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氮水平论文_李慧龙,宋晓华,段斌,鲁涛,刘秋员

导读:本文包含了供氮水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素,水平,氮肥,产量,小麦,香蕉,固氮。

供氮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龙,宋晓华,段斌,鲁涛,刘秋员[1](2019)在《供氮水平对南粳9108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设置了0、8、16、24 kg/667m~2 4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供氮水平对南粳9108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期明确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9108在豫南地区适宜施氮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均呈升高趋势,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产量总体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施氮量为16 kg/667m~2时,产量最高,达到657.88 kg/667m~2。随着供氮水平提高,总叶面积指数、颖花/叶、粒数/叶、剑叶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趋势,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和茎鞘物质输出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叶绿素含量衰减率、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转换率呈降低趋势。总的来说,南粳9108在施氮量为16 kg/667m~2时,群体质量较好,产量较高。(本文来源于《信阳农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雪蓉,张润芝,李淑敏,许宁,牟尧[2](2019)在《不同供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动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养分利用优势,但是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的调控作用不同。本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模拟了4个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作物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动态符合Logistic模型,相关系数R2均在0.9以上。在N0(不施氮肥)、N1(180 kg·hm~(-2))、N2(240 kg·hm~(-2))和N3(300 kg·hm~(-2))供氮水平时,间作玉米最大生长速率(I_(max-B))分别比单作提高34.2%、46.7%、25.9%和25.1%,而相应的供氮水平下,大豆的I_(max-B)分别降低27.7%、30.3%、16.5%和23.7%,但整个间作系统的I_(max-B)平均增加32.1%;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的其他模拟参数与I_(max-B)规律一致。氮素吸收动态与干物质积累表现出同步的变化特点,在N1水平下,单位面积间作玉米的氮素最大吸收量(K-N)、最大吸收速率(I_(max-N))和瞬时吸收速率(r-N)比相应单作分别提高18.4%、48.9%和25.8%,而间作大豆的K-N、I_(max-N)和r-N值比单作处理分别降低15.9%、29.9%和16.69%,整个间作系统氮素分别提高0.4%、13.7%和7.8%;施氮水平对大豆r-N无显着性影响。间作显着地提高了氮素当量比(LERN>1),其中N0水平下LERN值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LERN有下降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 N2供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最高,间作优势最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9期)

王露,杨帅,陈玉子,王绥亮,常春荣[3](2019)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加硅对香蕉生长与氮营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砂培方法,探讨在正常供氮(200mg/L)和高供氮条件下(400mg/L)加硅对3个香蕉品种生长与氮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供氮和高供氮条件下加硅显着影响3个香蕉品种的生物量、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全氮与硅含量,显着影响氮、硅在根系与地上部分的分配比例,不同品种香蕉响应特征不同,香蕉硅氮代谢相互影响。加硅对宝岛蕉和威廉斯蕉地上部分生物量或根系生物量在2个供氮水平间的变化规律影响不显着,加硅降低或提高这种变化程度。巴西蕉在正常供氮条件下、宝岛蕉和威廉斯蕉在高供氮条件下,加硅提高根系活力,分别较对照提高46.0%、38.4%和1.86倍;加硅降低巴西蕉根系氮与叶片氮含量比例,宝岛蕉、威廉斯蕉在正常供氮条件下加硅提高根系中氮/假茎氮含量比例;加硅显着提高香蕉叶片硅含量,较对照提高17.6%~102.3%;加硅对根系和假茎硅含量影响分别与供氮水平与香蕉品种有关;高氮不加硅条件下,根系中硅含量与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黄海涛,荣湘民,张振华,邓建功,杨兰[4](2019)在《不同供氮水平下油菜植株硝态氮与铵态氮的分布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硝态氮(NO_3~-)为氮源,采取正常供氮(全氮)和缺氮(叁分之一正常供氮)处理,以2个基因型油菜品种(6号和27号)作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油菜体内硝态氮、铵态氮的分布及转化差异。结果表明:6号铵态氮地上部比地下部低12.7%,硝态氮低44.3%;27号对应的铵态氮地上部比地下部高6.0%,硝态氮低36.2%;总的硝态氮比铵态氮含量高273.6%。不同施氮水平下缺氮处理对应的铵态氮、硝态氮地上部比地下部分别低15.7%和42.1%;全氮处理对应的铵态氮地上部比地下部高9.3%,硝态氮低39.2%。在没有铵态氮作为氮源的前提下,作物本身可以利用吸收到的硝态氮(仅有NO_3~-)在体内转化为铵态氮,在由硝态氮转变为铵态氮的过程中,植株体内可利用的氮素含量决定了硝态氮与铵态氮的分布与含量差异,以及对应的转化量。(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高帅,潘勇辉,孙玉明,郭俊杰,王成孜[5](2018)在《不同供氮水平对常规稻与杂交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常规稻、杂交稻的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形成过程,旨在明确常规稻、杂交稻的生长规律及其对氮素的响应差异。[方法]以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主推的常规稻品种‘镇稻11’和湖南地区广泛种植的杂交稻品种‘Y两优32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N0:0 kg·hm~(-2); N90:90 kg·hm~(-2); N180:180 kg·hm~(-2); N270:270kg·hm~(-2); N360:360 kg·hm~(-2))对‘镇稻11’和‘Y两优3218’的分蘖动态、生物量累积、产量形成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杂交稻在生育前期的生长速率均显着高于常规稻,而在开花—成熟期无显着差异。常规稻与杂交稻的生物量及产量均在施氮水平为180 kg·hm~(-2)时最高,2016和2017年平均分别为9 167和10 502 kg·hm~(-2)。在各施氮水平下,杂交稻的产量比常规稻显着增加15.62%~45.48%。常规稻与杂交稻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对氮素的吸收速率较快,地上部的氮素分配比例受水稻品种和氮水平的影响,2个品种水稻穗中的氮素分配在高氮条件下显着低于低氮处理。杂交稻穗中的氮素分配比例在低氮条件下(N0、N90)显着高于常规稻,在高氮条件下(N270、N360)低于常规稻。在施氮量大于等于180 kg·hm~(-2)时,杂交稻的氮肥农学效率显着低于常规稻。[结论]施氮对水稻的生物量和产量均有显着影响,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生物量及库容更大,导致杂交稻高产;同时杂交稻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更高,本试验模拟的常规稻和杂交稻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33和76 kg·hm~(-2)。通过氮肥管理可以进一步提升杂交稻的产量并实现高产高效。(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蒋静静,常晓晓,胡晓辉[6](2018)在《供氮水平对基质袋培黄瓜养分吸收分配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质袋培种植方式,设置对照(CK,施氮量0 kg/株)、低氮(N_1,施氮量0.016 kg/株)、中氮(N_2,0.023 kg/株)和高氮(N_3,0.030 kg/株)4种供氮水平,研究氮素供应水平对黄瓜植株养分吸收、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供氮量的增加,黄瓜对氮、磷、钾元素的累积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表明合理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黄瓜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特别是能显着提高结果盛期黄瓜对氮、磷、钾元素的累积。在整个生育期,黄瓜对钾的吸收量最高,氮次之,磷最少,其中以中氮处理的产量最高。各处理黄瓜氮肥利用率为21.3%~27.8%,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趋势。选用叶面积、茎粗、干物质量和产量等指标对吸氮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可作为衡量黄瓜吸氮量的第一指标。综上所述,在磷、钾肥供应量不变的基础上,中氮处理(施氮量0.023 kg/株)为黄瓜基质袋培相对较适宜的供氮水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安志超[7](2018)在《不同基肥供氮水平下氮肥形态对小麦植株氮浓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比较不同基肥供氮水平下追施不同形态氮肥对小麦植株氮浓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探讨氮素形态调控群体构建的可行性,以豫麦49-198和周麦16两个不同基因型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7年连续进行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3个基肥氮水平(0、90和180 kg·hm~(-2)),4个追肥氮形态(硝态氮、铵态氮、酰胺态氮和硝铵)下,分析了追肥后不同施氮量和氮肥形态及其交互效应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小麦植株氮浓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氮肥形态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基肥供氮量增加,小麦植株氮含量显着提高。不同生育时期和氮水平下,氮肥形态对小麦氮含量的影响不同。低氮、中氮水平下追施不同形态氮肥后,酰胺态氮处理氮浓度明显高于铵态氮,后期各施氮水平均以硝态氮肥处理植株氮浓度最高。随着基肥施氮量的增加,在追肥后0-30d小麦SPAD值显着增加,但在追肥后期各氮水平间差异不明显。氮肥形态间整体以硝态氮处理较高,低氮、中氮水平下两个品种在追肥后中期以铵态氮处理SPAD较低。随着基肥供氮量的增加,小麦整株及各器官的氮素累积量显着增加。低氮、中氮水平下,铵态氮处理氮素累积量明显较低,其它叁个处理差异不明显,高氮水平下,硝铵处理显着高于酰胺态氮处理。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转运比例则先升高后降低,氮肥形态对花前氮素转运量、转运比例的影响达显着水平,对贡献率影响不显着。小麦氮素吸收、利用效率随着基肥供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低氮、中氮水平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整体上均以铵态氮处理最低,高氮水平下,氮肥形态处理间差异不明显。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呈上升趋势,两个品种均以高氮水平硝铵处理最高,显着高于低氮、中氮水平下各处理。2、氮肥形态对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两个品种群体数量均随基肥供氮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不同氮肥形态处理间,在低氮条件下,以酰胺态氮处理群体较高,以铵态氮处理最低;中氮、高氮条件下,以硝铵处理较高,中氮条件下以铵态氮处理最低。随着基肥供氮量的增加2016-2017年小麦单株分蘖高峰值、成穗数显着增加。相同品种下植株氮浓度与群体数量呈显着正相关,但在相同氮水平下,不同氮肥形态处理的植株氮浓度与群体相关性不明显。3、氮肥形态对小麦干物质累积、转运的影响基肥供氮量和氮肥形态显着影响小麦干物质累积和转运。随着基肥供氮量的增加,两个品种整株、茎鞘和叶片干物质累积量显着提高。相同氮水平下(低氮),酰胺态氮处理干物质累积量较高,中氮水平下,两个品种分别以酰胺态氮和硝铵处理较高,高氮水平下均以硝铵处理较高。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量也随基肥供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茎鞘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明显大于叶片,不同氮肥形态处理因氮肥水平、品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施氮量*氮肥形态对小麦叶片贡献率达极显着水平。4、氮肥形态对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小麦产量在年季间存在差异,2015-2016年随着基肥供氮量的增加,周麦16产量先升高后降低,以中氮水平酰胺、硝铵处理最高;豫麦49-198产量持续增加,以硝铵处理最高;2016-2017年,施氮量为180 kg·hm~(-2)时,继续增加基肥供氮量周麦16产量增加不明显,豫麦49-198显着增加。而两个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以及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氮肥形态对其影响均达极显着水平,但在不同氮水平下表现不同。其中氮肥偏生产力以低氮水平下酰胺态氮处理最高。5、氮肥形态对土壤无机氮累积的影响随着基肥供氮量的增加,0-3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显着增加,低氮水平下以酰胺态氮处理无机氮含量较高,中氮、高氮水平下以硝铵处理较高,而30-60 cm和60-90 cm土层土壤追肥后前期均以硝态氮处理最高,后期波动较大。在追肥后20d各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与植株氮浓度相关性显着。结合本试验结果来看,在基肥氮较低土壤条件下,推荐施用酰胺态氮;在基肥氮中等土壤条件下,建议施用酰胺态氮或着硝铵;在基肥氮较高土壤条件下,四种氮形态均可。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周麦16基肥施氮量为90 kg·hm~(-2),追肥氮肥用量为90 kg·hm~(-2),追肥采用酰胺态氮或硝铵均可;豫麦49-198基肥施氮量为180 kg·hm~(-2),追肥氮肥用量为90 kg·hm~(-2),追肥采用硝铵态氮。(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15)

王改革[8](2018)在《不同供氮水平下两种氮素调控方式对小麦群体构建、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不同氮素调控方式对小麦群体动态情况的影响,以河南禹州为试验地点。选用豫麦49-198为供试品种,在0 kg·hm~(-2)、180kg·hm~(-2)、360 kg·hm~(-2)施氮水平下,返青-拔节时期连续喷施3次质量浓度分别为0%、1%、2%、4%的氮肥;在氮肥基施水平为0 kg·hm~(-2)、90kg·hm~(-2)、180 kg·hm~(-2)下,于拔节期分别追施氮肥(纯氮0 kg·hm~(-2)、90kg·hm~(-2)、180 kg·hm~(-2)),探究不同氮素调控方式小麦植株氮浓度、群体数量和质量、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供氮水平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氮肥对小麦的影响不同。不施氮肥(N1)处理时,叶面喷施氮肥能够增加分蘖成穗率、叶片氮浓度、茎鞘氮浓度、地上部干物质。中氮(N2)营养水平下,适宜的叶面氮肥喷施浓度(S2、S3)促进小麦分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茎鞘氮浓度、叶片氮浓度上升。高氮(N3)营养水平下,高浓度(S3、S4)氮肥叶面喷施导致小麦分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茎鞘氮浓度、叶片氮浓度、地上部干物质、氮素利用效率下降。2.不同氮营养水平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氮肥对小麦的产量影响不同。施氮量为180kg·hm~(-2)下氮肥喷施浓度为1%时产量达到最大值。不施氮肥(N1)处理下,随叶面喷施浓度的增加小麦产量、亩穗数增加,S4>S3>S2>S1;中氮营养水平下,适宜的氮肥喷施浓度可增加小麦产量,S2>S3>S1>S4;高氮(N3)营养水平下,喷施氮肥小麦产量有下降趋势。3.不同氮肥基施水平下根部追施不同用量氮肥对小麦群体、产量的影响不同。同一氮肥基施水平下,随追施氮肥水平的提高叶面积指数、茎鞘氮浓度、叶片氮浓度、地上部干物质增加。基施低氮(B1)水平下,随追肥水平的提高分蘖成穗率、产量增加;基施中氮(B2)水平下,追施高水平(180kg·hm~(-2))氮肥小麦产量达到最大,D3>D2=D1。4.无氮肥基施水平下,两种氮素调控方式均能显着增加氮素利用率。基施中氮水平下,叶面施氮对氮素利用效率显着增加;高氮水平下,氮素调控对氮素利用率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15)

李晶[9](2018)在《光合细菌J1对稻苗土壤供氮水平及相关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生物肥与无机肥、有机肥配合施用,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和环境污染。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简称PSB)具有固氮和促生等作用。本文采用研究室保藏菌种J1(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palustris J1)以单施和与有机、无机肥配施的方式用于水稻育苗中,研究其对土壤供氮水平及相关因子的影响,为提高PSB对农业生产贡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PSB单施结果表明,PSB能够显着提高土壤NH_4~+-N和碱解氮含量,可增加土壤中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使土壤向更健康的细菌型转化。PSB最佳施用量为30%菌液即每克土壤5.1×10~6个,可在30 d内维持其一定的效应。(2)PSB分别与全量无机肥和全量有机肥配施结果表明,全量有机肥加菌和全量无机肥加菌处理的土壤NH_4~+-N含量在15 d和30 d时显着高于不加菌处理,全量有机肥加菌处理的土壤NO_3~--N和碱解氮含量在15 d和30 d时显着高于全量无机肥加菌处理。(3)PSB同时与有机-无机肥配施结果表明,PSB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更能促进土壤NH_4~+-N、NO_3~--N和碱解氮的提升,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对pH值影响不大。在15 d-30 d时显着高于PSB与全量有机肥或PSB与全量无机肥配施处理。PSB以70%菌液即每克土壤1.19×10~7CFU·g~(-1)与50%无机肥-50%有机肥配施效果最好。(4)有机肥的存在有利于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促进PSB、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增加,而抑制真菌的生长,这种效应随PSB施用量的增加而递增。所有有机肥加菌处理的PSB、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无有机肥加菌处理,真菌情况与之相反。(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SB单施于土壤中时,PSB与NH_4~+-N呈极显着正相关,与pH值呈显着正相关,固氮菌数与NO_3~--N和碱解氮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碱解氮与NO_3~--N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SB与有机-无机肥配施于土壤中时,PSB与固氮菌和细菌数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放线菌数呈显着正相关,固氮菌数、放线菌数和细菌数与NO_3~--N和碱解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放线菌数与NH_4~+-N和碱解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真菌数与NO_3~--N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碱解氮含量呈显着负相关。(6)水稻苗期盆栽试验结果表明,PSB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植株株高以及植株根长有促长作用,尤其在试验30 d时,效果显着好于其他处理。PSB与有机-无机肥相结合使得植株抗氧化能力增强,促进植株叶绿素的合成,提高植株干物质的积累,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PSB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植株氮含量,在土壤微生物种群丰度方面,降低了土壤真菌的丰富度,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综上所述,PSB可以提高土壤供氮水平,与有机-无机肥配施更能显着提高土壤氮素能力,经过30天时间可以替代无机氮肥50%以上,以70%菌液配合50%无机氮和50%有机肥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红芳,宋阿琳,范分良,李兆君,梁永超[10](2018)在《高供氮水平下不同硅肥对水稻茎秆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倒伏是水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不仅降低稻谷的产量,而且还影响其品质。因此,通过在两种氮水平条件下,研究硅肥对水稻茎秆特征及其抗倒伏的影响。【方法】以唐粳2号水稻品种为材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不施硅(–Si)、硅酸钠(Si1)和硅钙肥(Si2)叁个硅处理(Si O2用量70 kg/hm~2),每个硅处理含正常和过量两个氮水平(分别为N 180和450 kg/hm~2)。水稻成熟期,测量株高、第1节和第2节长度、茎粗、旗叶和倒2片叶夹角、茎秆厚度和茎秆抗折力,分析水稻植株中硅和钾的含量,并观测了水稻茎秆的解剖显微结构。【结果】正常供氮水平(180kg/hm~2)下,施硅对水稻株高、节间长度、茎粗、旗叶和倒2片叶夹角均无显着影响。过量供氮条件下,施硅显着降低水稻基部第1节和第2节长度,倒2片叶夹角显着降低了20%(P<0.05),显着增加了水稻基部第1节和第2节壁厚度和茎粗,增加了茎的细胞层数和紧实度,促进维管束的发育。过量供氮水平下,与不施硅相比,施用硅酸钠的植株硅含量在水稻拔节期和成熟期分别显着提高了14.2%和11.3%(P<0.05),施用硅钙肥处理的均显着提高了14.9%(P<0.05);成熟期各处理水稻植株抗折力从大到小表现为Si2>Si1>–Si,施硅的水稻茎秆倒伏指数均显着低于不施硅处理,且过量供氮水平,施硅钙肥的倒伏指数比施硅酸钠的处理显着降低了6.2%(P<0.05);施用硅酸钠和硅钙肥的水稻产量分别显着增加12.3%和12.5%(P<0.05)。【结论】过量施用氮肥条件下,可增加水稻基部第1节和第2节壁厚度和茎粗,增加茎细胞层数和紧实度,从而提高茎秆的抗倒伏指数,显着提高水稻产量。供试土壤上硅钙肥效果好于硅酸钠。(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供氮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玉米/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养分利用优势,但是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的调控作用不同。本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模拟了4个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作物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动态符合Logistic模型,相关系数R2均在0.9以上。在N0(不施氮肥)、N1(180 kg·hm~(-2))、N2(240 kg·hm~(-2))和N3(300 kg·hm~(-2))供氮水平时,间作玉米最大生长速率(I_(max-B))分别比单作提高34.2%、46.7%、25.9%和25.1%,而相应的供氮水平下,大豆的I_(max-B)分别降低27.7%、30.3%、16.5%和23.7%,但整个间作系统的I_(max-B)平均增加32.1%;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的其他模拟参数与I_(max-B)规律一致。氮素吸收动态与干物质积累表现出同步的变化特点,在N1水平下,单位面积间作玉米的氮素最大吸收量(K-N)、最大吸收速率(I_(max-N))和瞬时吸收速率(r-N)比相应单作分别提高18.4%、48.9%和25.8%,而间作大豆的K-N、I_(max-N)和r-N值比单作处理分别降低15.9%、29.9%和16.69%,整个间作系统氮素分别提高0.4%、13.7%和7.8%;施氮水平对大豆r-N无显着性影响。间作显着地提高了氮素当量比(LERN>1),其中N0水平下LERN值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LERN有下降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 N2供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最高,间作优势最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供氮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1].李慧龙,宋晓华,段斌,鲁涛,刘秋员.供氮水平对南粳9108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

[2].王雪蓉,张润芝,李淑敏,许宁,牟尧.不同供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动态模拟[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3].王露,杨帅,陈玉子,王绥亮,常春荣.不同供氮水平下加硅对香蕉生长与氮营养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9

[4].黄海涛,荣湘民,张振华,邓建功,杨兰.不同供氮水平下油菜植株硝态氮与铵态氮的分布差异[J].湖南农业科学.2019

[5].高帅,潘勇辉,孙玉明,郭俊杰,王成孜.不同供氮水平对常规稻与杂交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8

[6].蒋静静,常晓晓,胡晓辉.供氮水平对基质袋培黄瓜养分吸收分配和产量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8

[7].安志超.不同基肥供氮水平下氮肥形态对小麦植株氮浓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8

[8].王改革.不同供氮水平下两种氮素调控方式对小麦群体构建、产量形成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8

[9].李晶.光合细菌J1对稻苗土壤供氮水平及相关因子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

[10].刘红芳,宋阿琳,范分良,李兆君,梁永超.高供氮水平下不同硅肥对水稻茎秆特征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辽宁省52个试验点土壤供氮水平...不同供氮水平对膏桐幼苗地下与...不同供氮水平条件下小麦籽粒蛋...1 不同供氮水平对桑树单株叶片数...不同供氮水平不同种源枫香生物...不同供氮水平下小麦籽粒蛋白质...

标签:;  ;  ;  ;  ;  ;  ;  

供氮水平论文_李慧龙,宋晓华,段斌,鲁涛,刘秋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