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介质理论论文_孙楠楠,施展,丁琪,许伟伟,沈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效介质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介质,理论,砂岩,应力,本体,岩石,对称。

有效介质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孙楠楠,施展,丁琪,许伟伟,沈洋[1](2019)在《基于有效介质理论的物理性能计算模型的软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改进的有效介质理论的基础上采用C++/Qt混合编程,设计并开发出一套复合材料物理性能模拟计算软件—Composite Studio.该软件通过格林函数对本构方程进行求解,计算体积分数、颗粒长径比、取向分布、宏观位向对复合材料有效性能的影响.目前软件开发了弹性模量和介电常数两个模块,提供了友好的人机界面,能够构建多个显微结构参数的大量组合,对结果进行作图分析.该软件可以作为一种通用的计算软件,用作高性能复合材料的材料设计.(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翟波,黄晓玉[2](2018)在《含气泡粒子辐射特性的有效介质理论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离散偶极近似法和Bruggeman有效介质理论分别计算了气泡个数为49、99、149、199、249和299的含气泡粒子的辐射特性参数.比较分析后发现:对于衰减因子、吸收因子和散射因子,在气泡数目小于一定值时,有效介质理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反之适用性较差;对于单次散射反照率和非对称因子,有效介质理论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同时证明了Michael教授关于有效介质理论对含气泡粒子适用性推测的片面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程园新,韩楠楠,丁恩杰,赵端,王昕[3](2017)在《基于有效介质理论的煤岩界面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目前依靠人工进行煤岩界面识别存在的问题,研究煤岩界面的自动识别技术,依据煤岩介电特性的差异,利用Bruggeman有效介质理论,建立基于煤含量检测的煤岩分界模型,并以煤岩混合介质粉末为例,进行试验验证。通过模拟煤含量实时变化的煤岩混合介质,实时地获得煤岩混合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利用上述模型进行混合物煤含量的计算,并与阈值进行比较,判定采煤机截割状态。测试结果表明:在0.01~30 MHz的检测频率内,煤岩混合介质的煤含量均能通过此方法计算得到,在0.5~30 MHz内,理论煤含量与实际煤含量的相对误差较小,平均可控制在2.60%以下。该模型的计算结果均可以较准确地识别煤岩界面,为实现井下无人化开采提供一种新的煤岩识别方法。(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7年10期)

唐晓敏,宋延杰,刘玥,王超,于宝[4](2016)在《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在复杂泥质砂岩中应用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泥质砂岩储层的饱和度评价一直是测井解释领域亟待解决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基于并联导电理论和阿尔奇公式建立的导电模型扩展性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类模型扩展描述孔隙结构更复杂的高泥高钙砂岩储层的导电规律,而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能很好地描述复杂泥质砂岩储层导电规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深入研究.首先针对纯砂岩,使用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建立纯砂岩有效介质对称导电模型,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表明纯砂岩有效介质对称导电模型优于阿尔奇方程,不但可以描述纯砂岩阿尔奇规律,而且可以描述纯砂岩非阿尔奇规律,并且满足当孔隙度等于1时地层因素等于1,以及当含水饱和度等于1时电阻增大系数等于1的物理约束,可更好地描述纯砂岩导电规律.其次,针对分散泥质砂岩,使用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建立泥质砂岩有效介质对称导电模型,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表明,泥质砂岩有效介质对称导电模型优于泥质电阻率模型和双电层模型,不需要采用经验拟合就能完整地描述饱含水分散泥质砂岩的电导率与地层水电导率之间曲线和直线关系,模型预测的粘土含量和粘土电导率变化对岩石导电规律的影响与理论认识相符,可更好地描述分散泥质砂岩导电规律.第叁,针对两组分混合介质,使用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并联导电理论、串联导电理论,分别建立了有效介质对称导电方程、并联导电方程、串联导电方程,理论比较表明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与并联导电理论和串联导电理论均不等价,即当两种组分混合介质遵循并联或串联导电规律时,混合介质的导电规律不能用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描述.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能够描述骨架和水以及粘土均为连续项的岩石导电规律.它通过引入渗滤指数和渗滤速率几何参数来描述各种组份的连通性、表面的粗糙度、形状、润湿性等对岩石导电性的影响,因此,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的适用性更广,可用于描述孔隙结构更复杂的高泥高钙砂岩储层的导电规律.(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6年04期)

王刚,魏高升,黄平瑞,刘育松,谢珊珊[5](2016)在《改进的新有效介质理论模型分析多孔绝热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的有效介质理论基础上,通过考虑辐射换热以及温度、压力等状态参数的影响,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从而适用于分析多孔绝热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硬硅钙石型硅酸钙材料被用来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通过理论模型与试验测量值的对比,证明了该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新有效介质理论分析不同密度,不同温度下多孔绝热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均具有较高的精度,此时硬硅钙石型硅酸钙的km(假定为均匀介质的导热系数)值为0.24,但采用同样的km值分析不同压力下多孔绝热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时模型预测值要偏高,说明这时的km不应采用固定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陈西良,朱智勇[6](2014)在《利用反向有效介质理论研究CB/HDPE复合导电体系太赫兹波段的介电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熔融共混然后压片的方法将碳黑(CB)颗粒分散在对太赫兹光透明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基体中,采用太赫兹时域光谱装置测量了该体系的介电信息,首次尝试采用反向有效介质理论,在CB浓度固定、只改变去极化因子的情况下,提取了CB颗粒在该波段的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折射率和吸收系数等信息.研究发现,从不同浓度的复合体系中提取的数据吻合较好,结合直流电导率测量结果发现去极化因子与体系内部颗粒的浓度和存在状态紧密相关,在逾渗阈值处去极化因子显着降低.采用偶极子弛豫模型对提取的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CB颗粒的弛豫时间、弛豫强度和电导率等信息.(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洪亮,刘雄志,杨兆平,郭维华,方光建[7](2014)在《对多孔介质双重有效应力理论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李传亮先生提出的双重有效应力理论认为,受挤压的多孔介质承受两种应力,即本体有效应力和结构有效应力,二者分别决定多孔介质的本体变形和结构变形。针对上述理论,采用力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多孔介质变形的机理。结果表明,多孔介质的本体变形实质为弹性变形,它并不取决于本体有效应力,而取决于外加应力、粒间接触应力、流体压力的大小及其分布;多孔介质的结构变形并不取决于结构有效应力,而取决于外加应力、粒间接触应力、流体压力、粒间摩擦应力、粒间黏着应力的大小及其分布。显然,"双重有效应力"的作用被夸大了。(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4年06期)

宋延杰,杨汁,刘兴周,胡凯,唐晓敏[8](2014)在《基于有效介质与等效岩石元素理论的特低渗透率储层饱和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水洼陷沙叁段储层属于特低渗透率储层,具有含泥质、微孔隙发育、束缚水饱和度较高、孔隙结构复杂的特征。建立该区块饱和度模型时应考虑这些因素对岩石导电性的影响。将含泥特低渗透储层等效成孔隙大小和形状及所含流体性质和含量不变的纯岩石,利用等效岩石元素理论描述孔腔和喉道比对岩石导电性的影响,利用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描述孔隙结构对岩石导电性的影响,分别建立等效纯岩石的导电方程,并联立求解得出等效混合流体介质电导率表达式;再利用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描述泥质附加导电对岩石导电性的影响,将求得的等效混合流体介质电导率代入该方程中,从而建立基于等效岩石元素理论和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的含泥特低渗透储层导电模型。利用清水洼陷沙叁段储层的岩电实验测量数据对该模型进行精度分析,测量岩样电导率值与计算电导率值平均相对误差很小,说明提出的模型能很好地描述特低渗透储层岩石的导电规律。利用建立的模型及确定的模型参数值处理了清水洼陷沙叁段储层实际井资料,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适用于清水洼陷沙叁段特低渗透泥质砂岩储层评价。(本文来源于《测井技术》期刊2014年05期)

张小林,黄印博,饶瑞中[9](2014)在《有效介质理论对致密内混合粒子光散射适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法和Bruggeman有效介质理论,研究了含有黑碳和硫酸盐两种成分的内混合致密气溶胶粒子在尺度参数变化范围为0.1~25时的光学特性,并通过分析比较两种算法计算光学特性的差别研究了有效介质理论对致密内混合粒子光散射的适用性。对单分散系,有效介质理论在瑞利散射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较好地被用来近似计算内混合粒子的消光、吸收、散射、后向散射效率因子、不对称因子、消光后向散射比和单次散射反照率,相对偏差皆在7%以内;而有效介质理论在米散射区的适用性较差,相对偏差最大可分别达到25%、88%、66%、5 000%、42%、1 100%和47%,但当内混合体所含的内核较小(体积比1%以内)时仍可以近似使用。在粒子尺度参数大于4时,有效介质理论基本上会低估散射效率因子,却会高估吸收效率因子和不对称因子。而对多分散系,有效介质理论能近似用来计算各光学参量,相对偏差在9%以内。(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4年05期)

田媛[10](2014)在《地质文献《利用有效介质理论分析走滑断层的成长》的翻译及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基于构造地质类学术文献‘'Analysis of the growth of strike-slip faults using effective medium theory"的翻译实践,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回顾总结。翻译原文选自《构造地质学杂志》,主要从断层滑动导致断层带规模扩大的角度,阐明断层的成长过程。原文将位于走滑断层阶步和内部破碎带处复杂的断裂几何模型理想化,运用有效介质模型,研究与断层作用相关的断裂对断层周围的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原文是典型的科技文体,大量使用长难句、专业术语、被动语态和名词化结构,这是该文体的整体特点。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跨学科专业知识让整个翻译过程充满挑战。本文是在翻译写作学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运用“感知-运思-表述-检视”的翻译写作思维模式,全面指导翻译的整个过程。(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4-04-01)

有效介质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离散偶极近似法和Bruggeman有效介质理论分别计算了气泡个数为49、99、149、199、249和299的含气泡粒子的辐射特性参数.比较分析后发现:对于衰减因子、吸收因子和散射因子,在气泡数目小于一定值时,有效介质理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反之适用性较差;对于单次散射反照率和非对称因子,有效介质理论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同时证明了Michael教授关于有效介质理论对含气泡粒子适用性推测的片面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效介质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孙楠楠,施展,丁琪,许伟伟,沈洋.基于有效介质理论的物理性能计算模型的软件实现[J].物理学报.2019

[2].翟波,黄晓玉.含气泡粒子辐射特性的有效介质理论适用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程园新,韩楠楠,丁恩杰,赵端,王昕.基于有效介质理论的煤岩界面识别方法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7

[4].唐晓敏,宋延杰,刘玥,王超,于宝.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在复杂泥质砂岩中应用基础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

[5].王刚,魏高升,黄平瑞,刘育松,谢珊珊.改进的新有效介质理论模型分析多孔绝热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

[6].陈西良,朱智勇.利用反向有效介质理论研究CB/HDPE复合导电体系太赫兹波段的介电性质[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4

[7].洪亮,刘雄志,杨兆平,郭维华,方光建.对多孔介质双重有效应力理论的讨论[J].新疆石油地质.2014

[8].宋延杰,杨汁,刘兴周,胡凯,唐晓敏.基于有效介质与等效岩石元素理论的特低渗透率储层饱和度模型[J].测井技术.2014

[9].张小林,黄印博,饶瑞中.有效介质理论对致密内混合粒子光散射适用性[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4

[10].田媛.地质文献《利用有效介质理论分析走滑断层的成长》的翻译及评述[D].厦门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岩石物理等效模型(a)低介电常数和(b)高介电常数的...一1有效介质近似理论模型微分有效介质理论岩石物理建模技...3 有效介质理论模型Levy 模型采用了体平均质量密度模型的有效介

标签:;  ;  ;  ;  ;  ;  ;  

有效介质理论论文_孙楠楠,施展,丁琪,许伟伟,沈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