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类副词论文-杨振华

更类副词论文-杨振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更类副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副词,演变,更替,原因

更类副词论文文献综述

杨振华[1](2019)在《汉语史中“更”类程度副词历时更替的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史中表示比较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滋、加、倍、转、更(更加)、越(越发)"等,它们的使用情况大致是:上古汉语时期主要用"愈""益",中古汉语时期主要用"益",近代汉语时期主要用"更""越"。"愈""益""弥"等词语所具有的共同语义特征使它们能够递相类聚到比较类程度副词这一词类的范畴。语法化程度的高低、遵循"语音象似性"规律的倾向和语言系统的自我更新与调整是比较类程度副词发生历时更替的动因。(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陈佳[2](2016)在《“更”类副词的偏误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更”类副词是指“更”、“更加”、“越”、“越发”等。它们的意义和用法相当,都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对“更”类副词本体的研究,目前已经存在很多,是研究的重点;其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还在逐步发展中,在日渐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相关“更”类副词进行调查研究,详细分析留学生关于“更”类副词的偏误情况,并采用统计分、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出偏误类型,探究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更”类副词对外汉语教学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对“更”类副词的偏误分析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探讨,丰富“更”类副词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为“更”类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可行性帮助。全文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部分:一、绪论:简析了现代汉语“更”类副词的选题缘由和研究价值,从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两个方面简述了“更”类副词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二、基于语料库的“更”类副词的偏误分析。这一部分首先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针对“更”类副词的使用情况考察后,再对“更”类副词的偏误情况进行统计,最后对“更”类副词的偏误进行了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的分类统计和详细分析。叁、留学生“更”类副词偏误产生的原因。这一部分具体地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学习策略的影响、教材和工具书的误导、教师教学的影响几个方面分析了“更”类副词的偏误产生原因。四、“更”类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这部分从教学和学习方面对“更”类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并以“更”为例设计了“更”类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案。结语:总结了“更”类副词偏误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高育花[3](2009)在《汉语“更”类双音节程度副词发展演变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更"类双音节程度副词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中古、近代进一步发展。结构形式主要有同义复用、派生、重迭叁种,其中同义复用而成的该类双音节程度副词最多,其次是附加式。从时间上看,中古产生的"更"类双音节程度副词最多,其次是近代。沿用到现代汉语中的"更"类双音节程度副词句法功能从近代到现代基本保持一致,大都可用在表差比的"比"字句中。(本文来源于《人文丛刊》期刊2009年00期)

马碧[4](2004)在《汉语“更”类副词的历时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汉语中,“更”一般用作比较,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汉语中与它用法相当的还有“愈”、“益”、“加”、“更加”等,我们把这一类词称作“更”类副词。许多学者对这类副词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副词有过探讨,但是没有对整个这类副词从汉语史的角度做专题研究。本文较全面地考察了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更”类副词的使用情况,通过描写每个副词的产生和发展,探究了它的生成机制,并初步解释了它发展演变的原因。全文主体内容包括叁部分: 第一部分 “更”类副词的产生和演变 该部分较为详细地考察了汉语各个历史时期“更”类副词的使用情况。通过描写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在统计它们的使用频率并分析其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更”类副词核心词的演变。 第二部分 “更”类副词的生成机制 该部分运用普通语言学理论,在分析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得出“更”类副词的生成机制:“更”类单音副词是在处于状语的句法位置上、由“改变”实词义虚化而来的,有着相同的生成模式。“更”类复音副词的形成是在单音副词的基础上通过同义复用、词汇粘合、重迭、附加等途径实现的。 第叁部分 “更”类副词的演变原因 我们认为,同形者自汰(独形化)和异形者更换(大众化)是“更”类副词形体变化的原因;语言的求新原则、经济原则和明确原则则导致了“更”类副词核心词的演变。(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更类副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汉语中,“更”类副词是指“更”、“更加”、“越”、“越发”等。它们的意义和用法相当,都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对“更”类副词本体的研究,目前已经存在很多,是研究的重点;其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还在逐步发展中,在日渐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相关“更”类副词进行调查研究,详细分析留学生关于“更”类副词的偏误情况,并采用统计分、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出偏误类型,探究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更”类副词对外汉语教学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对“更”类副词的偏误分析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探讨,丰富“更”类副词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为“更”类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可行性帮助。全文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部分:一、绪论:简析了现代汉语“更”类副词的选题缘由和研究价值,从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两个方面简述了“更”类副词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二、基于语料库的“更”类副词的偏误分析。这一部分首先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针对“更”类副词的使用情况考察后,再对“更”类副词的偏误情况进行统计,最后对“更”类副词的偏误进行了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的分类统计和详细分析。叁、留学生“更”类副词偏误产生的原因。这一部分具体地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学习策略的影响、教材和工具书的误导、教师教学的影响几个方面分析了“更”类副词的偏误产生原因。四、“更”类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这部分从教学和学习方面对“更”类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并以“更”为例设计了“更”类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案。结语:总结了“更”类副词偏误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更类副词论文参考文献

[1].杨振华.汉语史中“更”类程度副词历时更替的原因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陈佳.“更”类副词的偏误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3].高育花.汉语“更”类双音节程度副词发展演变概述[J].人文丛刊.2009

[4].马碧.汉语“更”类副词的历时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

标签:;  ;  ;  ;  

更类副词论文-杨振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