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论文和设计-李祥志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电子元件的散热器,其包含一壳体、一风扇及一导热条。壳体具有一内部空间及一侧壁,且壳体的侧壁内成形有一通道以供冷却液流动,通道的两端于侧壁的外壁面分别形成有一冷却液入口及一冷却液出口,由此冷却液流过壳体时,也会一并将壳体的热量带走。导热条贴靠于壳体,且同时延伸至欲降温的电子元件,导热条为中空管状以供冷却液流动。本实用新型由此可有效将电子元件的热量带到壳体,并且除了风扇通过空气流动来带走壳体的热量外,还可通过壳体侧壁内的冷却液来辅助降温,因此可大幅提升散热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含:一壳体,其具有一侧壁及一内部空间,该侧壁包括相对的一内壁面及一外壁面,该侧壁的该内壁面相邻于该内部空间,该内壁面及该外壁面之间形成有一通道,以供冷却液流动,该通道的两端于该侧壁的该外壁面分别形成有一冷却液入口及一冷却液出口;一风扇,其设于该内部空间;以及一导热条,其贴靠于该壳体。

设计方案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含:

一壳体,其具有一侧壁及一内部空间,该侧壁包括相对的一内壁面及一外壁面,该侧壁的该内壁面相邻于该内部空间,该内壁面及该外壁面之间形成有一通道,以供冷却液流动,该通道的两端于该侧壁的该外壁面分别形成有一冷却液入口及一冷却液出口;

一风扇,其设于该内部空间;以及

一导热条,其贴靠于该壳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壳体进一步包含:

一风扇外壳,其包含有一底板及该侧壁,该风扇及该侧壁设于该底板的一侧面,该侧壁沿着该底板的周缘延伸;以及

一盖体,其设于该侧壁,该盖体包括一进风口,且该盖体、该侧壁及该底板共同围绕形成该内部空间及一出风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风扇外壳的该侧壁为U型,该出风口位于该U型侧壁的两端之间,该冷却液入口及该冷却液出口分别位于该U型侧壁的两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通道于该侧壁朝向该盖体的一侧对外相通而形成有一开口,该盖体盖设封闭该开口。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壳体进一步包含有两个接口管,该两个接口管设于该侧壁的该外壁面,且分别环绕于该冷却液入口的周缘及该冷却液出口的周缘。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及该导热条均为金属材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热条焊接固定于该壳体。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热条为一环状的中空管体以供冷却液循环流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热条于该壳体上环绕延伸,且从该风扇的轴向视之,该导热条围绕该风扇。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子元件的风扇散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有许多电子元件使用时会散发高热,例如中央处理器(CPU)或显示卡等等,因此该等电子元件需要配合散热器使用来降低温度。

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一种散热器是利用风扇及导热条来进行散热。请参阅图7所示,具体来说该种散热器包含一风扇外壳91、一盖体92、一风扇93及一导热条94。盖体92盖设于风扇外壳91,且盖体92及风扇外壳91包覆形成一出风口95,盖体92贯穿形成有一进风口96。风扇93设于风扇外壳91,且对应于盖体92的进风口96处。导热条94为一实心的长条状物体,导热条94的一端贴靠于盖体92或风扇外壳91的外壁面,另一端则延伸至欲降温散热的电子元件。

使用时,导热条94将高温传递至传递到风扇外壳91或盖体92。风扇93转动后会轴向地将空气从盖体92的进风口96抽入风扇外壳91中,幷再径向地从出风口95推出。而空气通过盖体92及风扇外壳91而流出的过程中也会连带将高温一幷带出。

然而,前述现有技术的散热器的缺点在于,仅通过风扇通过气体流动来散热,其散热效果仍不足。因此,现有技术的散热器实有待加以改良。

发明内容

有鉴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其可通过冷却液的流动来大幅加强散热的效果。

为达到上述的创作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散热器,其中包含一壳体、一风扇及一导热条。该壳体具有一侧壁及一内部空间,该侧壁包括相对的一内壁面及一外壁面。该侧壁的该内壁面相邻于该内部空间,该内壁面及该外壁面之间形成有一通道,以供冷却液流动,该通道的两端于该侧壁的该外壁面分别形成有一冷却液入口及一冷却液出口。该风扇设于该内部空间。该导热条贴靠于该壳体。

进一步而言,其中该壳体进一步包含:一风扇外壳,其包含有一底板及该侧壁;该风扇及该侧壁设于该底板的一侧面,该侧壁沿着该底板的周缘延伸;一盖体,其设于该侧壁,该盖体包括一进风口,且该盖体、该侧壁及该底板共同围绕形成该内部空间及一出风口。

进一步而言,其中该风扇外壳的该侧壁为U型,该出风口位于该U型侧壁的两端之间,该冷却液入口及该冷却液出口分别位于该U型侧壁的两端。

进一步而言,其中该通道于该侧壁朝向该盖体的一侧对外相通而形成有一开口,该盖体盖设封闭该开口。

进一步而言,其中该壳体进一步包含有两个接口管,该两个接口管设于该侧壁的该外壁面,且分别环绕于该冷却液入口的周缘及该冷却液出口的周缘。

进一步而言,其中该壳体及该导热条均为金属材质。

进一步而言,其中该导热条焊接固定于该壳体。

进一步而言,其中该导热条为一环状的中空管体以供冷却液循环流动。通过将导热条设计成环状,因此热量可于电子元件及本创作间循环流动,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单一方向的热量传递,本创作的散热效果更佳。

进一步而言,其中该导热条于该壳体上环绕延伸,且从该风扇的轴向视之,该导热条围绕该风扇。由此可增大导热条与壳体的接触面积,进而加强热传递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壳体的侧壁内成形有一通道,因此可将冷却液填入通道内,使冷却液在壳体的侧壁内流动,而冷却液经由冷却液入口及冷却液出口而流过壳体时,也会一幷将壳体的热量带走。本实用新型由此除了风扇通过空气流动来带走壳体的热量外,更可通过壳体侧壁内的冷却液来辅助降温,因此可大幅提升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元件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通道的上视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导热条的上视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后视剖面分解图。

图7为现有技术的散热器的立体外观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壳体

11风扇外壳

111底板

112侧壁

1121内壁面

1122外壁面

113接口管

114通道

115冷却液入口

116冷却液出口

12盖体

13出风口

14进风口

15内部空间

20风扇

30导热条

112A侧壁

114A通道

117A开口

12A盖体

91风扇外壳

92盖体

93风扇

94导热条

95出风口

96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创作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包含一壳体10、一风扇20及一导热条30。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所示,前述的壳体10包含一风扇外壳11及一盖体12。风扇外壳11进一步包含一底板111、一侧壁112及两接口管113。

侧壁112设于底板111的顶面,且沿着底板111的周缘延伸,侧壁112包括相对的一内壁面1121及一外壁面1122。在本实施例中,侧壁112为U型,但不以此为限,亦可为其他形状。

侧壁112的内壁面1121及外壁面1122之间形成有一通道114,该通道114延伸至该U型侧壁112的两端,且通道114的两端于侧壁112的外壁面1122分别形成有一冷却液入口115及一冷却液出口116(如图4所示)。因此,冷却液可从冷却液入口115进入通道114内,并且从侧壁112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再从冷却液出口116排出,借以带走侧壁112的热量。

两接口管113均设于侧壁112的外壁面1122,且分别环绕于冷却液入口115的周缘及冷却液出口116的周缘。接口管113用以与管体连接,借以方便其他管体与通道114相连通。

盖体12盖设于侧壁112的顶侧,且盖体12的底面、侧壁112的内壁面1121及底板111的顶面共同围绕形成一内部空间15及一出风口13。出风口13位于U型侧壁112的两端之间。此外,盖体12上下贯穿成形有一进风口14。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为易导热的金属材质,但不以此为限。

前述的风扇20设于壳体10内,且具体来说设于风扇外壳11的底板111的顶面,幷位于盖体12的进风口14的下方。

请参阅图2、图3及图5所示,前述的导热条30贴靠于壳体10的外表面,且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条30贴靠于盖体12的顶面,但不以此为限,亦可贴靠于底板111的底面或侧壁112的外壁面112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条30为易导热的金属材质,且是以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壳体10,但均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条30为一环状的中空管体以供冷却液于其中循环流动。此处的环状并非特指圆形,而包含了各种不规则的几何形状,但仅要是换绕成一圈而可让冷却液于其中循环流动即可。导热条30的一部分于盖体12的顶面上环绕延伸,且从盖体12的上方(风扇20的轴向)视之,导热条30围绕风扇20,借以确保导热条30与壳体10有足够的接触面积来强化导热效果。

请参阅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导热条30相对于壳体10的另一端贴靠于欲降温散热的电子元件。导热条30内填充有冷却液,且可配合一泵浦使冷却液于环状的导热条30内循环流动。由此循环流动的冷却液可将电子元件的热量带到壳体10,并且经过壳体10而降温后的冷却液再流动回电子元件,如此一来便会不断有降温冷却的冷却液流经电子元件处,如此以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电子元件的热量被带到壳体10后,壳体10内的风扇20转动而从风扇20的轴向将空气吸入盖体12的进风口14,并且之后经过壳体10而从风扇20的径向地从壳体10的出风口13排出。此空气流通的过程中,会持续带走壳体10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功效。

请参阅图4所示,除此之外,壳体10的两个接口管113亦可连接一管体,幷再搭配泵浦及冷却液,便可使冷却液于该管体及壳体10的侧壁112的通道114内循环流动。或者是,壳体10的两个接口管113亦可分别连接一管体,而使冷却液单向通过壳体10而不循环流动。前述两种方式都可通过冷却液的流动而将侧壁112内的热量迅速带至他处以进行散热。

壳体10上的热量通过风扇20的空气流动以及侧壁112内的冷却液流动的共同配合,而可达到较佳的散热效果。

从另一角度来看,有冷却液于其中流动的中空导热条30贴靠于壳体10,可视为一个独立的热交换器。而壳体10的侧壁112内设有通道114,并且通道114内设有冷却液流动,也可视为一个独立的热交换器。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热交换器的结合,让整体散热能力更有效率。本实用新型由此达到有效提升散热效率的创作目的。

请参阅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的进风口14位于风扇20的轴向上,也就是位于盖体12上,而壳体10的出风口13位于风扇20的径向上,也就是位于壳体10的一侧面。但两者亦可颠倒过来,也就是让出风口13设于盖体12上,而进风口14设于壳体10的一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条30是中空管状以供冷却液于其中流动,但不以此为限,导热条30亦可是易导热材质的实心柱体,如此同样具有将热量带到壳体10的功能。而本实用新型仍可通过风扇20及壳体10的侧壁112内的冷却液的共同配合来提升散热的功效。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的侧壁112的通道114除两端的出入口之外,为一埋藏在侧壁112内的封闭通道114。但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6所示,该通道114A亦可于侧壁112A朝向盖体12A的一侧对外相通而形成有一上方开口117A,而再通过盖体12A盖设封闭该开口117A,使该通道114A保持封闭(除两端的出入口之外)。如此的上方开口设计更是方便于侧壁112A上形成该通道114A,进而方便制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由风扇外壳11及盖体12结合而成,但不以此为限,壳体10亦可为一体成形或其他方式组合而成,只要壳体10的侧壁112内成形有通道114并且具有一冷却液入口115及一冷却液出口116以供冷却液流动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公开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设计图

散热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9884.5

申请日:2019-01-0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TW

国家/省市:71(台湾)

授权编号:CN209517845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H05K 7/20

专利分类号:H05K7/20

范畴分类:39D;

申请人: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中国台湾台北市

发明人:李祥志

第一发明人:李祥志

当前权利人: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聂慧荃;郑特强

代理机构:72003

代理机构编号: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TW107202823

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散热器论文和设计-李祥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