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木姜子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生物,基因,核蛋白,核糖体,叶绿体,化学成分。
木姜子属论文文献综述
曹剑,黄志伟,崔炳华[1](2019)在《重庆市万州区木姜子属资源分布调查及开发利用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重庆市万州区木姜子属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对万州区38个乡镇(含4个国有林场)开展了木姜子属种质资源分布及种类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万州区木姜子属资源丰富,共采集到木姜子属品种11种,选定优良单株76株。分析木姜子属资源分布特点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区域木姜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强对木姜子属种质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对木姜子属种质资源引种驯化和育种创新工作;提高对木姜子属种质资源的综合开发水平。(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9年16期)
梁熙健[2](2019)在《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和核糖体编码基因的新木姜子属植物(樟科)的进化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的植物往往有复杂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所以在研究他们的基因组进化和生物地理学时往往会受到很多技术方面的阻碍。樟科植物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热带雨林的重要组成物种。全世界大约有3000多种樟科植物。但是今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单中樟科植物数量逐年增长,面临灭绝的风险,同时由于樟科植物之间缺乏关键性状特征难以辨认,对樟科植物了解甚少,给保护的研究增加了一定的困难。新木姜子属植物是樟科的一个属,全世界大概有100多种,其中有五十多种分布在中国。目前对于新木姜子属的内部亲缘关系及其在科中的进化位置的研究非常少,在总结前人的分子学研究和形态学研究基础上,我们对新木姜子属的系统进化位置进行了探索。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第一次提出利用全叶绿体基因去讨论新木姜子属的属内属间亲缘关系,在研究中一共使用16个新木姜子属植物和7个樟科其他属的植物,使用Mig-seq和下一代侧序的方法得到的全叶绿体基因、核糖体基因、蛋白编码序列和长单拷贝序列。我们用Orgasm,Geneniou,OGDraw等进行生物学分析,并构建了基于最大似然法的SH-like 系统发育树。结构数据表明N.chuii,N.sericea,N.dealbata,N,ovatifolia,N.cambodiana,N.aurata,N.chuii 在同一个分支A里面,而N.pinninervis,N.zeylanica,N.longipedicellata,N.shingningensis则被归为分支B里面。另一方面,用蛋白编码序列,长单拷贝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被证明不能成功的反映出新木姜子属属内的系统学关系,但基于全叶绿体基因与核糖体基因结合的数据可以较准确的反映出新木姜子属内系统发育关系,同时为新木姜子属是个单系类群提供了有力证据。在综合几种数据方法的使用后,正如我们的研究所证明的那样,全叶绿体基因和核糖体核蛋白编码基因的结合数据开辟了令人兴奋的前景。研究新木姜子属内系统发育对我们研究起源和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意义,并扩充了樟科的基因库。未来我们会加入更多的物种数据进行分析,新木姜子属内进化研究也有待继续完善。(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少杰,马水仙,张娜,周树娅,尹艳清[3](2013)在《两种滇产木姜子属植物中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滇产金平木姜子和红叶木姜子进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并分别研究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方法:用正丁醇分别浸提金平木姜子和红叶木姜子得到两种提取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自总黄酮的含量,同时以DPPH清除率实验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并分别绘制DPPH随浓度变化曲线进行比较。结果:金平木姜子中黄酮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为72.63%,IC50值为1.75mg/mL;红叶木姜子中黄酮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为86.67%,IC50值为1.48mg/mL。结论:金平木姜子和红叶木姜子中含较丰富的总黄酮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红叶木姜子中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高于金平木姜子。(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3年01期)
宁娜[4](2012)在《木姜子属植物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姜子属植物含有黄酮、生物碱、脂肪酸、挥发油等多种成分,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就该属植物的国内资源分布、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作一综述,为该植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肖勇,李良[5](2007)在《木姜子属挥发油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木姜子属植物的分布、挥发油成分、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木姜子属药用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了化学依据,并为评价该属植物的药用价值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07年05期)
李朗[6](2007)在《樟科新木姜子属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樟科新木姜子属植物(Neolitsea Merr.)全世界约10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是其分布的多样性中心,有45种,分布在西南、南部至东部。该属植物具有以下形态学特征:花二基数,能育雄蕊6,叶片多为离基叁出脉,簇生或簇生成轮生状,伞形花序无总梗或有极短的总梗。本研究以前人对樟科植物的系统学研究工作为基础,通过分子系统学研究和形态学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对樟科新木姜子属的系统学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新木姜子属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分子系统学研究方面,应用nrDNA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和ETS(Ex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片段序列作为樟科新木姜子属系统学研究的分子证据,对得到的叁个序列矩阵(ITS,ETS和ETS & ITS)进行MP(Maximum Parsimony)和Bayesian分析(Bayesian Inference),并认为使用Bayesian分析法对ETS & ITS联合矩阵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可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樟科新木姜子属的系统发育。形态学研究方面,通过查阅文献和对标本馆现有标本进行观察,选取30了个形态学性状进行编码,构建出形态学数据矩阵,对其进行MP分析,并最终挑选出8个形态学性状绘制在ETS & ITS Bayesian系统树上。综合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两方面的研究结果,我们确定新木姜子属为一个单系类群,它与黄肉楠属的大部分物种亲缘关系密切。同时,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花序类型可能是解决核心月桂族(“core”Laureae)系统学问题最重要的性状之一,并基于此对新木姜子属与核心月桂族其他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探讨。虽然本研究对新木姜子属内种间的系统演化关系解决并不成功,但是仍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新木姜子属可能可以划分为两个分别以球形果和椭圆、卵形果为表形特征的亚类群。(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期刊2007-01-01)
赵利琴[7](2006)在《木姜子属萜类及其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木姜子属植物的分布、萜类成分、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根据萜类成分的结构按其所属的基本骨架进行了分类整理,为木姜子属药用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了化学依据,并为评价该属植物的药用价值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06年06期)
李捷,李锡文[8](2006)在《中国樟科木姜子属植物纪要》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一新种即沧源木姜子LitseacangyuanensisJ.LietH.W.Li;一中国新纪录种白叶木姜子L.albescens(Hook.f.)D.G.Long;3个新异名:大叶木姜子L.chuniiChengvar.longipedicellataYangf.latifoliaYang归并到高山木姜子L.chuniiCheng,狭叶桂北木姜子M.subcoriaceaYangetP.H.Huangvar.stenophyllaYangetP.H.Huang归并入桂北木姜子L.subcoriaceaYangetP.H.Huang,狭叶华南木姜子L.greenmanianaAllenvar.angustifoliaYangetP.H.Huang归入华南木姜子L.greenmanianaAllen;思茅木姜子L.szemaois(H.Liou)J.LietH.W.Li作为新等级提升为种;并对秃净木姜子L.kingiiHook.f.与山鸡椒L.cubeba(Lour.)Pers.两者间的差异进行澄清,对台湾产的黄肉树应采用L.hypophaeaHayata和广西产的蜂窝木姜子应采用L.foveolaKosterm.进行了讨论。一个新名称:L.sinoglobosaJ.LietH.W.Li替代同名的L.globosaYangetP.H.Huang。(本文来源于《云南植物研究》期刊2006年02期)
陈幼竹[9](2004)在《木姜子属主要药用植物的品种品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本草考证发现,自唐朝时期以来,山鸡椒及其同属植物的果实就已经作为荜澄茄使用,以后山鸡椒逐渐取代了进口药材胡椒科荜澄茄而成为中药荜澄茄的法定品种为药典所收载。 对四川省木姜子属药用资源的初步调查研究发现,6种植物在四川省分布广泛,且疗效确切,它们是:山鸡椒Litsea cubeba(Lour.)Pets.,毛叶木姜子Litsea mollis Hemsl.,木姜子Litsea pungens Hemsl.,杨叶木姜子Litsea populifolia(Hemsl.)Gamble,钝叶木姜子Litsea veitchiana Gamble,毛豹皮樟Litsea coreana L(?)vl.var.lanuginose。 对上述6种木姜子属药用植物进行了较系统的形态学研究:包括对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的比较,总结出种间鉴别特征;采用组织透明法对叶片中油细胞的形态及分布进行研究发现,6种植物叶片油细胞的分布差异较大,种间鉴别特征显着;首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木姜子属植物果实的微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种的果皮纹饰具有明显差别,从而为种间鉴别提供了微形态学的证据。 对四川省市售荜澄茄以及贵州、湖南等地的商品药材基源鉴定显示:毛叶木姜子Litsea mollis Hemsl已经形成了荜澄茄的主流基源品种。 为了评价山鸡椒和毛叶木姜子的不同品种和品系,采用RAPD技术,从40个引物中筛选出11个特征引物,首次获得山鸡椒和毛叶木姜子以及它们的栽培品系的DNA分子指纹图谱,从分子水平上较全面地评价了各样品间的亲缘关系,从而为栽培品种的划分提供了一定的遗传学上的证据。 在上述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品种木姜子属植物 的果实和叶的挥发油含量测定,并采用GC/MS分离和鉴定各挥发油的组分,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相对含量,结果从叶油中共鉴定出97个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0%以上。结果显示:6种植物叶油的成分差异较大,其中山鸡椒叶的挥发油主要成分有罗勒烯(23.62%)、3,7一二甲基一1,6一辛二烯一3一醇(18.99%);杨叶木姜子叶、毛叶木姜子叶、木姜子叶、钝叶木姜子叶的挥发油主要成分有1,8一按叶素、芳樟醇;毛豹皮樟的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癸醛(69.50%).而果实挥发油的成分分析显示:各样品间挥发油差异较小,有60%以上的共有成分,包括:p一柠橡醛、Q一柠橡醛、柠橡烯、。一旅烯、灰烯、芳樟醉等。在果实挥发油成分方面,毛叶木姜子和山鸡椒的挥发油成分未显示显着差别,而山鸡椒的产地差异也没有在化学成分上体现出,这就证实了它们在品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为了从药效方面对上述品种的品质提供佐证,进行了体外抗菌实验:6种果实挥发油都有明显的抗细菌活性和抗真菌活性,其中3种(毛叶木姜子、山鸡椒、杨叶木姜子)果油抗菌活性较强,尤其对绿脓杆菌和羊毛状小抱子菌及石膏样小抱子菌较敏感;6种叶挥发油也都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其中3种(山鸡椒、木姜子、杨叶木姜子)抗细菌活性较强,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较敏感,而3种(山鸡椒、毛豹皮樟、木姜子)抗真菌活性较强,对羊毛状小抱子菌及石膏样小抱子菌较敏感。本实验从药用植物品种及品质的角度研究了6种木姜子属植物及部分栽培类型,证实了杨叶木姜子的果实具有很好的抗细菌活性,也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可作为抗菌新资源植物进一步研究;毛叶木姜子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均较好且与山鸡椒的差异不显着,也就是说,从抗菌作用的角度看,毛叶木姜子和山鸡椒其品质相似。(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04-04-20)
管月清,陈红梅,孙凌峰[10](2002)在《新木姜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新木姜子属植物的化学成份和生理活性作了全面系统的综述 ,为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西化工》期刊2002年03期)
木姜子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热带的植物往往有复杂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所以在研究他们的基因组进化和生物地理学时往往会受到很多技术方面的阻碍。樟科植物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热带雨林的重要组成物种。全世界大约有3000多种樟科植物。但是今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单中樟科植物数量逐年增长,面临灭绝的风险,同时由于樟科植物之间缺乏关键性状特征难以辨认,对樟科植物了解甚少,给保护的研究增加了一定的困难。新木姜子属植物是樟科的一个属,全世界大概有100多种,其中有五十多种分布在中国。目前对于新木姜子属的内部亲缘关系及其在科中的进化位置的研究非常少,在总结前人的分子学研究和形态学研究基础上,我们对新木姜子属的系统进化位置进行了探索。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第一次提出利用全叶绿体基因去讨论新木姜子属的属内属间亲缘关系,在研究中一共使用16个新木姜子属植物和7个樟科其他属的植物,使用Mig-seq和下一代侧序的方法得到的全叶绿体基因、核糖体基因、蛋白编码序列和长单拷贝序列。我们用Orgasm,Geneniou,OGDraw等进行生物学分析,并构建了基于最大似然法的SH-like 系统发育树。结构数据表明N.chuii,N.sericea,N.dealbata,N,ovatifolia,N.cambodiana,N.aurata,N.chuii 在同一个分支A里面,而N.pinninervis,N.zeylanica,N.longipedicellata,N.shingningensis则被归为分支B里面。另一方面,用蛋白编码序列,长单拷贝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被证明不能成功的反映出新木姜子属属内的系统学关系,但基于全叶绿体基因与核糖体基因结合的数据可以较准确的反映出新木姜子属内系统发育关系,同时为新木姜子属是个单系类群提供了有力证据。在综合几种数据方法的使用后,正如我们的研究所证明的那样,全叶绿体基因和核糖体核蛋白编码基因的结合数据开辟了令人兴奋的前景。研究新木姜子属内系统发育对我们研究起源和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意义,并扩充了樟科的基因库。未来我们会加入更多的物种数据进行分析,新木姜子属内进化研究也有待继续完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姜子属论文参考文献
[1].曹剑,黄志伟,崔炳华.重庆市万州区木姜子属资源分布调查及开发利用对策[J].南方农业.2019
[2].梁熙健.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和核糖体编码基因的新木姜子属植物(樟科)的进化差异[D].广西大学.2019
[3].王少杰,马水仙,张娜,周树娅,尹艳清.两种滇产木姜子属植物中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
[4].宁娜.木姜子属植物的研究现状[J].凯里学院学报.2012
[5].肖勇,李良.木姜子属挥发油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概况[J].云南化工.2007
[6].李朗.樟科新木姜子属系统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7
[7].赵利琴.木姜子属萜类及其生物活性[J].时珍国医国药.2006
[8].李捷,李锡文.中国樟科木姜子属植物纪要[J].云南植物研究.2006
[9].陈幼竹.木姜子属主要药用植物的品种品质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
[10].管月清,陈红梅,孙凌峰.新木姜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02