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党际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关系,中国共产党,政党,共产党,外交,参政党,劳动党。
党际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毛泽华[1](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朝鲜劳动党党际关系的历史演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与朝鲜劳动党的党际交往,是中国整体外交事业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党的事业的重要战线。中朝两党的党际关系,起源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国际联合,在“国际革命”的旗帜下,在两党巩固政权的过程中,中朝两党党际关系凸显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两党取得政权后,随着国家建设进程的推进,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之间的复杂性也逐渐凸显。在新中国建国以来中朝两党交往的过程中,两党党际关系的发展依据时代主题的变化、政党认同的变化、政党对外交往原则等方面的变化,呈现出了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在两党关系的“形成与巩固”时期,两党取得政权的互相支持,奠定了两党交往的基调。但在此基础之上,两党关系的发展并未按既设路线进行下去,又经历了“发展与转型”、“后转型”时期,呈现出了一系列的矛盾。在政党在政治生活愈发重要的今日,政党党际交往对国家的意义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共产党与朝鲜劳动党两党关系在各时期是怎样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党关系的变化,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01)
贾美超[2](2019)在《从“党际关系”到“政党外交”再到“大国特色”——当代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调整与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工作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自成立至今,已经完成了从最初的"党际关系"到改革开放后"政党外交"的转型,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战略调整和时代变革。未来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将更加突出"大国大党特色",通过不断加强政党对话机制建设、创新"政党外交"方式以及明晰"政党外交"着力点,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过程中的世界视野和国际担当,赋予其新的时代使命和政党责任。(本文来源于《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余科杰[3](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关系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调整对外方针政策,把发展对外党际关系、开展政党外交推进到新的阶段。在邓小平新型党际关系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关系实现了交往对象由单一类型政党向各种类型政党的转变,交往内容由单一政治议题向包括政治、经济、党建等多议题的转变,交往目的由突出意识形态向维护国家利益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指导党的对外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对外党际关系由服务于国家"硬实力"建设转向更注重"软实力"建设,党际交往中由淡化意识形态转向旗帜鲜明地宣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念,由单纯发展对外党际关系转变为推动党际关系与国际关系协同关联,中国政党外交进入新时代。(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期刊2019年01期)
李丹慧[4](2019)在《中苏分裂与中日两党反修“同盟”——1960—1965年中共与东亚共产党党际关系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1960年代初中期,在中苏两党分裂的过程中,中共能够在一个阶段中争取到宫本显治领导的日共积极主动地站到自己一边,同中日两党拥有共同的反帝反修目标、共同的利益,以及日共与苏共在路线纲领上的分歧、苏共对日共内部事务的干涉密切相关。在1960—1963年中苏两党分歧公开化阶段,中日两党首次密切配合,抵制"叁国条约"。其后,日共在国际共运意识形态大论战中支持中共的态度进一步明朗化。1964年中苏两党分裂成为定局,毛泽东调整中国的外交战略,扩大反美统一战线,建立反修统一战线。中日两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相互支持,关系进入到最佳状态,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反修同盟的关系。1965年在新执政的苏共领导集团暂未调整其对日共的方针时,中日两党以共同抵制莫斯科叁月会议的姿态,揭开新一年对苏斗争的序幕。不过,日共对独立自主立场的坚持,以及中国"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即将来临,预示了中日两党关系走向疏离的前景,几个因素开始影响两党日后对亲近还是疏远的选择。在中苏分裂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党的诉求逻辑实际存在差异,而影响两党关系的深层次原因,仍然是国际共运党际关系结构失衡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柳森[5](2019)在《试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际关系的重要论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际关系的重要论述,是他在长期领导中国共产党党际交往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其内容包括坚持党际关系四原则,主张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建立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际关系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长期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党际关系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党际交往新格局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南阳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柳森[6](2018)在《毛泽东党际关系思想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党际关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党际关系的概念、党际关系的作用及毛泽东党际关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意义、缺陷等方面,对近年来毛泽东党际关系思想的研究情况进行简要综述,以求给大家呈现出毛泽东党际关系思想的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南阳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曹云亮[7](2018)在《新时代下关于如何构建党际关系的一些价值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在国际间党际关系构建中,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崭新的思考是值得研究的。因此,需要结合时代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发展的变化趋势,积极并主动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性质、宗旨上的优势,超越意识形态,坚持我党倡导的党际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构建和谐发展,才是根本出发点。(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06期)
叶麒麟[8](2017)在《定位、衡量与形态:民主巩固诉求下的党际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政党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党政治的民主功能的发挥,对西方自由民主的巩固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是,由于政治实践以及认知局限等原因,西方学术界存在着以竞争作为党际关系的定位,以党际竞争关系模式的稳定性作为党际关系的衡量指标,以及仅以政党数量和竞争作为党际关系形态的分类标准等认识偏差。对此,本文指出,竞争与合作的均衡,才是民主巩固诉求下党际关系的理想定位。党际竞争与合作的均衡性,则是民主巩固诉求下党际关系较为科学、合理的衡量指标。依据均衡性程度,可以将党际关系分为竞争与合作均衡和竞争与合作失衡两种基本形态。(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17年12期)
黄小波,郭文亮[9](2017)在《科学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党际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党政治是影响现代社会国家治理的重要因素,而执政党与在野党或参政党的关系又是政党政治中的关键因素。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党政治中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相互监督有余,但相互协调不足,甚至经常造成政党之间的恶斗,严重影响权力的高效运行。过去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一党制,虽然避免了政党之间的恶斗,但因缺乏政党之间的相互监督而导致权力严重腐败滥用。我国的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相互协调比较顺利,但相互监督略显不足。因此,在总结国内外党际关系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怎样科学构建中国特色的执政党与参政党既相互监督又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新型党际关系,就成了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湖湘论坛》期刊2017年06期)
葛红亮[10](2017)在《以中越、中老党际关系夯实命运共同体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1月12日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对越南、老挝进行国事访问,中越、中老党际战略沟通、加强治党治国经验交流是习近平与越南、老挝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同聚焦的话题。越南、老挝与中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对外交往中长期占据特殊地位。如今,“推动人(本文来源于《广西日报》期刊2017-11-17)
党际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工作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自成立至今,已经完成了从最初的"党际关系"到改革开放后"政党外交"的转型,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战略调整和时代变革。未来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将更加突出"大国大党特色",通过不断加强政党对话机制建设、创新"政党外交"方式以及明晰"政党外交"着力点,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过程中的世界视野和国际担当,赋予其新的时代使命和政党责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党际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毛泽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朝鲜劳动党党际关系的历史演进研究[D].外交学院.2019
[2].贾美超.从“党际关系”到“政党外交”再到“大国特色”——当代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调整与转型[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9
[3].余科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关系的历史考察[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9
[4].李丹慧.中苏分裂与中日两党反修“同盟”——1960—1965年中共与东亚共产党党际关系研究之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柳森.试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际关系的重要论述[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9
[6].柳森.毛泽东党际关系思想研究综述[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8
[7].曹云亮.新时代下关于如何构建党际关系的一些价值思考[J].山西青年.2018
[8].叶麒麟.定位、衡量与形态:民主巩固诉求下的党际关系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7
[9].黄小波,郭文亮.科学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党际关系[J].湖湘论坛.2017
[10].葛红亮.以中越、中老党际关系夯实命运共同体基础[N].广西日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