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境质量,生态,评价,生态环境,区域,土地利用,遥感。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塔拉[1](2019)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人口规模大幅度增长,城市发展迅速,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同时,城市用地不合理的拓展和盲目的扩张也引发了很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降低。近年来,由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本研究选择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鄂托克前旗为研究区,通过搜集1987、1997、2007、2017年的TM/OLI影像、全年降水量及全年气温数据,运用遥感图像处理系统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解译、空间插值等预处理,分析鄂托克前旗土地利用数量及空间变化趋势。采用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RSEI)来综合评价鄂托克前旗1987—2017年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定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从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结构变化及转移方向这叁个角度来分析鄂托克前旗1987—201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7—201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呈现“五增叁减”趋势,耕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园地面积增加,分别增加128.78km~2、418.62 km~2、30.91 km~2、58.23 km~2、0.59 km~2,林地、其他土地和水利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减少,分别减少204.97 km~2、431.36 km~2、1.8km~2。(2)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与林地为主,两者所占面积达80%以上。(3)从转移方向上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频繁,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耕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园地以转入为主,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林地和其他土地以转出为主,这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鄂托克前旗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1987—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呈现改善和恶化并存的趋势。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上升,1987、1997、2007及2017年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均值分别为0.642、0.813、0.824、0.865,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为“良”(0.6<RSEI指数≤0.8)和“优”(0.8<RSEI指数≤1);局部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生态质量为“差”(0<RSEI指数≤0.2)的区域面积由1987年2.44 km~2增加到2017年2961.11 km~2。受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政策以及人类的开垦活动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主要集中于城镇村周边耕地及草地与沙地过渡地带区域,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变差区主要集中于北部林地、南部草地部分区域,说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方式给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3)土地利用结构及类型变化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变化。(1)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属于生态用地,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起到正面作用,生态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越大,当地生态环境就越好,反之亦然,研究区生态用地比例的变化趋势与遥感生态指数RSEI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从作用效果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生态环境质量有正面效应,表现在其他土地被改造成林地、草地及耕地,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另一种是对生态环境质量有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林地及草地退化,高覆盖度的林地转化为低覆盖度的草地,致使部分区域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8)
孙涛,周华川[2](2019)在《虚拟经济视角产业排污治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产业排污治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有效方法,本文在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虚拟经济视角出发精选了评价产业排污治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四类21个指标,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专家调查方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根据政府的相关规定以及产业排污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标准,并构建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研究综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选择南京市WK产业园作为评价对象进行了应用研究,其研究成果对规范与完善我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活动、促进产业园区生态环境恢复、不断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陈秋雨[3](2018)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近年间开始逐渐兴起,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发展迅速,经济稳步增长,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人口规模实现大幅度增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用地不合理的拓展和盲目的扩张会滋生出很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降低。特别是对于西南高原山地地区而言,其具有高原山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坝较少,地形复杂,土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的不合理扩张引致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问题更为凸显,土地利用的变化会使生态系统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生态环境质量的降低。鉴于此问题,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研究,对合理利用区域内土地以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地处高原山区的大理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GIS等技术平台,分别选取大理市2000年、2010年、2017年遥感影像数据来分析获取大理市研究年间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研究通过所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影像处理最终解译出大理市土地利用的信息,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并借助新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RSEI来综合分析评价大理市2000-2017年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它可以定量的分析出生态环境质量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而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对策。通过对研究区域2000年、2010年和2017年叁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分析,结果显示:(1)大理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是建设用地面积出现大幅度增加,由2000年的120km~2变为2017年的234km~2。耕地由2000年的288km~2减少到2017年的258km~2,林地由2000年的771km~2减少到2017年的734km~2,同样水域和未利用地由2000年的225km~2和332km~2减少为2017年的218km~2和292km~2,其中其他/未利用地、耕地减少的幅度最大,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造成建设用地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耕地和未利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人类活动对土地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2)RSEI是通过获取遥感影像信息中的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四个指标,建立一个综合的评价系统,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它不仅可以根据定量的指标来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以直观的显示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研究得出2000年、2010年和2017年大理市RSEI指数分别为0.669、0.653和0.641,总体处于“良”级,且在研究年间不断减小。说明2000年-2017年间大理市生态环境质量逐渐变差。其中,生态环境质量为“差”、“较差”和“良”的区域主要为小面积裸土、水域以及建设密度较大的城市中心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和“优”的主要是林地和耕地等植被覆盖度较大的区域。(3)根据大理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提出大理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得以下保障措施:(1)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保证城市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分布格局;(3)积极科学推进“城镇上山”战略,建设生态友好型山地城镇。(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期刊2018-03-05)
王国保,鲁荔[4](2016)在《浅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介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来探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用前景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6年07期)
李冬琴,唐秀娟[5](2015)在《浅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进行,有利于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本文在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国内外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科技与企业》期刊2015年13期)
李鹏,沈益民,王涛,王岽,吴见[6](2014)在《江淮分水岭水土流失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淮分水岭部分为研究对象,选取植被指数、干度指数、湿度分量、地表温度分别表示绿度、干度、湿度和热度等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指数(CEQEI),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CEQEI的均值从2000年的0.357增长至2005年的0.529,继续增长至2010年的0.615,说明该区生态环境整体状况不断改善。研究表明CEQEI能够较为系统地对研究区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价。(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4年06期)
田佳良[7](2013)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恶化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严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问题特别是生态环境质量已成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生态环境评价的相关概念,阐述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列举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常用方法,并指出了现阶段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不足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期刊2013年11期)
颜梅春,王元超[8](2012)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当前人民保障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形式方面:20年来国际国内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且10年来加速上升,研究成果主要以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专着等媒介展现。②内容方面:同期相比,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专题如水环境、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分析及某些典型的区域问题解决。我国虽起步稍晚,在国家和省部级政府的倡导与支持下发展迅速且紧跟国际前沿,以基础和应用研究、工程技术、政策指导和行业技术指导等为导向,体现出服务于经济发展、注重实践和方法创新的特色。③手段方面: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技术手段在环境质量评价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发达国家更着重于环境因素的深入定量分析遥感反演,发展中国家更着重于宏观层面上的信息获取和综合质量评价应用。④内涵方面:现有的工作可归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生态环境遥感信息获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不同尺度对象的评价、评价技术手段和方法模型探索以及评价思路视野目标几个侧重面。⑤局限方面:通过纵观近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分析,总结出现阶段的局限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选择偏主观、评价模型偏模糊、评价对象对象尺度和属性认识偏笼统和定量遥感信息的应用不足等问题。⑥展望方面:建议今后的研究多注重于人口数量和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各指标因素间的内在联系与影响机理、充分发掘和利用遥感定量信息、评价模型基于时代经济特色和对象客观条件和功能的理想值参照等,以期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效率和深度。(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王玉华,白力军,赵杉杉[9](2011)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初探——以太仆寺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仆寺旗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典型区域,通过2000年和2008年TM遥感影像,提取了研究区两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并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作出评价。评价结果为,1)2008年较2000年,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面积有增加,耕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了;2)高功能组分指数增加了,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耕地面积比指数、未利用地面积比指数均下降;3)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化均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对改善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北方环境》期刊2011年12期)
于露,李凡修[10](2011)在《韦伯-费希纳定律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韦伯-费希纳定律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新模型,并通过实例研究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即巢湖流域总体以及分区巢湖市、六安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Ⅵ级、分区合肥市为Ⅲ级。与未确知测度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实例应用表明:该评价模型结构严谨,评价结果合理,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简单而适用的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油气田环境保护》期刊2011年03期)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产业排污治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有效方法,本文在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虚拟经济视角出发精选了评价产业排污治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四类21个指标,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专家调查方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根据政府的相关规定以及产业排污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标准,并构建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研究综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选择南京市WK产业园作为评价对象进行了应用研究,其研究成果对规范与完善我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活动、促进产业园区生态环境恢复、不断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塔拉.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孙涛,周华川.虚拟经济视角产业排污治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9
[3].陈秋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云南财经大学.2018
[4].王国保,鲁荔.浅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
[5].李冬琴,唐秀娟.浅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科技与企业.2015
[6].李鹏,沈益民,王涛,王岽,吴见.江淮分水岭水土流失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4
[7].田佳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
[8].颜梅春,王元超.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生态环境学报.2012
[9].王玉华,白力军,赵杉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初探——以太仆寺旗为例[J].北方环境.2011
[10].于露,李凡修.韦伯-费希纳定律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