除颤是抢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环节,它会使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5]。④较大年龄病例组是猝死的高发年龄段,45~55岁年龄段人群应考虑作为预防猝死的非常重要的年龄段。⑤建立急救中心,强调急诊内外科(创伤)专业建设,有条件的应分设内、外科抢救室,急诊手术室。

4、结语

院前猝死发生突然,病因复杂,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最危急情况。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必须重视心肺脑复苏的普及与体系的建立。院前猝死主要发生在家中,因此目前在我国建立一个家庭自救互救-社区干预急救-急救中心专业急救-医院高级急救的标准急救四级体系,必将大大提高我国院前猝死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杨鹭林,张自立,闫冰等.院前猝死的特点与对策.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1):61.

[2].何梦乔,钟后德,毛仁忠主编.《实用急救医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P81~87.

[3].张剑峰,杨起鹏,陈尚茹等.385例院前心肺复苏成败的原因及探讨.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4,9(3):163~165.

[4].徐绍春.4564例心脏停搏院外复苏结果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2):132.

[5].邵小颖.院前猝死病例分析及抢救体会.中国急救医学,2008,28(5):461~462.

标签:;  ;  ;  

275例猝死病例院前急救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