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靖:论《孟子》成语格言中的儒家文化精神论文

周子靖:论《孟子》成语格言中的儒家文化精神论文

摘要:作为《论语》之后的又一部经学巨著,《孟子》中蕴藏着无比丰硕的儒学思想宝藏。那些广布于全书、不计其数的成语和格言无疑就是留给人们的一扇得以探求儒家文化的窗口。这些珍贵的语料凝练了儒家关于生活、处世、从政等几个核心方面的精神瑰宝,可谓衣被后世、文泽千古。

关键词:《孟子》;成语格言;儒家文化

《孟子》全书共七篇,三万五千多字,其间包罗二百余条成语格言,很多为后世所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这些语料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扩充了儒学思想、丰富了中华文化,并筑建了民族品格。

存放库上层轮对可直接用天车吊取。下层轮对吊取时,用压缩空气将气缸活塞杆推出2m距离或用手推动小车,小车两侧的滚轮在轨道梁上滚动,将小车从原位置移开,小车移开的空间最大可达2.4m,足以取出下层轮对。

一、统治之道——发政施仁乃王业肇端

仁学思想是先秦儒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中有相当多数量与政治主题相关的成语格言,例如:发政施仁、不违农时、饿莩遍野、仰事俯畜、以德服人、民事不缓等。由这些丰富的语料,后世得以窥探其具体仁政主张。

(一) 以民为本、重视民生

如将君王、社稷、百姓三者同置于孟子面前让其排序,孟子会秉持“民为贵”[1]258,视百姓为首位。在中国古代传统农耕社会,百姓的饥寒温饱同自然气候、赋税徭役政策息息相关。天意难测,乃人力所不能及,但税役由统治者制定,属人为可控范畴。孟子体恤百姓生存不易、洞悉民间疾苦,常游说各诸侯王,劝诫他们重民生、惜民力。

其一,使民养生丧死皆无憾。无论年成好坏,百姓皆能仰事父母、俯畜妻儿,遇生老病死四件大事可保障充足的物资妥善安置。这就要求统治者不违农时、使民以时。一方面,不因徭役耽误百姓耕种、不以重赋克扣民众生计,平衡好民生与税役二者关系。另一方面,杜绝奢侈。若上层统治者穷奢极侈,民间却出现涂有饿莩的惨象,乃是率兽食人的暴行。

再者,将心比心、真诚互信也尤其重要。“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1]142

(二) 与民同乐、推恩于民

首先,“与民同乐”在《孟子》中多次出现。孟子劝诫国君关注民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状态。君主可以追求享乐,但不是独自放纵游乐,而是与民同甘共乐的“贤者之乐”。对此,孟子提出“独乐不若与人乐”“少乐不若与众乐”的观点。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275描绘的便是这种美好景象。

其次,由己及人、推恩于民。假如君主将对天地万物的恻隐之心用来施爱百姓,就足够保四海、卫家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12是对推己及人的最佳诠释。在孟子看来,古代圣贤之所以功业非凡,正是善推其所为的缘故。做到这一点,治理天下易如反掌。

目前,我国正处于实体经济下降和金融风险上升的阶段。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国,2018年中国和美国的贸易战争越来越激烈,导致我国一些依靠出口到美国的企业经济严重下滑。实体企业经营困难,偿债的能力下降,违约的可能性加大,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放贷给企业的资金不能按期收回,贷款的坏账率加大。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处于低迷阶段,广大投资者情绪不稳定,并且对互联网投资理财资金回报率也开始持怀疑态度,加大了理财平台的经营压力。

(三) 尊贤任能、和睦君臣

其一,规矩方圆。日常生活中做人行事需要参考准则,规矩乃方圆之至,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欲画方圆得借助圆规直尺,欲行仁政效法尧舜之道即可。规矩方圆成为后世榜样与垂范的代名词。

Application of Stochastic Subspace Identification for modal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s

其二,优待鳏寡孤独弱势人群。《梁惠王章句下》中孟子告诉齐宣王从前文王行仁政必先惠及鳏寡孤独。《诗经》亦有:“哿矣富人,哀此茕独。”[2]204孟子期待君行仁政,保证黎民“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1]13。少有所依、老有所养,为那个时代饱经风霜的百姓带去福祉,济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四)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战国中期,各诸侯国为开疆拓土,实现雄霸天下的大业竞相发动战争。在以战取胜的浓厚观念下,孟子劝说各国诸侯莫“以力”争霸,要“以德”王天下。《公孙丑章句上》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1]55他在同诸多国君的交谈中都反复强调仁者无敌。君王如果发政施仁,既能团结国内臣民,又可使邻国百姓“引领而望”。一旦双方交战,施行仁政之国无需拥有坚甲利兵,敌方百姓便会如“水之就下”“兽之走圹”般携老扶幼、箪食壶浆地投奔过来,他们无比希望成为仁君的国民,视此举犹解民倒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政以仁德将积聚人心,占据人和之利定无往不胜。相反,妄图以暴力手段征服天下、实现王业,无异于是缘木求鱼,不但事与愿违还会招致祸患,乃削弱国力、劳民伤财的自取亡败之举。

由表 2可知,当标准物质在1~5000 ng·L-1的质量浓度范围内时,采用该检测方法得到的3种合成麝香的峰面积比与相应的实际浓度比的相关系数都在0.996以上,二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可据此相关方程来计算样品中目标分析物的浓度。HHCB、AHTN和MK的检出限分别为0.02、0.03 和 0.03 ng·L-1,其回收率分别为(114%±15%)、(107%±11%)和(90%±17%),由此可知,3种合成麝香的检出限较低且回收率均较高,实验结果可信度较高。

二、修身之策——仁义礼智为君子品格

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孟子》一书不乏涉及君子处事、修身、品格、为政等各方面的成语格言,典型代表有:古之君子,过而能改;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仁义礼智等。

波爱修没有怀疑意志自由。由希腊哲学所举扬的理性如果完全沦为神意之下的附庸,这一立场对这位深具古典素养的贵族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为要是天性中缺乏了意志自由,那也就谈不上什么理性的心灵了。”同时,作为接受了基督宗教的个体,意志若不自由,那将产生严重的道德困境。如果没有自由意志,那按意志的作为来惩恶扬善就变得徒劳了。因为好人和坏人都不是随意而动,而是受特定目的引导下的某种必然性的驱使。那样也就无所谓恶性和德行了,而且,更为糟糕的是:由于万有秩序均源自神佑,所以我们的恶性也顺理成章地要归结于善物的造主。根据前面关于至善的讨论,这是不可能的。

(一) 义——浩然之气、舍生取义

品格与气魄是孟子极为看重的核心。浩然正气,是一种顶天立地、刚正不阿的品格;舍生取义,是一种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气魄。二者同时加诸己身,就不难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105。

一方面,孟子眼中的浩然之气是种至大至刚、集义而生,充塞于广阔天地间的正能量。人欲求得此,必长久坚持行正义之事,经年累月聚集可成,成之可助人身兼大任不惧缩,耳闻杂辞心无慌乱。另一方面,当君子面临生命与道义的两难选择时,孟子舍生取义的衡量标准显得光辉而残酷。求生是人性使然,取义乃品性所驱。生而为人,生命至高无上;身为君子,道义重于生命。士可杀不可辱就是这种信念的完美践行。

(二) 智——省身自察、反求诸己

《论语》载:“君子求诸人,小人求诸己。”[4]187孟子进一步阐释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1]125,强调君子行事不怨天,不尤人,结果不尽如人意则反躬自省。孟子经常引用《大雅·文王》中“永言配命,自求多福”[3]261证明这一点。同时告诉人们要乘势而行、顺天而为。君子的行为选择要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发展大势,正可谓“祸福无不自己求之”[1]56。自省,体现出君子谦逊的态度,又蕴含深刻的智慧。鼓励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正是儒学实用而入世的典型体现。

(三) 礼——君子从政、任由其道

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是君子当仁不让的使命。孔子孟子分别在著作里论及此。虽然做官重要,但君子却不得轻易做官,需根据情况而定,由《论语》《孟子》中的成语可见一斑。

第一,天下有道与无道。《论语·卫灵公》载:“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率先提出君子是否出仕要由国家政治生态决定:政治清明,为官。国政昏暗,归隐。孟子秉承此意,《尽心章句下》载:“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1]251

《公孙丑章句上》提到实行仁政的一项举措为:贵德尊士。君王应该以德为贵,尊敬士子,安排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如此一来,“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1]57。聚天下英才于国之朝野,可增强国力、消除内患。

2.1.2 多数学生的课余生活还不够充实、丰富 调查表明,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课外活动的学生不多且群体相对固定,较多学生成为旁观者。理工科学生由于课业负担相对较重,课余时间较少,多数学生每天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教室—宿舍—食堂,课余文化生活单一。自主学习时间偏少,部分学生锻炼身体不积极,近四成学生每天用于锻炼身体、做有氧运动的时间不足1 h。

人的本性究竟是善是恶,诸子百家对此各抒己见,孟子相信人性本善。在《告子章句上》中孟子以“牛山草木”的故事类比人性中善恶的滋长消亡。曾经牛山草木丰美茂盛,然而因为人们夜以继日地砍伐,不久后变成了光秃秃孤寂一片。人的善心也是如此,性灵中的善若得以滋养,便可生发成长;若反复被消灭,自然也就荡然无存焉[5]。孟子相信人生而兼具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四心犹如人之四肢,人人皆备。世人能做的是保护性灵之善,阻断人性之恶,不失其本心。孟子对“赤子之心”推崇备至,“赤子”即婴儿象征人心淳良,永葆热情活力。

(四) 仁——敬之爱之、与人为善

《孟子》中不仅仅有儒家文化中修身、治国这两个重心,还涵盖诸多反映儒家其它精神的语料,涉及深广,包括人性、历史、生活、教育几大纵向。

三、世事之理——凝炼智慧的哲理升华

君子要心怀仁爱并贯彻至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例如《离娄章句下》载:“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152君子居仁由义、彬彬有礼,自然博得众人喜爱。同时要坚持与人为善,改正自己的缺点、吸取他人的长处就是与人为善。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曾举出君子行事的反例,即伯夷和柳下惠两人,认为二者一个气量狭小,另一个有失庄重,君子不要去效仿。

(一) 赤子之心——谈性灵

第二,合乎礼仪、经由正道。孟子主张君子“仕由其道”,通过合理道路找官做。如果渠道不合礼,即使如愿以偿也令人羞耻。他甚至生动形象地将“不由其道”得官比喻为男女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私下逾墙相会,视其为“转穴隙之类也”[1]107行径。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入院后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常规的疾病讲解和教育,阐述盆底肌的保护和康复方法。嘱咐患者在产后一个月内加强自身休息,不要过度劳累,禁止盆浴,产后两个月才可以进行性生活等注意事项,同时告知患者在产后要避免负重、久坐等情况,减少其产后腹压。并且对产妇的饮食、生活习惯进行指导,劝其多食水果、蔬菜的绿色食物,禁止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时也禁止患者食用浓茶、咖啡等。

(二) 规矩方圆——论生活

处理好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统治阶层面临的重要任务。君明臣贤、上下同心,国家就政通人和、长治久安。反之,则朝纲紊乱、祸国殃民。

其二,揠苗助长。孟子与公孙丑谈论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时,讲到了宋国人揠苗助长的故事。宋人担心禾苗生长缓慢而用人力强行拔高,结果导致其枯萎死去,好心办了坏事。此成语说明遵从客观规律的重要性,良好意愿加之遵守规律才能收获完美结局。

其三,事半功倍。语出《公孙丑章句上》,孟子论述万乘之国实行仁政,取得的效果会远超以往。乘势待时是事半功倍的前提,考验行事者的眼光和智慧。由此还衍生出另一个成语:事倍功半,二词文字相同所表含义却南辕北辙。

其四,天时地利人和。大概是孟子时代广泛流传的成语,《荀子·霸王》亦得以见之。不过孟子将天、地、人三者的权重重新排序:人和为上、地利居中、天时处下。战争中取胜的关键在于占据人和,人心所聚,莫之能御。仁德爱民的君主或者不战,战则必胜。

(三) 讲史评人——圣王不作与集大成者

讲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孟子》中很常见,由此衍生出不少成语,间接反映了儒家史学观念。

首先,圣王不作的历史背景。在孟子看来,他所身处的是一个圣王不作、邪说暴行恣肆横生的时代。出于深重的忧患意识,他不得以通过论辩形式驳斥异端和谬论,以此矫正世道人心,重回尧舜时代的清平和乐。圣王复起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扫除蛊惑人心的错误言论、净化世风,而后三王之业才有望继承。

其次,金声玉振、出类拔萃的孔圣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被称为圣人,这样的评价最初来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曰:“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1]48孟子对孔子的学问、德行、功绩给予全方位的高度评价。《万章章句下》中又冠之以“集大成者”的称号,集大成者拥有金声玉振般的压轴作用,不只“自生民以来”甚至千百年后都再难复制。

最后,春秋无义战。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旨在增强军事实力称霸天下四方。由此应运而生出无数名震一时的诸侯,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霸业的建立,离不开战争手段作为后盾。孟子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天下的战争无非是国与国间无休止的征伐,没有正义性可言,劳民伤财而又无法践行道义,遂不值得提倡。

记得科学第二单元考试后,老师抱着试卷报分数,她从90分往高报。当老师报到“金煊棋95分”时,我有些开心,心里想:我一定在95分以上了。

(四) 言教育之道、话读书之法

作为四书之一,《孟子》为儒家教育思想贡献了宝贵的财富。孟子提出君子有三样乐趣: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从古至今教育都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因高尚而光辉,人人心向往之。教育有法,孟子也有提倡的教育之法,比如:春风化雨、成人美德、培养人才、答疑解惑以及垂范后世。若能躬身行之,可谓行“君子之教”。至于学习之法,孟子主张灵活变通,不拘泥于书本,要结合实际动脑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255展现出孟子权变的一面。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 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刘乃昌,萧涤非.中国文学名篇鉴赏·文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 杨海文.孟子文化精神的整体通观[J].学术研究,2002(2):39-43.

OntheConfucianCulturalSpiritintheIdiomsandMaximsofMencius

ZHOU Zij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1, China)

Abstract: As another masterpiece of Confucianism after TheAnalectsofConfucius,Mencius contains a rich treasure of Confucianism. The numerous idioms and maxims that are wid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book are undoubtedly a window for people to explore Confucian culture. These precious corpuses condense the spiritual treasures of Confucianism on several core aspects of life, life and politics, 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clothes and quilts of later generations.

Keywords:Mencius; idioms and maxims; Confucian culture

收稿日期:2019-01-19;

修订日期:2019-02-20

作者简介:周子靖(1995-),女,辽宁抚顺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112;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19)03-0086-03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9.03.023

(责任编辑:杨 艳 实习编辑:吴思奇)

标签:;  ;  ;  ;  ;  ;  ;  ;  ;  ;  ;  

周子靖:论《孟子》成语格言中的儒家文化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